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言文,文化意蕴博大精深。记论说赋,文?w丰富;文道统一,文质兼美,文笔摇曳多姿,写法不一而足;文章风格或阳刚,或阴柔;文如其人,一代代名家的声气、情致、人格、精神、境界,如一幅幅写意中国画,美不胜收。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从认识上看,学生害怕、教师不爱,文言文成了语文教学一块难啃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从理念上看,有言无文,即师生眼中无文章、文化和文学;从教法上看,“串讲式”一统天下,课型单一,面孔古板,是学生三怕之一;从学法上看,死记硬背古文和词义译文;从能力发展上看,考完后大脑自动“清零”,学生学过之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方面内容。文言是根基,落实基本文言字词句的用法是基础,是学生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保障;文章是主干,学习文言文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既能理清作者思路、吸纳文章的观点,又能借鉴文章写法,是写作的模板;文学是花朵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养,濡养气质;文化是果实,使自己具有文化品格,如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勇敢的担当、善良的美德、健全的人格、思辨的智慧。但单强调这四个方面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这四者在教学中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机地统一。

文言文教学怎么教

首先,学生要熟读成诵。教师首先要示范朗读,第一次朗读通过对文中分号和句号的处理,巧妙地分析结构层次。第二次朗读,引导学生侧重情感的把握,读出“雄壮”和“悲壮”,通过对语调和重音的处理,引导学生逐步体味作品的情感。

重视文言知识积累。包括通假字,重要实词、虚词,时间性词语,表人称的词语等,采取“归纳基本义项+例句佐证”的方法,打通课文,前后连结,积累重要句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者也”结构)、疑问句。积累成语,写成语的出处(句子)、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掌握重点句子,而不是全文翻译。“字字落实,灵活变通,遵循“信、达、雅”原则,即准确完整、通顺、优美的原则去翻译句子。“字字落实”,就是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要解释清楚,不可遗漏;“灵活变通”就是按照 “补(成分)、调(语序)、留(时间、地点、人名、官职名)、删(赘余而无实际意义的词语)”的原则去处理句子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创新教法。眼中除了有“言”,还要有“文”,也就是文章、文学、文化,然后便是课型的创新。笔者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尝试了两种课型:一是说读课,在学生读课文明白大意后,先让学生说译文、复述情节,再根据话题精读课文;二是写读课,在学生朗读精心梳理情节后,让学生改写,进而深入解读文本。最后是课中活动的创新。特级教师于漪在执教《核舟记》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按顺序画一幅核舟图,发展了形象思维,比一般性阅读有更真切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摆正言和文的位置,眼中有言,心中有文。告别“串讲式”,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传承古代文化精神,古为今用,把文言文教学课上活,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能。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第二篇: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定稿)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记载文字所用的丝绸或者竹简,由于竹简过于沉重,丝绸过于昂贵,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就要删掉一些多余的字,这就是最早的“文言文”的由来。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使用白话文,就此文言文退出了书面用语,改由白话文替代。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文言文退出了历史舞台。文言文依然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将“文言文”薪火相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由此可以看出来,国家对于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接触文言文的初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和基本的文言文翻译十分必要,这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文言文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积累系统的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中,存在着不少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或者古今异义词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需要一定的积累。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当中的“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其中的“汤”字,在古代指的是热水,而在现代指的煮东西用的汁液。又如蒲松龄的《狼》中“一屠晚归,担中肉进,止有剩骨。”其中的“止”属于通假字,同现在的“只”字,意为“只有”。

类似这样的词句,在文言文学习的中数不胜数。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将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等,整理到一起,这样便可以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诵读

诵读文言文也是一个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初中的语文的教科书里的文言文,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有着很强的文化价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不断地诵读当中,自然会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文言文的句式,相对于白话文来说,更为复杂,反复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句话中,哪里应该断,哪里应该停顿,这是对句式很好的学习。从文章理解上说,诵读课文,可以更好更深切的体会作者的所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思想,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中含义,进一步的赏析文章,感悟其中的精妙之处。而且,在教科书的课后训练当中,大多都有要求背诵的部分。长期的诵读对于背诵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说,注重平时的文言文朗读训练,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意传统美德的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教学。初中的课本之中,有不少的文章,都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除了文言文本身,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再杰出的天分,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也会同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要培养学生们如同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乐而乐”爱国情怀。

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文字的意义和使用。在课堂之中,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们文字本身,他们所学到的,还应该是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中的精髓,是文章中所告诉我们的生活道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们使用和掌握文言文,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章中的一些要表达的思想,要比学习文字本身更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各文化之间的碰撞十分激烈。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为了保障中文文明的代代相传,对青少年进行文言文教育十分有必要。

对于初中生的文言文教育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要帮助学生们学好文言文,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综上所述的几个方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进行文言文教育的一些要求,希望可以为文言文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可以为各位同行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

俗语有云:“语文学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可见,对于文言文,无论是教学的教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要把文言文上得生动有趣,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且文言文的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总是很沉闷。那么,要如何改变这样的一个现象呢?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长期以往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心理阴影,我们要学会和文言文做朋友,学习它,了解它,运用它。其实是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新课程标准》认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上,我们应研究多样式的教学方法,使文言文的教与学能够更愉快、更轻松、更有效。下面就列举几种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一、诵读法

语文,语文,无论是对现代诗文的学习,还是对古代诗文的学习,都离不开诵读。那些优美的文章,只能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出它的美感;那些感情真切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悟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豪情万丈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那种磅礴的气势„„诵读法是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方法,当然,也是最传统的方法。因为,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才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能力,才能体悟作者的情感。那么,在课堂上应如何开展诵读教学呢?方法也还是有很多的。

(一)教师示范诵读法。对于教师来说,那些名师大家的示范诵读录音,无疑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可对于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名师大家都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感觉总是那么的不真实,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有的时候录音中还会有读错的字音,这对学生来说还造成了一定的错误引导作用,这是极其不好的。所以说,相对于名师大家的示范录音来说,教师的示范诵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学生自由诵读法。在教师示范诵读的引导下,学生可展开自由诵读。《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提到“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这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角色扮演诵读法。学生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已能初步把握文本,让学生再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诵读表演,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活跃课堂气氛无疑也是一剂催化剂。

二、讨论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已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满堂灌”了,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讨论就很好地贯穿了这一理念。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交换了就是许许多多的思想。”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碰撞中迸发出来的。每堂课上,教师都给学生布置一到两个需要讨论的话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学生在表演,而是要给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安排任务,做到人人参与。

三、比较阅读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许多古诗都要求进行比较阅读,那么,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并采用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相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该文言文和已学过文言文的前提下才可进行比较阅读,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当堂所学文言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复习原本已经遗忘或即将遗忘的文言文。通过比较,对文言文或文中人物进行鉴别或归类,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的来说,比较阅读法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一个提升。

四、影视作品欣赏法。

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本是枯燥无味,那么,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或学习之后,教师可播放相应的影视作品供学生欣赏。影视作品直观可感,让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或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以真实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欣赏完影视作品之后,还可布置学生写一段心得体会,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掌握理解情况的考察。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们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1

授人以渔,传承经典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于建锋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当充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渔,潜移默化,是学生能够学会文言,学活文言,学以致用。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湾县四道河子镇中心学校杨有才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难点。虽然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有着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文言文地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众所周知,文言文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如同“老虎吃天,无法下爪”。针对这一现象,我鼓励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寻找突破口,具体做法如下:①勤查《古汉语字典》、《初中古诗文注释》等工具书。②对照翻译书理解课文。现在的学生手中的资料很多,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其自学,接触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③鼓励学生讨论疑难点,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④质疑。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肯定有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质疑,教师予以解答,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讲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一篇文言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能把握它的大体意思,但对具体的知识点未必能把握的透,例如,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哪几种,如何判断它活用了,教师要讲清道理,讲解请判断方法,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范增数.

目霸王”中,“军”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当驻军讲;“目”名.

词,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使眼色的意思。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那个名词是用作动词呢?以下四点可以作为判断的条件。

(1)从整个句子的意思上去考虑,从它前后有哪些词和它组成怎样的语法关系上去考虑。如“军字带有补语“霸上”,名词不能带补语。

(2)一般情况,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代词不做名词的修饰。

(3)同一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常用作动词。如“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后一“将”字用作动词,表示率领的意思。

(4)名词、形容词前有“所”字,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用做动词。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重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每一篇文言文,学生都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对于这些文言知识,一定要重视整理,每一课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这五类加以整理,或按单元加以整理。总之,要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准备一个专用的读书笔记本,把几年来所学的文言知识点整理在一起,便于查找,记忆。

四、多诵读多记忆。学习文言文,同样要重视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记、忆的过程。当然,要将所有学过的文言诗文全都一字不差的烂熟于胸较为困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及《少年中国说》的第三段等。 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多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对学习文言文尤为重要,“厚积才能薄发”。

上一篇:浅谈军校学员学习训练下一篇: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