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2024-04-29

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精选4篇)

篇1: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杨燕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与开拓型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旨在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简单。

【关键字】:搜集信息,朗读,适时检测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组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怎样教好文言文,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一直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就文言文教学浅谈自己的个人体会:

一、搜集信息,布置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做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教授《静夜思》时,学生了解到该诗为作者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1]。

二、反复诵读,感知情境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停顿、语气声调,然后让学生默读、齐读、个读等,老师加以指点,再听朗读录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文章停顿、声调等。

三、恰当翻译,流畅明白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对于中学生,只要终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直译出来并且语句明白通顺即可,并不做优美而富有文采的意译过高要求。因此,在“译”这一环节,应从五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2)补,即在译句中补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等;(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课上应让学生来译,在不懂的地方老师再强调并讲解。这样,即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

四、深入分析,领会意境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和学生公共讨论,议一议文章所述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授《静夜思》时,老师可以从重点字词中引导学生,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另外,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广度进行扩展,让学生说出学完之后的看法心得或疑惑,作出自己的评价。

五、知识梳理,示范总结

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去注重方法的引导,同时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例如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

六、温故知新,适时检测

文言文复习是学好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小测五个步骤进行[2]。首先,不定期检查背诵,而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段落,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代表性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接着对学生提问,最后,给学生出一份试题进行小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不至于机械重复,即牢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最关键在于要养成一种习惯,广于积累,反复诵读,并培养起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注释:

[1]郭庆生.《江东论坛》.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2]赵焕新.《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第1期

篇2: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

(二)74、75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2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之前学生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再加上上一课时刚刚对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已建立了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也建立了11—20各数的表象,同时借助计数器表示数初步建立了数位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扫除了障碍。切实理解本节所学内容将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

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教具准备:

每两个学生准备20块正规的小积木、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以内的加减

上课之前有几只小动物遇到了一些困难,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那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哦,原来是要我们帮它们把卡片送回自己的家,这个问题对我们帮的同学来说一点也不难对不对?谁来送第一张。。。。

二、创设情境

送完动物的卡片我们该进行新的学习了,在生活中你们玩过搭积木吗? 这节课的课题也叫《搭积木》。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积木增减游戏。” 1.老师先说说游戏规则:两人20块积木(同桌互相合作),每次谁来先玩,由石头剪刀布来定输赢。赢的同学先来玩,输的同学做小老师,看看对方说的对不对。每个同学一边玩,一边说:“先摆几块,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现在有几块?”摆放积木一定要平放在桌子上。

2.学生动手搭一搭。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中学乐,学生脑海里呈现对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计算,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摆一摆

用19块积木动手摆一摆。(1)教师在讲台上摆积木(2)学生汇报。

(3)师边演示边小结:在原来的积木上再放2块,看比原来的怎样?(生:多)如果老师拿走的话,比原来的呢?(生:少)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写一写,说一说 出示课件

(1)笑笑和淘气也想和同学们一起玩搭积木,首先我们来看看笑笑在玩搭积木时遇到了困难。

原来有几块积木?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个位是几,十位是几?

①说说图的意思?----先摆13块,再放2块 ②谁来提个数学问题?

③你能列出算式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积木摆一摆),在书本P74上写一写。

④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3+2=?(板书)

⑤请一个学生在计数器摆一摆这里的积木。----先在个位摆上3个珠子,在十位上摆1个珠子。

(师分别用黄色粉笔在个位上描一描,十位用白色)

⑥可是笑笑再放多2块积木,那么这个2又在哪个位上?——个位。你怎么知道的!---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所以在个位摆上2个珠子,之前个位上有3颗珠子,后来再个位上放多2个,所以个位现在有5个珠子,十位上还是1。

刚才我们通过摆珠子,帮笑笑列出算式,还求出得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不能随身带计数器,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先算个位上的数,再算十位上的数。---15 个位上原来是3,现在又放了两个,所以个位上应该是5,那么十位上是

一表示10,所以10+5=15 还有其他算法吗?原来是13放两个就是个位改写成5十位还是以所以13+2=15.【设计意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看这幅图谁能题一个数学问题,你能列算式并解决吗?(2)看淘气是怎样摆积木? ①谁来提提数学问题?

(原来有多少块积木,你怎样知道是18块?可淘气拿走了2块)②学生在计算器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③学生汇报,你能不能说说你计算的过程? 18—2=16(引导学生说出18、2的个、十位)

④教师说明:我们在计算器摆一摆,原来有18块,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2表示什么?(生:2个一)。因为淘气是拿走2块,所以,老师在哪个位上拿走2 块?(生:个位)。当老师拿走了两块之后,计数器变成多少?(生:16)。

看看同学们算的,跟老师从计算器摆的结果怎样?---一样

那么我们怎样在算式里计算16呢?先18上的个位上的8减去个位上的2,所以个位剩下6颗,(黑板写6),在来看,十位上的1有没有拿走,所以十位上的1不变,直接写1,现在这个数是16。

拓展练习

接下来笑笑和淘气要给同学们送又红又大的苹果作为礼物你们想不想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要计算对苹果上的算式这个苹果就是你的了,谁先来?

同学已经把苹果树上的苹果都摘完了,可是小猴也很喜欢吃水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帮小猴摘掉桃子好不好?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积木 13+2=15或2+13=15

18-2=16

不进位加法——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不退位减法——把个位上的数相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的是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课上完才发现原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1、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太少。课堂一开始的积木增减游戏我只是请了个别学生上台来做,班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这无疑削弱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我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好的彩色卡纸代替积木,这样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2、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对所讲的内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自我发现观察中学到属于知识。

篇3:《虞美人》教学设计杨燕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 ,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篇4: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杨燕灵名师工作室供稿2013002期

2013年11月21日,杨燕灵名师及工作室成员:吴迎琼、鲁春华、殷朝春、宋有章、彭新琼、谭云珍、张和芬、陈红梅和17位学员参加了在思茅一小开展的“云南省小学数学杨燕灵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普洱市教育局李绵智科长、思茅一小、思茅第六小学、思茅港小部分领导及教师到现场观摩指导。

21日上午,活动由鲁春华主持,第一节课由思茅一小杨燕灵名师执教六年级《鸡兔同笼》;第二节课由思茅一小吴迎琼名师执教《百分率》。第三、四节课全体成员及学员在李绵智科长的带领下进行了说课、议课、评课活动。21日下午,活动由李绵智科长主持。第一,观摩了思茅一小印彬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笔算乘法》,并由吴迎琼老师、魏敏老师作课后点评。第二,举行了“西南大学在思茅一小建立小学数学培训项目校本研修工作点授牌暨实地指导”,并由周宏萍老师、罗芳老师、郭青老师作了“国培”项目培训心得交流。第三,聆听了张延艳教授《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知识讲座。

此次教研活动,使全体成员和学员感到受益匪浅。让我们真正目睹了高效课堂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领悟了专家讲座的内涵,为我们今后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燕灵名师执教《鸡兔同笼》

吴迎琼名师执教《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百分率》

印彬老师执教《笔算乘法》

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

工作室成员及学员说课、议课、评课现场

国培项目校本研修授牌仪式

市教育局领导李绵智亲临活动现场做指导

市教育局领导李绵智亲临活动现场做指导

罗芳老师在作国培心得交流

上一篇:天气的写景作文100字下一篇:翟庄联校校车排排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