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6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将为立德树人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高等学校实际,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反思入手,分析高校职业道德的现状并探索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1:

浅谈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及提高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在人生理想、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的支配与影响下,对所从事的教师专业所持有的基本认识与实现职业价值自我追求的综合表现。一个高等学校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修养就需要明白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是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教育从业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社会职能、地位作用和培养方式都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往往扮演许多角色:知识的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者;行为的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塑造者;科学研究人员。这就是为何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适应自身职业的原因所在了。那么如何来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走加强理论学习,勇于实践,善于交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努力的途径。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就必须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从而才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应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辩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确地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地向教师表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以保障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

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育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过程中育人。

人的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和自我改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

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教师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把这些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社会性活动,教师品德修养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蕴藏和涌现着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师德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虚心学习他人,即要学习前辈教育家,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教师道德的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同样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的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虚心学习他人,还要向学生学习。在教育中教师尽管占着主导的地位,但也应忘记由于学生的童心的纯真,由于执着地追求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教师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汲取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只要细心观察,虚心学习,就能够受到激励,找出差距。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

教师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永无止境。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参考资料: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冷余生.高等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于 海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2: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奠定立德树人基础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将为立德树人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高等学校实际,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反思入手,分析高校职业道德的现状并探索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反思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园丁”、“慈母”、“蜡烛”、“春蚕”、“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都是对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认可。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职业,担负教书育人的伟大神圣使命,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教师的育人作用和道德示范更是尤为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撞车”的事件时有出现,矛盾的突显使得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重新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1.功利思想严重,成功标准单一。当前社会风气浮躁是大家公认的现状,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渐渐狭窄到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会地位这一层面。社会浮躁情绪通过日益发达的网络平台波及被认为最纯洁的学术领域。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以“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崇高理想,不再以“桃李满天下”为人生追求,而是一切以利益为标准。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有的教师接受课程安排、争取科研项目的标准是自己可以从中获得多少利益,而非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在高层次人才教育中,教师作为导师负有指导学生成才的义务,然而,有些教师招收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科研项目,而非培养人才。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工作时间脱岗,完全无视教学和科研质量擅离职守,到处兼职上课,或到公司企业做项目以获取利益。

2.敬业精神缺乏,不追求上进。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讲课课件数年不更新,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这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和使命感,对于工作抱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态度。而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长年重复劳动,只从事横向项目研究,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高,缺乏思考和探索的精神,疏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型研究,导致科学研究停滞不前,所指导的学生也只会机械地按公式算数据,完全缺乏创新精神,最终使得人才缺乏活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质量难以提升。

3.责任心不强,缺乏育人意识。现阶段,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漠不关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部分高校教师只是将“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工作时间结束之后不会跟学生有其他的交流。很多教师上完课就匆匆离开,学生关于课程的疑惑无从获得解答。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学习,不关注其他方面,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有些学生只会学习,不懂得与人沟通交流,有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差,等等。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社会适应性差,进入社会的竞争力不强。

4.个人道德修养差,不配为人师表。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休戚相关,良好的个人修养让教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然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在专业领域成就卓著,成果繁多,但是个人修养不能与其专业领域的成就媲美。部分教师个人修养不足,狂妄自大、贬低他人、情绪善变、不注意个人仪表,甚至最基本的诚信缺失。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自然有社会环境、浮夸文化以及体制机制的问题,但最根本的仍然是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差,缺乏为人师表的修养。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从赞美之声走向被批判的对象,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关注一方面表现为批判或谩骂,另一方面则是挖掘这种转变的原因。然而,批判谩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原因解决问题。社会各界关于高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解释,总结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关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泛滥的功利主义冲击了高校教师的基本价值观念,作为高校教师,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收入群体变成了中等甚至低收入群体。这样的反差,一方面使得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下降,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批的教师群体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下降。在严峻现实和内心失衡的双重作用之下,面对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问题,部分教师选择了能够满足自身最大利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出现偏差,虽然现阶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综合素质,但具体落实过程中,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包括思想道德、体育等在评价体系当中所占份额非常低,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短板现象严重。

2.关于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作为高校教师的聚集地和培养人才的摇篮,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最直接的受影响者,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人才选拔方面,对教师素质的考量,高校过多看重教师专业领域的成果,缺少或是没有对教师个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考察。其次,人才培训方面,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方式单一,甚至缺失。多数高校只是在培训过程中发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作培训,甚至有些学校的培训内容中根本没有涉及高校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再次,内部管理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机制约束教师职业道德,过多地强调科研经费、项目数量、获奖情况或发表论文等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略了对教师敬业精神等不能量化的软性指标的考察,这样的评价制度必然导致教师只注重科研项目而忽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最后,相关制度配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引导。制度建设是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但现阶段,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制度缺乏或可操作性不强,比如,高校在奖惩制度建设方面,少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时的惩罚和职业道德表现突出时的奖励,没有发挥制度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3.关于教师个人方面,部分教师只是在专业领域成绩斐然,而在个人修养上有很大的缺失。从教师个人方面追查,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教师个人的成长环境,教师作为育人主体也曾经历被培育的过程,其成长过程中的“育人环境”没有对其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有些家长不注重以身作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第二,教师内在抵御基础薄弱。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缺少积极的引导,尤其缺少对责任和担当的认识,缺乏一个教师所应当具有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导致部分教师在各种诱惑和陷阱面前没有坚守住个人的道德底线和人格,甚至做出了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行为。

三、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反思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发挥好教师的育人作用,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告别质疑、重新获得认同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大环境在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执政理念,让大家在社会浮躁之气蔓延的同时嗅到了理想的味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梦”,让社会浮躁之气渐渐消散。而高校方面,我们看到各高校开始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重视师德建设,比如采取招聘严把关、培训多样化、规范奖惩制度、树立德育典型等方式,同时在评价机制方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教师职业道德往正确方向发展。部分高校在职教师晋升职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程序上要求证书三年审查一次,教师审查时必须出具其参与职业道德培训的相关证明,这从制度上强制了高校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但是,思想道德修养毕竟是无法量化的一项指标,很难作出考量。高校在招聘中严把关,但在很短的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论文数量、讲课情况判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却很难判定品德高尚与否;培训多样化,但能否被教师接受同样不可量化,效果到底有多显著,我们无从得知……所以,提升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关键仍在于教师本身。就像有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高校教师应该努力修己,学会“做一名‘寂寞’的高校教师”。那么,高校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修己呢?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以此更好地规范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术界学术道德建设、学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高校教师,不仅应当熟识文件内容,而且,还要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未来教师。

第二,加强对教师行业的认同感。摒弃社会浮躁的影响,设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梦,将教师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事业或人生理想,而不仅仅是赚钱养家的一份工作。首先,自己坚强自己的内心,时常提醒自己,自己正在从事的这项事业是在为人类做贡献,增强自我悦纳。努力让这样的坚强成为一种习惯。其次,用心工作,用心与学生交流,通过学生的成长增加自己的满足感,增强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第三,正确地为自己寻找榜样。虽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撞车”的事件时有出现,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很多优秀的老师正在发挥他们“导师”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学生。所以,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在初为人师时选择周围那些一直坚守内心的教师典型学习,经常与他们交流,寻找共鸣,并让这些共鸣成为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

第四,时常反思,认真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要注重自身的“内省”反思和“慎独”修炼。提升道德认知,培养道德信念,磨砺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塑造高尚品格的情操。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需要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然而,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教师个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强化“修己”,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昭宾,刘岩.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1).

[2]龙美莉.做一名“寂寞”的高校教师[J].科教导刊,2014,(01).

通讯作者:万舒良。

作者:陶孝芳 万舒良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3: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职业道德规范比较研究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不顾社会效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观点偏激,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并且目标清晰,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采取的措施单一化,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掌握过硬的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不粗制滥造,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攻坚克难,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外)或国内(外)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2007,23(3).

[3]饶咬成,刘吉成,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

[5]吴金昌,刘毅玮.高校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作者:范逸萍 曾琦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术论文下一篇:吸附剂应用于环境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