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社团在医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022-09-11

1 医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不平衡

目前大多数医学生政治坚定, 热爱祖国, 勤奋刻苦, 生活朴素, 具有救死扶伤,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他们的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混乱。“一切向钱看”、“重实惠”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被一些医务人员和医学生所认同。他们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作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 收受红包、吃拿回扣等现象屡见不鲜, 将医德商品化, 以权谋私, 以药谋私, 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和患者的利益。这些现象给当代医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 使不良道德观念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

1.2 文化素质较低, 知识覆盖面较局限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融合, 边缘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 为医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今后医学研究的深入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 需要融合诸如生物技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新技术。因此打破传统的科学界限, 密切关注其它学科的进展, 是推动本学科向前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反观我国高等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方法, 加之医学学科本身的相对独立, 使接受这种教育的医学生知识比较局限, 尤其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识, 知识结构趋于单一, 思维僵化, 把病人视为一部机器, 忽视病人的社会性, 不能从社会学、论理学、经济学、美学等多角度, 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造成了学生思维局限, 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的发展。

1.3 专业业务素质低下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当前的医学教育体制中, 应试教育所占的成分相对较大, 偏重于书本知识的考核, 而不注重对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 造成部分学生思辩能力低下, 缺乏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不善于应用医学理论指导医学实践, 盲目实践。缺乏对病历的分析、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使知识孤立成一个个的点, 不能做到知识的网络化。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很多疾病的症状体征越来越不典型, 书本知识更新却始终滞后, 这更是加大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异。

1.4 心理素质一般

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 且伴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广泛的合作活动, 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特殊的个体和社会中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主要属于发展性问题, 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定位不准确;面对压力, 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面对挫折、打击, 承受力不强;对他人缺乏包容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今后的发展, 甚至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是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医学生毕业后, 从事的医务工作压力较大, 经常直面伤痛与死亡, 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将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因此, 强化医学生心理素质, 使之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环境, 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学生社团对医学生素质培养所起的推动作用

2.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大医必大儒”, 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 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要正直坦率、助人为乐, 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还应具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近年来, 各医院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蔚为壮观, 日益成为学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首先, 依靠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可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过去单纯注重“显性课程”为载体的灌输式教育向以“显性课程”教育和“隐形课程”教育并重的模式转化。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由过去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方式向“开放式”教育方式转化。学生社团活动, 使大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 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提高医学专业技能

以社团为依托带动学生科技创新的全面开展, 提高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 已成为高校社团的一大特色。高校专业性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继续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升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学术讲座、论坛沙龙和社会实践等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社团活动, 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丰富大学生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2.3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社团管理与社团活动中, 寻求着自我尊重、自我体现,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经验交流, 交换信息, 这里的活动是民主的、平等的和生动活泼的, 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 这样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培养参与意识和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精神。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改变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孤独和独立的不适应, 需要寻求心理的保护和沟通。而聚群性和自由性为一体的社团活动正是他们心理的最佳归宿, 这种归属感能够淡化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感和压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归属感、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心理的需要,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态度, 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

2.4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策划, 自己组织, 自己开展, 自己总结。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 在具体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医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同时, 很多社团经常根据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及难点问题, 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 通过他们了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信息, 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及如何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多社团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 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学校, 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宣教、社会调研、社区援助、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素质培养, 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中存在着一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社团逐渐成为了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它是对传统素质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对医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医学生,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边藏丽, 王恺斌.医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M].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9) :142~144.

[2] 王颖.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M].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0 (5) :124~125.

上一篇:新升本科院校高教管理现代化思辨下一篇: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