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美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常识告诉我们:缩减两国双边贸易失衡,关键是“净出口国加大进口,净进口国加大出口”。但美国如何对待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加高关税阻止中国对美出口,技术封锁阻止对华出口半导体元器件。这是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显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这样治病只会越治越坏。海关总署6月10日发布的数据可以证明上述判断。

第一篇:中美贸易论文范文

中美贸易关系分析

摘 要: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而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2007年的两国贸易关系来看,呈现两大特点:发展迅速,互惠互利;摩擦增多,此起彼伏。两国双边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两国在贸易中双边摩擦接连不断,还比较尖锐。2007年中美经贸热点主要集中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和反补贴以及337调查问题上。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知识产权 反补贴 337调查

2007年,中美两国之间在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纠纷频起,从人民币汇率到知识产权的世界贸易组织诉讼,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337调查的不断提起到产品安全的事件,最终的结果体现为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总的来看,2007年,中美贸易关系呈现两大特点:发展迅速,互惠互利;摩擦增多,此起彼伏。

一、中美贸易关系现状

1.双边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两国贸易额由1979年的20多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020.8亿美元,短短的28年间增长了150多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美贸易额为30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5%,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3.9%,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美出口2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9.1%,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从美国进口6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占中国进口总额的7.3%,美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进口市场。

而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已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从中国进口额已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6.5%。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2.对美顺差进一步增加。除了双方的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外,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变化之一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从原来逆差转为顺差,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按中方统计,2007年中方顺差1633亿美元,同比增长13.2%,美国为中国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地。按美方统计,2007年美中贸易额为3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对华出口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从中国进口3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7%,逆差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中国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二、中美经贸障碍

伴随着经济贸易合作的迅速发展,贸易摩擦接连不断,美国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在收紧,采用单边威胁、双边对话、多边向WTO诉讼等政策,明显地干扰着两国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2007年,中美经贸热点问题集中在人民币汇率、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逆差等方面。

1.贸易逆差问题。正如上文所说,在中美贸易中,中方顺差,美方逆差,且数额在不断扩大,这是贸易统计数字所反映出来的一个现实。但表面上的贸易统计数字说明不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关于逆差统计方法。单从统计角度看,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美中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2006年,香港地区对美国转口贸易额达435.4亿美元。实际上,经香港转口至美国的产品有很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美国在统计中,出口使用离岸价,而进口使用到岸价,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美方的逆差额。

(2)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母国存在出口替代效应和反向进口效应;而对东道国存在进口替代效应和出口创造效应。截至到2007年年底,美国在华实际投资为567亿美元,设立了5.48万家企业。这些美资企业的产品大部分在中国市场销售或向中国附近的国家或地区出口。他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热销,实际上取代了中国从美国进口。这实际上部分弥补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销售额高达1200亿美元,向中国周边地区出口了800亿美元的商品,这两项相加可以弥补当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325亿美元的86%。

此外,还存在第三国对华投资出现的贸易平衡转移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的外资有近70%来自东亚地区,东亚地区将原来他们对美贸易顺差的产品转移到中国,引发了贸易平衡转移效应。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使得美国逆差向中国转移。美国对整个亚洲的逆差水平无大变化,但对中国逆差比重上升,对亚洲其他地区的逆差比重下降,同时中国对东亚逆差上升。统计显示,美国对华逆差额占其逆差总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24.9%上升到2005、2006年的26.3%和28.4%,而对韩国逆差的比重由3.03%降至2.09%和1.64%,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逆差额不断上升。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1633亿美元,而对东亚地区却有1713亿美元的逆差。中国内地是亚洲的加工中心,或称世界加工厂。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实际上是美国对东亚贸易逆差的一部分。

(3)加工贸易问题。加工贸易是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中70%以上属于加工贸易出口。也就是说,中国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出口而进口的商品,但按原产地规则,这些产品出口额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之中。以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为例,他们主要是在江苏省昆山市台资企业里组装的,其中包含美国制造的处理器和软件,日本的硬盘、韩国的显示屏、新加坡的声卡等,中国内地对产品的贡献值不到30%。按照原产地规则,这个笔记本电脑算中国制造,但实际上是中国组装。整个笔记本电脑的报关价值都要算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中,这显然不能准确反映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情况。

(4)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管制问题。在中美贸易合作中,贸易优势在美国一边。很难认为一个靠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日用消费品来换取少量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具备强有力的贸易优势。中国对美国出口5000万双鞋才能换来1架波音747大型客机。之所以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美国高新科技的贸易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2006年7月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澄清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新规定》扩大出口管制范围,特别是把部分民用高技术产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混淆正常科技产品贸易的标准,提高对华科技产品的出口门槛,为两国正常贸易设置了新障碍,也阻碍了两国科技交流的渠道。《新规定》还要求中方扩大提交最终用户证明的范围,要求出口商向中国出口在《出口管制清单》上的物项,特别是不论何种原因要求许可证的物项以及总价值超过5000美元的物项,均须从中国商务部获得最终用户证明。《新规定》要求建立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对合格的最终用户进行评估的内容包括:有从事民用活动的全面记录,遵守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允许美国政府派代表到现场检查,同美国及其他外国公司的关系等。

2007年6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又发布了一项对华出口管制清单,规定包括航空发动机、先进导航系统、激光器、水下摄像机及推进器等20个大类的美国高新技术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

放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是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捷径。

2.人民币汇率问题。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问题,使美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虎视眈眈。

2006年12月14日,在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国财长亨利·鲍尔森说中美战略经济对华的核心问题是人民币汇率。2007年12月12日~13日,在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中,鲍尔森再次强烈要求“人民币更快地升值,不要拿美国经济的弱点作借口拖延汇率改革”。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美国众议院、参议院正在酝酿和通过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但实际上,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逆差的改善收效甚微,反而会给美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截至2007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11.7%,按美方统计,200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2563亿美元,比2005年逆差2016亿美元增长了27.1%。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对于减少美方的贸易逆差没有任何作用。

此外,人民币升值的后果之一使某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输出通货膨胀。2008年,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物价处公布,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指数在2007年上涨了2.4%。这是该指数4年前首次公布以来所出现的最大年度增幅。2月20日,劳工部物价处公布,1月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价格猛涨0.8%,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月最大的涨幅;2008年1月份对美国服装出口单价同比上涨了10.17%。众所周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日用消费品,美国日用消费品市场份额的7.5%,但几个大项主要由中国产品构成:玩具的80%,鞋的85%,服装的40%,必然会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火上加油。美国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4.1%,而2006年为2.5%。

3.产品安全问题。一些美国媒体抓住中国玩具和海鲜食品质量问题夸大事实,以偏概全,借题发挥,大做文章。先是大谈食品安全,后来竟把中国产品妖魔化,把中国产品称为危险的进口。

中国政府一方面努力澄清事实真相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国务院发出通知,从2007年9月份到12月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拉网式的大检查,进行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是一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国产品国际形象的特殊战役。经过4个月的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是中美贸易争端中长期存在的问题。1992年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此后两年两国相安无事。但在1994年后,美国根据国内贸易法的“特殊301条款”,在每年3~4月份颁布的《特殊301报告》中,多次将中国列为“重点观察国家”,甚至“重点国家”。在2008年4月25日,美国2008年度“特别301报告”中,中国继续被列为重点观察国家。51页的报告中有14页是专门的中国部分。

长期以来,中美双方主要通过双边磋商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争议,并达成多份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化解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矛盾和摩擦。但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开始试图抛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双边磋商渠道,转向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于2007年4月10日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正式提起在WTO框架下的磋商,并于2007年8月21日提起设立专家组的请求。

美国在其磋商请求中提出四项指控,经过澄清后,对其中三项提出指控,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中国现行法律有关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刑事程序和处罚门槛是否符合TRIPS协定;二是海关对查获的侵权产品的处置,允许侵权产品在取消假冒商标或其他侵权标识后进入市场流通,而WTO规定这些产品应被逐出市场;三是对在中国境内还未被授权出版和发行的作品拒绝提供保护问题。

5.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反倾销曾是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报复的主要手段。其歧视性主要体现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上。纵观2007年,美国对华进行反倾销案件大大减少,但开始运用反补贴手段。2006年11月20日美国对我国铜版纸进行反补贴调查,虽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定对中国铜版纸不征收反补贴税,但这起案件最大的意义和关注点在于,美国改变了23年以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历史,第一次从实践上确立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提起反补贴调查的法律制度。2007年7月27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宣布,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获得通过。该法案要求将美现行反补贴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这起案件我们可以预测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遭受大量国外反倾销调查外,遭受国外反补贴调查也将成为常态。例如,自反补贴案后,美国连续对我国提起6起反补贴合并反倾销调查案。

从危害程度看,反补贴调查远远大于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是针对政府的补贴行为,影响的是一个整体的行业,一旦一个产品遭到国外反补贴调查成功,整个行业出口将受到阻止,甚至完全把该产品驱逐出国外市场。此外,美国对中国的反补贴案还会带来连锁反映,将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对中国挥起反补贴的大旗。

6.337调查。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一直是美国337调查的最大受害国。从实践上来看,美国已经将337调查作为“两反一保”之外的又一有力贸易保护工具。2007年,无论是从涉案数量还是涉案金额来看,我国都是美国337调查的最大受害者。截至到2008年5月28日,美国对中国共提起337调查89起。

2007年美国对中国的17起337调查案件,已经达到了同期美国337调查案件的50%以上。337调查具有发起成本低、应诉时间短、应诉成本高、惩罚措施严格等特点,能有效地将中国产品驱逐出美国市场。

三、进一步发展中美贸易

双方尽管存在分歧,但利益无疑是主要方面,双方应在发展、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今后的纠纷和障碍,加强双边磋商,推动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对于美国不符合WTO规则的贸易壁垒和措施,在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要求WTO建立专家组进行裁决。此外,对于美国利用WTO对中国的诉讼,我们也要据理力争,争取有利于我方的最好成果。

2.加强双边磋商。从双边来看,目前中美两国有如下磋商渠道: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合会、经济联委会和科技联委会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向美国澄清一些事实,发表一些看法,解决一些争端,变守势为平等协商。

3.做好宣传预警工作。对于某些案件如何处理,中国目前有很多企业无所适从。因此,作为政府,要组建各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服务功能。其次,要建立信息预警机制,确立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布各种预警信息。最后,做好法律人才等培养工作,为国际公司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商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创立自主品牌。企业如果想避免337调查等限制措施,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含量;另外一方面,要扩大市场,避免市场集中带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导致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此外,企业要加强自主研发,培养自主品牌,提高贸易层次,摆脱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模式,积极走出去,以海外投资的方式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绕过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杨荣珍.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评析.国际贸易,2007(11)

2.赵鸿雁.美国337条款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法律措施.国际贸易,2008(1)

3.武长海.2007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新发展.国际贸易,2008(2)

4.周世俭,冀雪涛.中美贸易的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2008(3)

(作者简介:李敏,经济学硕士,讲师;工作单位: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012)

(责编:贾伟)

作者:李 敏

第二篇:从前5个月中美贸易数据看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

常识告诉我们:缩减两国双边贸易失衡,关键是“净出口国加大进口,净进口国加大出口”。但美国如何对待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加高关税阻止中国对美出口,技术封锁阻止对华出口半导体元器件。这是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显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这样治病只会越治越坏。

海关总署6月10日发布的数据可以证明上述判断。今年前5个月,中美贸易总值为1.42万亿元,总体下降了9.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1.09万亿元,下降3.2%;自美进口3352.7亿元,大幅下降了25.7%,以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7506.2亿元,扩大11.9%。

中国自美进口为什么会出现25.7%的大幅下降?当然有中国反制美国贸易霸凌而主动减少自美进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阻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售技术产品。这类商品从来都是美国对华出口的“大头儿”,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如果美国政府把这样一笔大生意掐了,那中美贸易失衡程度一定大幅攀升。

历史地看,中美贸易失衡从来都不是汇率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是美国刻意而为,比如对华出口限制清单,从2009年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之后就说要撤销或减少,但8年没有丝毫变化;特朗普来了,这份清单不仅没有缩减,反而更大幅度地增加,现在甚至扩大到了一般性的技术产品。而中国生产的很多商品又是美国不生产的“刚需消费品”,两者相加,必然导致中美贸易失衡越来越严重。

此外,这样会不会让美国企业更多地失去中国市场?比如,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封锁,那中国依赖美国进口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势必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至少会快速寻求替代方案,一旦替代成功,美国电子元器件再想进入中国市场,谈何容易?

反过来,中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基本是美国本土不生产的“刚需消费品”,美国政府就算大幅增加对华进口关税,美国企业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如此品质、价格和规模的替代货源。这也是美国对华进口商品大幅增加关税之后,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货值仅下降3.2%的重要原因。

据美国媒体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中国“端午节”假期(美国的周末),美国超市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中國商品“抢购潮”。为什么会出现这阵势?因为美国公众担心中国商品可能会断货。有美国公众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让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所剩无几,他们甚至因此要求特朗普改变对华政策。

据说,这样的“抢购潮”已经出现多时,而特朗普为了安抚公众情绪,几天前特地发布一份声明,他说:“美国民众不需要担心生活产品供应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更加合适的替代品。”真有这样的替代品吗?价格和品质又如何呢?美国公众当然相信会有替代品,但美妙的“性价比”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今年5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出人预料地从此前的20万左右骤降至7.5万人。“我们正在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科尔尼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这样判断。

作者:钮文新

第三篇:中美贸易失衡原因探析

摘要:2010年美国再次提出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通过考察中美贸易差额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指出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内部经济失衡、产品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管制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因此,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

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专访时表示将“劝说”中国让人民币升值。2010年3月,130名美国众议员敦促奥巴马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以解决中国“操纵汇率”的问题。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也撰文指出:鉴于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维持贸易顺差,美国应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进而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附加关税,最终迫使人民币升值。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首次以对华贸易巨额逆差为由,强力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再一次承受着巨大升值压力。

关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没有关系,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1-3];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人民币长期低估导致的,只有人民币升值才能消除美国对华贸易逆差[4]。难道中美贸易失衡真的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吗?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民币升值真的能够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本文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关系入手,从内部经济失衡、产品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管制等方面,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

一、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变化

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所谓中美贸易失衡是指近年来持续存在的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导致了两国之间在经常账户下的国际贸易收支失衡。考察将近30年的中美贸易额,中美贸易失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一趋势更是明显加快(见图1)。

(一)中美贸易失衡

据中方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最高的1 708.6亿美元,2009年降为1 434亿美元。据美方统计,2008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高达2 663.3亿美元,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达到2 268.3亿美元,可见美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要远远高于中方数据。尽管双方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并没有美国公布的那么高[5],但是中美贸易长期失衡并迅速扩大却是客观存在的,中美贸易失衡也表现在贸易结构的失衡。从贸易结构上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主要是货物贸易逆差,而服务贸易则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其中货物贸易逆差又主要表现为制成品的贸易逆差,尤其是高技术产品逆差十分突出,相反美国在初级产品上却存在对华贸易顺差。

(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而不断调整。从1994年起,中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使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由于1994年汇率并轨时实施超贬,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个缓慢升值的过程,逐渐从1994年的1:8.70上升到1998年的1:8.27,此后一直停留在8.279-8.277之间。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中国经济启动并进入新一轮上升轨道,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在政策面开始显现出来,在2008年7月之后基本稳定在1:6.80至1:6.90之间。2005-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实际有效汇率也升值了17%左右,缓解了中国入世以来形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

通过考察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姚枝仲(2003)认为汇率并非是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惟一因素[6],沈国兵(2004)、李稻葵(2006)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对于中美贸易失衡都没有任何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1]。麦金农(2007)进一步指出对于作为国际债权国的东亚国家,国际主要货币升值突变带来的收入和支出效应非常强烈,使得汇率对贸易状况的影响难以确定,因此认为促使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减少中国贸易顺差的设想是不科学的[2]。

近年来中美贸易规模和贸易差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世界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的结果,与人民币汇率没有必然联系。例如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升值,但中美贸易顺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迅速扩大。总之,中美贸易失衡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导致的,人民币的升值也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一)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是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储蓄投资失衡、财政赤字和过度消费。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X-M=(S-I)+(T-G),即一国经常账户差额等于其国内个人净储蓄加上财政余额。首先,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上看,储蓄投资缺口不断扩大意味着经常账户差额将不断扩大。自2001年以来,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美国个人储蓄率大多维持在1%以下,这一时期成为美国历史上储蓄水平最低的时代。同时,美国的超低利率政策也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次,从财政赤字的影响来看,实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赤字财政政策也会加剧经常账户逆差。一方面,减税带来的消费增长和政府开支增加,助长了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巨额财政赤字加上利率上升,会导致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加剧了经常账户逆差。

从2001年开始,美国累积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同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也不断增加,过低的储蓄水平和过高的财政赤字使美国政府和居民的消费支出过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65%以上,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了70%和72%。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调高储蓄率,从2008年8月的0.8%提高到2009年5月的6.9%,达到过去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也随之开始下降。这正说明美国贸易逆差只不过是内部储蓄投资失衡的外在表现,是其国内储蓄不足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即使改变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必须为国内的储蓄投资缺口寻找新的来源,将逆差转移至其他国家[7]。

(二)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的产业转移

分析中美贸易顺差的构成,可以发现其主要来自东亚各国的贸易顺差转移。随着美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逐步形成了全球性的产品内分工格局,即美国、日本从事研发、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和技术设备;韩国、台湾等生产并出口零部件系统或模块;东盟提供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中国大陆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而美国等成为产品的目标市场并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如果按原产地原则统计,最终产品的出口地就从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在这种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构成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日本和东盟的部分对美贸易顺差已经转移到了中国。以2009年为例,中国对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逆差总额达1 471亿美元,较中国对美顺差1 434亿美元还略高。此外,中国对拉美国家、对世界上58个最不发达国家总体也是逆差。因此,中美贸易失衡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导致的贸易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三)外国投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国直接投资必然会增加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利用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对华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加工贸易将产品返销国内或销往全世界,这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位于全球价值链顶端的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这一载体,利用直接投资在我国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充分利用我国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低的优势,生产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销往美国。因此,外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核心部分。美国经济学者也曾经指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到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8]。2009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400多亿美元,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因此,中美贸易失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关系,也说明了美国对中国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

(四)加工贸易创造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中国与美国在一般贸易上是基本平衡的,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造成的。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对华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创造了大量贸易顺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高达2 117.97亿美元,占外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总额(1 361.12亿美元)的155.6%。根据Koopmen等人(2008)的测算,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有58.7%以上是加工贸易创造的出口[9]。从加工贸易的地理方向上看,这些加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上,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两者的皮尔森相关系数高达0.991[10]。在中美贸易顺差中大约67%来自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设备类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主要来自外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因此,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生产加工工序向中国进行“工序”转移,使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加工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导致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不断扩大。从加工贸易方式可以看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中国FDI产生的对美贸易转移和返销,是美中贸易失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美国对中国采取非常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也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科技产品和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又是规模巨大的高科技产品需求市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贸易应该处于优势地位,但现实却是中国是美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供给商。这除了加工贸易的原因之外,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1998年,美国将卫星技术添加到管制清单中,专门对中国进行控制。2007年6月,美国商务部实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新规定,该规定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三项,其中出口产品管制分类列表(ECCNs)的31大类管制项目包括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等20种产品、软件和相关技术。美国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对华实施了比其他贸易伙伴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11]。严格的出口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转向从欧洲、日本等国进口,结果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在中国迅速增长的高技术进口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因此,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严重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三、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中美贸易失衡是各种深层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其唯一影响因素。因此,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第一,历史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美贸易失衡。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年均达到5.9%,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而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5.7%降至3.5%,对华逆差下降16.1%。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也曾因货币问题向德国、日本施压,迫使两国的货币大幅升值,但到2008年,美国对德国仍然逆差429亿美元,对日本逆差726亿美元[3]。因此,国内和国外的经验都证明一国本币升值对调解贸易收支的作用有限。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殷德生(2004)研究标明,中国贸易收支价格弹性很低、而收入弹性很高,说明受外需影响较大,其中受美国市场需求影响最大[12]。中国自2005年以来的贸易盈余主要是由于美国过度消费,而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2008年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冲击致使中国出口下滑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那应该改善出口才对。但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两个月之内从超过20%的增长跌落至近30%的负增长。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企稳复苏,而中国对美出口也开始回暖。这说明中国出口主要是由外需市场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低估。因此,单独依靠人民币升值是无力改变美国进口增长过快的局面。

第三,人民币升值会产生来自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偏置效应。根据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法,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主要取决于实际汇率变动,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情况下,如果考虑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此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即使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升值后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人民币升值也不一定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首先,出口下降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而收入减少带来的消费下降会减少进口需求,尤其对于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出口下降会使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其次,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成本,降低投资利润率,尤其对于创造大量贸易顺差的外资企业,这样势必会抑制中国的投资和就业,从而降低中国的消费和进口需求;最后,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主要以外汇储备形式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这种负财富效应会进一步导致本国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所以,就中短期而言,人民币升值后来自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偏置效应可能会超过价格效应的影响,因而使中美贸易平衡的变化难以确定[2]。

第四,人民币升值可能使美国的进口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人民币升值固然会提高中国产品在美国销售的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会降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整体进口规模会下降。在美国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会转向生产同类产品的替代国家,例如印度、东盟等,进口与中国产品类似的产品。

第五,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管制。一方面,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行生产,使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美国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专门增加了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部分集成电路设备在内的47个出口管制项目。严格的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转从他国进口。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但自美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因此,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3]。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四、结论及对策

上述分析说明,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在这些深层原因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而且还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种种不利影响。但是,长期存在的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影响我国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和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内需,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在稳定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扩大消费需求,尤其居民的消费需求,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储蓄率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利用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契机,拓展新兴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二,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在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要引导外资投向粗放型加工贸易以外的投资领域。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第三,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改变对外贸易中的低价竞争模式,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做强自主品牌,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

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人民币适度升值。中国目前高达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有必要借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度增加汇率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汇率形成市场化,使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适度升值。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增加中国整体贸易利益和消除中美贸易失衡,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升级,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五,加强与美国的贸易磋商,劝说美国削减对华出口管制。2010年4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就出口管制改革制定了初步路线图,计划对美国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改革。我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美国的贸易磋商,劝说美国减少对华出口管制的歧视性规定,这有利于增加我国从美国的进口和减少中美贸易逆差。

此外,还要优化贸易利益核算方法。美国为了避免FDI带来的贸易转移和贸易返销的影响,反映美国真实的贸易利得,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每年专门以“所有权”为依据对本国进出口贸易进行重新统计[13]。因此,在对中美贸易统计差异联合研究的基础上,建议中国进一步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综合反映中美贸易利益分布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13-16.

[2] 麦金农.从历史角度比较中日两国货币升值[J].中国金融,2007(6):25.

[3] 陈德铭.建设性地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EB/OL].[2010-03-28].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4] Paul Krugman. Chinese New Year[N].New York Times, 1 January,2010.

[5] 中国商务部,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的研究报告[R].2009(10):16-18.

[6] 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J].世界经济,2003(3):12-15.

[7] 李若谷.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缘何被扭曲[J].世界经济,2007(9):7.

[8] 张二震.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顺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0-24.

[9] Robert Koopman,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R].NBER Working Paper No.14109,2008:26.

[10]邱斌,唐保庆,孙少勤.FDI、生产非一体化与美中贸易逆差[J].世界经济,2007(5):37.

[11]张波,刘枕岳. 基于美国出口管制视角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9.

[12]殷德生.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与收入弹性[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52.

[13]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An Ownership-Based Framework of the Current Account, 1993-2004[EB/OL].[2006].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http: //www.commerce.gov.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史本叶 李俊江

上一篇:社会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考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