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专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9-11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忽略了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教育。据调查发现, 在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为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特点, 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医学专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方面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对今后从事医务工作留下不可低估的隐患。因此, 在学校中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笔者在医学专科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所体会与设想, 现提出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医学专科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环境应激问题

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 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但关系密切的新同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父母、朋友、老师和熟悉的环境, 开始了独立生活, 今后所有的问题要自己解决, 所有的困难都要自己克服, 这些对在大多数首次离开家庭的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 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 就会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1.2 学习困难问题

从中学到大学, 学习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多、进度快、内容复杂而抽象是医学院校的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疲于被动应付, 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导致学生心理上承受较大的压力, 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2]。

1.3“自我”定位问题

专科学生年龄多在18~21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 当他们发现了自我的不足, 便产生了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主观愿望, 但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些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 顾此失彼, 没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有些同学在发展的过程中, 自我评价过低, 放大了自己的“劣势”, 忽略了自己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性和压迫性的心态, 表现为少与同学、老师交流, 喜欢独处, 行为怪异, 多疑、不信任他人, 陷入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之中。

1.4 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 即面临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在刚入学的一段时间内, 彼此之间需要互相适应、互相谅解, 如果彼此之间出现摩擦, 又缺乏沟通技巧, 容易把矛盾激化而出现人际关系障碍[3]。而有些同学在与自己熟悉的人交往时能表现自如, 但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往往被动、拘谨、畏缩, 不知该如何与他们交往, 导致对人际交往失去兴趣, 并造成在人际交往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 使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则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情感体验, 影响身心健康。

1.5 性意识困扰问题

大学生正于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较多, 如关于性意识、性行为、异性间的吸引、性的压抑等等, 这些性意识活动的困扰, 本应通过适当的异性交往, 满足生理和心理的渴求。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人为地压抑了自己的合理需求, 从而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 表现为焦虑、烦躁、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少部分性困扰严重的同学, 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同学 (尤其是异性) 交往, 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 从而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社会化活动等, 甚至会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而有些同学则放任自流, 最终铸成大错。

1.6 就业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 医学大专学历在社会中竞争力不强已成为较突出的问题。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 有些同学总是处于一种负罪心理, 总认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 整天灰心丧气, 闷闷不乐。而有些同学则认为学了也没用, 整天无心向学, 虚度光阴。

由此可见, 医学专科学生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 就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而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有必要在学校中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体系, 以达到矫正学生人格障碍、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终培养出具有远大的理想, 强烈的进取心, 高尚情操、科学的生活方式、坚韧的意志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性等素质优良的跨世纪人材。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医疗卫生人才的必然要求

建立现代化地教育理念,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卫生人才十分重要。21世纪的医疗卫生工作仍是与人密切相关的, 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准确的判断力、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 这是保证医疗质量不可忽视的要素。因此说, 职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跨世纪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2.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业教育, 而是素质教育, 不能用普通心理学或医学心理学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应把它视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 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教材应包括如下内容: (1) 环境适应教育; (2) 学习效率与学习方法教育; (3) 人际交往教育; (4) 恋爱心理与性健康教育; (5) 优化人格的教育; (6) 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 (7) 挫折教育。

2.3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心理测验可在新生入校第一周、第一个月、段考前进行普查, 其它年级可酌情在开学一个月后或实习前普查或抽查。心理测验可运用较成熟的心理测量表, 如SCL-90、EPQ、16PF、MMPI等。针对筛选出部分心理卫生问题较严重的学生, 应制定出一系列完善的、有效的、有针对性、易操作性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但应注意不能给这些学生造成压力, 避免导致更大的心理问题。

2.4 建立建全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 不仅能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 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使其心理和行为能正常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 并符合社会规范和标准,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德, 使其各种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故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5 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渠道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忽视的因素, 所以学校要与家庭积极配合。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改善环境, 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和谐的气氛去影响教育子女, 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2.6 优化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及各种社团活动, 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心理氛围。人的情绪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 在良好的氛围影响下, 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以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展。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有远见卓识的教育者应把它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亲切、催人奋进、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

摘要:本文从环境应激问题、学习困难问题、“自我”定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意识困扰问题和就业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医专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说明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重性, 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 就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矫正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同样也不能一蹴而就, 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系统工作。学校应设置相关专门机构, 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教育和相关的行为训练, 以达到矫正学生人格障碍、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先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9 (3) :39.

[2] 刘民, 陈建文, 王晓跃.医学院新生心理卫生状况纵向比较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5) :499-502.

[3] 陈明, 陈景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 2007, 21 (2) :171-172.

上一篇:保险电销的机遇与挑战下一篇:消费升级对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