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9-11

实践证明: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 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三是进行心理环境建设。相对来说, 学科渗透更易于操作, 更为灵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以公民教育为依据, 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历史教学有可能, 也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那么, 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学史以明志、学史以自信、学史以明智、学史以自强”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 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 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 这是现在的中学生中普遍缺乏的心理素质, 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 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 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 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 战胜挫折。

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焦虑、攻击、退缩、固执, 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 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 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 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如大家熟知的唐高僧鉴真, 他为东渡日本, 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 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 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 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 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 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 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 他也毫不畏惧, 战斗不息, 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 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 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 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 战胜挫折。

二、结合历史知识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爱因斯坦所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 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长期以来, 历史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 以期考试得高分, 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或畏惧困难, 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 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 在历史教学中, 美好的形象和事物俯拾皆是, 这就为我们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引导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以中国史为例, 从古至今, 中国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多少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更是数不胜数, 从这些人物身上, 我们可以揭示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深刻含义。古今中外民众评价的“英雄”具有人民性, 被赞美的人物具有社会性, 美的人格又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自幼勤奋好学, 学识渊博, 他立志著史。在他做了太史令后, 更加发奋著史, 不幸的是, 由于“李陵事件”的牵连, 他被关入狱, 惨遭宫刑, 面对这残酷的的现实, 司马迁悲痛欲绝, 但“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理念一直支撑着他。如果他轻易的选择了死, 伟大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就不会诞生。《史记》把我国史学带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为后代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精神宝藏。而司马迁笑傲生死, 以顽强的意志拼搏, 获得了生命的升华的精神, 通过《史记》的巨大价值一再的表现出来, 我们赞同司马迁的伟大人格, 同时也就更珍视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人类社会, 就是由这些为人们所颂扬的人和事件谱写了主旋律。这种不向厄运低头的倔强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令人敬慕的。

三、教学内容要注重情感的启导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 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 人就会去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 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情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但长期以来同学们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学习, 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 如在对战争作评价时, 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麻木不仁。有人认为“台湾问题很简单, 只要开战就能解决。”“中国人多, 死个千八百的没关系”“我玩的游戏里发射一枚火箭的威力就足够了, 能同时摧毁敌方二十辆坦克, 多爽!”战争成了他们眼中的游戏, 生命成了游戏中可任意摧毁的对象!这难道不是历史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学生真的是毫无情感的吗?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日黄海大战、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 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念, 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 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如祖冲之在圆周率推算方面的贡献属于比较枯燥的内容, 我们不妨这样试一试:在月球上, 有一座环形山, 名字叫祖冲之环形山, 是国际天文组织为纪念这位科学家而命名的, 祖冲之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魏晋时代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数值, 得出π=3.1416, 祖冲之通过进一步的艰苦运算, 将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正是祖冲之付出的巨大劳动, 这个数值在世界上保持了1000多年的领先地位。一个枯燥的数字因为有了情感教育的内涵覆盖而不枯燥了。再比如:对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著名论断的分析讲解, 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对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

正如李大钊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 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情感反差,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 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继而形成健全良好的心理。

古语说:“身安不如心安, 心宽强如屋宽。”这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 又要有健康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危险相对变小, 而心理适应不良乃至时常者却逐渐增多, 心理健康状态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 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才能拥有健康的思想, 健康的目标, 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 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 在离开人间时, 我们也能够, 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健全的人格, 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 最终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 步入轨道, 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新技术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模式探究下一篇:信息时代生物学科教学的几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