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论文范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语言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该文从当下少儿音乐教育、大众音乐图书出版的现状着手,重点关注与分析了当下语言类少儿图书的乐谱编校质量,并对其中存在的乐谱编校差错进行了分类梳理,以期引起相关出版社和图书编辑的重视。最后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供相关编辑参考,希望能帮助此类图书乐谱编校质量问题的解决。

第一篇:语言类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类文章的语言特征及其应用

摘 要:文献综述类文章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学理性,因此对于这类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水平要求较高。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应结合其特点,以凝练的语言将综述内容阐述清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对文献综述的研究类型和内容结构进行系统分析,进而结合文献综述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常见误区进行综合考量,并对文献综述类文章的内容进行优化,提升此类文章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献综述类文章;语言特征;误区;应用

当前,知识生产速度越来越快,碎片化、跨学科传播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使我们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科研成果的难度加大,也难以对最新成果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而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能够让我们对相关成果进行系统的回顾,对其在知识和理论领域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综述型论文成为我们对某一领域最新动态研究的重要方式,通过文献综述能够系统深入地对某一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介绍,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状况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引导我们培养反思和质疑精神[1 ]。

1 文献综述型论文的研究类型与内容结构

1.1 文献综述型论文的研究类型

当前文献综述型论文主要划分为系统型、半系统型和综合型三大类,系统型文献综述研究是文献综述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以文本证据作为基础,通过对文本、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识别和评论,能够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减少主观偏见,进而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而半系统型文献综述研究无法做到完整系统的理论回顾,这种研究方法更侧重于选定的领域多个主题随着时间变化推移出现的变化或某一个主题出现跨越传统研究的理论创新,因此半系统型文献综述并不需要研究者对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浏览和阅读,但需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制定有效的研究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现不同主题理论观点或特定学科和方法问题研究上。而综合型文献综述则是通过评论、评估或综合研究某一学术问题,进而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和观点,综合型文献综述研究更适用于已经成熟的主题或新兴课题,通过综合性分析批判或概念重组进而形成新的理论知识,这种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和研究技能要求较高。不同的文献综述型论文各具特点,在具体使用上要结合研究者不同研究领域和学科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文献综述型论文类型。

1.2 文献综述型论文的内容结构

按照综述对象的不同构成论文内容结构。这类文献综述型论文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领域的某一部分,例如对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时,文献综述型论文研究的主体分为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进入退出与产业演进、技术变化创新与组织等部分,文献综述型论文研究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产业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概括和分析。

按照综述对象自身发展顺序构成论文内容结构。部分文献综述型论文研究对象会涉及到某一领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顺序,这类文献综述型论文就会按照发展順序进行文章内容结构构思,通过文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某一领域各个组织部分之间的因果和逻辑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其他要素。

按照研究阶段构成论文内容结构。这类文献综述型论文会对研究对象的自身演进及变化作为论文内容的主体结构,一般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思路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将其划分成为若干个阶段,并对文献进行分类,进而构成综述内容、主体框架,这样能够让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对所涉及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轮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让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梳理。

除了比较常见的文献综述型论文内容结构,还有一些以主要人物或研究方法为线索所进行的文献综述,但无论材料取哪种内容结构,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型论文,必须有明确的展开逻辑和内在次序,能够通过文献综述的内容和语言告诉读者为什么会进行如此的内容结构安排[2 ]。

2 文献综述型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常见的误区

2.1 “综”而不“述”的简单罗列

部分研究者在撰写文献综述论文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没有对文献进行理论评价,这种“综而不述”的语言特征,一方面,反映出了作者对该领域的理论和文献还不够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害怕出现失误,只做了文献列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研究者在文献综述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此类文章语言特征掌握的不够纯熟,对于文献综述型论文的整体把握还不全面,在撰写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论文语言风格的影响,并没有突出文献综述型论文的语言特征。例如,当前部分学生在撰写文献综述型论文时更多是按照国外研究现状到国内研究现状的顺序展开,虽然这种文献列举是十分有必要的,并能够对研究的文献进行分类,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文献列举的基础之上进行文献评价和探讨,并结合自身所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这样文献综述型论文才具有其理论价值,但当前很多研究者在文献综述型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容易犯类似的错误。

2.2 “述”多于“综”的主观臆断

文献综述型论文是对某一领域研究历史脉络、研究动态和研究现状的分析,进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因此文献型综述论文的重点应该放在“综”上,适当地对他人的文献进行罗列,这样能够起到“点睛式”的启示。但当前部分作者在文献综述型论文写作过程中更喜欢对前人的观点进行阐述和分析,甚至将自身的观点强加到原作者之上,这种带有主观臆断性的分析,不仅很难体现出文献综述型论文的权威性,甚至会让其他学者在借鉴和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对于文献综述型论文而言,不仅要罗列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学术文献,同时还要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提炼,进而结合自身研究领域的看法提出“真知灼见”,但如果过多地以主观臆断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仅难以体现出作者的水平,还会影响文献性综述文章的质量。

2.3 学理性不足导致的“貌合神离”

文献综述型论文写作对研究者的理论和研究水平要求较高,但部分学者在撰写文献型研究论文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文献型综述论文学理性的特征,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运用上,还是在文献引用上都相对肤浅,虽然极力想表达学理性,但文章主体内容和结构难以支撑起来,导致文献综述型论文“貌合神离”。文献综述型论文与其他论文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文献综述性论文的学理性。文献综述性论文既需要研究者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之上提出有关的问题和意见,还需要具备自洽的逻辑框架和概念界定以及有利的证据、素材,避免为了体现文献综述结构而堆砌素材、证据,导致论点、论据和论证貌合神离。

3 文献综述型论文结构优化与语言应用建议

3.1 确保综述语言准确、清晰

从文献综述性论文的语言特点看,非常避讳文学体的流水账的写作方式,需要做到准确、清晰。准确,要求研究者在综述过程中既要客观真实地引入前人的观点和论述的内容,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具体脉络表达清楚,又要在论述过程中切忌断章取义,切忌加入主观思想,进而影响文献综述的客观性。清晰,则是指在文献综述各部分构成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论文的关键所在。而要想达到文献综述性论文语言准确、清晰,就需要研究者对研究的领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献综述性论文,并从中掌握文献综述型论文的语言精髓,进而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摸索,锤炼自身的语言风格,更好地契合文献综述型论文的语言需求,进一步提升文献综述型论文质量。

3.2 突出综述内容重点

在文献综述型论文撰写过程中一定要优化综述框架,突出综述重点内容,特别是很多领域已经有前人研究的大量成果,甚至已经存在大量的文献综述类文章,这些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综述和引用过程中一定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自身的研究重点对相关文献有所取舍。要写出具有创意的文献综述型论文,就要与别人的综述有所不同,在论文选题上要尽量缩小范围,从篇幅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特别是对于一些刚接触文献综述型论文的研究者,应该通读本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类文章,了解之前学者对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并预测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最前沿知識,进而以此作为依据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组织综述内容。同时在证据、素材选定上要注重前后联系,避免无意义的堆砌,特别是对于一些权威性经典性的学术文献,更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3 ]。

3.3 “述评结合”增强学理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献综述类论文的写作质量,既要用简练和清晰的语言,交代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要提炼出自身的理论观点,进而作出评价和总结。在评论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原创性的观点,这种观点不是简单地对文献进行描述性的评论,而是在综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命题或模式,能够被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和重点,增强文章的学理性。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对文献的观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陈述,同时在语言使用上做到准确无误。此外,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自身观点的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

综上,文献综述型文章语言要力求准确、清晰,富有学理性,能够客观评价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掌握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对前人的观点进行准确无误的表述,并按照不同的研究侧重点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条理性的研究问题,体现出文献综述型论文的学理性。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项目:互联网+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院校教学档案电子化研究(编号:2020YBJG-79)。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生命共同体”视角下藏方便传统生态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研究(编号:31920200101)。

参考文献:

[1]艾桃桃.我国有关国外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教育观察,2020,(04):P.142—144.

[2]张艳,代立菲,李嘉妮.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步结构分析[J].智库时代,2019,(48):191—192.

[3]孙睿,莫言.董事多样性与公司治理国内外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9,(03):112—114.

作者简介:昂秀措(1987— ),西北民族大学馆员。

作者:昂秀措

第二篇: 语言类少儿图书乐谱编校质量分析

摘 要:该文从当下少儿音乐教育、大众音乐图书出版的现状着手,重点关注与分析了当下语言类少儿图书的乐谱编校质量,并对其中存在的乐谱编校差错进行了分类梳理,以期引起相关出版社和图书编辑的重视。最后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供相关编辑参考,希望能帮助此类图书乐谱编校质量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少儿语言;乐谱;编校质量

一、少儿音乐教育

近年,随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音乐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已成为当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精神文化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民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最近调研了自己所在城市——苏州的小学,发现一般小学里(以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为例)每个班级有学习乐器的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50%左右,这还不包括学习声乐,以及后面长大后再学习音乐的孩子。有些小学(以苏州市实验小学校为例)鉴于学习乐器的诸多优点,如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充实精神生活、开发智力、锻炼耐力和信心、增加调节心态排解压力和烦恼的途径,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学校音乐教育之外学习和掌握一种乐器。苏州城市的基础音乐教育现状虽不能代表全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总体水平和现状,但从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音乐学习在国民教育中的热度和普及程度。

二、大众音乐图书出版

大众音乐教育的遍地开花,造就了大众音乐图书出版的繁荣局面,个别大众音乐图书的单品种累计销量能达400万册之多,如20世纪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歌200首》《中华卡拉OK大家唱》等几种大众歌本图书[1]以及一些钢琴乐谱图书。除了大众音乐图书,其他的一些大众图书中,也越来越多地涉及相关的音乐内容。特别是一些英语学习类和语言艺术类少儿图书。但这些大众图书中音乐内容的编校质量却有些不尽如人意了。

三、音乐与少儿语言学习的关系

音乐和语言是一对姊妹艺术,将二者相结合的歌曲更是儿童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通过歌曲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效率,又鉴于当下儿童学习音乐的普及程度和识谱能力,一些儿童英语类和语言艺术类读物中存在大量的乐谱,这些乐谱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根据已学知识更好地复习音乐知识,还可以学习新的语言内容,对读者是大有裨益的,但若是乐谱内容中错误百出,就会产生恶劣影响。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还会使儿童对已学音乐知识产生疑惑,掌握错误的音乐知识,甚至使儿童的世界观产生错乱。

四、少儿语言图书常见乐谱错误分析

(一)节奏错误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灵魂,节奏对于音乐就像脉搏对于人体一样重要。一首乐曲,节奏出现了变化或偏差,其基本格调和性质也将会改变。

例1是一首抒情的四三拍朝鲜族童谣,所谓的四三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而该乐谱中第二行乐谱的第三小节,却突然多出了一拍,本来的5 32变成了5-32,该小节由四三拍变成了四四拍。这样的编校错误,造成了对原谱内容的篡改,更是对原作和读者的不尊重。

例2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四二拍儿童歌曲。由于乐曲比较欢快,音符和歌词的变换频率都比较高,这就要求音符与歌词的关系必须严格对应。而该乐谱的第三行乐谱与下面的歌词几乎整行错位,最后还漏掉了一个“们”字。读者若是按照这样错误的乐谱歌唱,其恶劣影响,可想而知。

例3是一首供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英文歌曲,其第一行乐谱就出现了歌谱与歌词错位、未对齐的错误。

(二)音乐记号错误

音乐记号通常指力度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反复记号等。它们依附于旋律的旁边,看似微不足道,却对乐曲的情感和内容表达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音乐记号的记谱错误,将造成乐谱内容的混乱和情感表达的不准确。

]

例4是一首说唱结合的四四拍儿童歌曲,乐曲说唱相间,乐曲篇幅较长,其中有多次反复,且每次反复的位置又有所不同,所以,反复记号的记写必须十分准确。段落反复记号的完整记写方式是,如果只有后面的,没有前面的反复记号,则应从头开始反复。该乐谱的第三行唱完之后应该从三行的开头进行反复,故应该在第三行乐谱的开头加一个反复记号与该行最后的反复记号相互对应,而该乐谱却漏加了第三行开头的反复记号,这样会误导读者从整首乐曲的开头进行反复。

D.C.是意大利语da capo的缩写,意为从头反复,一般应标记在乐谱的下面,例5中不仅将D.C.写成D.C,还将其标记在乐谱的上方。另外此例中的段落反复记号的后半部分也意味着要从头反复,所以两个记号是同一个意思,在此只需标记一个即可。

(三)音高错误

音高指音的高低,即音的高度。它非常重要,是音乐的躯体和面貌,一首乐曲若是出现音高的错误,其最基本的轮廓和面目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上学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其音调更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其曲调短小生动。但是这样一首简短的乐曲在同一本书中除了出现例5中的音乐记号错误外,还有例6中第二行乐谱的音高错误。将音高1记写成了5。

从以上所列举的已正式出版图书中的乐谱编校错误,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类少儿图书中的乐谱,其记谱和排版非常随意,不太规范,里边的错误都是一些基本音乐常识,只要是音乐专业的编辑都能轻易发现这些差错。其实这些图书的销量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非常之大,有的图书重印次数非常之多,有的更是全国个别省份的义务教育教材,这些编校错误必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产生如此局面的原因,也许与编辑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出版社的出版专业板块的配置有关。

五、解决措施分析

对于编辑来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专业知识,每个编辑都有属于自己的短板和弱项;对于出版社来说,若是能招聘一个具有音乐专长的编辑以备不时之需,那将再好不过,但由于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问题,也不可能配备所有专业的编辑。这就需要编辑和出版社共同出谋划策,动用人际关系,通过支付相应审稿报酬的形式,寻求其他出版社音乐专业编辑同仁的帮助;或者通过作者引荐,寻求音乐专业老师帮忙审校。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经济又快捷,同时又能保证图书乐谱编校质量的方法,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外援毕竟不能跟踪整个图书的编校流程。

笔者在此提出少儿语言类图书中的乐谱编校质量问题,也是希望得到有关出版社和编辑的重视。作为编辑,我们理应把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于首位,将出精品、出好书作为我们的终身奋斗目标。将音乐与语言艺术在图书中融合学习本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其初衷也是为了儿童更好更快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我们若是忘记图书的第一要素——质量,那么,其他的社会效益都将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刘滢.大众音乐图书的品质提升与品牌塑造[J].出版参考,2015(1).

[2]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语言艺术素质测评教程(第3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79.

[3]《英语》编写组.英语(一年级上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9.

作者简介:孙腊梅(1983-),女,汉族,河南通许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苏州大学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音乐出版方向的研究。

作者:孙腊梅

第三篇: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

摘要:当下文化类节目愈发兴盛,而主持人作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其语言表达要充分展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主题和内涵。本文以《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为对照,从语言风格成因、语言特点、形象设定等方面进行探析,凸显主持人语言风格表达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融媒体背景,就文化类主持人语言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语言优化策略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定义

電视文化类节目就是以文化为基础和源泉进行创作和传播的电视节目,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与文化精神内核、用艺术形式展现出的多元化电视节目[1]。文化类节目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有文化精神内核,多了一份厚重与严肃,同时向受众提出了一定的精神审美要求,这致使以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固态化、定向化。而彼时环境仍处于发展中,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精神追求都相对偏低,受时代特征影响,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偏于严肃庄重,更似学者形象,在互动性上较为缺乏,故略显生硬,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正因如此,以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趋于小众而未见主流。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意义是巨大的,其承载与传播民族文化,以电视画面之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容符号。

二、《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节目概述

《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节目,以宣纸文化为探索方向,植根非遗文化背景,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宣纸、了解宣纸,弘扬工匠精神、传播非遗文化,推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的制作工艺的传承。

从板块划分上来说,首先,片头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俯拍的形式拍摄一位书画大师在宣纸之上挥毫泼墨的场景,然后通过镜头特写,用特效呈现出宣纸画轴上点墨晕染、沁入纸张的画面,以及宣城各地美景及泾县地理景观的画面,并配以相应的解说词。其次,在开场主持上,由女主持人开场,活跃气氛,而后以话语引导去寻找男主持人,并通过与其对话引出主题及节目主体场地,而这里男主持人则负责以一种“寻”的形式,找到古镇中的宣纸,并以此为媒介,传递个中情感及宣纸的大致信息。

从节目分工上来说,男女主持各有分工,男主持人由宣纸之源头谈起,介绍其历史渊源及艺术价值,女主持人则负责向受众介绍宣纸的制作工序。两人共同负责的部分是采访部分,这部分结合了新媒体技术,设计男主持人来到现场的过程,采用同画面分割的形式,通过服装上的转化,体现出古今的转换,暗喻宣纸自古传承至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历久弥新。

从节目片尾上来说,两位主持人共同主持,采取总结升华的形式,辅以相应的空镜头画面,如古镇的航拍内容、古镇雨巷的背景镜头等,营造了一个具有人文古韵的环境。这个版块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以宣纸为引,侧面展现宣州的古今发展,诉城市之魂,谈城市精神,以此升华主题,凸显节目价值内涵,揭示节目的思想内核,也进一步提升了节目内容的完整性。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成因及语言特点

(一)语言风格成因

早期播音形式单一,单人的风格化特征、人格化力量不够突出。随着媒体业内的创新发展,节目种类愈发多元,各类主持人纷纷涌现。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风格也逐渐多样[2]。而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的变化,与节目的时代背景、节目形式、受众喜好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文化类节目,是在当下新兴媒体环境背景下制作出的一档节目,主持人在语言风格上,既要展现文化类节目的特性,又要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

(二)语言特点

在创作文化类节目《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的过程中,节目组对语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现场蕴藏的不同文化元素,如不同纸张的对比陈列、馆内纸状浮雕的装饰设计、宣纸工艺制作的器具展示等,产生如诗如画、移步换景的思维感受。例如,女主持人在介绍宣纸制作有“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等前后一百零八道工序”时,在展厅内的站位走动,旨在以语言进行引导,结合镜头拍摄,为受众带来最好的呈现效果,使其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宣纸,从而了解宣纸。同时,在串词创作过程中,引用《新唐书》《天工开物》《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典籍中的语句,结合宣纸制作每道工序的自身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使用,使内容充满古韵,既具有文字的美感,又有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契合节目的整体风格,体现文化内容的精神内核。

语言外部表达的塑造,需要在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这档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以一种类似导览者的视角推进节目,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要具有引导性,具有吸引力,通过清晰明快的有声语言表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受众传递精准有效的信息。关于这一点,既需“秀外”也要“慧中”。“秀外”说的是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感染能力要强;而“慧中”是说主持人自身的专业修养、人文素养要高。“慧中”是“秀外”的前提,要想《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节目取得优秀的表达效果,必须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内在的文化通过语言表达出来[3]。只有表达出内在文化,才能成为合格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才能真正做好这档节目,传递出节目的核心价值。

另外,主持人的语言应当是有韵味的,能够引人思考。通过参与节目的策划,对节目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准备和对访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塑造高品质的语言表达[4]。在作品《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中,主持人通过对节目整体的理解、结构的分析,在遣词造句上反复揣摩,引经据典,博采众长。节目中关于宣纸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片段“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证明了唐时已有宣纸,而这段历史,便是查阅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作品《历代名画记》所知晓的;而对宣纸久负盛名以及其纸张特性的介绍,如“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所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是其在设计和创作时,为了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介绍的全面性,查阅了《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历史记载,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且具有韵味。受众在听到这些语言表达时,会进行思考,产生共鸣,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形象设定

如果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是主语言,那么主持人的形象设定就是副语言。主持人的副语言风格,即除有声语言之外的风格特质,是主持人肢体动作、身体特征和穿着打扮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格。在创作《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时,节目组便十分注意主持人副语言方面的设计。开场选择在赤滩古镇进行拍摄,因为此地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其中的建筑构造也大多保留了原貌,烟雨朦胧、古色古香的环境能烘托出节目诗意的氛围。女主持人在服装搭配上以素雅的风格为主,一方面与环境相融,另一方面与文化类节目风格相符。而男主持人在街亭等待,身穿古装,手捧宣纸,突出了宣纸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装扮的女主持人形成了一种跨时空交流对话的效果,也将宣纸被称为“千年寿纸”的特点传达了出来。在后续镜头中,男主持人在讲解厅讲解宣纸历史时,所穿的服装是汉服,而在其来到采访展厅的过程中,节目组通过剪辑特效的技术手段,采取分屏的设置,形成一种男主持人在行走的过程中由古装转换成现代装的画面效果,仿若其从古代穿越而来,由此体现出制作技艺秉承古法、千年未变的特征,体现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传承理念,能给受众带来一种古今交融的时空穿越视觉效果。

四、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优化策略

如今,在融媒体大背景下,出现了AI虚拟主播。AI虚拟主播是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的产物,能够从事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等一系列工作[5]。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近两年较为成熟的AI虚拟主持人已经在一些主流电视节目中出现。《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节目也是在融媒体背景下制作,在网络平台投放播出的,所以下文以此为例,探讨在技术的冲击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实现语言的优化。

(一)提升综合素养

数字媒体时代,隐性知识是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指的是主持人的内在修养,如道德、人文、专业素养等,集中凸显为人格魅力,不可取代。《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的主持人,并不具有十分出众的外貌,但其用丰富的学识、经验与极佳的主持技巧,向受众展现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凸显了节目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充分了解宣纸文化知识,节目组查阅了许多资料。在准备阶段,为了确定宣纸的历史渊源及制作原料,翻阅了《泾县志》《旧唐书》等,仔细求证,了解到“两种制作原料即为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东西都是泾县得天独厚的特有植物。由于泾县山区的日照、年降雨量、温差、空气的湿度的独特性,制造宣纸的皮料和草料在山中滩晒经日光漂白”。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在语言表达时才能有金句,才能以言动人,在实际表达中做到有层次、有韵味,给受众以较强的感染力。语言内涵不仅来自书本,还来自丰富的人生阅历,其能使语言表达更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加强与受众的交流

主持人可以通过肢体、思维、语言等方式与受众进行生动有效的互动,从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用一种朋友般平等交流的方式,给予受众亲切感。以往部分文化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刻板,缺乏互动性,存在较强的距离感。《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打破了以往文化类节目刻板的形式,采用情景演绎、切身实践、语言沟通等各类互动形式,增强互动感,提升共情度,打破了距离的隔阂,真正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在节目中,男女兩位主持人联手制作宣纸,就捞纸和晒纸两个工序进行了实操体验,并通过语言介绍步骤,“一帘水深,二帘水浅”“晒纸近60℃的高温,要刷得平、揭得快”,能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宣纸制作的不易。节目组之所以设计宣纸DIY环节,就是为了通过主持人的动作体验及语言解析,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增强语言的幽默感,有利于优化节目的互动效果。

(三)把控语言情感

播音上都说有声语言的表达是“气托声出,情随声动”。情感把控是语言风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主持人比AI虚拟主播更具优势的一点。虚拟主持人缺少复杂的思想感情,无法主观上进行二度创作。相较而言,主持人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传达自身的感受,让受众更直接地感受到第一现场的氛围。《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被投放在B站等网络平台上,主持人呈现出的有声语言表达与浓郁的思想感情、与受众多元化的互动形式、片头的情景演绎、博物馆内的古今对话、采访中的谈话式交流及DIY宣纸制作吸引了不少受众,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在《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中,主持人展现出了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敬佩之情,其在片尾总结的评论式结语,在谈及宣纸的同时,还联系当下现实,阐述总结了宣城人民抗疫情的英雄事迹,并对宣城的城市发展的多项成果举例阐述,认为宣纸是城市文脉之魂,英雄是城市发展之魂,硬核是城市建设之魂。最后,还通过欢快喜庆的对联形式,为宣城带来了美好的祝愿,“忆往昔,宣纸点墨经风雨;看今朝,乘风破浪开新篇”,在昂扬积极的情绪下结束了全片。在这段表达中,主持人采用了以暖声为基、虚实声结合的声音表达,以实声陈述成果,总结评论;以虚声带暖声表达激动的心情、对城市的热爱、对家乡的自豪及祝福等思想感情,能在言语中让受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受众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节目背后隐藏的文化传承的情怀。由此可见,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有温度、有情感,同时具有调值变化的韵律美感。对比AI虚拟主持人,其虽然可以复刻主持人的声音,但具体语言表达机械生硬,没有暖声,调值单一,并不具备变化的韵律美感,且没有情感传递,情感共鸣缺失。因此,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应当突出对情感的运用,培养自身对语言情感的精准把控,从而在节目中取得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五、结语

当前,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很难静下来去阅读、去思考。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又催生了精神上对知识文化的迫切渴望,同时,大量娱乐性节目所带来的麻木单一的观感,提高了文化类节目在受众中的接受度与欢迎度。在传媒大视域下,要与时代接轨,运用新型的媒介形式,依托新媒体平台模式,打造优质的、创新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真正顺应时代发展,做好文化类节目的有效传播,传递文化符号,传承文化经典,将这份责任牢记在心,培养自身独特的、有吸引力的语言风格,去吸引受众、感染受众,从而推动文化节目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优质电视文化类节目登上中国电视荧屏,借媒体之力,为我国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琰.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副语言意识的培养与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9,7(13):160-162.

[2] 邵鸿权.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拥有独特“范式”[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18-119.

[3] 秦达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J].传媒论坛,2019,2(19):66.

[4] 王亦工.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言风格探析[J].传媒论坛,2019,2(12):93-94.

[5] 牛在官.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类型分析[J].低碳地产,2016,2(9):448.

作者简介 汪啸原,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

作者:汪啸原

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下一篇:城市低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