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要用爱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班主任工作要用爱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师管理对象是人,人的管理重点不在“管”而在“理”,在心通。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心理效应,遵循规律,用心耕耘,以细为精,以真为贵,以诚为美,不断地从教师心灵需求出发,用“心”的智慧去洞察教师心灵,走进教师心灵,融入教师心灵,引领教师健康成长。

第一篇:班主任工作要用爱论文

班级管理要用好“四个理论”

一、赶羊理论

有经验的牧羊人驱赶羊群时总是让头羊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养群后面,鞭子只轻轻地打在尾羊身上,整个羊群就浩浩荡荡地向前行。

班级里的学生一般有好、中、差三个层次。班主任如果平时只关注“尖子生”或“中等生”,就有可能会让其他学生产生意见,人为导致班级学生划分为两拨,一拨奋力前进,成为班级的主力军;一拨破罐破摔,给班级前进造成隐患和障碍。在享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的今天,“不让每个学生掉队”应是每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在认真分析、诊断、评估的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确立班级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选好领头羊。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要精心建设一支得心应手的班干部队伍作为“领头羊”;在班级中,成绩优秀者是学习上的“领头羊”,品德出众者是德育教育的“领头羊”,特长出类拔萃者是素质教育的“领头羊”……二是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领头羊”是班级的财富。班主任选好“领头羊”后,就要大胆使用“领头羊”,让“领头羊”大胆工作,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带领班级奋勇前进。三是鞭策“尾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更多关注“尾羊”,鞭策“尾羊”,让“尾羊”跟上队伍。鞭策“尾羊”的方式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语言激励、目标诱导、因材施教等,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精心呵护“尾羊”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二、花蕾理论

春花烂漫时节,满枝怒放的花朵都会吸引人们赞赏的目光,灯光闪处,定格的也是绽放的容颜。很少有人去留意花朵旁边还未绽放的花蕾。其实,每一朵花都是从花蕾启程的。

很多教师只看到班上优秀学生骄人的成绩,视其为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并引以为豪。可是他们不曾想到,在花朵旁边,还有许多含苞待放的“花蕾”!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和时间。作为班主任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只是花开得早与迟。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遵循教育规律,保持充分的耐心等待,不要操之过急。对学生来说,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心智未开之时,他们一点儿都不显山露水,就是含苞待放的花蕾。作为班主任,要耐心等待,花开有早有晚,但都是一样美丽绚烂。二是班主任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催开。班主任要有一双慧眼,细致地观察,辨证地欣赏每一个学生,并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择其长处而育之。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培育特长。

三、造钟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指出:“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创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说,人的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

作为班主任,不难理解“报时”和“造钟”的含义。“报时”是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如同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一样的管理规范。“造钟”,是一种管理机制,一种文化引领。它所追求的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引领。习惯于传统管理的班主任,可能长于“报时”而疏于“造钟”,他们在规范上下的工夫较深,忽视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引领。所以,首先是班主任要积极转换角色,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与引领,发挥班级文化的引领作用。班主任在“报时”的基础上,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重视良好班风的形成,引领班级学生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定和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等日常管理层面,而是将这些东西同自己班级管理理念、行为准则、管理个性和目标追求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每个时期和每个学生心中,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积累、升华、内化为一种教育的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组织力量。

四、苹果理论

一个苹果,一旦出现了斑点,如果不及时救治,小斑點就可能由表及里逐渐扩大,直至烂掉整个苹果。

一个班集体,几十个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很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大于教师的教育。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留心每一个学生,留心每一个细节,更多地关注班级内有负面影响力的学生以及他们的言行,不能让这些顽皮学生成为影响整个班级的“小斑点”。作为班主任,一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些“小斑点”。二是要细致分析这些“小斑点”,找准症结所在,好对症下药。三是要灵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调适救治。四是要多引领,要重视班级健康文化建设,用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引领学生,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

作者:李素琼

第二篇:教师管理要用好“六大效应”

教师管理对象是人,人的管理重点不在“管”而在“理”,在心通。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心理效应,遵循规律,用心耕耘,以细为精,以真为贵,以诚为美,不断地从教师心灵需求出发,用“心”的智慧去洞察教师心灵,走进教师心灵,融入教师心灵,引领教师健康成长。

一、巧用“暖阳效应”——实施关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比谁的本领大。于是,风就找一个行路人,鼓足了劲要把那个人穿的大衣吹掉。可是风越大,那个人把身上的衣服裹得越紧,风最后也没有达到目的。轮到太阳时,温暖的阳光洒向那个行路人,他觉得有些热了,于是很自然地就将大衣脱了。这就是“暖阳效应”。

“暖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师管理时,要少吹冷风,多施“暖阳”。在教师管理中,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学校人文环境不够理想,教师普遍成就感差,自信心不足的学校,教师管理需要“暖阳效应”。此时此刻此地的你,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如果你专看教师的缺点或者抓住教师的错误做工作,或者一味地指责、埋怨、发泄怒气,或者用严厉的制度来约束等,都是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如果你能冷静下来,从理解和包容的角度出发,心平气和地共同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用建议的方式来要求,也许效果要好得多。我是负责学校常规管理的副校长,在教学巡视时,发现五年级六班的语文教师罗老师没来上课。询问学生,学生说不知道情况,询问其他教师,其他教师也说不清楚,怎么办?我是多年教语文的教师,何不帮帮罗老师上课。上课前,我特意给罗老师打了个电话,并告诉罗老师:“你有事先忙着,我帮你看学生。”罗老师上到了17课,今天该上18课《慈母情深》。由于我事先没有备课,只好直接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结合阅读提示提出两条学习要求,让学生结合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中,我抓住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最后结合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进行拓展延伸——课还没有上完,罗老师就急匆匆地赶到,激动地对我说:“向校长,真不好意思,麻烦你帮我上课,看学生!”说完,满脸歉意。教师缺课,本来是不可原谅的事,但人人都有一些特殊事情,我没有采取记录批评处罚的方式,而是从包容理解的角度,妥善处理此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教师时,多些“暖阳”,这样,方能让教师主动脱下错误行动、不良习惯、不健康心理等这些厚厚的“棉衣”。

二、多用“期待效应”——传递信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暗含期待效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许。在教师管理中,教师也同样需要领导的赏识和期待。一名教师,如果能常常得到别人的赞许和期待,往往会产生加倍的工作热情,从而快速进步。相反,若校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状态不满或不闻不问,那么,教师就缺乏教学和研究的动力,教学与科研工作就会长时间停滞不前。好学校一定会有一个好校长,好校长一定是一个勤于赏识、善于激励教师的人。智慧的校长往往善于观察教师并留心记下每位教师的优点,并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真诚地鼓励教师,让教师不断获得成功。

三、借用“鲶鱼效应”——注入活力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不管怎样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途中窒息死亡。但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的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也开始左冲右撞,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自然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缺乏专业成长意识,加上职业倦怠现象的蔓延,教师教学缺乏应有的激情和活力。教师教学就是一种机械复制,不能从工作中体会到快乐,体验不到教师的幸福,而把教学成为一种负担,成为混日子的生活方式。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清楚地明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抓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全面而客观地激活每一位教师。在教师管理时,管理者要善于找到“鲶鱼”,要善于利用和发挥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鲶鱼”来激活其他教师的活力,促使教师发现自我,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和困惑,教师们在“鲶鱼”的带动下,往往会运用自身的力量,去进行小课题研究,去解决问题,教师正是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机会、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四、使用“钉子效应”——各司其职

很多学校领导都喜欢把学校的一些事务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几个教师来做,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并且事情多了也不容易干好,同时也造成其他教师锻炼机会的缺失。还有一些学校校长喜欢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结果把自己忙得筋疲力尽而效果不佳。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学校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督促和引导师生去执行和体验。在教师管理中,可以从研究每一位教师入手,深入研究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和心态,准确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学校各项管理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教师身上,同时让学校的每个教师都明确管理工作要求。如张老师在清洁管理上有新招,学校就可以安排他负责管理学校的清洁卫生工作;舒老师热心公益事业,对教师伙食关注度较高,其意见比较中肯可行,学校就可以安排他负责学校伙食管理;李老师爱好教育写作,有多篇文章见于报刊,学校就可以安排他负责学校的宣传文字工作,等等。学校电子显示屏需要每天放学关,早上开,就任命一个“屏长”专门负责此事。因为学生放学不愿意关门窗,就任命一个“锁长”,每天放学后负责锁教室和办公室的门窗,学校还可以设置“生活监督员”、“校长助理”、“监督长”等,这些人都有明确的职责,但职责不多,每个人就具体负责一件事,让他们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在学校管理中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五、活用“毛竹效应”——引领成长

在四川省境内,有一种植物毛竹,它的生长过程颇为奇特。刚刚种植下的前五年,它几乎丝毫不长,保持着完全的沉默。但是当第六年的雨季到来时,奇迹出现了,毛竹苗竟然开始以每天60公分的速度疯狂生长,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就能长到20多米高,一跃成为植物中的身高冠军,堪称壮观。经过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原来,前五年毛竹看似完全沉默,毫无动静,其实它在将全部的精力用于扎根。一株普普通通的雏竹,根系竟然可以向周围发展十多米,并向地下深扎五米多。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就这样,当第六年雨季到来时,毛竹几乎垄断了它“势力范围”内的所有成长资源,于是它彻底打破沉默,开始疯长,遥遥领先。而此时,其他植物只能瞠目结舌,望“竹”兴叹。同样,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地在普通的岗位上的默默实践和积累,这就犹如毛竹在扎根。脱离了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犹如毛竹没有扎下根,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面看来,教师的职业生活很单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但是,对于一个有心的教师来说,学生、家长、同事、学校;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课例分析、集体研讨……这些永远都是新鲜而充满挑战的,每天都会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收获,它们会提供给教师专业成长以丰富的资源,它们是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的宝贵财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根据教师工作经历和个人特点,给教师安排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调动和发挥出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锤炼教师的专业技能,积累教育教学研究的素材。教师的工作需要不断实践,更需要不停地阅读和思考。教育学博士肖川说过,一线教师谋求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可见阅读之于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追求专业成长的教师一定需要广博的阅读支撑其教学实践,他们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读尽量多的书籍,需要各种理论书籍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报刊。作为学校校长,还应该提供给他们一切阅读方面的帮助,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组织读书交流,等等。校长需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全身心地勤于实践,再加上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教师才能真正像毛竹那样,深深地扎下自己专业成长的根,为长成参天大树做好一切准备。

六、防止“超限效应”——适得其反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这就是“超限效应”。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学校在给教师安排工作时,要尽量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承受力。否则,就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时,一是要充分了解教师,准确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该教师适合什么工作岗位;二是安排工作或提出要求要切合教师实际,其可行性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还要从此地此时此刻上考虑,安排要注意分寸,因人而异,提出要求应尽量少一些,小一些。一下子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或布置超过教师能力的工作或工作量,让教师无法完成,最终就是不完成。三是不要布置或安排不切合实际的工作,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责编/张晓东

作者:向守万

第三篇:产教融合要用好产业先进元素

他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珠江学者、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国家特高专业群带头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他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他还担任广东省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担任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副理事长、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他就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龚盛昭,一位不折不扣的“双师型”教师。他注重产教融合,实践“需求引领、元素聚焦、服务驱动”育人模式,推动校企协同研制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教學案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邀请行业知名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实现了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专业:找对方向,办出特色

产教融合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手段,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这是龚盛昭从教20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996年,龚盛昭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我是学精细化工专业的,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味精食品厂工作。但是在工厂上班比较枯燥,加上我一直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情结,干了一段时间后正好碰上广东轻院要开办精细化工专业,所以我就来到学校。”

办一个新专业其实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当时学校是一所轻工业部下属的中专,是最早开办精细化工专业的中专学校之一,但是一开始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实验设备,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白。

如何破局?龚盛昭意识到,“办专业最重要是找到办学方向,我们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产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他到珠三角精细化工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调研,基本摸清了珠三角精细化工的情况,发现精细化工厂很多,方向也很杂,但日化和涂料两个方向发展很快,因此确定了专业办学方向是为日化和涂料企业培养人才。

找到办学方向之后,面临怎么把专业办出特色的问题。1998年,学校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2000年,精细化工专业开始招收高职学生。当时,龚盛昭就明确提出,“要搞产学研,别人一般只能做好前面两个字,我要把第三个字做得更好”。他的周末和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带着学生一起做研发。

至今,龚盛昭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级项目1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鉴定24项,其中,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22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8次;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51件。

2008—2012年,精细化工专业进行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共育英才模式探索和实践。经过数年积累与发展,专业已经办出特色,成为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育人:评价学生, KPI说了算

20多年来,龚盛昭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用“产教融合,教书育人”八个字来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为了确保人才评价标准科学,龚盛昭和他的团队将产业科学管理元素,如质量、创新、团队、职业道德等元素融入课程考核,提炼出课程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KPI)”,由校企双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组成,以确保人才评价科学、客观。

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参加挑战杯国赛、技能大赛国赛均获得过一等奖,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荣誉40余项;他们指导学生申请了18件发明专利,并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件,指导学生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毕业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许多学生毕业后都能谋到化妆品工程师这一需要很强创新能力的职位,还产生了一大批化妆品企业老板,学生称“龚教授工作室就是老板批发工作室”。

在教学改革中,龚盛昭及其教学团队开创性地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即围绕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产品研发)的整个流程来组织教学,由校企双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全程指导学生,依据项目流程和规范实施教学和研究。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掌握产品的开发流程,学习工艺开发、配方研发、测试评价、污染控制、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并在解决项目技术问题中实现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他们还将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和育人标准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一是与产业工程师共研教学标准。与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研了教学标准,将产业链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中。二是与产业工程师共编教材和建设精品课程。如与环亚陈庆生高工等共编的《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工艺》就将产业最新技术、标准、法规融入教材,将该课程建成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三是与产业工程师共研教学案例和试题库。与化妆品产业链30多家企业合作共研了教学案例集和试题库,实现企业案例进课堂。

龚盛昭始终强调教书为育人,工作中,他一直担任学生班主任或专业导师,给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引领和指导;生活中,他关心、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班集体中,深受学生爱戴和尊重。

他非常注意个人言行,认为教师的行为将对学生产生莫大的潜在影响。对待后进生,他从不带任何偏见,而是循循善诱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学生这样评价他:“龚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一位学生沉迷游戏,无心向学,他多次找学生谈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十年后,这名学生成功创办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回校参加校友活动时,深情向龚盛昭鞠了一躬,说:“没有龚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团队:培养技能,研教融合

作为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创始人,龚盛昭深知团队协作、薪火传承的重要性,他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专业团队建设,并致力打造一支“强教学、强科研、强服务”的双师型团队。

对于每一位青年教师,龚盛昭都从授课计划、授课教案、课件制作、作业批改到考核方法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均给予亲自指导。他鼓励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养成。他倡导通过科研服务提升教学水平,他总是带领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和提供技术服务,让青年教师在与企业的实践合作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最快的成长进步。他鼓励青年教师访学进修、学历提升,并为他们外出交流提供条件支撑。青年教师进步很快,团队里的青年教师都主持有省级项目,特别是教师徐梦漪获得了学校唯一的青年珠江学者头衔。

为了培养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龚盛昭特别注重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产业服务能力,并创造性地实施了“六个一”专职教师专业技能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计划,即“选定一个产业服务研究方向、组建一个产业服务创新团队、坚守一线教学守好三尺讲台、建好一门产教融合优质课程、培养一支以研育创学生团队、服务一个行业龙头创新企业”。在“六个一”引领下,团队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产教融合成果。

在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龚盛昭总是率先垂范,主动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授任务,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主持研发课程教材、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授课计划、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两门课程都建成了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学团队内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潮。教学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1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 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 门教指委精品课程,6 门学院精品课程,是学校建设精品课程数量最多的专业教学团队。

龚盛昭还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中“研教融合”的文化培养。他定期组织专业研讨会,针对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与特长,进行研究动态与前沿问题的学术研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学经验、成果、动态方面的交流探讨,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他组织专业设计、授课计划、作业批改、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课前培训,并经常性地与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业务交流和教学观摩,使兼职教师既“会做”又“能教”。经过多年努力,教学团队已经形成“引领、传承、帮扶、带动、助推”的良好文化氛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责任编辑黄日暖

作者:韦英哲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下一篇:树立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