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贸易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韩业界将举行钢铁民间会议2007年3月19~21日,韩国钢铁协会成员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举行中韩钢铁民间会议。这是为2007年7月举行的第10届中韩民间会议进行的准备会议,双方就中韩两国的钢铁贸易交换意见。韩国陈述中国对韩钢铁出口剧增对韩国造成的影响。韩国钢铁协会表示,“中国钢材出口量的20%是对韩出口。

第一篇:双边贸易论文范文

中日双边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近些年来,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两国的经贸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势。中日两国应正确看待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保持政府间政治稳定,中国政府和企业要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中日FTA谈判的启动,以此保证中日双边贸易长期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日双边贸易:贸易依存度:商品结构

一、中日双边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的变化

1、中日双边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从双边贸易额来看,日本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在2003年之前曾长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中日双边贸易发展较快,但在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更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日双边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开始下降。2003年是日本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最后一个年份,这一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335.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5.7%,高于美国的14.8%、欧盟的14.7%、香港的10.3%。自2004年以来,中日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下降。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678.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4.5%,低于欧盟的15.4%、美国的14.7%,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到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2288.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0.4%,低于欧盟的16.5%、美国的13.5%,仍然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日中双边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对日本来说,日中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仅次于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07年,日中双边贸易额超过日美双边贸易额,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中双边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虽然日中双边贸易额排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第二位,但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000年以后,日中双边贸易快速发展,超过了其他国家与日本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根据日本海关统计,2000年,日中双边贸易额为92158亿日元,仅占日本对外贸易比重的10%,而日美双边贸易额为231347亿日元,占日本对外贸易比重的25%,与美国相比,日中双边贸易规模仍非常小。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中双边贸易额达到278745亿日元,比2000年增长了202.46%,占日本对外贸易比重的17.7%,超过美国的16.1%,欧盟的12.8%。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128390亿日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5.3%,低于美国的20.1%;日本从中国进口150355亿日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6%,大大超过了美国的11.4%。2009年,日中双边贸易额达到216716亿日元,占日本对外贸易比重的20.5%,超过美国的13.5%,欧盟的11.6%。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102356亿日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8.9%,高于美国的16.1%、欧盟的12.5%,成为日本的最大出口国市场;日本从中国进口114360亿日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2%,远高于美国的10.7%、欧盟的10.7%,连续8年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2000年至2010年上半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中,中美两国所占的份额呈现此涨彼消之势:中国由9.9%上升至20.2%,而美国则由25.0%下降至12.7%。

总的来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中双边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可以说中国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中日双边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

1、中国向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电子计算机、音响和电视机等,在贸易额方面,每年都有所增长,所占比重一直排在前三位。后面的几类商品在位置上有所变化,其中通讯设备、金属产品、家具的位置不断向前移动,2007-2009年通讯设备占比排在第四位,年平均贸易额在5000亿日元左右,2007年、2008年金属产品占比排在第五位,年平均贸易额在4500亿日元以上,2007-2009年家具占比排在第八位,年平均贸易额在3000亿美元左右。而计算机元器件和海产品类占比在不断下降,2005年计算机元器件占比排在第四位上,贸易额达3888亿日元,2009年贸易额为2819亿日元,占比只排在第七位。2005年海产品占比排在第五位,贸易额达3400亿日元,到2007年贸易额下降到3178亿日元,占比排在第九位,到2009年已跌出前十位。虽然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从表1可以看出,纺织品与服装仍然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最大宗商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仍不尽合理。

2、中国从日本进口主要商品的变化

从表2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从日本进口商品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半导体元器件和钢材,位置相对稳定。塑料、汽车、汽车配件和有色金属等商品的位置有所提高。其中塑料商品2005年的贸易额为3880亿日元,占比排在第五位,到2008年贸易额达到5841亿日元,占比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半导体元器件和钢材;汽车配件提升的幅度较大,2005年贸易额为2851亿日元,占比排在第九位,到2009年贸易额达到5551亿日元,占比已经排到第三位;视听设备及零件和计算机元器件等商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09年已被挤出前十位。

总的来看,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几乎全部是工业制成品,而且绝大多数是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在中日贸易中仍占据较大的比较优势。

三、中日两国双边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1、中国对日本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的发展速度。下表3中,从中日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中国对日本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中国从日本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这三项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赖性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4年开始,日本从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变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依存度也从2004年的10.6%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4.6%。

2、日本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如下表4所示,从日中双边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日本对中国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日本从中国进口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日中双边贸易额占日本GDP的比重这四个指标来看,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呈现明显的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对华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日本对外贸易总体的增长速度,而日本对华贸易的高增长源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对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2.2%上升到2008年的5.5%,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数值略有下降。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而言(表3最后一行),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的数值较小(表4最后一行),主要是因为日本GDP数额基数较大。

四、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1、中日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

在中日双边贸易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影响着两国的经贸发展。

一是贸易统计存在较大差异。按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自2002年对日贸易开始出现逆差,而且逆差额不断上升,到2009年时高达330.3亿美元。按日本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日本自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一直是贸易逆差,2005年逆差额度达到31385亿日元,此后逐年下降,到2009年逆差额仍为12004亿日元。从中国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市场的需求巨大,从日本的进口自然也迅速增加,数据表明,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也会迅速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性,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一些零部件、机械设备、优质原材料、关键技术等都依靠从日本进口,所以中国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则认为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不正常的,是对日本经济的侵害。故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各种反倾销调查、紧急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措施相继推行,如200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大葱、灯芯草、香菇三种农产品实行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由此造成中日贸易摩擦不断。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紧张。

二是政治关系冷暖不定。目前,中日政治外交关系的明显特点是“政冷经热,国冷地热,政冷民热”,即政治关系、国家关系、政府关系是冷的,而经济关系、地方关系、民间关系是热的,而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主要来自这些“热”因素的推动。不容忽视的是。中日政治关系是推动中日贸易不断向前发展的主体因素。然而一些日本政府高级官员不顾国内外的反对,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不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这些行为都一次次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此外,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在钓鱼岛、东海归属权上无理相争、在俄罗斯天然气管道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这些都在不断制冷中日两国的关系,使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变缓。2001年中日双边贸易几乎没有增长,就受到了当时政治关系紧张的影响。可见,妥善处理中日政治关系,是维持中日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是分工体系仍未改变。中日两国分别属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之间的贸易一直以来都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之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间的贸易体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总体上的垂直型结构并未改变。早在20世纪的70、80年代,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属于绝对的垂直分工,中国向日本出口原材料、粮食等初级产品,从日本进口各种工业制成品。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劳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两国的贸易体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以机电类产品出口的增加最为明显。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仍然是机器设备、电器设备等各类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光学仪器等工业制品迅速增长,各类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了80%以上。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纺织品与服装仍然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比较优势商品,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全部是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总体上看,中日贸易仍属于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在贸易利益分配上是不均衡的。

2、推进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调整贸易统计口径,正确看待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如前所述,按中日双方各自的统计,两国在双边贸易上都是逆差,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国在贸易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如对转口贸易的统计,对进出口价格采用到岸价或离岸价的差别等。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对进口的统计是比较严格准确的,所以中日两国可按各自统计的进口额进行比较,来看待双方的贸易是否平衡。例如,按中方统计。2009年中国从日本进口额为1309.4亿美元;而按日方统计,当年日本从中国进口额为114360亿日元,按2008年年末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计算,即1260.2亿美元,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并不是严重不平衡,而是基本处于正常状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0年8月1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指出,2010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大幅缩小,仅为15.1亿美元。其背景是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大量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及产成品,而日本伴随着儿童数量的不断缩减、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导致内需低迷,进口增速远低于出口增速,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将不断缩小。如果考虑到日本对香港出口的大部分是经由该地对中国大陆的转口,中日贸易从双边各自的进口来看,2010年上半年日方出现了115亿美元的盈余,远远超过2009年全年的盈余额83.9亿美元。

其次,确保政府间政治稳定,保持两国双边贸易的长期增长。中日两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持续“政冷经热”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但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并不因此而停滞不前。两国政府应正确看待问题,以两国经济发展为主线,积极妥善解决历史问题,以两国宏观经济政策为中心,在金融、投资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加强双边贸易的发展,推动多边和区域组织的构建。近年来,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就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问题达成了共识。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现了访华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被誉为“融冰之旅”;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又对日本进行了“暖春之旅”,两国政治经贸关系随之迅速升温。只要两国政府都能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加强交流、消除分歧,必然可以确保两国政府间政治稳定,推动两国经贸的长期快速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打破东亚地区雁阵型发展模式。从中日两国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虽然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在不断增加,但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局面并未改变,仍处于东亚地区雁阵型发展模式的尾部。要打破这种分工格局,就必须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做好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努力扩大中日服务贸易规模;通过政府利用外资的政策倾斜,在科技、农业、林业以及汽车等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并吸引日本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国内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中应注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及国际竞争力。

注释:

1、参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0年上半年中日贸易》,2010年8月17日。

2、廉晓梅:《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5期。

3、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作者简介:田中景,男,1967年生,内蒙古赤峰人,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高鹤,女,1980年生,吉林梅河口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田中景 高鹤

第二篇:双边贸易动态

■ 中韩业界将举行钢铁民间会议

2007年3月19~21日,韩国钢铁协会成员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举行中韩钢铁民间会议。这是为2007年7月举行的第10届中韩民间会议进行的准备会议,双方就中韩两国的钢铁贸易交换意见。

韩国陈述中国对韩钢铁出口剧增对韩国造成的影响。韩国钢铁协会表示,“中国钢材出口量的20%是对韩出口。韩国已经成为中国钢材的主要出口国,2007年,中国钢铁出口量仍将保持在高水平,对此韩国钢铁业非常担忧。”

■ 巴西央行行长称将与中国政府就引进中国投资问题进行讨论

日前,巴西央行行長Meirelles表示,巴西关注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将与中国政府就引进中国投资问题进行讨论。

Meirelles认为,中国的投资多在能源、原料和食品行业,因此,巴西最具条件接受中国投资。巴西具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两国具有优势互补特点,是中国投资的最佳选择。

■ 中美即将就中方的禁止性补贴问题进行磋商

由于美国已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就中国的禁止性补贴提起诉讼,因此2007年3月底,中美将就中国的禁止性补贴问题进行磋商。据悉,世贸组织将对该起诉讼的具体细节进行讨论,其中包括美国在申诉中提到的钢铁、纸张及高科技信息产品的补贴等。有专家表示,美国并没有提供中国对工业品进行补贴的证据。而且,发达成员对本国制造业的补贴已远远超过了发展中成员。

■ 欧洲企业首次引进中国打印控制软件

2007年3月6日,荷兰印刷设备巨头奥西集团(OCE)与中国方正集团签署协议。今后,奥西集团生产的数码印刷设备上将使用方正集团开发的高端打印控制软件。

据方正集团人士介绍,这是欧洲企业首次引进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的打印控制软件,是中国软件企业依靠自有技术占领欧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 巴西组团访华再谈市场冲击问题

近日,巴西发展工商和外贸部宣布,2007年3月中、下旬将组团访华,与中国再谈中国产品对巴西市场的冲击问题。巴西发展工商和外贸部副部长Armando表示,巴西应向中国出口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巴中贸易存在贸易逆差,中国产品在巴西很具有竞争力,而巴西产品在中国尚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Armando表示,巴西应加快步伐进入中国市场,从防范中国产品进入转变为向中国市场进攻。

■ 2012年中、日、欧、美将建立纺织品自由贸易区

近日,欧盟和日本发起一项革命性计划,即2012年,在中国、日本、欧盟和美国之间建成一个横贯欧亚美大陆的纺织品自由贸易区。据悉,欧盟纺织服装工业联合会、日本纺织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美国国家纺织团体协会已就此计划进行共同商讨,并确定了下一步的进程:2008年3月在中国、2009年在欧盟和2010年在美国举行会谈。

欧日双方的出发点是搭建一个讨论取消纺织品服装贸易中海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平台。该计划需要长期努力,因而与欧盟地中海沿岸纺织品自由贸易区及其他自由贸易区并不矛盾。

■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呈现松动现象

2007年2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保证,霍尼韦尔和波音公司向中国出口的科技产品将不会损害美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也不会促进中国导弹技术和航天能力的提高。这为美国两家企业对中国的科技出口铺平了道路。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1月,美国商务部出口行政助理部长帕蒂拉曾表示,2007年初,将完成对《对华出口管制条例》的调整,其间还将通过一段时间的公共磋商,而美国国家安全局将是一个主要的考量机构。

■ 澳大利亚-东盟启动新一轮双边自由贸易谈判

2007年3月12日,澳大利亚与东盟的自由贸易谈判正式恢复,由于东盟拒绝与澳大利亚讨论进入东盟政府采购市场,本轮旨在2007年底达成协议的努力受阻。

澳大利亚贸易官员表示,通过削减东盟在汽车、农产品、服装与纺织品等领域的进口关税后,澳大利亚已经得益于与东盟坚实的贸易关系,但由于东盟成员国贸易政策的多样化和减税对各国不同的敏感度,澳大利亚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将会非常复杂。

■ 韩美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接近尾声

2007年3月12日,美韩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进入最后一天。此次正式谈判的预期目标是在2007年3月底前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如果谈判获得成功,将成为美国首次在东北亚地区,也是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3个经济体所处区域内达成削减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障碍的协议。这也是美国自1993年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以来所取得的最有成就的协议。

(资料收集/李明秀)

第三篇: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 文章收集2000年到2010年双边总产品、制造业产品及农产品成本自然对数发展趋势,利用间接成本测量方法对影响全球双边贸易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进行研究。具体结果为:在显性因素当中,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基础建设设施的便利度及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隐性因素当中,国家制度距离和国际贸易信贷对于双边贸易成本有重要影响。最后分别从降低关税、物流成本和减少国家制度距离、完善国际信贷法律法规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双边贸易成本; 间接成本测量法; 影响因素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 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各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双边贸易成交金额逐渐增大,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双边贸易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然而,双边国家的贸易成本作为影响双边国家贸易活动的因素之一,其成本大小直接限制全球贸易成交金额。因此,为了科学制定有效推动双边贸易发展策略,准确分析影响双边贸易成本因素成为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对双边贸易成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由政策实施和自然因素所带来的贸易成本,其中主要包括57%的销售成本、45%的边界相关成本、22%的运输成本以及其他成本[1]。然而,直接测量贸易成本方法在实际计算中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直接测量方法仅能对成本中的显性因素进行测量,对于国家制度成本、文化差异成本等其他诸多因素无法准确计算;其次,对于运输成本、关税成本以及其他信息成本的数据获取难度较高,只能获得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很难获得;最后,该方法是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进行优化产生的,对于数据的收集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准确性较低[2]。Nov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相对于直接测量法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间接测量法计算需要较少的基础数据,仅需要明确双边贸易成交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便可计算,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缺失对贸易成本结果的影响;第二,间接测量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型,目前已经应用在多种模型当中。间接测量法可以分为贸易流量法和价格法,根据Deardoff和Stern在1997年所作的研究認为,价格法是只有当研究者在获得足够多的价格数据基础上,通过进口产品或服务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产品价格或服务的比值确定其双边贸易成本的大小。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在国内产品价格以及市场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其可获得性较低,因此,大多学者仍采用贸易流量法来计算贸易成本。贸易流量法的理论基础是根据所发生的实际贸易流“事后”计算出贸易成本的大小。对于早期贸易成本的计算方式主要采用传统引力模型计算,主要以McCallum和Rose为代表,然而传统引力模型需要在计算前期事先设定贸易成本构成要素并且缺乏对多边阻力影响的考虑。因此为了克服传统引力模型所带来的弊端,Anderson和van Wincoop对传统的引力模型进行优化,克服了传统引力存在的“外生性”和“对称性”的干扰,成为一种较为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随着贸易流量法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采用贸易流量法来计算贸易成本,Miroudot et al利用1995年到2007年61国家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贸易成本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国家的服务业贸易成本要远高于制造业成本。Minondo在2012年对西班牙国家的贸易成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业贸易成本比货物贸易成本高出50%~60%。国内对于双边贸易成本研究的文献较少,马凌远利用Novy模型对我国服务业贸易成本进行计算,然而并未细分不同行业。钱学锋、梁琦、许统生、涂远芬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利用Novy模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关于贸易成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缺少针对制造业层面和农产品层面的贸易成本的分析。对于制造业贸易成本研究仅有李坤望等以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贸易成本进行研究,缺少详细层次细分的研究[3]。

文章利用2007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在对Novy的模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贸易成本层面进行细分,分别从总产品、制造业产品和农业产品成本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 双边贸易研究现状及理论框架

(一)间接成本测量法理论分析

根据Novy的所提出的计算方程,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间接成本测量法计算方程[45]。

Nij=mimjmwτijΠipj1-σ

(1)

其中,N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量,mi和mj分别表示i国的收入水平和j国的收入水平,mw表示全球收入水平,τij表示双边贸易成本,Πi和pj分别表示外部多边贸易成本和内部多边贸易成本。由于一国的多边贸易成本与本国的贸易息息相关,假如多边贸易成本提高,这将会导致国内贸易成交量的增大。假设i国的国内贸易量为Nii。

Nii=mimimwτiiΠipi1-σ

(2)

其中,τii表示产品在i国的国内贸易成本。从方程(2)中,可以解出Πipi和Πjpj。

Πipi=mimimiimw11-στii

(3)

通过方程(1)求取Nij,并将Nij与Nji相乘,可得:

NijNji=mimjmimjmwmwτijτjiΠipiΠjpj11-σ

(4)

将方程(3)代入方程(4)得:

τijτjiτiiτjj=miimjjmijmji1σ-1

(5)

通过取几何平均值,双边贸易成本表达式为:

τij=τijτjiτiiτjj12-1=miimjjmijmji12(σ-1)-1

(6)

根据方程(1)到(6),通过i国和j国内贸易量及其双边贸易量的比值可反映两国双边贸易成本的大小。

(二)数据选择及双边贸易成本发展现状

在产业划分中,制造业数据是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的第三版(ISIC30)报告获得,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主要包括食品及饮料、纺织品、服装等。农产品数据是根据联合国COMTRADE、FAOSTAT、USDA三大数据库的共同统一获得,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大产业。在双边贸易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是两个主要成本,总产品产业涵盖广泛,是指除上述之外其余产业,主要包含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家庭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文章对上述产品贸易成本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进行研究,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双边贸易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制度距离对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贸易成本的不同影响作用。另外,为了避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将国土面积变量进行二阶最小二乘法回归,降低结果的不稳定性。

文章根据间接测量法对160个国家双边贸易成本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图1为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三大贸易产品成本算数平均值变化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总产品、制造业产品、农产品贸易成本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趋势,造成双边贸易成本趋势先增后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双边各国为了保证本国产品的优先消耗,

图1 2000年到2010年各国贸易成本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WDI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扩大本国内需,往往在关税及贸易政策设定一系列壁垒。然而,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更多国家加入WTO组织,与2000年相比,2010年总产品贸易成本下降了73%,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下降了64%,农产品贸易下降了75%。另外,从三者成本总体成本排序来看,农产品贸易成本>总产品贸易成本>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6]。图2为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2000年到2010年双边贸易成本的发展趋势,根据图2显示可以可看出,2000年到2010年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算数平均值总体显示出下降的趋势,并且OECD国家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幅度要明显高于非OECD国家,从三者的排序来看农产品贸易成本>总产品贸易成本>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与2000年相比,2010年OECD国家双边贸易总成本、制造业成本以及农产品成本分别下降了2021%、1842%、1521%,非OECD国家双边贸易总成本、制造业成本以及农产品成本分别下降了625%、537%、321%。

成本变化趋势产品和农产品的双边贸易成本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WDI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三、 国家双边贸易成本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影响国家双边贸易成本大小的因素可以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根据JeanFrancois(2013)年关于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模型,当一国单边贸易政策发生改变,会导致双边贸易成本在数值上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保证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将某两国双边贸易政策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自变量,在Novy(2008)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对上述模型进行优化,设立国家双边贸易成本模型:

本文通过WDI、CEPII、TRAINS、WTO等数据库获得中国、日本、法国、韩国、奥地利等53个国家2007年到2010年的基础数据,为了便于计算与统计,将所有数据都按照对数方式表示,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二)回归结果分析

文章根据国家双边贸易成本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来看总产品,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和农产品贸易成本调整后的指标数值分别为067、068和057,这表明公式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高。另外,VIF的数值分别为1862、1451和1623,这表明在解释变量中不出现共线的问题,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1.地理位置及语言对双边国家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表3显示,文章中根据Novy(2008)所使用的双边贸易成本模型的回归结果符合现实情况,合理解释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双边贸易成本大小的影响程度[7]。国家的地理环境和语言对于双边贸易成本具有明显的作用,例如,双边国家距离越大,其商品的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当双边距离增加1%时,总成本、制造业成本以及农产品成本的贸易成本将分别增加0272%、0275%、0274%,不受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的说法被夸大。另外,假如双边国家具有共同边境和使用共同的語言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从而会降低运输距离和保证语言交流通畅,促进贸易金额的增长。同理,假如某国地理位置处于内陆国,进出口都要依靠相邻国家的海关检查,那么该国进出口都需要一定的检查成本和耗费时间成本,造成双边贸易成本的扩大。

2.关税与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双边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关税和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来减少贸易成本,这与现实情况相一致。与制造业相比,农产品对于关税的影响要显著于制造业,当农产品关税壁垒下降1%,双边国家农产品贸易成本下降0234%;当制造业产品关税壁垒下降1%,其贸易成本下降0102%。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更为突出。由于大部分国家对于本国的农业都采取各种保护政策,因此,各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都采取较高的进口税额政策,例如,根据2010年最惠国平均税率来计算,日本、欧盟、韩国制造业的进口关税分别为253%、401%、752%,而日本、欧盟、韩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分别为1732%、1284%、4855%。因此,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缴纳比例来看,农产品进口关税成为其贸易成本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自由贸易协议对于双边贸易成本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当双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议,双边国家的总产品贸易成本将下降0096%、制造业产品将下降0107%,农产品贸易成本将下降0102%。然而,由于目前一方面进口关税普遍较高,并且配额、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因素也使贸易自由化受阻,许多农业的自由化贸易协议还是被限制或搁浅,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各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限制非关税壁垒,这对于降低贸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8]。

3.港口设施及铁道网络建设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国内港口设施质量和数量以及铁道运输的便利性对于双边贸易成本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上表的回归方程结果分析来看,当港口数量增加1%时,双边国家贸易总成本、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和农业产品成本分别下降了071%、073%和065%,这意味提高物流效率能够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港口的基础设施和铁道网络的便捷性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的高低。目前,世界上较为发达的港口已经逐步向更专业、更便捷和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例如国际著名的洛杉矶、哥本哈根等港口,目前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过渡。完善的国家港口基础设施能够保证货物运输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提高物流速度,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较大幅度的降低双边贸易成本。对于陆地运输,发达的铁道网络对于货物运输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发展港口与铁路的联合运输,将沿海港口和内陆铁路连接,有利于货物的多种方式联运,降低双边国家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贸易成本[9]。

4.信贷法律对双边国家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上表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国际贸易信贷指数对于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较为显著,当国家贸易信贷指数增加1%时,双边国家总产品成本、制造业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成本分别下降017%、024%、007%。完善的国际贸易信贷法律对于降低双边国家贸易成本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国际贸易信贷法律,作为商品出口国,可以提高信贷支持来保证进口国拥有更长的时间来测试产品的质量,从而保证双边国家贸易的持久发展;另外,根据贸易信贷法律,进口国和出口国可以选择多种采购方式和灵活的订单数量,降低双边国家贸易信息获取成本;最后,由于信贷法律的作用,出口国家能够选择提前发货,以便于减少货物仓储成本,而进口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延期付款,降低货物现金流风险。然而,目前在国家信贷法律当中,各个国家的信贷法律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双边贸易进行存在一定的阻力,如果进出口国家的公司不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那么信贷合作方式就很容易被终止。

5.制度距离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上表回归方程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双边国家的制度距离大小直接影响到双边国家的贸易成本,双边国家的制度距离越大,其成本也越高。由于制度距离是隐性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对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进行区别分析,我们将公式(7)进行进一步优化,将虚拟变量Z1和Z2分别引入到公式(7)中,当两国均属于OECD国家时,Z1=1,当一国不属于OECD国家时,Z1=0;当两国均属于非OECD国家时,Z2=1,当一国不属于非OECD国家时,Z2=0。

文章根据公式(8)进行回归方程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当国家制度距离扩大1%,双边国家的总成本、制造业成本和农产品都分别增加0023%、0031%和0023%,而Z1增大1%,贸易总成本、制造业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成本上升幅度较小,分别为0021%、0028%和0047%,而Z2增大1%,贸易总成本、制造业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成本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0082%、01%和006%。因此,根据数据结果显示,双边国家均为OECD国家时,制度距离对其影响较少,而双边国家只有一个为OECD国家或均为非OECD国家,其贸易成本增加就会十分显著。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因为OECD国家在影响制度距离的因素指标中都具有较高的得分,而非OECD国家指标因素得分都较低。例如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法规执行力,非OECD国家政府治理水平和执行力都较低,会导致自身产品在质量、运输、价格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为了进口质量优异的产品往往会从与自己经济水平发展相当的国家进口,即使向发展中国家进口一些产品时往往带有附加条件,使得非OECD国家的贸易成本上升巨大。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是利用双边国家铁道网络总长的平均值测算双边国家的贸易成本。完善的铁道网络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大幅度降低双边贸易成本,然而贸易流通量的增加有反作用于铁道网络建设,因此铁道网络建设和贸易成本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因此,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使用最小二乘法时应当避免由于内生性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偏差。由于国土面积与铁道网络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与双边贸易成本没有必然关系,因此,文章利用国土地面积几何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作为工具变量,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10]。

为了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首先需要对工具变量国土面积和贸易成本和铁道长度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最小二乘法结果显示,R2的平均值059,F=-0835,因此,可以认为工具變量与内生变量相关性较高。另外,我们将铁道长度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其残差结果,这时的t统计量为-1627,并且该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证实了铁道总长的内生性。最后,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文章进一步对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方程利用国土面积几何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作为工具变量后,解决回归方程内生性影响,使回归结果更加可信。

五、 降低双边贸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以往对于测量双边贸易成本的方法都以直接测量方法为主,然而直接测量法在理论依据和数据收集上的可行性较低,其结果的准确性也较难得到保证。文章通过收集2000年到2010年双边国家的相关贸易成本,对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准确反映出双边国家贸易成本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Novy(2008)所做的关于双边贸易成本的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对影响贸易成本大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双边贸易成本模型能够较好的对运输距离、自由贸易协定、共同语言、制度距离等因素进行阐释,为此,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提出以下降低双边国家贸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各国对于关税征收的额度都应该坚持下调政策。然而,各国为了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优势地位及保证本国产品优先消费,其关税的调整幅度和倾斜政策都未能落到实处。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自身产品在价格质量上的竞争优势,主动降低进口关税换取其他国家较低的出口关税。另外,各国可以从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入手,扩大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数量,获取双边国家的共赢[11]。

其次,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进出口贸易中货物的物流成本是影响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在贸易总成本中的比例,各国应当加强铁道、港口、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加大铁道网络建设,尤其是跨境铁路网络的建设,保证了双边国家贸易流通的可持续性[12]。

第三,完善国际贸易信贷法律法規,促进双边贸易流通。国际贸易信贷法规为双边国家顺利完成贸易交易起到担保的作用,信贷工作是否能到落到实处,直接影响了双边贸易的交易金额,因此,信贷工作需要资金与法律法规的双重保证。因此,为了保证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国应当重视国际司法协助和交流,在域外送达、调查取证、程序保证等方面协调互助,保证国际贸易信贷法律法规的有效性。

最后,国家距离作为影响双边贸易的隐性成本,成为增加双边贸易成本主要因素之一,阻碍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因此,在双边国家进行贸易交易的过程当中,应当着重注意贸易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通过加强自身产品质量,完善贸易制度法规,提高政府效率等方式,共同创造平等高效的双边贸易环境,降低双边国家贸易成本,保证双边贸易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 周丹. 金砖国家间双边贸易成本弹性的测度与分析 ——基于超越对数引力模型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3): 6667.

[2] 刘洪铎. 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以亚洲贸易伙伴为例 [J]. 亚太经济, 2011(4): 106107.

[3] 李坤望, 黄玖立, 等.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J]. 世界经济文汇, 2006(4): 5455.

[4] Andersen J E, van Wincoop E. 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 170192.

[5] Novy D. Trade costs and the open macro economy [Z]. Working Paper, Mimeo, University of Warwickeds. Handbook of Econometric, 2008, 6B, Chapter 70: 4779 4874. NewYork: Elsevier Science.

[6] 于燕. 中国进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业层面的贸易引力模型 [J]. 中国经济问题, 2014(5): 99101.

[7] 魏浩, 何晓琳, 等. 制度水平、制度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31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 [J]. 南开经济研究, 2010(5): 1819.

[8] 施炳展.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8(11): 2425.

[9] 张毓卿, 周才云. 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J]. 经济学家, 2015(9): 1112.

[10] 贾伟, 秦富. 中国谷物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对贸易增长的影响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4): 2425.

[11] 汪来喜. 基础设施对地区出口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12): 107108.

[12] 柴瑜, 郑猛. 拉美自贸协定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 ——以哥伦比亚为例 [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2223.

责任编辑、 校对: 李再扬

作者:胡前芳 林建

上一篇:广告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