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2022-08-27

第一篇: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杨品茹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听了李慧峰老师的课和孔老师的课,结合自己的几年的教学文言文的经验,下面简单谈谈如何上好让学生喜欢的文言文课。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李老师教《出师表》,很注重古文的朗读,这我有相同的感受。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

四、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想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孔老师在讲本文时很重视本文背景,重点讲了先帝的这个背景,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 诵读; 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小学语文

并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道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年龄较少,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文言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起来非常拗口且有很多的字词难以理解。所以,很多孩子就有畏惧心理。心想:我读了几遍都读不清楚,怎么能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甚至于把它背诵下来啊?在此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好安慰的角色,在安慰孩子的同时,要懂得如何激发起孩子们去大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使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够在顺利进行的同时,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学气质。

(一)营造古典文学的气氛

课文难懂,又不好读。这的确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于孩子们来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难免会感到陌生和新奇。所以,教师要设法营造学习古文的气氛。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首先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导入,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指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用古文写下来是什么样子。顿时学生心中产生好奇,都在等待古文的出现,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杨氏之子》的主题图,并播放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生仿佛沉静在美妙的音乐欣赏中,从而营造了一个学习古文的良好氛围。此外,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再到读得韵味十足。

(二)减轻压力

“难读”“难懂”造就了文言文对学生产生某种莫明的压力,也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了畏惧。教师应从心理层面上让学生消除忧虑,在学习时,我还时常提醒学生:“同学们不用害怕文言文,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学

小学语文

好文言文的。”学生听了,心理好受了很多,也多了一份学习的激情。教师应用多种方法,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降低学习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杨氏之子》中,很多字词的理解,我让学生自己看下面的注释弄懂,剩下不懂的字词采取猜一猜的方法,叫学生先猜,再让优等生帮助解决或者老师讲解。这样引导,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文言文很难,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最吸引他们的往往是文言文那别具韵味的朗读。因此在这一环节里,就必须很好地注重教师的范读。无论是五下年级的《杨氏之子》,还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教师导入之后的范读我认为是上好本课的起始环节,也是第一个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老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遍的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文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附:《杨氏之子》诵读要点(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学语文

《伯牙绝弦》的诵读要点(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的诵读要点(停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的诵读要点(停顿):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三、对照注释 解释文意

由于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不是太深奥的内容,再加之课文有难懂字词的注释,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孩子对照课文的注释,自己先尝试着翻译,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然后读给同桌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纠正。但是我发现,学生的灵活转换能力不是较好,逐字逐句翻译,不懂得灵活变通句子的顺序。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熟读背诵 积累名言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里面有很多值得源远流长的好词佳句及文化底蕴。所以,对于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我都是要求孩子必须背诵的,可能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孩子们来说,这甚至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所以,背诵文言文要求孩子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读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我要求孩子

小学语文

反复练习诵读文言文,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感情,抑扬顿挫,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写全文,知识延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把文言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通过想象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然后再写下来,先讲给同桌听,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延伸了知识,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为了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家充满兴趣和爱好,我也通过吟诵表演,低吟浅唱爱帮助孩子记忆。体验文言文之情 、之境、之美。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人吟诵诗文的时候,往往配上优美的音乐,所谓弦动而辞发,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咏诗文就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吟诵表演对文言文学习如虎添翼。或者把文言文改编成剧本,让孩子通过角色表演来达到深层理解文言文的目的。

总之,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

第三篇:例谈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确定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选择怎样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文言教学丰富、灵动起来,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试从教学内容有效确定的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借助教材助学系统,有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有效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教材的助学系统,因为教材的编写者从选择例文开始到组合单元再到编写课文助学系统,都渗透着自己对文本教学价值一定程度的筛选与开发。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借助教学系统,有效地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一)借单元导读确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教学内容。当前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前都编有单元导?x,它应该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纲,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是这样的:“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通过解读,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有三点:⑴整体感知诗文的大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语言和美景的欣赏能力;⑵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领略山水之美;⑶学习古诗文,感受和体会自然之美。

(二)借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确定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顾名思义,“研讨与练习”一是指用来供“学生研讨”的内容,学生研讨什么?当然是研讨“教学内容”;二是用来供学生巩固练习的内容。学生巩固什么?当然是巩固“教学内容”。如《湖心亭看雪》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的:“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三、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可以看出课后设置的三道题都应属于确定这篇文言文“文”的教学内容。揣摩“研讨与练习一(1.2.)”,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这篇课文应有如下的教学内容:⑴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⑵体会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并能说出其作用。从“研讨与练习二”中我们可确定本文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内容。而通过“研讨与练习三”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描写西湖之景的独特之处。

(三)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进一步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这样写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从这段课前阅读提示中可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有:⑴体味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任务语言的妙处。⑵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⑶感悟作者“痴”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通过有效解读,我们就从写作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二、依据学生学情,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一个学习过程之后有提高有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从自己所在班级学生阅读学习实际出发来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有时,学生的学习看似一个热闹的过程,但学习内容的不恰当使得这样的学习仅有热闹,没有收获。我们很多时候确定的阅读教学内容最终给学生的感觉是:学生知道的继续让学生知道一遍,不知道的最后还是不知道。阅读教学只是在重复学生的已有认知,而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面对不同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就必须先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要理性地判断学生面对一篇课文,他们自己通过预习可以掌握什么,还有什么内容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的。也就是将教学内容的选择定位在学生的“已知点”之上,选择学生的空白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才有意义。这样在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巩固已知的过程,是让学生探究未知最终获取新知的过程。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是一篇苏轼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就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走进此时的苏轼。让学生从记叙语言中获知信息,产生疑问: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并点拨:(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再师生一起品读赏月美景语句,从揣摩语言中领悟内涵、感受情感: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看着这样的美景,苏轼却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这就很自然地引入学生对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的体会。教学时,由勾画叙述部分表达情感的词――品月色――探闲人的思路,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苏轼为何深夜起行,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2)说到乐,人们想的是“吃、喝、玩、乐”,而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生齐答:欣赏美景后,追问:什么景?)(3)看着这样的景,苏轼发出了什么感慨?(4)闲人为何意?(学生了解“乌台诗案”)(5)“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最后两题对学生难度较大。应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提示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由此,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的主题在学生面前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学以致用,以《穿越时空的对话――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心中的话,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所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依据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不盲目拔高,这样,定会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成。

三、依托文本教学价值,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的主体永远是学生,那么在进行文本价值的选择时就要考虑到蕴涵情感、提升思维、培育心智等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主体永远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文本解读上作深入分析,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厘清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激活教学机智,从而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有效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抓住精彩的??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教学重点。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下面是本文赏读品味语言片断:

师:大作家余秋雨也到过三峡。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道元作文在上头。”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余秋雨在他的《三峡》一文中写道――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的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节选自余秋雨《三峡》。

师:同学们,这几句话好在哪里,竟让余秋雨如此喟叹?(学生纷纷举手)

生1: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山的高大连绵。

师:很好,但是我还要追问一句,郦道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了山高大连绵的特点呢?比如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并没有直接说它高呀!

生1:这是侧面描写。

师:按照这个思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属于――

师:哦,也就是说它不直接写景物的特点。这就叫做――

生(齐):侧面描写。

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几句话,余秋雨说的没错,确实写得好。这句话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了三峡的山连绵高大的特点,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侧面烘托出了山之高。看来,要想把文章写好,还要讲究一定的写作方法。好,按照刚刚我们一起总结出的赏析思路,好好细读

二、

三、四段,并说说你认为哪句写得好。先美读原句,然后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生思考后举手)

生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写出了三峡水流快的特点。

师:确实,要说马不如水快还可以;要说风都不如水快,确实夸张了,的确是极写水流之快。李白对这两句有深刻的理解,他说――(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觉得“素”和“绿”这两个字写得好,都是些色彩的,都抓住了特点,非常传神。

生4:我说得不知道对不对,我认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好像突出了山间的安静……

师:他说“空谷传响”反而突出了三峡的安静,大家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得。明明想写静,却用动来表现这种静,这叫做――

生齐答:以动衬静。

师:以动衬静,非常好。再给一个机会。

生5:我认为最后的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得好,作者通过引用,进一步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师:很好,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景相当精妙。我们说音乐家用声音去表现美,摄影家用画面去表现美,而我们语文的任务就是用什么来表现美呢?

生齐答:语言。

师小结:语言是情感的外衣,语言是最精致的艺术手段,学习语言的运用也是我们语文课的核心追求。郦道元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在今天却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素养,它将成为我们的一笔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

总之,一篇文言文应如何有效确定它的教学内容,我们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言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章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学性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化上,或是面面俱到。问题是在这几个教学内容中,对你所教学的对象而言,哪个价值是最大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对于经典的文言文,我们只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可别忘记了把作者还原为一个不是只有政治抱负也还有儿女情长的人,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通过“文”把握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并带领学生从“文”中体悟作者的感知过程,把作者的感知一一还原,让学生从作者的感觉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做到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文”“言”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红森.对“教什么”的叩问[J].语文教学通讯,2013(3B).

[2]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八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邹月英.《湖心亭看雪》互动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4).

第四篇:浅谈主体参与课堂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

自主建构和精神熏陶的圆融

——浅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

泰州实验中学

俞婷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和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成建构,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将会大大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主体参与 文言文教学 自主建构 精神蕴含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文言文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钱梦龙先生就曾感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

【1】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对于广大老师来说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文言文也是“劳心伤神”的文体,随着近年来中考试卷上课外文言文难度的增加,如何学好文言文就成为了困扰广大学生的难题。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或多或少会学有所得,但是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只能是被动地依附于教师,没有创造力和自主性,长此以往会慢慢抹煞掉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枯燥而无味的知识点积累和记忆,如此长期往复,反而会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课前注重学生的自主预习,课堂上也有课前自主检测和当堂检测环节,课堂上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起着引导而非控制的作用。因此,如果将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和文言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下即是笔者对于主体参与模式下文言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自主预习,培养信心和兴趣。

1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课前的自主预习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文言学习中养成良好而科学的预习习惯。

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篇幅较短,难度也不是很大,并不像很多学生想象的那样难不可破。相反,只有勇敢地前进了,才能领略到文言之美。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和兴趣非常重要。

首先,自主预习需要学生根据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力争把一篇新的文章读通读顺了。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三峡》为例,书中所给予学生的注释占了版面的一大部分,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书下的注释全部提供了翻译。所以,学生完全有条件可以自己先很好地梳理文章。

其次,对于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完全可以很好的完成,包括条件允许下的网络搜索等手段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梳理。七年级语文的综合实践有一个专栏就是学生在网上如何进行对自己有益的网络搜索和读写交流,语文课本上通常注释第一个就是对作者及其生平的简介,但通常比较简短,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语文学习强调“知人论世”,对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对学习一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如果这几点学生能够做到,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慢慢累积,甚至有少部分的同学在预习中就可以完全消化文章的知识,将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

二、巧用课前检测,巩固预习知识。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必须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只是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课前检测的题目设置是基本知识和托展训练的结合。

一方面通过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自主预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好的巩固,为接下来一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少量的拓展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题目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一个综合预估,哪些是容易掌握的,哪些学生还可能存在问题。就将学生可能还存有疑问的拿来考察学生,这样接下来的一堂课里学生会以这些不清楚的问题为中心,在课堂上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点。

三、加强诵读交流,感受文言之美。

2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泰州市在2010年也提出“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而“诵读”并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一些诗歌和优美的散文,文言文更需要诵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徐志伟,则从完形心理学出发,提出中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3】应该做到“浑融地诵读,有趣地诵读,科学地诵读,审美地诵读。”他认为,在调动学生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方面,诵读法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应当推广和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兴趣,在诵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漪老师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

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八年级的文言文《口技》,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开感染学生,似乎教师本身就成为了口技表演者,让学生如临其境。

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文言文的断句考察也是考点中的重要部分,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也可配乐朗读,或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并深刻地进入到文言之美的情境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随着诵读的深化,此时很多学生已经在慢慢地发现不仅仅是字音上的问题,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初步的小组讨论,学生就有多角度地思考的空间,能够充分地发展思维的个性,能以自己的理解来分析问题。

四、引导合作质疑,解决学习之惑。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相互启发。这正是体现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旨,即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生成和解决问题。

3 如《三峡》这一篇课文中,学生在诵读之后,会逐渐地对一些书下没有的注释或词句产生疑问,如“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什么意思,一些同学就会自主地开展小范围的交流,而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些同学即可在交流中把问题解决。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诵读中所发现的疑问拿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解决。遇到一些较难突破的重难点,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此时,教师扮演着引导全局的角色,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主动的同学,要推动他们也能展开讨论。

当然,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足而完善的备课,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设,因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作为教师就应当在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有意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使学生在自主、和谐、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进而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中的虽为什么解释成“即使”,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解释的可能。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提倡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同学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小组同学的学习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总之,学生在多维互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主体学习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体验情感,极大地拓展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经过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检测以及在诵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已经大部分有所解决,然而这样的效果只限于主动性强,善于思考的一部分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要考虑到一些较为内向,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一些不去主动思考,人云亦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群体,教师则有必要回到“传统”的教学上,即知识点的强化和总结。

五、完善当堂检测,总结重难点。

然而,即使是知识点的总结,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说一点,学生记一点,教师读一句,学生写一句的被动学习局面。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主张在课前乃至课堂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获得的知识点,其余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有遗漏的教师再进行点拨。以《三峡》为例,可让一些学习主动性稍弱的学生 4 来总结,可以以小节或文章逻辑划分处为单位,如让一生总结开头总写三峡的句子中一些重要知识点,有“略 阙 自非 曦月”等,若有遗漏,学生再互帮互助,一起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课堂的最后会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当堂检测环节,当堂检测的题目是对这一堂课的所学进行检测和巩固,课堂开始之初在课前预习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交流中的疑难困惑有没有得到解答。当然一节课的结束也是学生获得和思考的开始,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巩固,“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也十分重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

六、感悟精神蕴含,培养古典情怀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

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如通过学习《赵普》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汲取到主人公赵普身上刻苦读书,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通过学习《爱莲说》,要让学生了解莲以及其他花中所被赋予的文化内核,让自己也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这样的古典情怀的养成虽非一朝一夕,但是如果通过活泼生动的文言文主体教学,让学生慢慢地形成这种意识,让他们知道文言文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字词的背诵,翻译的默写等枯燥的流程,而是一种品格的修炼和文化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宗 5 旨即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参与中主动生成和建构问题,发展思维,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通过将“主体参与课堂模式”和文言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文言文将会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丰富道德情操和提升古典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的教与学都会成为美的精神熏陶和享受。

[参考文献]

【1】:谢文亮.《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0年第11期. 【2】:杨昌富.《中国教研交流》, 2008年第5期. 【3】:张群.《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8年第3期.

第五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谈起初中文言文教学时不能说授人以方法,只能说浅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想法和做法。因为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的优势。但整个中学阶段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学生听;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还有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如果说初中低年级同学刚接触文言文时,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还有必要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学文言文时,就没有必要让老师一味地讲下去了。或许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例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二、注重文本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就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如学生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充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那为下文的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也作下了铺垫。

三、解读文言文本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在教学中教师最容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让学生背翻译;二是教师通篇包讲。所以要解决我们目前存在的教学中重点要讲的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例如在《小石潭记》一文中“而”“差”等是一词多义,“凄”“寒”等又是词类活用,“全石以为底”是个倒装句,诸如此类的词和句就应该重点讲。在重点讲了特殊的字和句之后,学生就能较完整的读懂课文,也就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培养迁移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

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而且在前几年的省中考题中也会常见课内外文言文对比考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翻译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在理解白话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教学,让学生根据意思用自己的文言文来交流,这不是更使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吗?再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等。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这样语文教学不是教会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把知识教“活”。

以上就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粗浅的看法,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使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一定会为生动活泼所代替。

上一篇:团委十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同学聚会开场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