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受其他思想侵蚀,严重缺乏职业道德。

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析

【摘 要】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阐述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以教师专业化为视角提出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道德 建设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人才培育的效果。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根本动力在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也是目前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关注的其中一个重点。所以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伴随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伦理规范转向专业化追求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教师专业性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创建,是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较传统观念的进步之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内外兼修的全方位发展,它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层面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师内在道德涵养的提升。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和力量源泉来自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没有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只能是残缺的。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是教师在自我实践中所产生的结果,它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不能缺失的环节,更引导着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果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被其他原因所影响,而不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得以提升,可能人们就产生到底是否存在真正的教师专业化这一疑问。教师专业化的真正达成,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入发展,要想使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性职业”,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可或缺。

(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科学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的发展,更是哲学层面的发展,而哲学层面的发展又是其他两个层面的升华和提炼。对于教师而言,哲学层面的发展实际就是教育理念的树立、职业信念的坚定和职业理想的确立,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本质也就是帮助教师树立教育理念、坚定职业信念和确立职业理想的过程。我们不能把教师的形象刻板地理解为“教书匠”,也不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仅仅肤浅地定位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应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博大的师爱情怀,形成自我职业信条,建构自我教育哲学,培育独特的教育风格,从而将教育看作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实现专业化的自我发展。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一种职业想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一个人选择或从事一种专业,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而具备该专业的职业道德才是核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仅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不够的,还要赢得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对其服务质量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专业教师”。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基点,从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大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花朵的神圣使命,涌现了一大批热爱学生、情操高尚的先进人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贡献出了巨大力量。在我国经济体制进行转轨的过程中,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要求下,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

(一)社会新的道德体系的确立滞后导致教师职业的功利化倾向较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结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尚不成熟,甚至出现社会无序、道德缺失、不公正分配等问题,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表现出注重物质和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正义的倾向。如果将整个社会看成是一个宏观的整体体系,那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腐败日益滋生,权力寻租、违法乱纪、浮夸风、形式主义等问题对建设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较大的干扰,加上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功利化的不良趋势。

(二)教师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探索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源应该从制度入手,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有的学校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受到人为的主导和制约,缺乏法律意识、制度意识,使现行的规章制度成了一种摆设。没有国家及相应组织机构来保证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三)学校的绩效评价轻师德考核。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工作作风不端正,工作效率低下,贯彻执行学校方针和政策不力,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其对学校的信任。一些学校在具体评价时常常走样,如对职业道德、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往往是科研最硬,教学次之,职业道德则被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在评优评奖,特别是评职称时,科研成果基本上成了唯一标准,重教育、轻政治,重功利、轻奉献的思想大行其道。

(四)教师自身发展上轻视职业道德修炼。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良好的职业道德还是处于主流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教师的不作为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困境。有些教师行为不良,表现失范;有些教师不敬业,怕奉献,工作敷衍塞责;有些教师拥有极端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而谋取不正当利益;更有甚者,不尊重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权。“教师责任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和承担就是教师的责任感”,“尊重学生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乏无责任感和不尊重学生的相悖现象,有些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

三、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繁杂且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奠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即形成弘扬正义和道德的优良社会风尚。我们应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统一思想、正面引导、系统教育,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教育和教师,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社会舆论的有利影响,大力宣传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使全社会对教师多一分理解和支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增强教师自身的荣誉感和认可度。

(二)国家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教师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政策导向。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强力保障和根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仅依靠个人内心信念已很难维持,我们要避免人性对道德的伤害,就必须把伦理落实在制度上,而不是落实在人的主体上,要用制度来承诺道德。”首先,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下,尤其是对晋级、评优的考核应首先重点考量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和育人效果。其次,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管理体制,确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使其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分阶段推进。最后,形成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使道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做出科研贡献的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物质方面予以同等优待。

(三)学校加强管理建设,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重学历达标,重科研成果,而轻职业道德,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附件”而走过场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极为不利,这就需要学校做出自己的努力。首先,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一种“文化优势”,使全体成员在相互交往中,彼此影响并趋同,产生从众行为。其次,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典范,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大力表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教师代表,并举办职业道德风尚表彰活动,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更要通过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或给予一些高学历教师一定金额的前期科研经费资助等方式,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

(四)教师自身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用。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教好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己的教育者意识,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学习理论知识,增加道德理性,从而加强教师对“应然”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形成自身坚定的道德信念。其次,努力在实践中检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渐完善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学会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来解决因道德冲突导致的不良行为。最后,注重内省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坚定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正义,抵制住来自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不良诱惑。

社会的快速前进以及教师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使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现状,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震,张余降.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现状的个案调查与分析研究[J].经济师,2005(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

[3]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

[4]颜卫青.制度伦理的边界、功能涵涉及其意义[J].求实,2004(9)

【作者简介】饶 为,女,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向。

(责编 卢 雯)

作者:饶为 张舒

第二篇:从教师言语现象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摘 要】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受其他思想侵蚀,严重缺乏职业道德。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本文分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意义,着重从教师语言角度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类型,并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建优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教师言语 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领路人。”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对人才的培养、智慧的启迪、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的群体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如春风化雨般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发展、演变,吸取新经验,排除旧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成为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或纪律。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的品行作出了严格的规范,为教师的品行指明了方向,对教育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也是带动学生、激励学生的一种动力。师德能不断调节、纠正指导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教师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师德能促使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师德,对社会进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师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而促进、影响了社会的道德发展、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其次,师德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劳动者是物质文明的主体和创造者,受过教育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

师德规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它积极的社会作用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取代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在社会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都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上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良好发展的,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没有遵循道德规范,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现象并提出有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是很有必要的,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二 从教师语言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1.爱国守法精神的缺失

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的艰巨任务,教师自身更应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坚定立场、正确引导学生。

少数教师在课堂上用教学语言传播不良社会言论及思想。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化泛滥。一些教师非但没有对各种言论加以正确的分析和思考,而是盲目追寻,甚至将一些有悖于社会发展和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通过课堂教学语言渗透进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不良的引导,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一些教师自身缺乏爱国守法精神,并在教学活动中大肆传播。一些教师存在着对社会各种制度及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抵触,无力改善,便选择在课堂上用言语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让学生对社会和国家制度产生质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则关于大学生因毕业没有找到工作而心中愤懑,接连杀死了三个路人的新闻事件。这个教师对学生说:“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社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已经是个普遍现象了,国家和社会也漠不关心,不及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位老师不仅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没有剖析因当事人心理有缺陷、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过差引发这样的惨剧,反而从批判社会制度、批判国家的角度来教育学生,这是多么可怕的言论啊!

2.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

古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都强调了爱岗敬业是多么的重要。爱与责任,师德之魂。作为老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有责任心,才能在教师事业的领域里取得一定的成就,才能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之才。那种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毫无责任心、不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方法陈旧、不思革新的工作方式等都是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从部分教师的言论当中,不难发现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

少数教师不耐烦的、抱怨性及任意性的语言。教师需要给学生反复讲解疑问时表现出的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不耐烦的语言。如一些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疑问和难题以后,发现这个学生还是不懂,老师就不耐烦地说:“你怎么会这么笨呢,我在课堂上讲过,课下还要给你再讲,我都快讲了八百遍了你还是不懂,你自己去领悟吧。”一些教师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经常会抱怨学生怎么不听话,课怎么这么多,烦得要命,有些教师干脆就说:“我才不管呢,随他们去,我只管上完我的课发我的工资就行。”还有一些教师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成绩特别差,还不好好学习,我看他就是不顺眼,懒得管他。”这样的话语表现出了一些教师极其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一些教师不注重革新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及工作方式。一些教师仅仅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在社会立足谋生的工具,对于自己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的陈旧,甚至不良的工作作风,丝毫没有改进之意,存在着严重的一劳永逸的思想。一些教师对那些态度认真、工作积极的教师不屑一顾,经常在背后说:“你看某某老师,瞎积极什么呢,也没见工资比我多呀,天天整些无聊的花样,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照本宣科多省劲,我都这样十几年了,照样什么问题也没有,生活悠闲自得,别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3.关爱学生精神的缺失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浓厚的情谊、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用恶言恶语来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少数教师对学生恶言恶语,漠不关心。如有些教师看到班级里个别学生穿着破衣烂衫,脏兮兮的,并没有及时去嘘寒问暖,更不会去问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不体谅、关心学生遇到的困难,反而大声呵斥:“瞧你那副样子,脏兮兮的,既影响我的心情还影响班级形象。”还有其他各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

少数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态度因人而异。有些教师会以学生的家庭条件的贫富、学习成绩的优劣、长相的美丑等为标准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或评价学生。如在两位学生同时迟到的情况下,一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均是政府工作人员,这位老师对这位学生说:“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下次要早点来,不要再迟到了。”另外一位学生家庭条件似乎不容乐观,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这位老师则严厉地嚷道:“怎么回事?学校是你什么时候想来就来的吗?没有一点纪律性,以后再迟到就别来了!”这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会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对老师愈来愈深的恨意。

4.为人师表精神的缺失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具备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言语文明,以身作则。现在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出现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言行举止;课堂上不时会出现一些挫伤学生自尊心的非规范性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某些教师常使用冲动、过激或过于世俗、势利的语言;在行为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精神的丧失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上;在日常行为方面,诸如随地吐痰、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人格魅力作用之大,而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

三 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建优质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使教师认识到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素养。

确立人民教师的道德观念,要求教师多读教育界名人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为行动指南,成为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落后令人担忧。要改变教育的落后现状,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一是要全面评估全体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按适合各自特点的方向发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应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3.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也是师德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教师的聘任,不仅要重学历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他们的师德水平,要更加重视考察其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我们决不允许一些素质低下、道德败坏的人混进教师队伍。

第二,建立公平的奖罚制度。学校和有关部门应把师德纳入教师各类考评的范围。将师德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并和工资、岗位、职称等挂钩,以此来激励教师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第三,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师德的加强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要建立由领导和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监督巡查队伍,设立投诉、建议制度,使社会

广大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

4.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

“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不正,究其原因是领导班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领导班子很重要,只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学校的领导如果能先行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带动,尤其对一些不良的思想作风的影响,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是强有力的,有助于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坚定信念,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传,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师德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马波.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156~157

[2]蒋霞.浅析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17~19

[3]侯学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乃社会道德规范之中砥[J].菏泽师专学报,1999(1):85~86

[4]黄介山.公民道德建设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连晓洁

第三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职业道德规范比较研究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不顾社会效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观点偏激,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并且目标清晰,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采取的措施单一化,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掌握过硬的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不粗制滥造,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攻坚克难,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外)或国内(外)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2007,23(3).

[3]饶咬成,刘吉成,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

[5]吴金昌,刘毅玮.高校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作者:范逸萍 曾琦

上一篇:教师职业发展论文下一篇:工商公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