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2024-04-22

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共8篇)

篇1: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201006064002洪月琴

摘要:随着大学的越来越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我们要想毕业后有一个好的工作,我们就必须树立一个好的、科学的就业观。本文简要介绍了科学就业观的内容以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着重介绍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就业观;大学生;途径

一、综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然而科学的就业观具有导向性,可以引领大学生理性地思考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从而自我激励,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发展自己,可以使大学生理性择业,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关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大学生确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对自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则是就业指导中的重中之重。

二、科学就业观的内容

科学就业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体现,一直以来科学就业观并没有确切的指导内容,直到2008年第1 期《思想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一文,界定了科学就业观的内涵,指出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后来在2008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北京高校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意见》,指出科学就业观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1]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的就业观念。

三、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外在因素

第一,我国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大学生越来越普遍,而就业单位并没有相应的越来越多造成了就业困难。然而当前必须正视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的现状,这导致的必然结果是需要廉价的劳动力,换言之,它需要工人而不需要大学生

第二,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

【2】 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第三,我国目前就业指导服务系统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很多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忽视了与毕业生的沟通。第四、家庭陈旧观念对就业的仍有影响。过分要求“铁饭碗”不敢承担风险。

(二)、内在因素

第一,大学生对个人就业能力缺乏信心,心态过于消极。

第二,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陈旧。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为自己的职业在社会行业中准确定位,也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择业过于盲目导致就业难。

第三,学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大学生就业的期

【3】望值过高,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定的中大型城市单位。对

自己估计过高,片面追求优越单位,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据《英才网联2007 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合资或外资大型企业工作。

第四,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少的大学毕业生不清楚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素质要求,对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迷惘不知, ,加之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了解甚少,无法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距离,致使对大学学业生涯和未来业生涯没能准确规划。

第五,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对所选专业进行相应的了解,不知所选的专业的发展现状。

四、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途径

一、认识自己,准确定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

【4】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明确自己的职

业价值观,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然后再慎重的做出自己的择业选择。

二、脚踏实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社会目前的就业现状来说,我们自己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身就业能力,不管怎样的现在的就业现状怎么样,只要我们有足够强的能力,足够多的从业经验,相信我们都能够从众多的应聘人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转变我们就业观念。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不要再抱着“铁饭碗”的要求不放,而且在我们的就业过程中,我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也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关键

【5】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奠定基础,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四、科学的拟定学业职业规划。大学生应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追求,来拟定客观的学业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了解社会的需求。

【6】

五、勇于走向基层、走向西部、走向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欠发达边远地区需要大量人才,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勇于走向基层、走向西部、走向欠发达地区,这样我们也可以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7】

六、积极开拓,敢于自主创业。首先,由于如今的大学生社会历练少,缺乏应有的心理

准备,因此要避免对就业的形势存在过度的恐惧和抵触。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面对困难,拥有足够的勇气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就业心,勇于开拓、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而有效的途径。

五、总结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缓解目前紧张就业环境的良好途径。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就业观,大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目标,有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只有树立了科学就业观,大学生才可能找准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从而顺利的去择业,就业;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就业观,大学生才能各尽其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锐、刘锐、陈炳哲等.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出国与就

业.2009年2月:6

[2]徐高峰,杨司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 年第2 期

[3]安书江,陈曦.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05,12(3):309-312

[4]张美俊,张景书.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态研究.商业经济.第2010 年第2 期

[5]陆朝辉 程潇潇.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 年第18 期

[6]杨应慧,汪华林.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年第9 期

[7]易方.立足时代需求, 树立科学就业观.中国校外教育.2010(03):22

2668字

篇2: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我国现在对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正处于一个逐渐调整?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使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如何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结合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处理?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升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

3、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篇3: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一、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目前, 我国的就业形势可以说是就业空间十分广阔, 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机会很多, 但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多数大学生都把能进条件好、稳定性高的大机关、大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仿佛只有找到了大单位, 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缺乏自信, 妄自菲薄, 过于低估自身的创业能力。具有创业本事的人不少, 但在这部分人中渴望不承担风险而有稳定收入的人却很多, 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就业压力。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从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入手, 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必须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适应客观形势。

首先, 要树立创业的观念。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就是凭借个人所学的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它不仅要求大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 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 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

其次, 要树立主动出击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 它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地“求”和用人单位的“需”相匹配来实现的, 因此要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不等不靠、主动出击,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再次, 要树立“行行建业、处处立业”的择业观。目前, 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及选调生等多种形式到基层一部署, 从2008年起, 每年选聘2万名, 连续5年共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也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殷切召唤。高校毕业生要胸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 积极响应号召, 勇于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区去施展才华。

最后, 要树立“量体裁衣”的择业观念。当前, 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 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所长所短, 在确定择业标准上, 不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等特点, 非“大城市、大单位、赚钱最多、级别更高”的不去,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的现象。因此, 要在工作中要求学生适当确定自己的期望值, 不要好高骛远, 也不要妄自菲薄, 提倡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的时候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 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既被社会需要又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岗位。

二、明确科学的就业工作思路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 把就业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列为“一把手”工程。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际探索, 我们认为应采取“一二三四”的工作方法。

“一”是每年定期举办一个“毕业汇报会”

通过多年的积淀, 各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网络, 根据工作实际, 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毕业汇报会”。现在, 一些大学生具备真才实学, 但他们“藏在深闺人未识”, 用人单位不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此, 高校要将用人单位请到学校, 让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充分演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基本功, 使用人单位“先尝后买”, 知道毕业生的情况后放心地选拔学生。一些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技能, 征服了用人单位, 因此有很多学生通过此举将自己推销出去。

“二”是重点做好“两个市场”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做好就业工作, 首先要面向市场、抓好市场, 为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就业联系网络。在工作中, 我们一方面主要抓好无形市场, 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以各校“就业中心网页”为基础, 开拓网络人才市场, 积极主动地掌握各方面的就业信息, 为学生就业提供及时服务;一方面是抓好有形市场。高校办学多年来, 一些往届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他们是学校宝贵的市场资源。因此, 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同以往的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 形成学校工作人员同往届毕业生、以往的用人单位一起推荐应届毕业生的良好局面。

“三”是建立“三个实习基地”

针对各校专业设置情况, 要在学校周边地区的企业、机关和学校各建立一个教育实习基地, 让学生通过就业实习基地的实践得到锻炼, 通过就业见习实现就业, 逐步实现毕业生实习、签约一体化, 实习就业无缝对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实习空间。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该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以“预就业”的方式, 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 为提高学生“就业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创新“四个工作思路”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针对于此, 要采取“加、减、乘、除”的工作思路, 从不同方面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加法:通过就业指导等措施, 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 认清目前就业形式, 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择业水平,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减法:通过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减轻就业压力等方法, 不断化解大学生的就业障碍和不利因素;

乘法:通过广开渠道、多方联系用人单位等措施, 尽最大可能收集人才、劳务市场的信息, 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信息, 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接触, 发动一切可利用的就业关系, 为毕业生就业开拓就业渠道, 扩大择业宽度;

篇4: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先进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 8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14-02

高校要切实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所谓“高等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教学观念。“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指那些符合新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政策,体现和反映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观念。具体包括: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高等教育领域当然也要坚决贯彻落实。高校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树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自身特点的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指关系高等教育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包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吸收人才、用好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两个基本方面。强调对人的尊重,满足人才的合理要求;强调为人才的发现、使用、成长和评价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强调对人才的理解、尊重和关心,激发人才的创造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全面、协调发展。其中既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本身要全面协调质量、数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文化和经济科技,要在融入和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与其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三是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充分考虑社会承载力、资源支撑力,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二、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不能没有创新的教育。而教育创新,首先是要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必须树立教育创新观。其一是要有教育创新的目标,学校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其二要有教育创新的内容,教师应把创新教育列入各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三是要建立教育创新的环境,包括建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学术权威等;其四是要建立教育创新的评价标准,学校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除了考知识外,还要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五是要建立一支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高等教育必须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选择有益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要搞带来现时效益的教育、科技、文化服务项目,也要搞那些具有长远效益的服务项目。任何服务项目的开展,都必须坚持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相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

四、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观

我国教育已经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国际化理念教育,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培养学生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在培养学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多元文化,具有宽阔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适应职业变换、人才流动的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高校首先要将本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仅从本国的角度进行考察,确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乃至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其次是与不同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经常的、广泛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再次是对一些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国际教育惯例(如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的共同遵循。最后,注重国际间相互理解的教育。按照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要使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博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之长,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五、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

质量观是判断产品或工作优劣的理念。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就是全面地、客观地、符合教育内外规律及其功能、目标的价值理念。质量观的本质特点是适应性,即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个体需要,适应教育实际情况。具体体现以下方面:一是树立适合目标的质量观。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目标,就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各类学校应正确定位,安于本位,凡达到既定目标、规定标准的就是质量。二是树立需求性的质量观。社会上有成千上万种行业,需要成千上万种专业,各种各样的从业人员。人的基础、素质、爱好、追求的目标等也是千差万别。因而必须要有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专业的学校,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就是有质量。三是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教育的类型、品种、层次多种多样,对不同类型、不同平台上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衡量一所学校的质量也应是多元的,应从学风、教风、管理、社会反应等多方面考察。四是树立

有特色的质量观。特色就是适应和满足社会上的特殊需要,适应和满足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各类学校应从社会需求、求学者需要出发,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出发,办出特色、发展特色。

六、树立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观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德、智、体、美、能、心理等某一方面或综合方面的状况。人的素质有先天和遗传作用,尤其在身体和智力方面,但对一个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即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及自身的努力。素质教育就是后天的学校教育。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三个面向”,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内容,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道德是统帅,起方向作用、主导作用;科学文化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是从事一切工作的武器和工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人生存、施展才能、有效工作的基础。其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七、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观

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还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具有从事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 才有可能很好地从事创业活动。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和更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应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 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 积极探索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渠道的培养方法, 融特定教学过程于创业教育活动为一体,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莉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

[2]杨广.教育新视野新理念[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3]卢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篇5: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姓名:卢丽娟 学号:211006289 专业:软件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

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

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需求也越大。可是大学

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

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毕

业生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我认

为主要表现在: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比高校专业培养人才速度快几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

配置的时间差。我认为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

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

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

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因

此在这些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

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多数都是缺什么人

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

是排名较前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

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应多参加一些社会上以及学校组

织的活动,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也因为这样,出现大家口中常说的“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没有兴趣再继续做下去了。

(3)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其就业的理念存在着误区。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毕业时,出现了能力危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就业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虽然我还没有大学毕业,但是在寒暑假的面试经验中,我觉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问题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社会中,“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在当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就业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二是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个人打暑假工所获得经验来说,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大学毕业生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

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三是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包含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当然了,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当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理想要有所规划,有目标的进行实现。其次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的思想,自主创业具有创造力和活力,既解决自己就业,又带动就业。同时需要有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自主择业的方式,建立起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也需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大学毕业生应将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对工作负责,保证工作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能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树立发挥专业所长,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于职业要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

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

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机会只属于做好准备的人。人生的成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成功=能力+机遇。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但如果他同时又得到了好的机遇,就会更快、更好地发挥才能,做出业绩。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它只赋予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对我们来说,学校的学习、锻炼就是准备阶段。单位招聘员工,百分之百地要求品行端正、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肯吃苦、谦虚好学的人。当你做好了准备,具备了这些条件,机遇就一定会垂青于你,相反,你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即使有了好的机会,你也会失去,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正确的就业观既是一个人立足企业,准确定位的风向标,也是我们踏入社会,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人生价值的金钥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利用好自己手中这把钥匙,开启事业成功的大门。

篇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演讲稿

1.就业。利用各种途径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岗位,踏踏实实的工作。说实话,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这个工作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

2.创业。这个应看个人的能力,国家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

3.服兵役。这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像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目前就业前景如此不好的情况下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4.专升本。在金融危机下,专升本既提高了学历又躲过了这场危机,因此这也是条不错的出路。

这可能是大多数同学将来要走的路,开始时我以接近二本线的分数报了所高职,目的是看中了高职的就业率。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很天真,高职也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好找工作。然后常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自己不应该就拿个专科文凭,于是有一段时间头脑发热要专升本。从各方面打听专升本的消息,借阅资料,着实忙活了一阵子。后来又头脑发热打算自己创业,买了电脑开了网店,钱没赚到经验倒赚了不少。

现在是真的要毕业了,真的要考虑自己的出路了,我大学毕业了,我23岁了,我不断的提醒着自己。在大学里你选择错了还可以再改,但进入社会后你就没机会了。

以前想升本,只是觉得我不该只上个专科,我有能力考上本科,仅此而已。但是升本之后呢?两年之后的世界什么样,自己并不知道,而我要做的仅仅是要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能把握的只能是现在,而经验的这个东西不是学的而是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创业更不是只靠嘴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创业并不是一步就能成功的。那些创业成功例子的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汗水。

我在慢慢走向成熟,已经不再是刚进入大学时的那个愣头愣脑的小子,这也是我进入大学最大的收获。先就业、再择业,之后创业是我现在的选择!一年之后我将真正的进入社会,自己的选择,我不会去挑剔工作周围的不足,我想正因为不足,才更需要我!年轻人多吃些苦没坏处的!当自己发觉工作中再也学不到东西或自己想学的已经学到手的时候,我会选择择业或创业,择业的面会大一些,因为毕竟自己经验还不够丰富,还需要积累,另外资金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我所想的所有所有的前提是我有一个目标,一个远大的目标!而我所做的就是向这个目标前进终而达到!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都太高看自己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相差是那么的遥远,而很多大学生包括以前的我都以为自己花了大把大把的学费来上学,毕业了就应该得到好工作!也许这是中国人的通病,想的好,却懒于去做!工作了把自己整得很怀才不遇的样子,成天抱怨社会抱怨周围!作为大学生,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务实的做法。生存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问题,离开了生存,一切将无从谈起。要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移,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

篇7: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就业,是每位学生走出学校学习生活,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的综合性的检验,是我们人生中要走的关键的步履之一。

我们学校的教育教育相对于一般大学的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就业优势。职校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后,由学校招生安置部门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推荐安置在国内知名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上班,就是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学校对每个学生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是相同的,机会是均等的。

听老师说我院由于与许多企业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就业渠道比较畅通,经常都有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应聘机会比较多,但由于不少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勤奋,专业没学好,技能没掌握,应聘考试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有些公司来我校招聘的待遇条件很不错,但选去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习后,有些不合格被淘汰了,有些自己辞职了。综合素质欠佳,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不强等弱点,给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带来推荐工作的很多困难,也给学生自己和家庭带来苦恼与忧虑。所以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做了大量工作,每个就业机会都来之不易,每个同学都应十分珍惜。

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

一、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

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呢?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我们在就业之前,应该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1、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同学们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同学们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

2、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3、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同学们在学校中确实从事了某个专业的学习,想找一个专业十分对口的工作去发挥才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校在推荐安排就业时,也尽量按专业对口去安排。但是,实际需要与我们的专业所学的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毕竟我们还要服从单位的实际需要才行。所以,我们在就业时,只能要求大的方向上的专业对口。努力用我们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素质去适应工作需要,做出成绩。如果所要求从事的具体工作完全跟学校所学的知识要一致无二,量身定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现实的。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以理性心态对待就业形势,不怨天尤人,不怨众多竞争对手抢饭碗。有人群的地方,必然就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自身学会看待社会,看待别人,又如何从社会正确对待自己。只要不过分强调自我,调整好就业心态,你就必定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的定位。退一步说,即使开始定位不准,你认为找到的并不是最理想的单位,然而,只要你能认识到首份工作只是人生事业的开端,是今后发展的起点,你就必然不会过分计较,不会后悔。2.用现实眼光选择单位。找到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福利待遇、发展前景都理想的单位当然好,但这种单位毕竟凤毛麟角,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今天选定的单位明天也许又不满意。对某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单位,实际上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更有利于长远发展,成功成才。而有些同学互相攀比,总怕自己的选择吃了亏,这山还望那山高,结果是更吃亏。相反,在强手如林的单位不一定有很多的锻炼机会。对于这样的选择,有同学宁做凤尾不当鸡头,实际上,凤尾虽漂亮,但只不过是装饰的部分而已,而鸡头虽不扬名,然而它确确实实能带动自身成长壮大,成为一唱天下白的雄鸡。换句话说,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与特点找准位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先立业后必成事,而且很可能成大业。

3.树立自主、自立、自强思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如何择业信心不足,甚至有依赖思想。这反映于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说了算。对于今后都是独生子女的毕业生来说,充分征求父母意见是应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是正常的,我们表示理解。但应该看到,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求职愿望过分理想化,不切实际,干涉甚至控制了子女的选择,造成我们的毕业生择业思想模糊,挑三拣四,举棋不定,一些同学因此丧失了许多良好机会,造成到头来选择余地越来越小,这种做法也扼杀了一些毕业生的自主性,难怪有些同学懊悔地说:“进大学选专业完全听父母的已错了一次,毕业择业又服从父母意愿,真是错上加错。”对受过高等教育多年的毕业生来说,应在征求亲属意见的基础上,保留自己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

4.找到有发展前途,适合自己个性、能力发。其他方面的条件基本符合的单位就是理想单位,选择这样的就业就是好的就业。

择业是大多数毕业生踏入社会要走的第一步。怎样走好这第一步,选择一份既切合自身实际,又称心如意的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住择业“五忌”:

1忌仓促上阵 一定要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充分准备。思想上要有自信心;物质上,必需的证件和资料要准备好,应聘被录取后的路费、生活费等要提前准备好。

2忌眼高手低 要客观估价自己的能力,把握机会,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过份强调专业对口,要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先蓝领,后白领。

3忌互相攀比 你的同学或同乡找的单位或待遇比你好一些,如果你有攀比的思想就放弃现在的机会,结果你会一事无成。

4忌轻信受骗 有的同学由于自身原因,对学校推荐就业的单位不满意,就到不正规的人才市场或职介所去求职,“病急乱投医”,往往受骗上当。5忌要价过高 如果你选中了中意的单位,工资待遇上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要有长远的眼光。

三、走好人生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

1、要珍惜就业机会,切忌草率放弃或轻易跳槽。

篇8: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第一, 期待高工资、高待遇。

据调查, 我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等专业毕业生见习期 (试用期) 后定级工资平均在2000元/以上月, 有的甚至达到了5000元/月, 远高于我校非艺术类专业毕业生1500元/月的平均工资水平。这种现状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择业时倾向高薪酬单位, 而较少顾及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二, 择业“硬件”不完备。

接收综合素质高的艺术类大学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选择目标。但从我校情况看, 艺术类大学生平时更重视艺术专业训练, 轻视人文科学等素质培养,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 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明确列出, 需要应聘者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而艺术类大学生能通过国家四级的并不多。所以, 有些艺术类大学生看到单位所列条件后便知自己“硬件”条件不够, 没有勇气与单位进行交流, 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第三, 就业区域以大城市为主。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从我校近三年的数据看,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大城市的比例较高, 如到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杭州等东部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到20%之多, 留在北京就业的更是达到70%以上, 而去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则无一人。

2 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浅析

第一, 自我意识强, 择业不愿受约束。

一般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有较大的盲目性, 存在从众心理, 而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观却体现出相对较强的自主决策意识。这种观念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多年备战高考, 他们的平均年龄比非艺术类大学生大一些。如我校的艺术类学生比同年级非艺术类学生平均大两岁左右。他们一路竞争走来, 对“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有着更深的体会, 也培养了他们较强的自主抉择意识。又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达到38∶1, 每年有过万人竞争270个招生名额。这些“高强度”的竞争经历导致艺术类大学生更早地形成了自主自立、自由流动的人才价值观, 在择业中有较强的自我主导意识和自我决策思想, 不愿受约束。

第二, 经济负担重, 择业标准经济化。

《国家计委关于调整艺术院校学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根据艺术院校生人均培养成本, 并考虑学生承受能力, 将学费标准由目前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调整为最高不超过1万元。”这说明, 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 学费远高于其他专业, 给艺术类大学生造成了相对沉重的经济负担。学习成本的高付出, 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和家长都期待着高回报, 造成他们注重社会现实, 注重经济利益, 愿意选择东部沿海城市就业以获得高回报的择业观。在我校, 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进入公司兼职或自主创业收取效益, 以支付大学四年的经济成本。

第三, 心怀“艺术家”梦想,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是艺术家, 从事的是高雅艺术, 只有在大城市才有艺术创作的氛围, 而中小城市缺乏用武之地, 不能获得名利双收的艺术成就。这种择业观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许多困扰, 使他们在现实中挫败下来。如既想寻求高薪酬岗位又不得不面对激烈竞争;认为艺术家在工作中不需要做小事情, 不满意单位现状而经常跳槽等现象都是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不如意造成的。

3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思路

第一, 树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择业观。

积极的就业观应该是主动出击、主动适应社会、发现缺陷及时弥补、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公平合理竞争的价值观念。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面对严重不足的就业岗位, 靠实力竞争是社会发展的规则, 艺术类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公平、公正、公开地去争取就业机会。因此高校要通过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 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二, 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择业观。

在计划经济时代, 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到文化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等单位工作, 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缺少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大城市、大企业的人才结构已日趋完善, 各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目前, 国家正在开展的西部志愿计划、农村支教、党支部书记助理等政策, 为艺术类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提供了条件。高校要通过深入宣传国家政策, 使其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整择业期望值, 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将才华施展于落后地区,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 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篇文章说“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因此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未来就业, 而是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 安安稳稳的工作显然与他们热情四溢、求新求变的个性不太相符。再加上所学专业的特点, 他们比非艺术类大学生有着更高的创业激情, 自主创业的自由度和可行性也更大。所以高校应该大力宣传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 在校园中营造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 培养毕业生巧妙结合艺术与商机, 树立“行行可建功, 处处可立业”的自主创业观, 指导学生开展创业之路。

第四, 树立劳酬匹配的择业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注重的是“所有市场主体的行为都是自愿行为, 坚持等价交换, 是一种形式平等的经济”。而现实中,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只意识到自身付出较高教育成本, 却不顾及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培养成本, 导致了择业中追求高工资、低工作量的现象。

因此, 高校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劳酬匹配的原则, 考虑个人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成本, 制订合理的薪酬期望值。而不能只计算自己多年的教育费用支出, 却不顾及用人单位的成本;不能单方面要求用人单位提供高薪酬, 却不考虑自己能为单位贡献什么。毕业生只有在与用人单位、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前提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得到满意的薪酬并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总之, 高校应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使其尽早适应时代、适应社会, 找到回报社会、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上一篇: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下一篇:青协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