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全方位技术人才的职责,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蓝领人才出现缺口的问题日益暴露,与此同时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入,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所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PBL教学法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提供教学策略。方法:选取某医学院校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150名)与对照组(150名),其中对照组学生给予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学生给予PBL教学法,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观察并对比实验后医学生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对照组学生的医学生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在实验后分别降低了4.26分、2.58%,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后分别降低了6.84分、7.91%,实验组学生的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法及传统教学法均能降低学生心理症状自评得分,PBL教学法的效果更好,值得在教学上推广应用。

[关 键 词] PBL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医学生;应用效果

PBL教学法主要是以问题为主要导向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法能将学习置于有意义及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与复杂问题,从而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1]。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心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多种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学生抵抗压力及挫折的能力降低等多种问题增多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本研究选取某医学院校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其中对照组学生给予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学生给予PBL教学法,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观察并对比实验后医学生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学院校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150名)与对照组(150名),其中男学生人数为145人,女学生人数为155人,学生年龄在19~23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20.95±1.03)岁。两组学生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组学生给予传统教学法,老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传授;实验组学生给予PBL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按照问题设计—自主讨论—成果展示—教师评价总结的教学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16周后对学生进行调查。

(三)评判指标

让学生填写SCL—90量表,其中内容包含了90个项目,选项分别为严重、偏重、一般、中度、轻度、五个等级,对应的分数为5、4、3、2、1分,分值越高症状越明显。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之前学生的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5.48分、16.03%,对照组学生的医学生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在实验后分别降低了4.26分、2.58%,实验组学生的医学生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在实验后分别降低了6.84分、7.91%,实验组学生的SCL—90量表平均得分及阳性检出率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在学习中及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及矛盾,需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及心理的辅导[3]。能为大学生提出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与有效解决方法,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坚强的意志品格[4]。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可以得出结论,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法及传统教学法均能降低学生心理症状自评得分,PBL教学法的效果更好,值得在教学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等.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99-100.

[2]张志军,金国华,吕广明,等.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心血管系统解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9).

[3]张涛,黄会云,朱朝阳,等.基于循证医学思维应用PBL教学法提高中医内科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实践与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4(1):113-114.

[4]傅广华,李宏光,刘莉萍,等.PBL教学法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8-120.

作者:彭国霞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全方位技术人才的职责,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蓝领人才出现缺口的问题日益暴露,与此同时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入,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所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该文主要针对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式。

关键词:职业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

医学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不仅能够为医药行业提供人才保障,而且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针对于此,对于高职学生的教学工作开展除却基本专业理论与技术外,还应当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所融合的职业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于在未来的就业当中提高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

1  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

虽然在当下社会发展当中高质量技术人才缺失情况严重,但部分群体仍然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教导当中,以大学作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情况普遍存在,社会中广泛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认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高职院校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完善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可凭借自身的优化转型向社会公众证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精神作为目前社会需求的直接反馈,能够契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当中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当中获得良好的指引方向。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职业精神的引入作为基础保障,以此所进行教育后的学生更加具有职业优势,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公信力。

1.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的国家明确的规定和市场直观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课程薄弱,并且对待学习的态度较为散漫,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为了能够改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情况对教育工作进行调整,而且需要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方向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而职业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则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在学习当中遭遇阻碍和困扰,学生凭借自身的信念和理想,能够进行积极应对,成为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

1.3 促进医疗事业和谐发展

医疗事业是公众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有关医疗事故所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其中不乏有部分患者家属无理取闹,但部分医生职业精神缺失的情况也十分明显,不仅影响医院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高职院校作为医疗人才的培育基地,则应当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基准,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以心理干预和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医疗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还未完善的价值观进行补充。

2  当前职业精神在融入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2.1 缺乏应有的价值体现

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职业精神在教学当中缺乏应有的体现,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当中,市场竞争激烈,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将工作重心放置于学生专业课成绩的提高,從而带来生源的保障,并且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符合公众主观意识,盲目效仿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缺乏对该校学生的针对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被抛之脑后,从而导致职业精神成为了口中之谈,难以付诸行动。

2.2 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似抽象,但其中却包含的大量专业技巧和内容,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但反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作模式,依然以该校其他科目教师兼职为主,导致教学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有效性。由于高职院校将时间和精力大量投入于教学器材的引进以及该校规模的扩展当中,导致在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缺乏应有的薪资待遇,很多学校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指派思政科目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难以真正体现职业精神的内涵,无论是在课堂开展还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都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作用。

3  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做出有效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并开展,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使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带来影响。教职人员在工作当中应当明确所负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自身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针对于此则应当尽可能提高课堂活力,对死板的知识灌输方式进行改良,加入实践活动和小组探讨环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的全部教学阶段,所以教职人员则应当注重于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构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不仅自身作为具有权威性的教师,而且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和陪伴者。

3.2 提高教职团队素养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于职业精神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选拔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自身同样应当具有职业精神,才能在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常工作当中,学校应当加入教师的培训机制,定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先进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学习,促进教师能够对自身工作模式进行不断改良,并且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以容错机制激发教师的动力,从而使得职业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度融合。

3.3 以就业作为教育工作首要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偏向于技能化、职业化,所以,在教学工作开展时,则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打造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为首要工作方向。职业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理想为前提,以职业道德为支柱,以敬业奉献、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宗旨,帮助学生在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并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明确文明、礼貌、忠诚、爱岗敬业和勤奋好学对于企业的真正作用,以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能够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过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满足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职业精神看似空泛,但在高职院校当中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力量,针对于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既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在新时期教学体制改革下完成自身优化转型,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工作开展和进步的完美助力。

参考文献

[1] 杨红英,汪益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J].科协论坛,2012(7):179-180.

[2] 曾白琳,孙雄华,胡俭云.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9):65-66.

[3] 孙华.对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1):5-10.

作者:焦彩娟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当前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高期望与低回报之间的显著落差、受到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入校后缺乏自我生涯规划。对此,文章从建立有高职医学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和实现良好的家校合作两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高职医学生

一、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医患冲突导致医务工作者自杀案例屡屡见诸报端。潸然泪下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现代医疗卫生从业者职业风险大为增加,医患矛盾有增无减,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从业者具备积极的情绪反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尚的人生观等心理素质时,才能极大地减少医患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个体成长成才的诉求

高职医学院的大学生也许过去是一群不被父母认可、不招老师待见、不受伙伴仰慕的群体,但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努力,也能有朝一日实现“鱼跃龙门”的辉煌梦想。不期然,踏入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发现除了学习障碍外,又遇到人际关系、恋爱与性、自主学习、生涯规划等诸多困惑,新一轮的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接踵而来。他们渴望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渴望成功成才,渴望回报父母和奉献社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求

普通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课程建设较为落后,建立与时代发展、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依据

(一)综合数据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医学刊物上的一组对比数字: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为1%,现在上升为13%,抑郁症发病率由20年前的0.05%增长到现在的6%。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得愈发糟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成为影响家庭和谐和学校稳定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我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视,在2016年秋季针对大一、大二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SCL-90量表筛查结果显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713人,占据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21.91%,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123人,占參加测验学生总数的3.78%;此外,九大因子中,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并列前两位,成为困扰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敌对、偏执和强迫紧随其后。

UPI测评中,有18.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重点关注学生,28.42%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次重点关注学生,还剩52.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属于非重点关注学生。在56种阳性因子中,学生较突出反映在轻生、失眠以及自卑,其中失眠因子达到13.12%,自卑人数占总人数的10.55%,最值得关注的是有轻生念头的人数达到68人,占总人数的2.11%。

三、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探析

(一)自身期待与落差

部分心怀医生梦想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偏差,为了实现白衣天使之梦,不得已选择“曲线救国”战略,选择高职医学院校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其余大部分学生由于对大学专业不了解,文化课成绩较为薄弱,听说高职护理等专业好找工作,便选择学习这类专业。高职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显著低于普通高校,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普遍缺乏认知,认为自己学业失败整个人就失败,并且社会对高职医学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对高职医学生也存在偏见,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根基,但是当家庭遇到刺激性事件,父母常常把孩子当作挡箭牌,希望能够借助孩子的力量,拒绝离婚、多分遗产等不良突发事件,无形中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

通过对我校24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我们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受到家庭影响,如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去世,在学生的童年时期重组家庭等。离异的父母有的天生性格存在缺陷,有的不善于处理两性关系、家庭关系,与继子女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感,使得孩子在一种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孩子后天性格、学习、生活习惯的塑造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学业受困,普遍心理焦虑,不会处理愤怒情绪,自卑,甚至抑郁,常伴随着自伤、自杀等症状。

(三)缺乏自我生涯规划

自2004年后,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为:减少对专科生的招聘,增加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招聘数量,本科生基本不变,但也有所下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压力,在校医学生心中都充满了惶恐,害怕自己学历层次低,掌握不好职业技能,更找不到好的医院工作。他们每日忧心忡忡,不知道向何人求助,更不知道如何进行生涯规划。

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响应文件要求,打造有高职医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1.组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要求组建一支专兼职教師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带动辅导员等校内其他教师,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我校而言,除了心理咨询室专职教师外,还可以把各院系、各科室的心理学教师、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将附属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医生邀请来校,定期为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于心理问题严重者,及时转介到医院,形成一条完善的咨询—治疗体系,既方便医校沟通,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成长,保证治疗的持续性。

2.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常体现为“个人参与”向“集体参与”转变。就活动形式而言,可以增加团体活动的数量,培养团队学生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此外,可结合学院的医学特色,与助产社团、T·POS康复社团等联合,开展更具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体现活动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新生入学适应主题活动、大二学生学业与情感主题活动、大三就业与职业发展主题活动等。加强对活动形式的创新,积累经典活动案例,打造有高职医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有效衔接心理学选修与必修课程,提升教师素养。

响应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院课程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与专业限选课有效结合,如康复心理学、美容营销心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助产心理学等,可由教务处组织授课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备课,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接和融合,回避重复的教学内容,拓展创新教学点,进一步敦促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在专业心理学课程中掌握职业心理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目前从事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辅导员、医务工作者,大部分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学校可将这部分师资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督导,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

(二)反思学生成长,积极促进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是孩子天然的学校。”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情感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这对一个孩子身心的成长、品德的形成关系重大,能够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和家长更应该站在同一立场、同一角度对孩子实施教育,教育合力更加能够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倘若失去任何一方的力量,教育都是残缺的。但在高职院校,教育缺位现象比比皆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忙于谋生,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学生发展得好,是学校教得好;学生发展得不好或者出现意外事故,就任意挑衅學校。

学校可在条件允许之内,开设家长讲堂,吸引学生父母学习聆听;利用新生入学家长会,建立家校联合教育统一战线;借助网络多媒体,如QQ(群)、微信(群)、微博、贴吧等工具,实现教育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还可不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面对面的沟通,实现家校合作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06):19-21.

[2]陈鉴,尚虹,郭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徐雪平.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05):23-25.

[4]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試行)[Z].2011.

[6]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72-75.

[7]彭鎏佳.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作者:吴晓博

上一篇:新时期物理实验设计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