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26

摘要: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农信社在经营目标、市场定位、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与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十分脆弱。文章认为,面对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如何兴务实之风,求实干之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关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浅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它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简单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3、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的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七大报告精辟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正是反映了这一思想和要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求的发展,既要快速发展,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们一直把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要方针。现在则要求发展的质量、效益与速度相协调,好与快的统一,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的质量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发展。把“好”放在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顺序的调整,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和根本宗旨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发展的速度和结构相协调,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而,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切入点和实现途径的创新。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全面统筹,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的统一、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提供措施保障,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有力的保障。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之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真正把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首先,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统领、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其次,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再次,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3、从作风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牢记“两个务必”,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4、要建立起一整套保证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观念,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努力形成促使广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导向,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史》

作者:申春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浅议农信社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摘 要: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农信社在经营目标、市场定位、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与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十分脆弱。文章认为,面对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如何兴务实之风,求实干之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科学发展观 持续发展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农信社的各项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已逐渐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农村金融阵地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农信社在经营目标、市场定位、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与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十分脆弱。面对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如何兴务实之风,求实干之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关键。笔者仅从农信社的角度出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明确经营主导思想,必须把支持“三农”工作放在首位

农信社自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赋予了其向“三农”服务的职能定位,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信社一度偏离了服务宗旨,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存的基础,有的热衷于把信贷资金投向开发项目和高利润行业;有的服务“三农”的手段不多,措施不实,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可行的办法来,服务体系不完善,支持效果不明显。这不但削弱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现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非但与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相符,而且还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农信社要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自身性质,要深刻认识到三农是农信社发展的基础,农信社业务、机构、人员遍布乡村,与农民最接近,早已与农村、农业、农民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与其背道而驰,农信社就难以立足,难以繁荣。因此,农信社必须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从而牢固确立农村信用社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切实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克服怕烦怕难的消极思想,确立服务“三农”的义务观;克服因农业贷款额度小、工作量大、利润薄而形成的被动应付的放贷思想,确立主动上门的服务观,把农民对农信社是否满意、农信社是否真正为农民服务来作为衡量自身工作好坏的标准,真正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优化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明确主导思想之后,农信社要根据信贷支农重点,全方位、多样化地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信贷需求,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首先是要发挥杠杆作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资金用在支持“一优双高”和农村特色项目的发展上;其二是要加快信用工程建设,按照“方便、灵活、安全”的要求,简化手续,深入基层,上门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其三要广泛推行“金燕快贷通—福农卡”,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方便农民贷款;同时要不断自我完善,时刻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以适应形势发展对农信社支农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强化资产质量,加强信贷管理,消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农信社还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难以消化,拨备充足率、拔备覆盖率比例偏低,资本充足率不足,这已成为农信社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农信社必须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强力清收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一是要把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做为信用社重点工作,强化责任追究,努力盘活存量。要坚决落实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实行不良贷款本息的清收与个人利益挂钩,充分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奖励清收、集中清收、责任清收、依法清收、招标清收、抵偿清收、“曝光”清收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同时,要坚决杜绝以贷收息、息转本现象产生。二是要管好贷款增量。在寻求新的信贷增长点的同时,坚决遏制新的不良贷款出现,要真正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增强贷款管理的及时性,制定和落实与新增贷款质量直接关联的责任追究与奖励制度,实行贷款清收与发放相关联的责任制。对于新增贷款中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部分,要采取得力措施,实行重点清收,加大考核和处罚力度,减少风险,保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是要加大对非生息资产的处置力度,减少资产闲置,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加大组织资金工作力度,夯实农信社资金实力

资金是金融业的立足之本,经营之本,发展之本,增加存款是农信社增强自身经营实力的主要渠道,是开展一切业务经营活动的前提。要想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存款市场占有份额,把存款工作作为谋求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因此,农信社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努力组织存款,增强资金实力,通过存款的增长、资金实力的壮大,提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信社要在存款工作上全面推行科学的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和范围,以确保推动组织资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营理念,牢牢把握市场变化,加强对各个网点业务发展计划的预测和制订,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升,工效挂钩,追究责任”的原则,制定对各个营业网点的存款增长计划,限定时段指标和时点指标,对目标责任进行落实,并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以组织的、行政的措施推动组织存款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完善存款工作的奖惩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规模、效益和工资均衡增长的考核体系,除考核存款绝对增长量外,同时要把存款市场占有份额、增幅及日均存款纳入考核之内,使存款工作的考核措施更加科学化,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充分调动全员组织资金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改变服务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扩大揽储面。要组织人员深入到企业村组,充分发挥信用社点多面广的优势,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抓对公存款、企业存款,抓社会沉淀资金。围绕存款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优质文明服务工作和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信用社吸纳社会各层次资金的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四、强化内部控制,夯实内部管理,为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农信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在经营活动中伴随着多种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把内控管理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来抓,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防控风险能力,促进农信社安全稳健经营。经过历年发展,农信社在内控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内控制度修订、完善不及时,覆盖不全面,合规执行不到位,制度棚架依然存在,岗位轮换、强制休假、亲属回避等制度落实不严格,结算、信贷、储蓄等主要业务环节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这都要求其必须在内控管理上加大功夫,确保制度防控链作用的有效发挥。

其一是切实提高内控管理认识,牢固树立平安零风险就是效益的观念和合规经营创造价值的观念,使内控管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内心,并自觉贯彻到业务工作中,形成防控风险工作合力;其二是要强力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做细做实立规建制工作,筑牢内控制度基础。要把操作风险管理措施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节点,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操作手册”,从制度上打造防控风险的“铜墙铁壁”;其三是要搞好内控制度学习,营造良好合规文化氛围,切实加强内控执行。要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案件警示教育入手,采取集中学习、以会代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绩效观,切实增强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制约力,使员工爱岗敬业、合规经营、爱社如家蔚然成风。

五、深化员工培训和人事制度改革,塑造一支能打硬仗、开拓进取的干部职工队伍

职工素质的高低是农信社发展壮大的根本,而专业人才少、学历低、管理水平差等已成为困挠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大弊病。笔者认为,农信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取得各项业务的长足发展。管好人,用好人,塑造人,这是当前农信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一是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业务技能和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通过考试、业务技术比武、考核、建立业绩档案等形式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其二是要积极举办各种学历教育、职称教育和职业短期培训,凡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要下岗学习,深入推行竞争上岗机制,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和知识层次;其三是在干部的使用上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把经营业绩做为对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考评的主要依据,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其四是要严把进人关,逢进必考,公正公开,提高整体队伍水平;其五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整个农信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其六是以兼顾公平、效益优先为原则,实行效益工资制,鼓励争优创先。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采取,真正使干部职工肩上有压力,心里有动力,增强工作的主观能力性和责任心。

六、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创新服务“三农”方式,搞好市场营销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信社业务品种单调,服务手段单一,中间业务局限性大等诸多弊端逐一显现,尤其是新型支付平台发展较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新型理财产品等其他商业银行的主推卖点,在我们农信社还基本上处于空白,不能为客户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对此,农信社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化建设步伐,培养一批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人才;要利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的优势,一方面大力开发代理保险、代发工资、流动银行等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加快新型网络平台的建设,寻求适合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中间业务途径,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巩固和扩大自身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要及早入手做好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各项准备,赢得开展各项工作的先机。

当前,农信社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只要深入认识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且用攻坚克难的韧劲狠抓落实,用高效优质的服务推动落实,用科学管用的制度促进落实,用奖惩严明的问责强化落实,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农信社的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胡克红.对农业银行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甘肃金融,2007(7)

(作者单位:郑州市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河南郑州 450000)(责编:贾伟)

作者:朱喜玲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加强国防建设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大国往往是同军事强国融为一体的。我们至今引为自豪的“汉唐盛世”,都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较为强大的时期。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兴起,尽管有着诸多复杂因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超强的综合国力,不但是有超强的经济实力,也包括超强的军事实力,是以超强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和支撑的。

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的安全,必须把国防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大国出于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从来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始终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企图干扰和打断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9·11后,美国虽然调整了对华政策,但其长期战略并没有改变。第二,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异常复杂,不安全、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世界上二十五个较为强大的军队,有七个在我周边,特别是日本加快了由经济大国迈向军事强国的步伐;世界四大军火市场之一的东南亚有关国家,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存有争端;朝鲜半岛局势的不可预测性明显增加;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南亚局势较为复杂。第三,台湾当局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势力“以武拒统”已成为影响和威胁中国安全的最大隐患,而国际反华势力,又总是企图长期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第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在军事上保持强大的威慑力,国家面向世界谋求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要使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不断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我们谋求“和平崛起”,是十分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和平崛起”必须以强大的国防作后盾。

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保障的客观要求来讲,目前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同客观形势还不是很适应的。我军基本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抓得很紧,富有成效,但总的水平还不高,国防现代化完全靠买是不现实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如果我们不去积极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那么我们在军事力量的发展上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就会给国家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我们谋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正确选择。

二、国防建设能够牵引国家经济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

国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经济,对民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只要把国防投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国防建设就会对经济发展起重要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冷战结束后,美国军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4%的较高比例区间,但它的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却持续增长长达120个月。在美国,每增加10亿美元的军火生产,就可以增加3.5万个就业岗位。

军事科技工业对推动民用高新技术的作用更为显著。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推动民用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是一个规律。现在美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最关键的技术系统,几乎都是在军事需求带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工业是在当年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下启动的,航天技术是在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是当年需要计算导弹轨迹而发展起来的,遍布世界的因特网也是美国国防部1993年耗资6亿美元用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才搞起来的。事实上,二战以后,美国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以军带民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正是依靠这些军事高科技计划,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才能相继涌现,始终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据美国空间政策中心测算,截至20世纪末,与“星球大战”相关的7个产业,使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650亿美元。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耗资240亿美元,但由此带动了整个航天产业的发展,所创造的产值高达2万亿美元,经济产出接近100倍。

我国国防建设也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和民用科技产业发展也形成了有力的推动。从“两弹一星”到“神州五号”,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防科技工业的牵引。事实上,国防投入对一个国家产业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当年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就不会有今天秦山、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并网发电;如果没有当时军工船舶制造业的投入,就不会有今天军工业船舶出口产值占全国船舶出口产值的70%以上的成就,就不会有我国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三位造船大国的地位;如果没有连续十几年在载人航天工程上18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就不会有现在高达1000亿元的产业拉动效应,也不会有为国际卫星市场发射27颗卫星的丰厚商业回报。目前,我国国防科技产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员从事民品的开发和生产,先后开发出几十大类、上万种民用产品,民品产值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80%左右。可以说,我国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六大军工产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确立新的思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于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协调发展”,确立新的认识、新的思路。

从战略地位上讲,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兼顾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前提下,又必须坚持“两头兼顾”的方针,就是把“富国”和“强国”的任务统筹兼顾。中国的富强之路,是一条独立自主之路,既不能仰仗某一个外部大国的保护伞,也不能以某一个联盟组织为靠山,而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国家富强的前途与国家安危的命运,紧紧地操在自己的手中。

从发展模式讲,就是要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兼容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军队建设必须同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应该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一是要强化兼容的观念。必须明确“兼容发展”是最佳选择,彻底改变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切实走“相互兼容”、“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路子。二是要突出兼容的重点。要重视军地之间的人才兼容。不仅要完善动员制度,做到“寓才于民”,而且要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培养人才。美国的生长军官,在以西点军校为代表的初级军官学校里培养的,只占新生军官总数的45%,而其他55%的大头,是在500多所地方大学设立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培养出来的。要重视技术和产业的兼容。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要实行联合开发和相互转化,国防工业要同国家产业特别是新兴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国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推进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前几年,军队和地方合建国家光缆工程,使军队的通信保障能力在几年时间里,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三是要建立兼容的体制和机制。国防工业应建立与民用工业兼容的体制,实现所有制结构、决策体系、信息和动力系统的创新。同时,要促进科技工业各构成要素、各运行环节的联结和运动,使它们在动态联系中相互渗透和融合。推进寓军于民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江泽民提出,“要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在这“四个机制”中,竞争是核心,评价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激励是动力。四是要建立兼容的政策制度。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国防的过程中,必须以政策制度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兼容与结合。比如,建立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双重论证制度。凡是国家级和地区性的重大建设工程,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建设等,从一开始勘察、设计、论证,到最后决策,都要坚持把经济效益和国防价值同时考虑,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安排,由国家经济部门和军事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的布局上,过去在大备战的年代,搞“三线”建设,搞“散”、“山”、“洞”,虽然加强了战备,但是对经济建设有负面影响。这些年,在大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的生产力与科技力,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又过于集中于沿海一线、沿边一线、沿江一线,这种“新三线”,又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把经济建设的“棋局”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战局”统筹考虑。

(本文作者: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作者:赵可铭

上一篇:以人为本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院校数学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