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历史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实物见证就是文物,文物具备的历史价值丰富且浓厚,具有显著的不可复制特征,对民族历史文化有效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文物保护论文范文

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带来的影响探析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文物环境优劣,会决定文物存在状态、保护价值等。通过长期实践可知,由于文物环境不和谐,环境污染影响大,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非常大。面对此种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文物环境与文物保护的影响关系,提出科学化应对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环境;文物保护;影响关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环境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并且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对文物领域,保存环境对文物影响非常大,但是多数人员并未重视文物环境保护。文物保存环境,主要是文物空间内,存在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文物存在状态、保存价值造成影响。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峻,且人文因素影响大,导致文物保存环境不佳。由于环境所致文物损坏案例非常多。例如金属文物酸雨腐蚀、石质文物风化、彩画褪色等。通常情况下,文物环境保护效果,对文物保护质量影响非常大。面对此种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物保护过程,采取科学化措施,控制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一、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因素

第一,大气污染。在大气环境中,涉及到粉尘、污染物、酸雨等影响因素,且上述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非常大,会极大危害文物状态与价值。酸雨属于重要破坏风险因素,酸雨会严重损坏文物,加快文物腐蚀程度。在大量文物中,尤其是古建筑、雕塑、石刻文物中,包含大量大理石成分,酸雨成分与大理石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对文物结构造成损害影响,内部腐蚀严重,且化学反应强烈,所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例如:四川乐山大佛,由于受到酸雨侵蚀,明显加速平均风化侵蚀速度;安宁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泉摩崖石刻群(属于户外摩崖题刻),由于受到酸雨侵蚀,现已出现孔洞状风化、粉化剥落、片状起翘剥落等病害;安宁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华寺石窟,经常年酸雨侵蚀,卧佛及禹王碑文风化、腐蚀十分严重,碑上文字字迹影绰难辨。酸雨对地面文物的危害也比较大。酸雨落入地面,会渗透到地层深处,从而损伤地下文物。酸雨内部包含大量氮化物、硫酸,该类物质会对土壤产生酸化作用,改变土壤酸碱度。上述物质对地下文物铁器、青铜器的损伤影响较大,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第二,粉尘污染。粉尘属于细小颗粒,极易渗入到雕塑、壁画中。在此种情况下,会危害和污染壁画、雕刻,影响艺术视觉效果,降低视觉冲击力。此外,粉尘积累量持续增加,会严重破坏壁画黏合力,导致壁画褪色、脱落,影响文物价值。

第三,水污染。二氧化硫与地表水接触,会渗透到地下水体内,从而污染整个水体。基于此种情况,水体内包含多种污染物质,比如碱、酸物质等。当污染物质循环排放时,对地下文物的污染影响非常大,还会产生极大破坏,危害文物开发与储藏质量,使文物价值降低。

第四,辐射线影响。辐射线会加快文物表面老化、损坏速度,缩短文物留存时间。在辐射线中,紫外线的破坏力最强,因此会造成文物严重危害。由于受到光环境污染,辐射线会改变纺织类文物质地与颜色,同时会影响纺织物质韧性与强度。在太阳光中,包含紫外线、蓝光等辐射线,从而导致空气内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物质,对文物产生光化学反应。在此种情况下,极易产生有机醛类污染物,具备较强腐蚀力,会对文物造成严重危害。

第五,微生物。在文物古迹中,包含大量壁画等文物。对文物有机物质,表面会产生微生物,比如铁细菌、硫细菌,均属于典型微生物。该类微生物会严重损害纸制品、木制品等文物。比如,河北沧州铁狮子观,由于长时间处于暴露环境中,导致铁狮子表面存在明显裂痕。微生物污染是引发表面裂痕的重要因素。

(二)人文因素影响

第一,振动、噪声污染。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产生的噪音污染非常大。由于噪音会产生振动效应,从而引发连锁破坏影响,对文物环境的危害影响非常大。比如,部分地区的古墓群,所遭受的噪声污染、振动影响非常大。因受到人文因素影响,地区开展施工建设时,需要应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同时要进行开山放炮操作,此时就会产生巨大噪声,机械振动比较强。上述行为都会影响文物保护与存储。

第二,旅游业发展影响。通过长期实践可知,社會经济发展下,人们对旅游业的支持度不断提升,相应加强文物古迹旅游热度。虽然文物古迹旅游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然而从实际发展可知,文物保护区游客数量增加,部分游客存在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古迹的伤害影响非常大,甚至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在旅游行业高热发展态势下,文物旅游热度也持续上升,因此游客数量比较集中,在节假日会迎来游客高峰期。由于旅游客流强度高,当文物古迹未受到专业保护,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文物价值破坏影响非常大。例如游客在观赏石刻文物时,由于参观人员数量多,会导致酸性气体浓度升高,从而腐蚀石刻文物,出现褪色和剥落问题。

二、文物保护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环境污染治理

为了实现文物保护效果,必须通过科学化措施,高效治理环境污染。第一,各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制定科学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作用,以此改善文物环境,提高文物环境质量。第二,主管部门制定规范制度,促使污染排放量降到最低,特别是环境污染影响,强腐蚀性污染物影响。第三,注重水污染治理,确保文物保护具备优质水文环境。科学处理水污染问题,建立水资源保护区。针对污水问题,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控制工业污水排放,改善农业水污染源管理,确保水质满足国家水质标准。第四,注重噪音污染治理,通过消声器等设备,使噪音污染降到最低,以免干扰文物。在文物保护区周边,严禁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防止大噪声所致振动效应。当无法避免噪音污染时,需要应用避震器、消声器,使噪音、振动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二)保护文物保存环境

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相关人员必须保护文物周边环境,避免影响文物存在状态,维护文物保护环境的完整性。比如,注重文物保护区、生态环境协调保护。在工作实践中,面对不同的文物环境,需要应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以此确保文物保护效果。当生态环境较差时,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建设生态保护区等方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文物环境适宜性。开展文物保护规划工作时,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不同文物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比如石刻文物保护区,应当改善酸碱环境,同时控制游客数量。

(三)加大文物保护技术投入力度

为了科学保护文物,必须强化预防意识,防止文物遭受不良损伤。文物修复工作,属于辅助性内容。对相关部门来说,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比如,敦煌莫高窟,属于重点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期间,需要借助环境监测系统,实行科学化监督与管控,以免影响文物保护效果。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时,相关人员通过化学物测定设备,实现长期监测管控,同时为馆内人员提供环境调控依据,以此确保文物保护效果。由于文物极易受到温度与湿度影响,因此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维护馆内温度、湿度恒定。通过配置恒湿恒温机,可以科学设定温度与湿度。在国家级博物馆内,已经推广应用恒湿、恒温系统。按照博物馆内区域划分,恒湿恒温系统包含中央式、独立式。中央式可以实现所有馆藏区域恒温恒湿效果。独立式主要应用到单个馆藏区域展柜。按照博物馆不同区域的展柜文物,对恒温、恒湿系统参数进行调节,以此确保文物保护效果。

(四)文物考古的环境保护

文物考古多为偏远地区,从前期发掘,到后期遗址保护,不仅要注重文物保护,还需要关注发掘区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做好前期调研,掌握环境状态。考古调查属于发掘与保护前提,考古调查不仅要了解地区遗址文物,还需要掌握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开展野外调查时,注重保护和维持发掘地生态环境。第二,发掘环节生态保护。在发掘操作时,按照生态环境状态、文物分布状态,科学设置探方,发掘土层必须分层堆放。对生态脆弱地区,需要单独码垛地表土、地表植被,确保其恢复到发掘前状态。第三,合理选择保护方式。保护方式涉及到建设博物馆、回填保护、露天展览等。保护方式必须按照文物性质确定。

(五)注重政府支持,加大保護资金投入

文物具备不可再生性、珍贵性特点,因此保护工作难度非常大,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高度支持文物保护工作,同时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部分地方政府认为,文物保护工作资金支持,无法获得相应回报,并没有认识到文物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加大了地区文物保护工作开展难度。然而,文物保护工作价值与意义显著,文物具备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可以全面促进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在现代生活质量提升背景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度提升,注重文物保护工作,可以全面促进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所以,不同地区博物馆,应当争取政府支持,获得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全面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六)以人为本,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在现代科技支持下,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传统工艺联合方式,全面处理好文物保护工作。在新时代,注重保护和研究馆藏文物。对不同类别文物,需要应用不同保护技术,全面提升馆藏文物保护效果。人员对文物保护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技术,还是设备,都需要由人员操作执行,因此对具备开发性的人员需求较高,要求其掌握各项专业化技能,全面提升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端正工作态度。为了确保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降低人才流失率。博物馆发展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因此必须为人员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同时提高福利待遇、学习深造等机会,避免人才大量流失。同时,注重吸引外来人才,引入现代化技术。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扩展视野,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专业技术,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科学化

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可知,开展文物保管工作时,必须确保制度完善、账目明确,查找便捷。因此,为了科学化管理藏品,首先要制定科学化管理步骤,遵循程序开展管理。通过制定详细的制度规定,才可以保障文物保管工作顺利开展。注重增强人员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条例,约束和规范工作行为。文物保管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应用现代化管理经验,借助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科学化技术管理文物藏品,以此提升文物藏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八)协调基础建设与文物保护关系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相应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城市建设期间,会面临文物损伤与破坏问题。部分工程项目并未遵循法律审批程序,也没有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将加大文物损伤与破坏度。当出现文物损伤问题后,不仅会对工程项目建设造成影响,还会损坏文物,经济损失非常大。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制定详细的文物管理制度与细则,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文物保护关系。工程建设部门通过审批后,必须全面遵循文物保护制度开展操作。政府部门加大监督、指导力度,从根本上维护文物的完整性。

(九)鼓励全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承担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在政府帮助下,合理安排和部署宣传工作,优化配置文物保护任务,确保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注重文物保护与管理。此外,采用多种途径方式,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价值。文物保护属于公益性事业,必须维护公共形象,确保文物保护成果惠利群众。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物不能走封闭老路,应当积极发扬文化氛围、历史气息,确保人们获得文化启迪、思想熏陶。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与普及,确保人员可以分享文物价值。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可以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确保群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以粉塵、风化、酸雨破坏能力最强,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为了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文物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建立合作关系,遵循预防和治理原则,联合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预防等措施,落实规范化文物环境质量评估,确保文物考古计划统筹效果,促进文物古迹旅游业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珂珂.试论出水文物脱盐保护环境营建——以广州海事博物馆为例[J].陶瓷,2021(01):105-107.

[2]余晓川,李亚娟,刘彬.文物保护规划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控制要求——以新密窑沟遗址保护规划为例[J].文物建筑,2020(00):112-117.

[3]周盼.园林景观与文物保护结合性工程的建设管理探讨——以长沙市桃花岭墓园环境整治工程一期建设管理实践为例[J].现代园艺,2020(15):219-223.

[4]王小应.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天水市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及建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0):57-61.

[5]王冬冬.基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的天津博物馆环境调查分析——以耀世奇珍精品展厅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7):96-97.

[6]单超.我国东北小型古城中的文物保护与镇区环境再塑——以辽金塔子城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09):125-128.

[7]姜渊.论敦煌莫高窟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共进——由《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说开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37-143.

[8]左正涛. 浅谈博物馆环境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武汉博物馆为例[C]. .中国博物馆通讯(2017年09月总361期).:中国博物馆协会,2017:10-13.

[9]曹月洁,孙傲傲.文物古迹保护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以徐州汉代古墓为例[J].法制博览,2017(18):62-64.

[10]赵国兴.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查和预防性保护的几点建议[J].文物世界,2017(03):72-74.

作者简介:金燕(1972-),女,云南安宁,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为基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作者:金燕

第二篇: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分析

【摘要】历史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实物见证就是文物,文物具备的历史价值丰富且浓厚,具有显著的不可复制特征,对民族历史文化有效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一些国内外学者专家通过一些实验研究发现,损害文物最严重的一个因素就是文物环境条件,需要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文物环境问题,同时注重预防工作的积极开展,基于文物环境的有效改善,实现良好文物储存空间营造目的。本文重点分析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之后以此为依据阐述了文物环境的改善及预防保护措施,以期为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保障,进而长久传承我国丰富的历史资源。

【关键词】文物环境;文物保护;影响;解决对策

文物是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具备的内涵及价值十分丰富,并且文物一旦遭到损毁,基本无复原可能。一般来说,存放文物的环境都是以独立空间为主,如展柜及储藏箱等,然而,因环境中空气温湿度及污染气体等存在显著差异化特征,加之文物质量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所以一些文物保存过程,极易受空气中一些因素影响而产生不良现象,如虫害及霉菌、腐蚀等,在严重情况下,文物损害也会因此引发,最终导致历史馆藏资源损失重大,对历史文化的有效弘扬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对于博物馆等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必须要重视馆藏文物资源保护工作,保护文物时,应立足预防为主的保护原则为出发点,与文物特征充分结合,科学调节文物保存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实现稳定及安全环境营造目的,为文物寿命的最大限度延长奠定坚实基础,不断传承我国历史资源并弘扬历史文化。

一、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一)环境湿度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对纸质材料能产生最明显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湿度,一旦空气湿度处于偏高的状态,此时博物馆馆藏资料中一些具有较高吸湿性的文物就会产生吸水过多情况,随之出现膨胀问题,纸质纤维弯曲及变形等现象就会因此引发,加之潮湿环境中霉变生虫现象极易出现,而对于一些被害虫啃食后的文物资料来说,复原基本很难实现,文物损失重大[1]。此外,在湿度处于忽高忽低状态时,也会导致纸质纤维难以适应存储环境,随之纸质纤维的湿胀及干缩等现象会因此引发,导致馆藏文物寿命逐渐缩短。

(二)环境温度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在文物分子间进行互相转化的情况下,加之一些化学反应的产生,此时导致文物出现变化的影响因素就是温度,在高温情况下,纤维文物老化进程会不断加速,导致化学纸浆分解速度进一步加快,同时也会显著促进纸质木质素变化,最终使文物强度大幅度降低;在忽高忽低的温度环境中,比如说快速切换的冷气状态及平常温度现象,因两种温度进行频繁切换,就会导致不同材质间热胀冷缩现象随之引发,文物衰变问题由此产生。

(三)空气污染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立足当前我国一些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很难避免空气污染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空气中化学因素和纸质文物间化学反应的发生,最终导致博物馆文物有脱落及断裂等现象出现,加之在空气中有二氧化硫物质存在,此种物质会导致文物金属框架被腐蚀,同时也会使纺织品及纸质材料有脆化及破碎等现象出现,而文物博物馆中一些绘画及彩塑等作品受空气二氧化硫影响,也会有褪色及变色等现象出现。此外,空气中的酸雨会导致博物馆外部建筑及外部空间中摆放的各种石刻、雕塑等作品遭到腐蚀,一些银制品也会受酸雨中硫化氢产生腐蚀现象,导致银制品光泽逐渐丧失。

(四)光化学反应对文物保护影响

受各种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环境影响,最终导致光和文物材料分子间有互相碰撞情况出现,进而发生反应造成文物老化或氧化等现象,此种现象是光化学反应影响。在区分光对文物损害程度的过程中,可以以光线波长为主要依据,比如说紫光及红光等都会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影响文物,但是,其存在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上述光都会导致文物有色泽暗淡及掉色等现象逐渐出现[2]。此外,受光热效应影响,文物龟裂现象也极易出现,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敏感光线的文献资料及图片等文物来说,光化学反应往往会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加剧文物劣化的同时,导致文物原有价值逐渐丧失。

二、保護文物不受文物环境影响的对策

(一)调控环境湿度

控制博物馆文物环境湿度,能有效保护文物不受文物环境而产生不良影响,45%-65%为国际公认文物储存环境的标准范围,而0- 5%是可调控范围,尽可能以这一调控范围为主,具体还需要以实际地理环境及天气变化情况等来决定环境湿度,比如说对于我国沿海地区博物馆来说,因其环境较为湿润,所以应避免出现过高的湿度现象,一旦博物馆环境湿度处于较高状态,对文物保存极为不利;再如,对于我国北方地区来说,环境较为干燥,所以应避免环境温度处于过分干燥状态中,使文物老化问题有效避免。在调控文物环境湿度的过程中,可将具备吸湿功能的湿度调节器放置到文物库房或陈列柜内,借助调节器对文物保护环境湿度进行适当、适时、有效地调节[3]。

(二)调控环境温度

调控文物环境温度的过程中,15℃- 25℃为国际公认文物储存环境的温度调控标准,而2℃- 5℃为调节范围,对于文物永久保存来说,低温环境较为适合,能切实促进文物馆藏寿命的有效延长,所以可将空调系统安装在博物馆内,之后以季节变化情况及温度升降情况等为主要依据,对博物馆内文物环境温度进行适当调整,使馆内温度能在标准及相对恒定的状态中始终保持。此外,还可选择微环境调控的方式进行应用,比如说在条件允许时,博物馆可在展柜密封性方面进行增强,同时在博物馆开馆过程注意游客数量的控制,使温度给文物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减少。

(三)处理空气污染

在处理博物馆内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可对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应用,比如说在文物库房有大量灰尘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可选择空气净化器及过滤器等进行应用,使空气得到有效净化;此外,还可将清除鞋底灰尘的设备放置到博物馆入口位置,而对于博物馆库房工作人员来说,入库时应注意鞋子的干净程度;对于博物馆库房及陈列室来说,应在门窗严实性方面加以注意,同时通过密封条的添加,对有害气体及灰尘等的进入进行有效防止,上述措施能有效处理馆内空气污染[4]。在处理并预防馆外空气污染的过程中,可在博物馆建设初始阶段,针对可靠及耐侵蚀性的建材及装饰材料等进行优先选用;而在出现酸雨天气时,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应将防雨措施做好,使室外建筑及雕塑等作品遭到侵蚀的现象得以大幅度减少,为文物损坏率的降低提供保障。

(四)防控光线影响

防控光线的过程中,针对阳光直射进行有效防治、使自然采光现象有效减少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主要原因在于阳光直射会严重影响文物,因此为了使阳光直射现象有效避免,在博物馆设计窗户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小窗户进行使用,同时在窗户数量及高度方面加以控制,避免阳光通过窗户向文物上直接照射[5]。与此同时,对于博物馆内照明系统来说,应尽可能选择不含紫外线的荧光灯管及光线柔和的光纤灯等为主,为光源和文物之间的距离提供保障的同时,使光线照射距离过近导致的文物损害问题有效避免。为了实现阳光的充分反射,使建筑受光照产生的侵蚀现象有效避免,可以将屋顶对光线的吸收量尽可能减少,如将具有较强反射能力的白色涂料涂刷在库房屋顶处,借此达到有效防控光线影响的目的。

(五)引进技术设备

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主要原则应以防止文物受损为出发点,此时要想确保文物受损程度得以大幅度降低,需要博物馆等文物机构注意先进文物保护技术及设备等的积极引进,进而从技术角度来支撑文物的有效保护[6]。如以敦煌研究院为例,其针对环境检测系统进行了积极引进,同时科学监管了参观、游览莫高窟的游客数量,而在游客数量出现超标的情况下,环境监测系统就会有限制游客数量的提醒;再如,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其通过化学发光氮氧化物自动检测仪器的引进,能长期监测博物馆内陈列的书画及古陶器品等文物,之后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对博物馆内环境进行人为调节,通过上述方式的应用,都能使文物保护效果大幅度提升,达到有效预防文物受损的目的。

三、结语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点关注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同时还应该积极治理并维护文物环境。但是,一直以来,环境治理的难度都很大,所以文物环境保护之路仍然任重道远,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通过多个主体之间的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我国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杜勇.论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今古文创,2020,(39):84-85.

[2]张蕾.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文物预防性保护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32-133.

[3]胡洁.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16):232-233.

[4]邓中伟.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J].报刊荟萃,2018,(09):122-123.

[5]靳文珍.探究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3):64-66.

[6]花霆.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丝绸之路,2017,(22):65-66.

作者簡介:

曾静,女,汉族,桂平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作者:曾静

第三篇: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文物保护规划是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目前文物保护规划设计存在着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文物保护单位的个性特征、文物保护规划缺乏总体性和引领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有限等问题,需要改进文物保护规划设计:加强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完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强化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方法;各部门协同,联合设计文物保护规划;发挥文物效用,提高文物的贡献值。

关键词:文物保护;规划;设计

文物保护规划是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利用、研究文物进行综合指导的计划,是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基础。目前,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已经成为必要工作,既是保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必要手段,又是不可或缺的程序规定。起初进行保护规划设计时确实有着这样那样不和谐的声音,但是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和接受,各文物保护单位编报保护规划的积极性前所未有,方兴未艾。本文对保护规划的设计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些研究。

1文物保护规划的设计现状

1.1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文物保护单位的个性特征

《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包括手稿、书画、器物等,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同类别的文物,特点不同,价值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保护措施,必须有所区别和侧重,这才是对待文物保护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古建筑以建筑为主,重点是修缮,但是需要减少修缮的重复率以及避免改变原貌;古遗迹、古墓葬以格局为主,重点在控制,不过需要注意控制的细节性。然而,现行的文物单位保护规划并没有对文物的特征给予高度重视,简简单单地整齐划一要求,文物保护规划的操作性不强,徒有其表:有的文物只具有纪念意义,却制定了一系列的修缮规划,劳民伤财;有的文物遗迹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处,却划定了大面积的保护范围,不利于开发;有的文物缺乏展示前景,却制定了展示规划。

1.2文物保护规划缺乏总体性和引领性

文化遗产有价值,更是历史,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然而,目前文物保护单位制定的保护规划缺乏总体性和引领性,不能总体布局、宏观把控,更缺乏与城市规划的有效沟通,是缺位,更是失语。导致的不良局面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空间无法与城市规划空间对接,不能引导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一旦城市规划确定,文物保护单位想要城市规划作出调整,无异于以卵击石,文物保护让位于城市规划,是文化遗产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的损失;文物保护单位受自身层级的限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使低层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出的需要往往被搁置一旁。

1.3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有限

制定规划是为了指导实践工作,文物保护规划也是如此。所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应在制定过程中实现沟通与协调,听取各部门、各行业的意见,只有最大限度尊重各方面的利益,只有进行了良好沟通与协调,文物保护规划才不会是一纸空文。现在的文物保护规划往往是文物保护单位的自说自话,毫无指导意义,不曾与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即使是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物保护专业研究单位,也缺乏有效沟通,最后常常发生矛盾,导致规划搁浅。而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很多直接套用固定模式,对文物的价值和要素并没有清晰认识,对保护方法更是拿捏不准,这就造成保护规划对指导实践工作有害无益,保护规划设计失去意义。

2文物保护规划的改进策略

2.1加强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完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

文物保护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即保护规划设计部门缺少专业的人才。目前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者多数是建筑师、设计师等非专业人员,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较少。工作者来源于较多领域,缺少专业文物保护素养,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同,在编制保护规划时难以形成一致意见。所以,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为文物保护培养专门的人才。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实践能力,比如需要懂得修复材料的选择、文物劣化的规律、文物价值的鉴定、数字化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等。虽然文物保护是重点工作,保护文物就是在保护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但是在涉及取舍时,需要衡量轻重得失。这就需要对文物以及文物保护有一个科学的认知,然后合理取舍。文物保护单位在人才匮乏上有着最为明确的认知,所以在保护规划设计时需要将专业人才稀缺考虑在内,并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申请,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建设文物保护学科,但与欧洲国家相比,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基础理论、专业方向、发展研究等都没有形成系统,必须致力于此,做长期的工作。

2.2强化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方法

针对现阶段文物保护规划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文物保护单位的个性特征以及缺乏总体性、引领性的问题,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强化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在文物保护规划中设计层次规划,由上到下不同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需要完成什么样的文物保护工作,设计级别规划和深度规划,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然后细化为操作准则和条款,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编制规划时,可以应用高科技力量。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给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部门需要考虑大数据、云计算在規划设计中的应用,甚至考虑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具体文物保护工作上的应用,比如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存储与分析等。在编制规划时,需要采取多学科合作方式,有商有量,彼此协助,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实现文物展示与文物保护的和谐。在编制规划时,需要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指导思路,局限于眼前的规划只是计划,立足长远的规划才是有益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指南针,技术不分国界,只要合适便可以化为己用。

2.3各部门协同,联合设计文物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共进,不是仅仅依靠文物保护单位独立完成的。自然,文物保护规划的设计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联合设计。文物保护规划需要协调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的关系,实现多头管理下的和而为一,各行其是互不相让只能使所有的工作都停滞不前,原地踏步,然后停止前进,停止发展。这不是我们要的文物保护规划,也不是我们所求的珍惜历史。我们要的文物保护规划是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使文物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追求的珍惜历史是通过历史点燃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是缅怀历史失去发展良机,然后更加落后。鉴于此,可以将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者作为城市规划协调决策部门的一员,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尊重“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的原则,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协调后统一,避免以后的补救矛盾甚至补救不及。或者在设计文物保护规划时与城市规划部门协调,达成统一意见。文物保护需要考虑的紫线控制范围等各项限制指标必须与城市建设的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一起成为城市规划的考虑重点。或者可以建设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综合各个部门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智慧化。

经过数十年文物保护的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文物保护规划设计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保护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方法正在逐渐跟进,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都在逐渐发展。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要素,使文物保护工作走向更好的将来。文物保护在保护,更在利用,可以将文物保护融合进名城建设中,建设一流特色名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文物管理单位的工作者及相关人员持续努力,携手向前。

作者:张丽

上一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语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