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难点的化解

2022-12-08

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难点是对词类活用和倒装句的辨析, 而想简单地给学生解释清楚活用和倒装的类型, 必定离不开语法;但语法又恰恰是我们职校生最缺乏也是最排斥的。所以, 想直接拿“知”来指导“行”是行不通了。让不懂语法的学生攻克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 还非得摸透职校生的心理, 从易处入手不可。

1 易处入手, 帮助学生找到打开大门的钥匙

1.1 易处入手——从了解常用词的词性开始, 带着学生轻松上路

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且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我们可让学生先掌握几种常见的词性, 如名词, 代词, 动词, 形容词、副词和介词。在让他们逐步认识的过程中, 再略讲定义, 重在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辨别。

1.2 易处入手——掌握词汇间的运用关系, 引着学生寓学于乐

学生掌握常见词的词性后, 下一步就是引导他们运用词语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我尝试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准备五张小纸条, 第一张写形容自己特点的一个形容词, 第二张写自己的名字, 第三张写在什么地方 (介词词组) , 第五张写在干什么, 第四张写修饰第五张的一个副词。五张组合起来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准确的句子。例如:帅气的李小明在马路上飞快地骑自行车。然后将每部分收集起来, 各自打乱顺序后, 重新组合句子。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喷饭的句子, 比如:倒霉的李小明在大海里疯狂地吃饭, 聪明的王小虎在操场上快乐地游泳等等。让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各种词性之间的搭配关系。

1.3 易处入手——把握现在汉语的句子结构, 放开手让学生学用结合

了解不同词性在句子中的常在位置后, 就该让学生试着自己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了。而用来训练的最好材料莫过于学生自己的作文。教过职校生的老师在批阅作文时肯定与我深有同感:能够做到语句通顺, 表达准确的作文, 廖若晨星;而病句连篇的作文却不在少数。通过互批作文, 自批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去修改运用不当的句子, 在实际运用中让学生加强语感, 把握句子的常见结构, 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易处入手——大搞“形式主义”, 引导学生轻轻松松登堂入室

常用的词性掌握了, 各词性间的关系了解了, 基本的句子结构把握了, 接下来对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学习, 基本是简单地套用所学。套用中, 当然还要坚持“易处入手”的原则。这里的“易处”就是我所提倡的“形式主义”——从观察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入手。

2.1 词类活用中的“形式主义”

词类活用类型较多, 而典型可以实行“形式主义”的有三类: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1) 名词作状语时的“形式主义”。名词作状语时, 在句子中出现时的形式一定是一个名词后跟一个动词。而名词后跟动词, 两词之间只可能有两种关系:主谓关系, 或者修饰关系。学生对主谓关系辨析起来易如反掌, 所以, 只要两者不是主谓关系, 那么就是修饰关系, 这种关系一确立, 句子中的这个名词就做动词的状语。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名词“面”后跟了动词“刺” (指责) , 构成修饰关系, “面”的活用类型就是名词作状语, 理解为“当面”。

所以, 辨析“名词作状语”这一活用类型, 仅仅从形式上入手, 就很容易被学生掌握。

(2) 发生使动或者意动时的“形式主义”。

在词类活用中,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分是一个学习难点, 因为它们在句子中的形式都一样: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 (或名词词组) 代词

所以, 要准确区分开活用作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在认清“形式”的前提下, 还得把握加号前后两个词的关系。

发生使动用法时, 加号前后两者的关系应该是:

也就是当动词表示的动作 (形容词所表示的属性) 是由后面的词发出 (或具有) 时, 前面的词构成使动用法。如:

闻寡人之耳者

“闻”是动词“听”的意思, 谁听到呢?当然是“寡人之耳”, 因而“闻”在这里就构成了使动用法, 理解为“使……听到”。使动用法中也有名词使动的情况, 但往往是名词先发生活用, 用作了动词, 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是“流汗”的意思, 已是动词, 所以对此类型不再赘述。

而意动用法中, 前后两者的关系却不是如此。以“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为例。在这个句子中, “美”这个属性不一定是“我”所具有的, 而是前面的主语“吾妻”所认为的。所以, 我将意动用法的辨析概括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2 倒装句中的“形式主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中, 最难辨析的就是倒装句的类型。因为它们在句中没有明显的标志, 如判断句中的“者……也”, 被动句中的“为……所”“见……于”等。但其“倒装”是相对于我们今天的语序而言的, 所以,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 还是从“形式”入手, 将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对照辨析。

以非主谓句的结构为例, 现在汉语语序往往是这样的:

如果宾语位置提前, 就构成了宾语前置句;如果状语位置放后, 就构成了状语后置句, 如果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的后面, 就构成了定语后置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倒装句的特点, 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收到了良好效果。

2.2.1 实施“倒译法”, 在“今译古”中让学生认清倒装句的结构特点

现代汉语在表达上是丰富而生动的, 如果筛选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 让学生将它们倒译成文言句,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的兴趣, 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现代汉语和文言倒装句语序的变化中, 更好地掌握构成倒装的形式。

2.2.2“轻松四步曲”, 辨出倒装句

这“四步曲”按先后顺序是:

(1) 对译。对应词的原位置翻译词语。

(2) 找句子主干。

(3) 分析其它成分和主干的关系。

(4) 找出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于现代汉语语序) 的成分。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第一步 (对译) :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

第二步 (找主干) :主语宾语谓语

第三步 (适用于修饰成分倒装情况) : (略去)

第四步 (辨析位置) :宾语提到了谓语之前, 所以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如果每堂课能够拿出十分钟的时间, 由易处入手来引导学生, 相信, 两个周后定能收到明显效果。当然, 学生和学生之间有认知能力的差异,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水平高下之分, 所以, 真正让学生较灵活地掌握化解难点方法, 不仅要将“难事化为易”, 更关键的是要将事“作于细”。老师只要因材施教, 定会找出使自己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来。

摘要:语法是法则, 它不仅可以用来分辨一句话表达是否准确,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开阔眼界, 加深语感, 从而具有更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语法本身是枯燥的, 让职校生在短时间接受他们, 并且能够运用, 是件很难的事。

关键词:语法,易处入手,钥匙

参考文献

[1] 许建章, 王耀辉.现代汉语.山东大学出版社.

[2]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谈谈煤矿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下一篇:油漆施工中的质量缺陷和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