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2024-05-05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通用9篇)

篇1: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夯实基础。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古文必须做到:第一,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文言古字,我们在学习中必须首先读准这些字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理解古文。第二,读顺文章。古文并无标点,如何断句,依靠语感。如今文言文,编者为了方便阅读都正确添加了标点符号。学生学习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一篇古文,必须首先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会带来理解的困难,有时甚至会造成歧义。由此可见,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够帮助理解文意。第三,读懂文章。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经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书的方法之后,笔者往往会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自由朗读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感受文言之美。通过这几轮诵读,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为随后知识了解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质疑探究,激发兴趣。笔者认为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课前预习准备得好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一言堂,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职责变成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授文言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将课堂变为论坛,让学生将预习所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改演课本,加深理解。编演课本剧是笔者在文言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是要求背诵。有一些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极大的好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文言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理解课文,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大多需要背诵,编演课本剧还可以使得课文烂熟于学生心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智慧,为丰富文言文乃至多发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学好文言文,才能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篇2: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第一、导。

导,指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每篇古文学习的情境。这里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即趣味性的导入、激情式的导入学习佳境、用正确学习理念的导读。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学这样的新课时,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站在新的时代,用巧妙的“趣材”引入课文,才比较贴近学生心理,超越时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营造活跃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这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浑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抑扬顿挫讲述或背诵或朗读,把情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让师生合拍共同走进课文。走进了课文,教师要提纲挈领对创作的情景及创作主旨作火山喷发式的导向式讲述,告诉学生在该篇课文中应学习什么重点内容,应该理解课文到怎样的思想深度。

第二、读。

读,是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帮手。在这儿,我要说的是读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读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读的效果也是多项的。教师首先激情诵读,然后指出其中陌生字的读音,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多样读,可以声如海浪澎湃齐读,可以群鸟鸣春自由读,可以静若寒蝉默默读,可以像李阳英语学习法一样疯狂读,亦可以男女生二重唱混合读。通过这样的读,就会让学生粗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真正感知课文排山倒海的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而无需老师多费口舌。我教授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就采用这样的以读促解的教学方法,读后学生对作者写“阿房宫”初衷,秦亡之因,秦亡之速,便可略知一二。

第三、讲。

讲,指精讲背景与作者,力求为课文的理解服务;精讲课文中新出现的重点词及用法,力求准确而有趣味的延伸;精讲课文内容(依这样的思路进行比较好:老师读,学生大声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精括每段思想。)及写作技巧,力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水平。这一环节,应在夯实文言基础和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我在教授《师说》时就采用这种教法,然学生夯实了语言知识,体会了课文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论证艺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议论文的逻辑美及写法,给学生注入了从“多师”学习的新求学品格和思想。

第四、熟。

熟,指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准确而烂熟于心,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了如指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时,除过老师讲的重点词外,还应细看注释和勤查工具书,把不懂的弄清楚,把不熟悉的弄熟悉,为了使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应紧跟其后的是做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的熟悉,可以用片段作文训练或模仿练习式的随笔,以巩固,以致用。

第五、背。

上面说的是,“熟”,下面说紧承其后的“背”。“熟”是“背”的前提,“背”是“熟”的加强。古代先生教古文,总是先让其背一段,然后在串讲一段,足见“背”在学习古文中的重要性。我们能不能也在学古文时,先让学生背,然后在讲解呢?比较短些的文章,也可以尝试一下。但对于长些的文章此法就不可以了。因为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少,且有些古文本身就比较难而长。所以,一般情况

下,还是读讲而后“背”的为好。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样,学生对课文也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讲起来也轻松。那么,老师讲之后,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背就是一个关键。在“背”的方法上,老师要对重点背诵课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明晰的板书”,以此促“背”,或老师激情示范背,或相互考问背,或过电影式背,或边抄边写背;在“背”的时间上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力求在每周的两个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让其在吃过晚饭,或临睡前背,或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时间去背。老师为了督促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要勤抽查,以求学生在“背”吃透课文思想,牢固积累文言知识。

第六、查。

查,是巩固古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里的查,包括每节课课前检查字词,课前或语文早读时间检查背诵,晚自习检查练习,学生自主查,也可以通过出单元复习题检测并促使其带着问题学习。在具体检查教学情况时,教师既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检查内容的延续性,又要做到检查旧学与新学的及时性,让学生扎实、牢固、有效的夯实古文基础,让学生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检查中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习惯。

第七、写。

写,指既包括学生在课堂 上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写于书的空白处,或段落的空隙处,又指学生自查与教师督查默写背诵内容(让学生通过默写对照课文自查,发现常错的重点字,反复写会,提高默写题质量),主要让学生在默写中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把不会写的难写字写会,更指教师指导学生深挖古文课文所可能涉及的作文题材,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作文写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清楚文言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勤诵记与勤默写的良好学习品质,可以培养学生从课本挖掘写作题材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全方外的古文学习能力。

第八、迁。

篇3:探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激发兴趣,重视诵读,创设情境

文言文是由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背诵80篇左右的优秀古诗文,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使用白话文,学习文言文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学习文言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使他们从中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以及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和亲切感,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成语、典故等来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大多数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比较熟悉, 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让学生根据动画片片段和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谈一谈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发言和讨论后,对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会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理解和背诵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了。再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成语“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缘何而来?学生能够说出这个成语是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而且他们以为这个成语出自小说 《三国演义》。之后教师说:“虽然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但它并不是出自《三国演义》,而是出自诸葛亮写的 《出师表》。”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重视诵读,增强学生的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学习课文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更需要大量的诵读。文言文创作讲究韵律美、节奏美,因为古人常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虽然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不提倡吟唱,但诵读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理解文意。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课文,教给他们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包括字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多个方面,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做出不同的指导。比如,有的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教师就要先范读,让学生掌握生僻字、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之后再让他们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会逐步领会一些长句、难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另外,诵读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反复朗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诵读与会意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快速疏通文义,理解内涵。比如,学习《小石潭记》,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自己见过的山水美景,在诵读过程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美景, 体验文字展现出来的美感以及蕴含的情感,以读带情, 以情促读,就能够在诵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在用词造句、表达方式等方面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困难,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表述变为具体的事物、图片、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虽然作者详细描绘了自己的游览路线,以及沿途的风景,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感受醉翁亭附近的美景,也无法体会作者的惬意自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再现琅琊山的优美景色,以及作者的游览路线,将文中点名的景物和景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将文章内容和图片一一对应起来,再读课文,他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如此人间仙境,怎能不令人向往,怪不得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欧阳修寄情山水之间,把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苦闷心情消融在与民同乐之中。

篇4:浅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一、串讲法

所谓串讲法就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先明白字词的意义,再弄明白一句话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很不适应,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一些词语的虚、实词用法,断句等和现代白话文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文言文中的典故、引用、省略比较多,学生又缺乏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如果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教师采用串讲法能逐渐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引导学生适应文言文的学习,并逐渐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二、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讲解前,先让学生多诵读文言文。虽然单纯依靠诵读,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理解文章,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反复诵读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来感知文章,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文章进行理解,因此熟读文章会对学生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即使是诵读也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的诵读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能熟读文章,那么在理解时会有许多的妨碍,因此在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将文章读熟。

三、导读法

所谓导读法就是老师用启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改变一讲到底的方法,便于实现精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习惯。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赋敛毒于蛇”、“苛政猛于虎”,通过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四、提问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储备了一些文言文知识了,也适应了文言文的学习。因此,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易,文字障碍又不太大的文言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待学生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指导、纠正,并让学生明白犯错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五、练习法

针对一些内容简单,自学容易的文章,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可以是一些重点词句的解释,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练习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完成练习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补充、修正,并做必要的讲解,以巩固练习的成果,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运用练习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钻研课文。还可以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章改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写作。

六、答疑法

所谓答疑法就是让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文章当中的字、词、句,也可以是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更可以是学生针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与看法。针对单个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单独的解答,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疑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全班性的解答。如果一些重要的问题,学生都没有提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做解答。答疑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选择答疑法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文章相当熟悉,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归纳与总结。

当然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远不止这几种,但是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例如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更要考虑具体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的个人因素也不能不考虑,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机械地对待,而要灵活运用。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在刚开始教学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不能操之过急。

篇5:探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语文版本收录的文言篇目不多,只占总体篇目的20%左右,但它们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很值得细细品味。由于古今语言变化的差异,大部分初中生学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有方、学亦有方,学生才能易学好懂,才能体会到文言文词句的妙处和古人的智慧。然而文言文教学往往停留在翻译字句,疏通文意上,似乎作一通翻译,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完成了,而实际效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眉飞色舞,而台下学生无精打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无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经多次课堂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读——译——议——赏”四步文言文教授方法,以读带议,以译带议,以议带赏,让学生在读、译、议、赏四步中,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所谓“读——译——议——赏”即是讲授文言文的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读

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使学生更直接的`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细分起来,有四个环节。

1.初读:我每教一篇文言课文时,不管学生懂不懂,先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大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范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

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

4.对读:由二人或四人一组,自由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利用语声的造型作用,准确、生动、丰富地再塑文中的艺术形象,为下面的赏议铺开了道路。

二、译

即串译课文,归纳整理,具体又分四步:

1.自译。通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朗读课文5——6遍了,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于是组织学生二人一组,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并圈出疑难点,等待质疑。

2.答,即答疑。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释疑。(语文教学论文 )有的由学生自己作答,有的由老师作答,这样彻底消除了课文的文字障碍。

3.听译。在初学字词句后,放录音或老师读,学生听每一句的意思,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要求学生立即举手,解决问题后,再往下读,再往下听。

4.理,即归纳整理。这是串译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多义字、活用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或文字、文体、文化常识,并联系已学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使文言文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议

至此,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难点全部得到解决,但文言文教学不能就此打住。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针对实际或由学生自己提问题,或由老师提问题,组织讨论。特别是强调一点,这里的“议”不是“析”,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段落、析结构、结主题、总特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里面去,拓宽思维,加深理解。在组织学生讨论《陌上桑》的内容时,有的同学提出的疑问:使君吏打听罗敷的情况时,罗敷的年龄是“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在下文,罗敷向使君夸赞自己的丈夫时,说:“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可以肯定,她丈夫现在至少已有四十多岁了,象罗敷那样年轻、美丽的姑娘,在古代嫁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那么大的丈夫,是不可思议的。针对这一疑问,我没有直接作答,而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可能失真;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罗敷自己编造出来的,她根本就没有出嫁,仍是一个少女,这是她对使君的无礼行为的一种反抗,充分体现了她的机智聪慧。针对这些观点,我又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最后,同学们充分肯定了第三种观点,这样一议,教室如沸腾的开水,热闹非凡。

四、赏

赏就是欣赏,或论或写,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这主要是为“说、写”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如《醉翁亭记》可就写景法加以欣赏;《岳阳楼记》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去欣赏;《曹刿论战》可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篇幅长短,只求学生一课有一得。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联系教材,又能够跳出教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兴趣。赏完之后,还有“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优美的景语抄下来,加以记忆,这样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篇6:重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文言文始终是个难以攻克的教学难点。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文言文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进行具体论述。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时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泛泛,而并不具备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全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长期进行下去会迷失语文本身的特性。语文教学其实是思想与感情的熏陶。思想来源于文化,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中华的古老文化与思想。《出师表》中“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明确利用文言文,传承华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可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文言文的实际教学目标与我们所期望的有所背离。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授课无侧重点,所有教学内容以同样的节奏平铺直叙下来,致使课堂乏味无趣,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不清学习内容的主次,无法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2. 教师授课形式陈旧,对课文利用率较低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由以下几个环节循环而成。① 学生课前自行预习,具体内容为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读音及基本意义;② 课上教师按课文内容逐句翻译句义,讲解课文大意,矫正部分难懂易错的字形、字音、词义;③ 课后学生自行背诵、默写课文,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一套程序下来,学生虽然能够学会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能够背诵默写课文,却往往连文章的主旨都说不清楚,自然也就不能够从前人的名篇当中学习到优秀的思想主张,这些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如同《马说》中千里马一样,“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除此之外,初中学生普遍年纪尚小,还处于活泼好动、重兴趣、轻内涵的性格阶段,因此很难达到凭借自身能力对经史古籍产生热爱之情,并自发地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一旦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观上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冷淡,甚至排斥态度,无疑为这一教学内容带来空前的阻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1)明确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次分明。初中学生年纪尚小,性格多以活泼为主,因而很难达到在课堂45分钟内全部听懂、理解教师所教内容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讲解清楚。

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子二章》时,首先应将课文涉及到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绍给学生。其次,对于生字、生词这类利用各类工具书凭借学生自己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只需做简略点拔、纠正即可。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并让学生针对这一主题,结合现实生活,各抒己见,探讨对主题的认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利用率,一方面也使学生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真正完成语文文言文部分的学习内容。

(2)改善教学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部分学习内容持排斥态度,学习兴趣冷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教学风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文言文以一种艺术性的形式呈现在其面前。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优秀名篇朗诵MP3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使其达到亲聆先代文豪畅言博论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先进教学设备,将文言文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投影仪,将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史料、影响介绍给学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

(3)拓展教学,提高课文利用率。这里所谈到的拓展教学又要被分为文学性、语言学性与哲学思想性三个类别。首先,就文学性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原文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叙事脉络、抒情手法,以及文章当中能够被很好地化用到现代文写作当中的一些美词佳句,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语言学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过程中应扩展讲解一些古文当中常用的语法规则,这样一来,学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自主进行准确的翻译学习,是治标治本的语言学学习策略。最后,教师还可以借鉴课文中先贤的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综合三项拓展教学,一方面提高了课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更有利于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双优的高素质人才。

篇7: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xx年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

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执教者对于语文本体把握不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了非语文的体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文本的类别进行课堂“语文味”的规划,因为学生是主体,文本是媒介,而执教者只是主体通过媒介获得体验的引领人。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抓住初中文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本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本在内容及作者写作主旨上并无多大难度。如果把凸显“语文味”的立足点放在这里,显然会让学生觉得太小儿科了,从而有索然无味之感。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立足点在何处,或者说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一、文本朗读,融化“语文昧”

“语文味”源自文本,固于文本,唯有朗读,方能融化。文言文本的精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言简意赅,并将其内核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朗读则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老曾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并在朗读中穿插引导、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体悟。这样学生就能内化文言文本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感知“语文味”。

我在教授《三峡》一文时,抓住文中描写三峡两岸之景的四字“清荣峻茂”做足文章。先指导学生把握该句的节奏“清/荣/峻/茂”,而后要求他们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领悟要旨。通过读和悟,学生认识到这四个形容词分别写的是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柏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通过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三峡两岸之景的美丽诱人,也能触及“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一“语文味”的内核。

古人语:“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熟读文本,辅以感悟,定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本的“语文味”。所以,对于文言文本,我们应该反复地读,饶有兴趣地读,直到在朗读中获益。

二、词句品味,酿造“语文味”

人选教材的文言文本文质兼优,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词句,也就是品味词句的.表现力,品味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文言文本词句精炼,意蕴丰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学生收获的仅仅是识文知意而已。那么如何品味词句呢?可以将品味的立足点放在精彩的词句上,可以放在写法的独特之处,可以放在句式的变化上,也可以放在词句别具一格的修辞上。运用增删补换的方法,通过对词句的比较、分析、理解,从而感知、领悟文言词语丰富的生命活力。

例如,《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中,“寒雪日”“内集”就值得品味。“寒雪日”意指:(一个)下着大雪寒冷的日子;“内集”意指:召开家庭集会。原本简简单单叙事的句子,一下子因“寒雪日”“内集”而内涵丰富。细细品味这两个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谢太傅一家人在飘雪的日子里围着火炉讨论诗歌的其乐融融。如果将“内集”改为“集会”,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品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神似胜于形似的道理。通过品味词句得到感悟,再将种种感悟糅合起来,语言就不只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了立体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语文味”就像一杯曲酒,由“五谷杂粮”酿造而成,品之醇香绵长。

三、丰富想象,升华“语文味”

凸显“语文味”,还需要丰富的想象。无论是朗读文本还是品味词句,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如我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运用白描手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原句展开想象描述出“我”所见之景。学生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所“见”之景,并且能够理解白描“不加雕饰,不作渲染,朴素简洁”的特点。想象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公输》中墨子、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那场千年之前机智的雄辩中,仿佛看到足智多谋的墨子在义正词严地阻止阴险、狡诈的公输盘帮楚王攻打宋国,亦能看到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的窘态。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某位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能觉得文本对于富春江美景的描写不够直观,而向学生配以音乐展示几十幅富春江景图。学生在课上是活跃的,对美图赞不绝口。然而课后,他们只记得定格的画面,损失的是文本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解读初中文言文本时,一定要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为了图省事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四、节制拓展,凝固“语文昧”

篇8: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适当地导入 ,创设情境 ,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氛围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 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 , 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地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课堂情景剧 , 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 , 就尝试了一下 ,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 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交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 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 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 、以、乃”等字 ,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 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

篇9: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94-01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常常纠结在学生所提的很多问题中,比如学生常常会问我一些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我们以后又不会用到它,而且文言文又不好懂,读起来生硬不好记。”这些问题以前一直没仔细思考过,现在仔细想想,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大有益处:

(1)可以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2)文言文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现代人阅读现代文而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的人,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才会读得越来越顺畅,游刃有余。只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在感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古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超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我们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还能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一、有效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最困难的环节。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现在谈谈本人的看法。

1、巧导入,引发兴趣

诱导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或在学生中渴望应用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同时有意地安排、穿插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且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东西,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一向认为枯燥、难懂、讨厌的文言文产生新的认识,用一种新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程,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前不久才播放了《三国》这一大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随时观察电视剧情发展,当要播放《出师表》那一集的时候,老师可提前一天叫学生把课文中的《出师表》熟悉一番,叫他们先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翻译和理解文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三国》,通过电视中最直观的表演,让学生在看电视的同时,脑中不断地重复《出师表》的内容,如此反反复复,学生也就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有利于该堂课的讲学,提高教学效率。

2、熟读背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体现了朗读背诵的重要性。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一步步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诵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不必急于求成,在一步一步来,慢慢体会,逐步深入,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3、多媒体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视频、PPT、FLASH等各种教学手段逐步用于教师教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4、落实在字句上

读懂、学好一篇文言文,我认为最关键是在字句上,文章都是用字句组成的,只有理解通透了字句的含义和内容,才能真正理解全文的内容和意思。尤其是在古文的学习上,它的字句与今天的语言相去甚远,要想读懂弄明白,更要理通字句。学好一门语言,除了语法的掌握上,另外就是词汇的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基础,是不可能读懂文言文的。

5、温故而知新

人类大脑的存储量是有限的,长久不温习的东西是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这种枯燥而烦闷的语言时,尤其需要长时间的反复阅读,反复朗诵,反复重温,如果不这样重复地继续下去,很快就会把已掌握的知识遗忘。

二、结论

上一篇:童年亦舒美文下一篇:装修工程质量保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