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2024-05-02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通用6篇)

篇1: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旧书不厌百回读

——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以应付考试外,没必要花时间去过多了解。受此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很多都停留在疏通字词,讲解语法的表面,老师的引导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被动艰辛,甚至有“第二外语”之称,可见隔阂之深。课堂效率低下,也可想而知了。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深入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

因为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差距,就否定其学习价值,这完全是对文言文的一种简单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文言文承载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是从形式上去界定它,真可谓是买椟还珠、明珠投暗了。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文言文和汉字六书一样,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民族都所缺少的文化瑰宝。中国文言文遣词造句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诵读即可让我们领略到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历代典籍,都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方法的汇集、经验的累积、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穿越千年时空的文言文,如果我们能反复阅读揣摩,深入思考,其中的知识、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值得庆幸的是,新教学大纲也开始加强对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关注,明确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注重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文言文教学,“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胸襟,多元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想让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与古代优秀人士进行交流,感受到古文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并从中获得现实的经验,就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中整合有共同点的课文内容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对古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下面就以“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为例,详述我怎样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挖掘、领悟。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针对学生刚踏入高中,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有进入新阶段学习的困惑,我根据三篇文章的主旨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过字词关,疏通文章大意后,对时代不同的三篇名著做了如下整合,与学生一起“熟读深思”,去汲取内在的养料,来滋养现实中的自己。

第一步围绕“人生苦短,立志需早”——体会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告诉我们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感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让学生意识到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怎样不虚度此生,避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当然是要趁着年少,立下志向,而他们正是初定理想的黄金时期。

第二步围绕“成功需条件,看待要理性”——理解王安石对成功条件的分析,增强看待成败的理性态度。王安石认为,成功需要志向、能力、外物三方面条件齐备,让他们依据王安石的观点,评价现代两位运动员的做法:一个是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圆谷幸吉,在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获得铜牌后,轰动一时,成为日本国民崇拜的偶像。但由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本身的伤病,加上运动成绩每况愈下,感觉已经不可能实现国民对他下一届奥运会夺冠的期待,于是在1968年1月9日,奥运会前夕,写下“我再也跑不动了”的遗书后自杀了。另一位登山运动员,登珠峰到8000米时他便放弃了,而他的队友都成功登顶了,下山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登到山顶,他说:“8000米是我的极限,我没有遗憾。”看清了自身的条件,登山队员没有遗憾,在他的心中8000米就是自己的完美人生。由此可见:看清自我,把握自己人生的高度,就能铸就完美人生。

要求学生引用王安石的话来概括两则材料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内化理性的成败观,帮助他们在高中艰苦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保持积极而又豁达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地思考以下问题

1、关于志向:我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要志当存高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关于能力:我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要量力而行,不过分强求力不能及的事)。

3、关于外物:外在条件有那些利弊?(要顺势而为,要善于借助有利条件)。

第三步围绕“生活多磨难,天堂由心造”——了解苏轼的经历,重点是三次被贬,及其在困境中的生活态度。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很重要的原因是苏东坡善于从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现实的出路。儒家激励他他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告诉他他消极出世,随缘自适,追求精神自由;佛教又教他超凡脱俗,避世完身,享受宁静。(儒道释三家主要观点,在其他课文整合中让学生有详细了解)

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苏轼是以什么为解脱方式的?引导学生再读《赤壁赋》,感悟苏轼的生活智慧:“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中的明月清风,给他的心灵带来宁静,让他“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以只要多读书,见识广了,思维就会更活跃,心胸自然更豁达。

第四步围绕“亦喜亦悲真生活,能屈能伸大丈夫”——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辩证运用学到的道理,借鉴古人的人生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启发学生借助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培养一种良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感悟良多,其中一个学生举了另外的文言文“满齿不存,舌柔犹在”来谈自己的感受:老子求学于商容,有一次商容生病的时候,老子去探望顺便求教。商容见老子求学心诚,便意味深长问他:“人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 老子回答说:“先有舌头,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舌头了,牙齿是后来长出来的。”这时候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说:“你知道为什么牙齿晚生而早落吗?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呢?因为它柔软。这个道理不仅对牙齿如此,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老子对此受益匪浅,倾尽一生将这个道理发展成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就应该立下明确生活学习的目标,还要学会完善自己的个性,多看得到的一面,理性对待失去的东西。

学生学习探讨文言文的热情,我深受激励,写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与之共勉: 献给即将踏入成人行列的大孩子们: 天空不会一直万里无云,常常是风雨交加; 月亮也不会总是圆满光辉,多数是残缺相伴; 人生的道路也一样,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坦途,更有坎坷。所以,可爱的孩子们——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这些你都将独自去面对,高兴时你就大笑,难过时你就痛哭,但一定不要忘记—— 笑过哭过后还是要 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勇敢地迎接新的一天!通过这个文言文单元的整合,对三篇文章的内涵做了深刻的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明白了人生短暂,是必须尽早直面的,只有越早出发,才能走得更远;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上不顺,应该有一颗豁达之心去理性对待,避免走进死胡同。在必修

四、必修五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我又对儒道两家主要观点进行整合,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两条路”,希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能像南怀瑾说的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文章的涵义深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中阶段最大的整合是我将一些重点篇目形成一个系列“寻找更好的自己”(详见笔者另一篇论文):把《师说》《劝学》整合为第一部“虚心学习”,将儒道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整合为第二部“追求善性”,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与现代散文《能思想的苇草》整合成第三部“善于思考”,边学习边探讨边写作,齐头并进,效果显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言文的整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促使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的价值,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文言文不仅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以此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文,并且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源远流长,泽被后世了。

参考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文化苦旅》

篇2: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以应付考试外,没必要花时间去过多了解。受此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很多都停留在疏通字词,讲解语法的表面,老师的引导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被动艰辛,甚至有“第二外语”之称,可见隔阂之深。课堂效率低下,也可想而知了。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深入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

因为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差距,就否定其学习价值,这完全是对文言文的一种简单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文言文承载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是从形式上去界定它,真可谓是买椟还珠、明珠投暗了。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文言文和汉字六书一样,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民族都所缺少的文化瑰宝。中国文言文遣词造句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诵读即可让我们领略到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历代典籍,都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方法的汇集、经验的累积、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穿越千年时空的文言文,如果我们能反复阅读揣摩,深入思考,其中的知识、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值得庆幸的是,新教学大纲也开始加强对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关注,明确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注重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文言文教学, “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胸襟,多元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想让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与古代优秀人士进行交流,感受到古文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并从中获得现实的经验,就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中整合有共同点的课文内容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对古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下面就以“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为例,详述我怎样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挖掘、领悟。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针对学生刚踏入高中,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有进入新阶段学习的困惑,我根据三篇文章的主旨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过字词关,疏通文章大意后,对时代不同的三篇名著做了如下整合,与学生一起“熟读深思”,去汲取内在的养料,来滋养现实中的自己。

第一步围绕“人生苦短,立志需早”——体会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告诉我们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感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让学生意识到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怎样不虚度此生,避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当然是要趁着年少,立下志向,而他们正是初定理想的黄金时期。

第二步围绕“成功需条件,看待要理性”——理解王安石对成功条件的.分析,增强看待成败的理性态度。王安石认为,成功需要志向、能力、外物三方面条件齐备,让他们依据王安石的观点,评价现代两位运动员的做法:一个是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圆谷幸吉,在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获得铜牌后,轰动一时,成为日本国民崇拜的偶像。但由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本身的伤病,加上运动成绩每况愈下,感觉已经不可能实现国民对他下一届奥运会夺冠的期待,于是在1968年1月9日,奥运会前夕,写下“我再也跑不动了”的遗书后自杀了。另一位登山运动员,登珠峰到8000米时他便放弃了,而他的队友都成功登顶了,下山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登到山顶,他说:“8000米是我的极限,我没有遗憾。”看清了自身的条件,登山队员没有遗憾,在他的心中8000米就是自己的完美人生。由此可见:看清自我,把握自己人生的高度,就能铸就完美人生。

要求学生引用王安石的话来概括两则材料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内化理性的成败观,帮助他们在高中艰苦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保持积极而又豁达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地思考以下问题1、关于志向:我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要志当存高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2、关于能力:我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要量力而行,不过分强求力不能及的事)。3、关于外物:外在条件有那些利弊?(要顺势而为,要善于借助有利条件)。

第三步围绕“生活多磨难,天堂由心造”——了解苏轼的经历,重点是三次被贬,及其在困境中的生活态度。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很重要的原因是苏东坡善于从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现实的出路。儒家激励他他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告诉他他消极出世,随缘自适,追求精神自由;佛教又教他超凡脱俗,避世完身,享受宁静。(儒道释三家主要观点,在其他课文整合中让学生有详细了解)

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苏轼是以什么为解脱方式的?引导学生再读《赤壁赋》,感悟苏轼的生活智慧:“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中的明月清风,给他的心灵带来宁静,让他“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以只要多读书,见识广了,思维就会更活跃,心胸自然更豁达。

第四步围绕“亦喜亦悲真生活,能屈能伸大丈夫”——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辩证运用学到的道理,借鉴古人的人生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启发学生借助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培养一种良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感悟良多,其中一个学生举了另外的文言文“满齿不存,舌柔犹在”来谈自己的感受:老子求学于商容,有一次商容生病的时候,老子去探望顺便求教。商容见老子求学心诚,便意味深长问他:“人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 老子回答说:“先有舌头,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舌头了,牙齿是后来长出来的。”这时候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说:“你知道为什么牙齿晚生而早落吗?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呢?因为它柔软。这个道理不仅对牙齿如此,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老子对此受益匪浅,倾尽一生将这个道理发展成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就应该立下明确生活学习的目标,还要学会完善自己的个性,多看得到的一面,理性对待失去的东西。

学生学习探讨文言文的热情,我深受激励,写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与之共勉:

献给即将踏入成人行列的大孩子们:

天空不会一直万里无云,

常常是风雨交加;

月亮也不会总是圆满光辉,

多数是残缺相伴;

人生的道路也一样,

有鲜花,也有荆棘,

有坦途,更有坎坷。

所以,可爱的孩子们——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

这些你都将独自去面对,

高兴时你就大笑,

难过时你就痛哭,

但一定不要忘记——

笑过哭过后还是要

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

勇敢地迎接新的一天!

通过这个文言文单元的整合,对三篇文章的内涵做了深刻的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明白了人生短暂,是必须尽早直面的,只有越早出发,才能走得更远;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上不顺,应该有一颗豁达之心去理性对待,避免走进死胡同。在必修四、必修五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我又对儒道两家主要观点进行整合,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两条路”,希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能像南怀瑾说的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文章的涵义深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中阶段最大的整合是我将一些重点篇目形成一个系列“寻找更好的自己”(详见笔者另一篇论文):把《师说》《劝学》整合为第一部“虚心学习”,将儒道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整合为第二部“追求善性”,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与现代散文《能思想的苇草》整合成第三部“善于思考”,边学习边探讨边写作,齐头并进,效果显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言文的整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促使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的价值,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文言文不仅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以此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文,并且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源远流长,泽被后世了。

参考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篇3: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现在, 中职文言文教学普遍的教法仍然以串讲加分析为主, 教师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 一一教给学生, 凡课本中涉及的字词绝不遗漏。课后, 教师监督, 学生背诵, 反复地检查测试。这种教学方法, 完全没有考虑文言文选文本身的区别, 也没有考虑学生接受水平的差异。中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 对知识完全死记硬背。这种教法看似面面俱到, 教给学生“很多”内容, 实际上最容易让学生听得兴味索然, 昏昏欲睡。另外, 教师逐句翻译, 学生逐句理解译文, 这种45分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越俎代庖, 中职学生缺少独立思考, 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中职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 难以培养热情;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程度, 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不强。因为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成不变, 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和背诵课文。长期以来,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对文言文的考察集中在语法和翻译上, 因此这两方面也被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 甚至以为文言文只需要教这些便已经足够, 其他内容都是无用和多余的。另外, 文言文在教材中比例变化大、选材较新的特点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传统、僵化形成了新的矛盾, 这一情况, 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更显吃力。

二、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后, 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文言文教学在经历了几次漫长而激烈的“文白之争”后, 语文教学界现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教, 需要学。对于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总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近传统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文言文的学习, 首要意义应该是“继先圣之绝学”, 即接受经典教育, 传承祖国千古文明。学习文言文, 不仅是我们藉以吸收祖国古典文学精华的最直接途径, 同时也是传承和培育中华文化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比如, 阅读《论语》和《孟子》, 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传统文化内涵的儒家思想所秉承的“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

2.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根植于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文言文、白话文并非径渭分明,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学习文言文,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现代文读写能力。学习文言文, 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有许多古代汉语的常用字词, 仍然沿用至今, 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些现代文, 包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内涵, 引经据典, 文采斐然, 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 才不至于一遇到文言词句、文化典籍、古仁人智者, 就一头雾水, 张冠李戴, 甚至干脆一窍不通。一个有较好的文言功底的人, 更能顺利地进行现代文的阅读和领悟。因此, 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一。

3.提高个人修养, 培养健全人格

优秀的文言文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 语文教育要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有必要有意识地凸显文言文中所体现的精神, 并加以渗透, 从而塑造他们的灵魂,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不良现象和低级趣味的免疫力。在全球化背景下, 教师需要知道, 我们绝不能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更不能忽视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任务。

三、对策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牵制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如教学目的的偏误, 教学方法的单一、僵化, 教材设置脱离尚不够实际等, 但是这些问题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检讨后的觉醒。作为即将从事和正在从事中职语文教育事业的教师, 我们有责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科学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养分, 弥合古文断裂的局面, 让更多的中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品格、修养的沉淀。

在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原文和仿文的对比学习, 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原文言文的文体、字词的理解, 同时还能了解文言现实存在的价值, 知道用文言也可以表达现代生活的内容, 并且表现手法新颖、生动、形象。此外, 中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广告中的成语、诗句, 看看商家所用的词句与原诗、原句有着怎样的联系, 并组织学生讨论此种使用是否合适, 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思路, 让中职学生用所学到的文言知识去解读现实生活中的文言, 通过增强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使中职学生能够熟练地活用文言, 增强表达能力。

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 并不是为了让年轻人走进古典中国, 而是涵养自己、增进教育的手段和契机。相对而言, 研读经典、探讨传统语文教育, 是在当代纷纭的世界中闹中取静、涵养自己、增进智慧的最好办法。主要探讨了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意如.在讲台上思考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局,和当前高考文言文相对固定的考察方式有直接关系,实词、虚词、句式等构成了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主要内容。再加上不少老师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说法错误地理解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并以此作为权威支撑,更加重了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倾向。

《课标》在描述基本理念时说,“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实践的,其目的是指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需要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近些年颇受国人关注。尽管它的测评对象是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但其测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它并没有把测评局限在对特定学科知识的理解上,而是要评估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它与《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现实从来就不是可分割的。作为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同样也应致力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和自我发展。作为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构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同时,以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可以利用的现实因素很多,比如学生比较熟练的现代语言表达能力,接受度较高的现代思想,丰富的校园生活等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写和说两个维度提出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写

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文言文教学仅到此为止就错了。民国学者胡怀琛曾说,“我们读古书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考古,其二是‘致用”。“考古”和高中生的生活基本没有关系,“致用”才是目的。对于文言基础知识,“只会记住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必须使自己所学知识富有意义,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是如何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把文言知识不仅“记下来”,更要“用起来”。

(一)仿写

可仿写的文言文内容很多,诸如句子、段落、文体特征、修辞、逻辑等。教师应根据课文或者单元教学需要设定仿写内容,将之与学生共同参与或有共同经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仿写方式可做适当调整,纯文言或半文半白均可,而仿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仿写文体特征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共有17篇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序、表、赋、记、论六大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征,同一种文体的不同篇章也有差别,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特征和差别的最好方式就是仿写。如学校开运动会时,笔者让学生模仿《滕王阁序》前两段,以骈文形式写一段开幕辞,学生的热情和表现着实让笔者惊叹。再如仿写逻辑,《陈情表》、《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名篇都是非常好的范本,教师与其在课堂上讲字词,析逻辑,毋宁换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写作对象,让学生仿写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语言逻辑。在仿写过程中,文章逻辑自会通达,基础知识也自会使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发现文言文是“有用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也大不一样。

(二)文白翻转

有很多学生虽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这些积累并没有助力于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其书面语语体特征极不明显,语言啰嗦、口语过多,更无个性风格可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没有解决文言文学以致用的问题,文言与现代语言严重脱节,文言无法为现代语言提供营养,现代语言也无法反哺文言的学习。

文白翻转这种散学形式,就可以让文言和现代语言形成互利的关系。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以此检验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篇章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让文言文和白话文形成互利的关系。文白翻转可以这样操作,教师找出或者写出与教学目标(或文言基础知识)相关的白话文片段,或者干脆利用学生平时的白话文习作,按照写作要求(比如必须使用教师列出的某些文言知识),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同时在文言文学习的综合阶段,也可以让学生把文言文的白话译文翻译成文言文,这样就打通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隔阂。

(三)研究性写作

文言文自有其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要客观地评价它们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历史的演变又使得文言文写作时代与现代千差万别。处于当下的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历史的鸿沟,这鸿沟之阔,正是理解的障碍,但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课标》语)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两种阅读方式: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使得大众化阅读取得与本文的高度一致,即从文本中获得继承的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体验等;再从批判的角度看到作者认知与表达的局限,这使得大众阅读进一步提升认识,比作者前进一步。”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合体即是研究性阅读,将研究性阅读心得形诸文字,便是研究性写作。同时,要评价文言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需要的是“现代观念”。现代观念的触角深入到古文深处,就从思想上将文言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比如在学习《陈情表》时,如果把文字表面所传达的对祖母之孝和对君主之忠的纠结置于当时朝代更迭,司马氏急欲建立合法统治基础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学生在感动于祖孙情深之外还会有更大的收获。再把这种收获用现代的孝义观、家庭观、爱国观等观念重新审视,把审视结果整理成文,以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进行思想碰撞,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世界,也能提升其思维品质。研究性写作的前提是研究性阅读,教师要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或指导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写作是对阅读心得和思考的整理。

二、说

这里的“说”,不是指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而是课程中“口语交际”的训练手段,是借用现代语言对文言的重构。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过去语言学局限于研究语言的认知功能,忽视研究交际功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法理论也只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只求掌握认知功能,结果学生却不会使用语言,掌握不了交际能力。”这是事实,如今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支吾半天说不出来或说了半天不知所云的现象很是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把“口语交际”课程和文言文课程重新整合,把前者的训练手段和后者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口语交际”课程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深化其对文言文的理解。

(一)讲故事

“讲故事”并不是儿童的专利,或许正是出于对此观念的误解,高中教师才羞于在课堂上使用此法。“讲故事”要求学生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变化的语音表达丰富的语义和情感。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也是检验口语表达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讲故事”也比高中学生常见的“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难度更大。高中文言文有不少史传类作品,如《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这类故事性很强的作品特别适合用“讲故事”的方法。用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来转换较为陌生的文言,这是挑战,也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就可以看他能否像讲故事一样把课文复述出来,而且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生硬地背诵。同时,讲故事的学生和听故事的学生又能形成互动,构成对文言文内容的双向强化。

(二)课本剧表演

戏剧表演的形式很多,对于高中课堂来说,比较适合的形式是课本剧表演,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正因为此,它才是构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关系的一个连接点。适合课本剧表演的课文,以史传类文本为主。要把文言文作为戏剧表演出来,首先要把文言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然后再深入揣摩剧本内涵,最后把它表演出来。无论前期的改编还是后期的表演,其成功与否都源于学生是否理解文本。情境性是课本剧表演作为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在表演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剧本人物的一言一行。如此的“行知合一”,就使得表演变成了学生的阅历,学习变成了人生经验。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注意,剧本语言不能过分脱离文言,脱离文言的语言形式无助于学习文言的内涵。因学习时间紧张,课本剧不可能做到一课一演,教师要有教学目标的中观设计意识,在单元、模块学习结束时或结合校园文艺活动进行实践。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也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但比赛结果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表演过程,即学生的文言学习过程。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不是方法的全部。文言文内涵的丰富性和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构建其联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挖掘。在当前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隔断学生与现实的某些联系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重建学以致用的知识实践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2]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胡怀琛.怎样读古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美)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自然学习设计: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赵福楼.真语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阅读[J].语文建设,2013,(9).

[6]曹建召.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J].语文建设,2009,(6).

篇5: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识字具体是指了解字义,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同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实现三者的统一。学生进行识字的学习,就需要在辨析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运用字义的基础之上,实现字的读、写、讲的灵活运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具体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识字的学习,学会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识字教学不单单是小学低年级的学习重点,在整个义务教育时期都需要进行重点的学习,因而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关键内容。通过有效的识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识字教学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学习可以组织与改进大脑,学生在进行写字时,通过手、脑的有机配合,经由手指的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良好发展。识字教学与学生的智力活动紧密相连,在进行写字、识字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进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正确、良好的识字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需要我们不断继承与发扬。

2.2 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系统通常由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两者构成。儿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与人的接触、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口头语言,但是书面语言的学习,就需要在学校中完成。书面语言的掌握,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汉字的学习。通过汉字的学习,可以逐渐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通过书面语言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儿童语言能力水平的提高。

2.3 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识字的有效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是学生掌握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是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基础。当学生的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顺利进行书面阅读,进而进行写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有利于今后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2.4 识字教学的研究促进汉字研究的深入。

篇6: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彭刚

谈到学生的学习好坏,我们常说学生必须要有学习兴趣或者说学生有一种原始的学习动机,具备了这两点,则学生的学习持续性就能够得到巩固,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得到发挥,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本人本身的兴趣和工作关系,本人几乎年年参与自制教具,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由于新课程物理实验数量的增多和教材内容的更新,现有教学仪器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广大师生积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低成本的物理教具,在解决教学仪器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自制教具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演示。如学生平时常常使用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的演示,使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自制教具还能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有引导作用的实验。有这样一道题:“一支温度计,放在沸水中时为95摄氏度,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为5摄氏度,若现在温度计为20摄氏度,则实际温度为多少?”这个问题如果用数学方法演示给学生看,虽然学生也能勉强接受老师的解答,但对结论不是很信服,如果取一简单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来演示,问题很容易讲清楚。2.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物理学以其丰富多彩的实验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条件。学生喜欢魔术,我们就在磁铁上绑上一朵塑料花,然后放在水中,旁边放一磁铁。根据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水中的花舞动起来。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进行了改进,更便于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这样寓教于乐的例子很多。这样通过创造条件做实验,既解决了问题,学生又感兴趣。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制教具的过程无疑是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教具的制作,我们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如果让广大师生都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仪器,能使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实验经验和实际知识来充实自己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也是克服目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沉溺于“题海”的有效措施之一。

4.提高仪器的利用率、改善了实验的效果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重视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通过演示来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对自然现象的记忆。把自然现象、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融合起来。自制教具时可以修旧利费。例如,用二个卷纸筒,一个凸透镜,一块毛玻璃就可以制作一个照相机模型。学生通过实验都能熟练掌握相机的焦距方法。自制教具还可以发挥一物多用的特点,例如:用注射器可以装配成水压机模型,可以做液体沸点与压强关系演示实验中的抽气机,还可以做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等。自制教具还可以改进某些演示实验,达到简化操作手续,缩短实验时间,改善实验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主要的物理过程,例如在演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将平面斜面改为凹槽斜面,将小车改为弹珠,实验改为三层的立体状,用一个开关进行控制,可以三次实验一次完成,节约时间,解决了可视度的问题,增加了立体感。在器材上标好刻度就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可靠。第一层实验木板、第二层实验棉布、第三层实验毛巾,三颗完全相同的弹珠从斜面静止滑下,而且可重复操作。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的可见度大大提高了。

上一篇:交织下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试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