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2022-04-22

【摘要】“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需要。依托微信公众号,突破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让班级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学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篇1:

基于自主发展理念的班级全员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班级全员管理模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班级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发挥了班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发展;班级管理;全员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向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单位和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工作更应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从而为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基本的支撑,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其中,比较有效的尝试就是实施全员管理模式。

一、实施班级全员管理的必要性

(一)班级管理现状的理性分析

1.管理理念滞后。传统的班级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班主任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外激性的控制管理为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单向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这种理念强调了班主任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驾驭掌控的职能以及跟进落实的责任,却忽视了所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诉求和现实需要,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管理模式简单。目前,班级管理基本上沿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权威式管理为主的典型模式。虽然拥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和班规章程,却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科学化、民主化、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班级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强制性惩罚机制推行,急功近利,民主氛围不浓,人文关怀淡薄,班干部和很多学生的执行力不够。

3.管理活动缺乏。受“应试教育”的体制影响以及“唯分数论”的现实考量,班级管理活动大多沿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法,往往以班会为主要形式、以学校和班级事务为主要内容,没有搭建好家校师生沟通的多层次交互平台。由于缺乏归属感,以及对班级价值观和目标的认同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受限。

其实,综观传统的班级管理,无论是简单的协商管理,还是刚性的制度管理,抑或是相对灵活的民主管理,都没能很好地兼顾全班每个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在这些通行的管理模式中,由于强调班主任的主体作用,过于注重培养班干部,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失去了锻炼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二)班级全员管理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全员教育管理的心理學基础。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个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个体自我的尊严、价值和自我实现,使得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让学生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全员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2.管理学依据。现代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全员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它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班级全员管理就意味着要以所有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班级管理活动。学生是能动的,若能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机制,他们会自发地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积极融合起来,在充分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了集体的精彩。

3.国家政策依据。实施全员管理策略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2017年9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即指出,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化现有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改革,优化德育建设和班级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4.社会发展依据。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应该说,学习和生活是事关学生终生发展的两大内容,它们应该充分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班级管理活动中。

所以,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特性及其自主发展的需要,以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全员管理模式将班级的所有学生都纳入到班级管理主体的范畴之内,全员参与,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为班级管理尽责,并从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收获成长。

二、实施班级全员管理的具体内容

如果把班集体比喻成正常高效运转的机器,那么,每个学生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全员管理,意味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出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功效。

1.全员管理的组织体系:小组协同

在选任班委干部时,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简单机械,几个班委就构成了班级的“管理层”。实施起来,要么缺乏民主,班委权力独大;要么缺乏功用,班委形同虚设。而全员管理则充分兼顾到班级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将每个学生视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班级中设立各种不同的岗位,使同学们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小组分工协作,能更好实现共同管理班级。为此,班主任可以将班级所有学生分为五个功能小组,即纪律检查组、学习促进组、文艺宣传组、生活劳动组和体育活动组。(见图1)

在上述五个小组中,纪律检查组是班级的组织核心。如何组建这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是实现高效班级管理的重要步骤。为此,班主任在接手新班前,可以向此前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广大学生了解情况,从而获得对班级的整体印象,初步酝酿班干部人选,确定大致的候选名单。在正式进行班干部无记名投票选举时,可以运用自我推荐和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然后让班级所有同学进行投票选举,产生七名得票数较高的候选名单。接着,班主任召开七名候选同学开会,切磋协商后,再进行具体的岗位分工。如此一来,既保证了选举的民主公正,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选举产生同学信服、能力与岗位适应的班干部。避免了班主任单向任命的草率专断,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受挟制的位置。

纪律检查组形成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编排剩余四个功能小组。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编排?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情。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平台、积极走进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对班级的总体情况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最后按照学生的特点,遵从学生的意愿,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每个小组整体活力,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2.全员管理的制度体系:分工合作

为了将全员管理的举措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必须健全全员管理的配套制度体系。

为此,班主任首先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明确分工,如对纪律检查组,我们将职责定位如下:

(1)有强烈的模范责任意识和奉献担当精神,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考勤工作,督促同学遵守校纪班规;

(3)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4)关心全班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积极主动地完成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安排的各项工作;

(6)对于各种违纪情况和相关情形,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另外,纪律检查组的组员分别负责班级的每天值周,密切关注班级动向,随时检查全班同学每天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对于学习促进组,我们可以作如下要求:

(1)立学习的标杆,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及时跟进学校考试和班级课程安排,并告知全体同学;

(3)提前布置相关作业,有效监督巡查,及时收发作业并做好登记;

(4)组织同学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及时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反映同学对教学的各项建议,加强学生与老师的联系。

其次,每个小组要建立组长负责制。班委团队(纪律检查组)所属的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和体育委员分别担任另外四大组的组长,全面指导、负责各自小组的所有事务。至于小组内部各项事务的细分工作,由組长和组员协商确定,并报送班委团队和班主任。组长要不定期召开全组会议,积极研讨总结本组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并做好相关记录。

再次,要继续强化班主任的宏观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全员管理模式中,小组的每个成员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班级的被管理者,班级基本上可以正常惯性运转。但是,班主任绝不可以因此而放任不管,毕竟学生管理能力有一个渐次提升的过程,更何况有些事务是学生不能代劳的。所以,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行动情况,不定期召开班委团队会议,指导和布置相关的班务工作。

3.全员管理的实践体系:凝心聚力

为了使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出实效,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通过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组织班级的实践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与归属感,为全员管理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支撑。

班级的“文化氛围”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集体思想意识,一种对个体有重要影响和某种约束的环境,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2]。作为对个体行为约束的隐形规则,集体的文化氛围是一种非强迫性的内在纪律。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才实干。班级的文化氛围是班级的风骨,是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的重要元素。如在进行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时,由文艺宣传组牵头,其他功能小组配合协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让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育人,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无限的教育资源。在课室布置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教室四面的标语,如“诚实务实踏实,自律自信自强”和“优秀集体成就优秀个人”等,引导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强化学生的集体大局观念。正面黑板的空白处也可以不定期更换小标语,如“抓基础、讲效率、重落实”和“做过必会、见过必懂”等,以此来鼓励和提醒学生。优化黑板报内容设计,每月一期主题,左侧学习园地,由学习促进组负责;右侧知识窗,由生活劳动组和体育活动组负责。利用教室的空置处,设立本班的荣誉栏和读书角,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与此同时,可以动员全班学生设计本班的班旗、班徽和班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更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使班级的氛围营造得到质的升华,形成一个有机的、有活力的班集体,增强全员管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除了要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还要有多彩的集体实践活动[3]。集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班级成员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理解班级的文化,更好地认识到班级的奋斗目标,更易于班级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借此还可以检验班级各功能小组的工作效率。

例如,可以建立健全量化评比积分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完整地纳入到量化评比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积极组织课前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组织班会课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和年级组织的篮球赛、合唱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科技文化节和第二课堂活动,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养成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团队活动的自主化和兴趣活动的多样化。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精心设计,使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这些不同层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之间架起了桥梁,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相亲、相爱。使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合作意识。

另外,这些活动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舞台,提供了赛场,使他们能公平、合理、适度地竞争,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寓教育于活动中”,通过集体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全员管理具有更持久的驱动力。

三、实施班级全员管理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级全员管理的核心、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4]。积极实施全员管理策略,能够推动班级管理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一)瞄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水平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契合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需要。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每个小组以及小组内的每个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使每位学生都拥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与此同时,组员之间、小组之间又共同协调,互相配合,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调控能力,推进了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学生不断从中体验到获得感和成就感,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自强自立打下基础。

(二)创新班级管理,致力于形成更优良的班风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立足于班级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民主化的发展,积极拓宽班级管理的深度和宽度。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各小组间分工明确,每个组员也能够做到各司其职,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班级目标更加明确,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班级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从而使班级管理朝着团结、有序、高效的方向不断前进,有利于形成更加优良的班风。与此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充分发挥了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三)倒逼学校改革,助推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凸显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民主和创造的精神,推动着班级管理理念朝着学生观念的人本化、工作措施的人性化和育人环境的人文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良好生态的形成。与此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能够促使教师从传统的、保姆式的、繁琐的班级事务管理者转化成班级自主管理的指导者,降低了班级管理成本。这也为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利于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志坚.班级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探讨[J].甘肃教育,2017(11):31.

[2]劉伟,张旭.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 2011 , 27 (1):72-76.

[3]范夕高.核心素养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新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6 (9):54-56.

[4]陈蒙.自主管理:构建和谐班级的有效经验[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 (15):48.

[5]蒋维西.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班主任角色转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 (4):62-65.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东莞,523325)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作者:朱少山

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篇2: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新思路

【摘要】“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需要。依托微信公众号,突破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让班级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学生。

【关键词】互联网+  班级管理  微信公众号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成长。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1],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局限,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取得的进展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大胆创新,是对传统教育进行升级改造的必然选择。以宁夏为例,按照教育信息化2.0和“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宁夏基本建立信息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供给和教育治理新模式,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现代教育治理等方面示范引领,助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2]。

一是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建成面向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和管理大平台,提供教学和管理应用100多个,虚拟仿真实验400多个,名师网络工作室300多个,活跃教师6万人,兜底线保基本的服务成效初步显现。二是“三通”基本实现,所有学校(含教学点)都以不同方式接入网络,65%的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100兆以上,85%的班级配备数字化教学设备。114万名学生(占76%)和9万名教师(占92%)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所有中小学校都开通了学校空间,基本实现了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三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步融合。共创建94所“互联网+教育”示范学校,引导学校建设智慧环境、共享教育资源、变革教学方式、构建评价体系。开展全区“互联网+教育”应用大赛,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融合应用。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深入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推动城镇130多所优质学校与乡村270多所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开展跨县(区)、跨学校“1拖2”互动教学教研活动,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课等问题。依托易班网和益思网,建设大学生网上第二校园、第二课堂。联合新华社打造互联网中小学德育课堂,不断提高党建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实施“1+3+N”模式,利用闽宁、京宁、沪宁等合作平台,推动157所学校与外省优质学校建立互联互助协作关系,促进区内区外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编写《“互联网+教育”知识读本》,开展“互联网+”竞赛,开展编程、机器人、3D、VR、AR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举办“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班,培训了180多名校长和2万多名教师,为推进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教育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宁夏已实现学籍管理、学生资助、决策支持、教育督导、校园安全等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实现学生转学、招生调档、控辍保学、项目资金、教育规划等智能化管理。

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新挑战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3]。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班级管理思想落后。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班级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问题,事实上,要想科学而民主地进行班级管理,教师需要学习更多管理學方面的知识和原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管理模式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但很多班主任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班级管理思想落后,缺乏创新思维。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班级管理仍以学习管理为主,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作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种管理理念简单粗暴,容易使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疲于应对,造成班级管理工作难以展开,而且会阻碍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

2.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度低。事实上,班级的主体不仅是班主任,更多的是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我意识水平提升,渴望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渴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拥有话语权。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掌握一个班级的所有事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使得班级管理工作事倍功半。

3.缺乏网络思维,班级管理手段落后。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手段十分有限,最常用的就是班会和家访两种。集中班会虽然方便,但一个班会所能涉及的主题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地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家访作为家校联系的主要渠道,虽然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面对面交谈,但面对一个班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到每个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费时又繁琐。尤其是一些缺乏系统的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容易出现焦虑、压力过大的现象,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电脑、平板等智能设备越来越多的走进校园,教学的方式和地点也已不再局限在教室里,这无形中增加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高中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较差,因此极易沉迷于网络和与学习无关的信息、视频中,这就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4]。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复杂的教育环境,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必然选择。

三、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启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

班级和社会一样,只不过管理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但是其管理手段却都有其相同之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改变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发展。微信已成为当代高中生社交和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已成为目前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信公众号凭借其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广阔的平台优势,能够打破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促进教师、学生、家庭交流互动,从而为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构建新渠道,给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实现班级管理工作向线上转移。微信公众号是全媒体平台,可以提供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因此,借助班级微信公众号实现班级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高效班级管理模式。首先,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建立全面的学生数据管理系统,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历次成绩和获得奖励情况等基本信息信息化并定期更新。其次,将班级工作安排、任课教师、课程安排等班级信息以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形式展示出来。利用微信公众号全面完整地记录学生及班级的各类信息,这样一来,班主任对班级各方面情况便一目了然,班级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利用公众号消息推送的功能对学生的进步及闪光点进行评价鼓励,让他们在微信公众号一展风采,激励其他学生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营造良好的班级面貌。除了表彰外,班主任可以针对班里出现的问题推送相关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班主任则可以实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化解,构建师生交流新平台。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的有力保障。提倡同学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多种形式的调动学生的竞争欲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保持班级卫生的整洁,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开辟“学习角”,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定期进行读书心得、好书推荐、名人名言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这样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3.助推家校合作。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如何让家庭有效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一直是一個难题。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家校合作提供新平台,让家校双方实现顺畅沟通成为可能。家长关注班级微信公众号后,班主任通过适时发布推送消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信息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后台留言的方式对班级管理、学习进程、教育方式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班级微信公众号成为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在与家长的讨论交流中提升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更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为了让班级微信公众号更好地服务于班级管理工作,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中来。通过设置学生管理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公众号的信息更新,图片搜集、文字编辑等工作,实现公众号的定期推送与信息更新,让班级微信公众号的作用越来越大。细化班级日常管理规定,发挥学生各自优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能够减少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5],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主人。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大胆创新,是对传统教育进行升级改造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班级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要将网络思维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构建更加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发挥学生各自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家琴.基于“互联网+”智慧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9(14):51.

[2]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年-2022年)[N].宁夏日报,2018-11-28(004).

[3]涂志远.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2):294.

[4]李栋山.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德育功能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6):105-106.

[5]张英.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骆东旭,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

作者:骆东旭

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篇3:

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学班级管理实践分析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下,传统的以“德育”和“教学”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显得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将学生视为“被控制者”。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应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必须基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管理转型,以核心素养引领班级管理。

【关键词】核心素养 班级管理 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全方面、高素质,尤其是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更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新时期,教师在中学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到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特点,落实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管理权利,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领袖潜质,加大人才基础性培养的力度。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核心素養理念下中学班级管理策略。

一、中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模式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包办了班级管理大小事务;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凡事听从班主任的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保障。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突显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由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因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班级管理的观念要实现从班级管理观到班级治理观的转变。

(二)教学管理

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和学科教学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着新挑战:①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平等主体合作互动,教师由授课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听课者转变成为学习主体。②课堂教学方法的变化。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个人演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践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③课程内容整合挑战。核心素养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编排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

二、核心理念下中学班级管理策略

(一)营造以“和”文化为核心的班级文化

1.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教室墙壁上布置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学生动手精心编排的黑板报;班级课桌椅整齐、合理地摆放;班级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学生衣装的统一、图书柜图书的摆放分类整齐等等;所有这些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的环境文化让教室空间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营造出了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

2.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的精髓则体现在班级精神文化上。建设班级精神文化,从班级学生的思想建设、班风建设、制度建设入手,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时刻把握班级的集体舆论和心理倾向,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体系。

(二)完善班级管理体制,促进学生领导力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中,值日班长的管理模式在各中学中普遍存在,这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一项具体做法,即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学号排列,轮流进行班级管理,值日班长所担负的责任由学生讨论决定,并通过填写班务日志来反映管理的具体情况。这种模式的建立既有利于学生增进对班级管理的了解,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领导力和核心素养的平台,最终使班级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班级管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班级环境的人文化,班级管理的人性化;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不断“唤醒、点燃、激发”师生的内在自觉力,形成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和谐奋进、干事创业的氛围;全员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杨乾运.初中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初探[J].教育,2016(11):00073-00073.

[2]颜茂.在班级管理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00288-00288.

作者:姚慧园

上一篇:传统管理模式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证券公司退出机制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