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2022-09-1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学龄学生就留在家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 他们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 再加上“隔代亲”或者隔代的随意管教, 导致留守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 成绩下降, 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久而久之, 发展成心理障碍, 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1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存在学习焦虑心理

据调查, 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6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 而留守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开导, 这一比例往往更高。学习离不开紧张, 但过分的紧张会形成学习焦虑心理,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 进一步发展, 会形成自闭心理, 甚至自暴自弃。

1.2 缺乏意志力

留守中学生大多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父母对其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缺少参与, 父母就会有愧疚心理, 身在外地的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 一般都会答应, 孩子长期接受父母这样的信息输出, 这就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认为可以“为所欲为”, 而这样的“为所欲为”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炼, 耐挫能力下降, 这在生活与学习中就使得这些学生缺乏意志力, 遇到一点问题就会退缩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 这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1.3 过度迷恋网络

大多留守中学生迷恋网络, 网上交友、聊天, 网络游戏, 甚至猎奇不健康的内容, 在虚拟的世界中与人虚情假意。“通宵达旦”“夜不归宿”都成了他们周末的常态, 身心疲惫使得他们难以在正常的生活中学习、交友。长期迷恋网络会使这些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 不容易相信他人和社会, 生活学习上的挫折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闭心理。这时他们身边缺乏父母的及时疏导和扭转, 也会让他们无处诉说, 这些留守学生从而继续转战网络寻求慰藉, 恶性循环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发展。

2 教育管理的策略

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我们如何管理这批学生, 让这些学生也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让他们也能够健康的成长呢?结合笔者的德育实践管理经验, 总结如下几点:

2.1 用爱和信任的教育促使学生转变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爱, 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信任和尊重。尤其是留守学生, 他们在家庭中缺失这样的爱, 我们作为师者, 应在学校教育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让这些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个体, 我们关注自我的同时更要关注周围的感受。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去感染学生, 关注这些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 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 努力让这些同学觉得我的今天比昨天好, 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2 加强“礼”的教育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可是新世纪的孩子能够做到“礼”的太少, 他们要么被太多的爱包围而缺少了礼数, 要么因为缺少爱而没有礼数。可怜的是留守学生属于后面一种:他们得到的是祖辈的无微不至的溺爱, 缺少了父母引导的爱;他们只关注自己, 很少体察别人。在这个群体中, “无礼”的学生太多。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 应该更多的渗透和加强“礼”的教育, 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做人, 并在德育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 担当意识, 教会学生如何为他人着想。

2.3 静待山花烂漫时给学生足够时间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 它会出现反复。欧阳修在《吉州学记》里说:“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持久之功”, 也说明学生的教育具有反复性。表现在:有时候你对留守学生的转化工作, 自己认为做得很好了, 可是不过三两天, 有的甚至一个转身, 他又返回原形。而转化留守学生, 表面上是改变其学业成绩, 和思想行为, 实质上是改变其心理意识, 而心灵的铸造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的。对此,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 在教会学生做人之后给他们适度的规范, 静等他们的懂事和成长。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画上是一只简笔的丑陋的青蛙, 身上疙疙瘩瘩, 这就好比我们的学生身上的诸多缺点, 可是我们改变漫画的方向, 逆向90度看这幅画, 这幅画上的青蛙就变成了一匹骏马。这幅画告诉我们的是不只是要换个角度, 更要能够学会等待, 在等待的时间里, 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努力给青蛙一个助推力, 使他们具有正能量, 我们努力和学生对接, 改变青蛙的方向, 在信任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改变和领悟, 他们终会变成我们期待的骏马。

2.4 规范教育

马克思·范梅南指出:“任何孩子的个人自主选择、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 这种认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 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安全感, 一定的规范就是必需的了。以往, 学校是制定规范的主要决策者, 正如有的学生说:“在教室里要想获得好的生活, 主要就是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而违反规则的学生, 特别是那些自控能力发展滞后的学生, 就会成为常经“犯规者”, 而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一些学生对规则的遵守也不是内心的心甘情愿, 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对此, 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在制定规范制度时学生的参与权, 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得规范产生的程序的正义性得到保障, 也有利于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这样,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 奉献和争取的能力。

总之, 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给他们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 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份热情、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等待, 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 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摘要: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孩子由于多种原因而未带在身边, 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学生”。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 应该通过多元互动, 加强监护人、学校、留守儿童自身以及社会的互动和教育管理, 来促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范梅南.儿童的秘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马克思.范梅南.儿童的秘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 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新教育, 2004.6.[2]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新教育, 2004.6.

上一篇:火力发电厂电气一次设计的技术要点分析下一篇:“第一书记”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以山东费县薛庄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