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2022-09-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作用就表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一、让品德教学融入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教师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因此,课堂可以扩大,内容可以延伸,学生主人的地位可以提升,也就是说教材可以活学活用,组织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走入社会,在现实体悟中实现课程的内化。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以及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由于经验背景差异的不可避免,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引导学生对思想和生活实际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不仅能增强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悟,实现品德的内化。品德课上,教师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例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我就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生活的再现功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例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学生们表示,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腾飞发展;学生们兴趣盎然,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愉悦的学习情景,通过精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三、强调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例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市场,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师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和材料搜集,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张邦树《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12期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Logistic回归模型在税务稽查选案中实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