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 蒋瑞华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

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3.《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4.《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

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七、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八、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

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3.《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4.《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姓名:彭丽梅

通讯地址:元谋县姜驿中学

联系电话:15758322311 邮编:651313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doc123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随州市随县殷店镇东坡中学

邹兵

电话:13886860069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言文课文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

初中语文课文《陈涉世家》中,关于陈涉起义原因及发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使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握这部分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语(句)进行分析:

1、“失期,法皆斩”----戍卒们由于途中遇雨耽误了期限,按理情有可原,可是按秦朝的军法,都要杀头。这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二十倍;徭役兵役繁重,而且刑法严酷,全国百姓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早已痛苦不堪。这是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文段的脉络:

课文依次交代了起义的背景,分析了起义前的谋划,及起义前的“威众”之策。

1、背景:戍卒遇雨失期

2、谋划: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威众之策:置书鱼腹、狐鸣而呼 (三)把握其主旨: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起义原因及准备过程的记述,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刻画出陈涉这个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最初形象,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干。

(四)再看看写作特点:

作者选材详略相间,重点写陈涉谋划起义,而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等都写得简略,这样突出地表现出陈涉的非凡才略。

二、议读体验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三、横向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将几篇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可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点。比较的原则可“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的基础上找不同处,或在不同的基础上找相同处。 (一)同一题材文章的比较 苏洵、苏辙两篇《六国论》,都取材于“六国破灭”的旧事,但两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论点是“弊在赂秦”,作者是借题发挥,劝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后文则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作者是就史论史,尽管作者不能认识到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是,

加强团结以图生存的见解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经过这么一比较,两文的特点已不说自明了。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也可进行比较。两文都讨论秦国由盛到亡的原因,写作意图也都讽喻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贾谊认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认为“六国不能各爱其人,秦亦不能复爱六国之人”。在文体上,贾文是“论”,杜文为“赋”。

(二)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较 屈原的《涉江》、《国殇》为同一作者,又都属楚辞,用词、结构等也有不少类似处。但《涉江》偏重抒发个人的悲愤心情;而《国殇》则热情歌颂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一个风格沉郁,一个风格激昂。从这比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诗歌的全貌。

(三)同一时代文章的比较。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放在一起比较后,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风格。

《论语》质朴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 四.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引入法。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第四篇:浅谈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总结

————文言文断句、句子翻译

中考是决定学生一次命运的考试,文言文阅读又恰是易失分项,学生语文积累又少,所以语文老师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总结方法,梳理归纳文言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对我也是一种促进成长。 关键词:复习

方法

断句

翻译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了解了考什么、如何考,才能把握复习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除了对学情和考情分析以外,我觉得对语文复习资料的分析和选择也很重要。如果知识点掌握扎实了,能力提高了,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授之以渔”,才是我们复习的关键。

根据近几年《中考纲要》规定,文言文阅读主要来自课本,适当的延伸到课外(但知识源于课内)。“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语文课程标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在诵读积累,除了名句名篇的默写外,对断句、朗读节奏划分(语意停顿)、句子翻译的考察,能够收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文言文阅读考察“句子停顿、一词多义、解词、句子翻译、对内容的理解”,我认为复习时抓好重点,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到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找出要点,总结规律。其次选好适当篇目,最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每个星期让学生背诵积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想从文言断句和句子翻译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一般来说,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句意断句。阅读全文,理解文意,理清人物关系,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不会解释的暂时不解释)。

(2)借助标志性词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停顿的地方。

①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既而”“故”“至若”“若夫”等,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哉”“乎”“耳”“而已”等词,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孰”“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断开。

④其他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

(4)借助固定句式断句。文言句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如……何”等

(5)借助修辞断句。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断句时可以利用。如对偶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二)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为(桃源中的人)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2)调。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3)活用现象。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劳、饿、空乏、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即“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4)抓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作状语,是关键词应理解为“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其实,课外文言句子翻译也可以参照上述几种方法,但在做了多次课外文言句子翻译时,我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词问题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的“爱”字是吝惜的意思,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会疼爱一头牛”。

(2)因不了解修辞、语法造成的误译,也很多。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如“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中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文言教学任重道远,积累是经验的提升,我把方法总结出来是为了以后更有效的教。当然,还有很多方法需要我探索,以后的路还很长……

第五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言文,文化意蕴博大精深。记论说赋,文?w丰富;文道统一,文质兼美,文笔摇曳多姿,写法不一而足;文章风格或阳刚,或阴柔;文如其人,一代代名家的声气、情致、人格、精神、境界,如一幅幅写意中国画,美不胜收。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从认识上看,学生害怕、教师不爱,文言文成了语文教学一块难啃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从理念上看,有言无文,即师生眼中无文章、文化和文学;从教法上看,“串讲式”一统天下,课型单一,面孔古板,是学生三怕之一;从学法上看,死记硬背古文和词义译文;从能力发展上看,考完后大脑自动“清零”,学生学过之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方面内容。文言是根基,落实基本文言字词句的用法是基础,是学生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保障;文章是主干,学习文言文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既能理清作者思路、吸纳文章的观点,又能借鉴文章写法,是写作的模板;文学是花朵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养,濡养气质;文化是果实,使自己具有文化品格,如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勇敢的担当、善良的美德、健全的人格、思辨的智慧。但单强调这四个方面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这四者在教学中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机地统一。

文言文教学怎么教

首先,学生要熟读成诵。教师首先要示范朗读,第一次朗读通过对文中分号和句号的处理,巧妙地分析结构层次。第二次朗读,引导学生侧重情感的把握,读出“雄壮”和“悲壮”,通过对语调和重音的处理,引导学生逐步体味作品的情感。

重视文言知识积累。包括通假字,重要实词、虚词,时间性词语,表人称的词语等,采取“归纳基本义项+例句佐证”的方法,打通课文,前后连结,积累重要句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者也”结构)、疑问句。积累成语,写成语的出处(句子)、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掌握重点句子,而不是全文翻译。“字字落实,灵活变通,遵循“信、达、雅”原则,即准确完整、通顺、优美的原则去翻译句子。“字字落实”,就是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要解释清楚,不可遗漏;“灵活变通”就是按照 “补(成分)、调(语序)、留(时间、地点、人名、官职名)、删(赘余而无实际意义的词语)”的原则去处理句子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创新教法。眼中除了有“言”,还要有“文”,也就是文章、文学、文化,然后便是课型的创新。笔者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尝试了两种课型:一是说读课,在学生读课文明白大意后,先让学生说译文、复述情节,再根据话题精读课文;二是写读课,在学生朗读精心梳理情节后,让学生改写,进而深入解读文本。最后是课中活动的创新。特级教师于漪在执教《核舟记》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按顺序画一幅核舟图,发展了形象思维,比一般性阅读有更真切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摆正言和文的位置,眼中有言,心中有文。告别“串讲式”,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传承古代文化精神,古为今用,把文言文教学课上活,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能。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上一篇:区委对外宣传工作要点下一篇:浅谈小学班干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