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不足及策略

2023-02-14

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尚存许多不足之处, 这对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不利的,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师资、办学理念和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片面性等因素的影响,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呈现上课“自由化”;课程“多用化”;孩子学习“条款化”、“专业化”。

1、品德与社会课程变成“搭搭课”。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按照课标精神, 学校应该选派年富力强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 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师资不足, 有经验的教师都担任了语文、数学的教学工作,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自然就成了“搭搭课”, 上课“自由化”, 分配有这种搭搭课的老师就有上也可不上也可的想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变成自习课。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的考核, 主要体现在六年级的考试科目上, 而对3—5年级则是抽考其中的一科, 对于半期就抽定的科目, 品德与社会课程难免就要为那些定了的考试科目让道、腾时间, 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自习, 背考试科目内容就司空见惯了。

3、品德与社会课程变成“专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但是农村小学的部分“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将课程“初中化”、“专业化”, 将其中的本该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直接以条款的方式告知学生, 学生直接抄写、背诵。

二、农村小学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1、引起重视、加强督导。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是其核心。笔者认为应该将该课程放在与《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学校应该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专职品德与社会教师。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该课程的开展和实施的督导。

2、把握课标, 加强培训。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 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 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该课程异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指导。

3、修正教法, 加强引导。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把教科书中的概念、知识转移给学生, 改变强调道德规则和道德概念的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 体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上一篇:钻机柴油机风扇噪声控制研究下一篇: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