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2024-05-09

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通用12篇)

篇1: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结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也不利于新课标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积累,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前言: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难掌握[1]。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古代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起来总会感到有些困难,甚至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把课文中的一些比较特殊和常见的字词和句型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自己去查阅资料,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上课所需的资料,例如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的等,做好这些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们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另外还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消极抵触心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查阅一下历史上有没有仲永这个人,“伤”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仲永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等等,通过老师设置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提前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

二、多读多想,领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通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的去读,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制定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仅仅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在课下老师也要安排学生去阅读课文,只有多朗读、多理解,才能消化所学内容,老师在开课时期就应该做好计划,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按计划去诵读文章,把课外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分小组或是分男女来进行朗读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把握所学的知识[3]。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邹忌、齐王以及旁白等人,通过进入角色进行朗读,深刻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情绪,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格调和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文章故事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加深印象。

三、主动探索,加深课文印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课文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翻译文言文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的是一字一句进行讲解和翻译,老师说、学生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课后只能是自己不停的死记硬背,效率也不高[4]。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老师可以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文章,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和字典等的工具书,自己解释字词和句子,去翻译全文,不需要全懂,只要译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其次是等到学生们都大体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后,可以分组让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讨论;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例如一些特殊字、特殊句式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学会翻译课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老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晓玲.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162.[2]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2:182.[3]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11.[4]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82+219.

篇2: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考试,文言文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些方面应给予足够的认识,注重教学的系统化,字句只是文言文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吸收文言文的精髓,要创新教学方法,确立教师本身的指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语言犀利,对文章的记忆起着潜在的作用。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文魅力的关键。

3.2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文言素养

文言文的魅力不是在于考试题,而是其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是我国人民从古到今的文明,要深刻体会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在学习课本内容之余,要学会拓展课外文言知识,找到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与历史知识,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使文言文的魅力对自身产生长远影响。

3.3培养学习兴趣,添加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切动力的不竭源泉,学生要注重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反复体会经典作品的韵味,如学习《木兰诗》中敢于承担的高尚精神,《愚公移山》中永不言弃的精神,真正受到文言文魅力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感,改变应试的观念,使文言文对自身的长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是我们值得探究的课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了,新课改赋予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就在我们的教育下而发扬光大!

篇3:浅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部分, 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难掌握[1]。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 了解古代优秀品质,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 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 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由于文言文是古代语言, 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差异, 学生学习起来总会感到有些困难, 甚至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有必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开始授课之前,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把课文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字词和句型提前告诉学生, 让他们做好准备, 自己去查阅资料, 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上网查找上课所需的资料, 例如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等, 做好这些课前预习工作, 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 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另外还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和典故, 联系生活实际, 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 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消极抵触心理,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 在上课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 查阅一下历史上有没有方仲永这个人, “伤”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方仲永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等等, 通过教师设置的这些问题,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提前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

二、多读多想, 领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通读课文, 并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仔细品味, 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能盲目地去读,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制定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所以, 在课外教师也要安排学生去阅读课文, 只有多朗读、多理解, 才能消化所学内容, 教师在授课前就应该做好计划, 明确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按计划去诵读文章, 把课外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 分小组或分男女来进行朗读合作, 让学生自由选择, 合作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所学的知识[3]。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分别扮演邹忌、齐王以及旁白等人, 通过进入角色进行朗读, 深刻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情绪, 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格调和主旨,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 还可以把文章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以加深印象。

三、主动探索, 加深课文印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 课文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所以, 翻译文言文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理解所学内容。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取的是一字一句进行讲解和翻译, 教师说、学生记, 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高, 课后只能是自己不停地死记硬背, 效率也不高[4]。所以, 为了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文章, 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籍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自己解释字词和句子, 去翻译全文, 不需要全懂, 只要译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其次是等到学生能大体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后, 可以分组让他们进行交流学习, 互相讨论;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 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理解不准确的地方, 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例如一些特殊字词、特殊句式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 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学会翻译课文, 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 教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 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 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晓玲.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1:162.

[2]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 2011, 02:182.

[3]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5:111.

篇4: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篇5: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痛苦枯燥的学习走出来。文言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然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陌生、畏惧、艰涩使得学生排斥、远离,甚至拒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文学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在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正是消除文言文与学生距离感的好方法之一。另外文言文都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与应该与历史学科紧密联系。比如说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书上的“百家争鸣”进行讲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觉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得是引导的作用,所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自主翻译课文、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的是辅导、纠正、补充、总结。

三、重视课文听读、朗读、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首先,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范读课文,声情并茂,让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其次,熟读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诵读是提高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好的办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的朗读,为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做好背诵、默写、温习,提高学习质量。

让全体学生背诵,分小组背诵比赛,不定时抽查背诵,让学生默写难解字,重要句子和关键段落。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让学生翻译,最后让学生自己模拟考试题,出一些试题,把好的题拿出来学生解答讨论,以达到牢固知识和提高自学力又不至于枯燥的效果。

篇6: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学生可以从此类活用来考虑。

在理解句子中的虚词时,教师要关注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种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学生必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别。学生可以理解这些词的用法,理解起来文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型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地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在思维上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阅读文言文文章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一些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基本句型,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成分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根据语法功能辨别句式的能力。要想正确理解并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及句子结构的知识。倒装要以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常规顺序作标尺来判定,如果宾语跑到谓语或介词前面去了,就教宾语前置。被动句指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翻译时要注意加被动词。与此同时,学生要分析语境,根据语感辨析。有些被动句,语句上没有特殊的语音标志,就要凭借语感,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戍卒叫,函谷举”,可依据上下文的理解,“举”的前面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只能解释为“被攻克”。有些判断句式既不用判断此,也不用语气词,也可以通过上下语义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三、合作学习,提炼文章思想和中心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彼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知识,开阔视野。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会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思想,进而形成全面的理解。学生的交流会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通过合作的方式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体会文章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感,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和信心。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会深入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畅游在文本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学生的沟通讨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四、师生互动,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互动和探究,促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交流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轻松地找到学习思路,产生灵感和探究动力,进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

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学生可以采用析意图的方式,有关历史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学生要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分析时学生要抓关键,在文言文中,大多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一些抒情、议论性语句,抓住这些体现文章中心而又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关键语句是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文章三、四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形成师生互动。通过对于文章的探究和讨论,学生会探究出文章中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文章先写了霪雨霏霏,迁客骚人会“物悲则己悲”;后写了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学生在互动分析中透过了文本中的现象,看到了文中本质的信息,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不断地积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让学生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回顾本周的文言文教学,有如下的感受:

1、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了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了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调查本阶段的学生的诵读情况,发现熟练诵读的课文知识掌握比较好。

2、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古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重头戏,但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复习费时多,收效慢。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本阶段讲课时我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亟待解决。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成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文言文的美感丧失殆尽,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篇8: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活跃,趣味学习,灵活

文言文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所以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异同, 给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带来了困难。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文言文死板难懂, 枯燥无味,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和文言文的兴趣。因此,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 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浅谈。

一、和学生交朋友, 让师生关系更为亲切

文言文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难以理解的, 很多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却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询问。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不能让师生关系对立, 老师要和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 要经常和他们聊天, 及时地了解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不能让学生感觉老师远的遥不可及。融洽的关系可以造就融洽的课堂, 学生不再排斥文言文, 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学生也因此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让课堂活跃起来

初中文言文在语文中的地位相当的重要, 我们过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直是老师教, 学生去听, 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 这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下降,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 我们应当摒弃这种教学方式, 开创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例如, 在《口技》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放关于口技方面的视频,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口技的魅力, 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 同时让同学们进行相互讨论, 把自己认为美的文字和对本文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学着表演口技,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关于文言文方面的游戏, 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好文言文, 例如, 在学习《陈涉世家》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扮角色读课文, 注意要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读, 并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这样就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学生可以从参与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在快乐当中学习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感觉都是苦涩的, 我们要用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只有学生产生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文言文的学习当中, 从而爱上语文文言文的学习。

三、学习融入生活, 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偏见

学习来源于生活,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限制在课堂上, 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能无意识的学习文言文,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人生格言或名人名句, 张贴在学生经常经过的走廊, 或者教室的墙面上, 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慢慢记住文言文中的语句, 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也可以开展文言文朗读大赛, 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改变以往对文言文学习的偏见。

四、切合自身实际, 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灵活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能力不同, 使得每个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也大不相同,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文言文学习基础差学生,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对文言文的朗读和记忆, 但是不能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习, 我们要让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学生的优点时要及时的表扬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要耐心的去指导学生, 不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是一个不适合他的地方。我们这样做可以让这个层次的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堂产生学习的兴趣, 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对于文言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别的地方, 比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教材以外的拓展, 让他们了解各种各样的文言文形式, 获取更多文言文的知识, 感受人生的哲理。我们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不可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要做到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原则。

五、利用课堂设问辅助教学

我们要把课外教学和课堂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时, 我们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 在学习《〈论语〉十则》中的“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这句话时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样解释这句话, 很明显如果按照现在汉语的意思来说这是一个病句, 根本解释不通, 学生就在大脑中的产生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解释不通呀?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 然后我们就可以提出通假字这个概念, 解释“知”通“智”, 意思是智慧、聪明, 可是学生还是解释不通, 因为三个“知”到底是那一通假, 这是我们就要逐步进行讲解, 让学生们就了解只有第三个是通假, 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很容易解释通了。

总之, 初中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我们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好文言文。我们要紧密地结合课本, 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知识, 关注历史, 让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而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篇9:浅谈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鉴赏;课外

文言文教学翻译能力,学生文言文,即古代汉语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应如何上好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课改要求,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把“读”摆在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位置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就曾说:“学生学古文,如果只限于听讲,不读不背,那效果必等于零无疑”。多读熟读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读顺、读懂。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句。若不经老师领读并告诉其音节停顿,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其义的。因此,我每次教文言文课,总是在早读时安排一些领读文言文的时间,待到按计划教到某篇文言文时,学生已无任何陌生感,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注释默读,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进而弄懂其含义,实践证明,此法确实管用。学生读得多了,要求背诵指定的内容便水到渠成了。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

语文大师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重在传授方法。给学生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化难为易”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实词教学是个难点,其难点在于一词多义。必须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现代文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方法,让其逐步掌握。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两个“前”解释不同,词性也不同,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比较弄懂前者为名词,译为“前面”,后者为动词,译为“上前”。在讲授这一类词时,要求学生逐一做成卡片,学期结束后再整理成册,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实词词汇。文言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原因是不少词语学生在小学未见过,如“乎、焉、矣、哉”,有的词学生在小学虽见过,但多以双音节出现且意义单一,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区别古今用法之差异,尽量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之”字,表意十分复杂,教学中要一例一例地讲,期末复习时再总结归类,让学生一一举出例句,并做成知识卡片。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基础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五字法”翻译法,即“留、删、补、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文言文作品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想象能力、领悟能力的培养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在语文课上着力培养。

1.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指的是读者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联想、想象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作品提供的材料,进行的合理性扩展。所以,在联想、想象活动中,既要注意合乎生活常理的逻辑,又要注意有时需要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例如《夸父逐日》结尾中夸父追逐太阳而渴死在半路上,其手杖化为桃林后的,教学时让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当时夸父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夸父你会说些什么,为什么夸父的手杖会化为邓林,通过学生的想象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习夸父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2.领悟能力的培养,领悟指的是读者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领会。鉴赏中的领悟含有明显的理解因素和解释活动,但它是一种感性悟解活动,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培养领悟能力,不仅要在知觉水平上领会把握作品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而且要融入作品中,把握作品的神韵,进行移情发志、超然忘我的想象。教学《夸父逐日》中,学生便可进入想象领悟所兴发的境界而超然忘我,在想象领悟中,学生跟随《山海经》记载,仿佛看到了夸父追逐太阳而死之后,其手杖化为桃林后的景象,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继而学习夸父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DOI:10.7666/d.y1015249.

[2]李晓.中学语文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陈小弟.谈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中的信、达、雅[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287-287.

[4]黄兴.中学语文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J].语文学刊,2015,(20):170-171.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5.20.085.

[5]尹东海,任筠.中学语文文言文解读策略——以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5):183-186.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5.50.

篇10: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小课题研究报告

常兴中学 屈玲慧

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以前的和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远远超过了现代文,而且中考文言文也占相当大的分数,从而使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倍受关注。

重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抓好起步阶段

常言说的好:“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要砍柴,就必须先“磨刀”。“磨刀”就是为“砍柴”做准备,打基础。刀磨好了,砍柴还不容易吗?所以,我认为对文言文基础几乎等于零的初中学生来说,首要的工作是先打基础——“磨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而非急于收获——“砍柴”(要成绩)。对于任何一门学问来说,兴趣和信心都是异常重要的,文言支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在初一新生没有接触文言文之前,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上,这看似走了弯路,实际上是明智之举,从长远看乃是一条捷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第一册第一篇文言文《童趣》之前,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学习“铁杵磨针”的文言小故事,由于他们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的白话文,对故事的内容已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觉得一点都不难,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就会产生一种信心和欲望。继而,我们可以顺水推舟,向学生说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是同源异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我们只需将那些不同的地方学好就行了,所以,文言文并不难学,不要怕,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有老师呢,从今天起,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向文言文世界,去领略那里的旖旎风光,去采撷那里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之后,老师还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从大的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许多有生命力的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从小的方面讲,目前我们的中考、高考的试卷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分数来自文言文。所以,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把文言文学好。

兴趣有了,信心有了,目的和意义明白了,学生就象一柄磨得飞快的利斧,其砍柴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鼓励熟读背诵课文,注意语感培养

儿童学步是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连第一步都走不稳的情况下,就教其跑和跳的;教书法的老师也往往是从基本笔画教起的,而不是从间架结构开始的。他们都遵循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然而,我们的部分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违背这一规律,一开始就字、词、句、篇、语法等等一股脑的合盘端出,紧接着是有关的试卷铺天盖地,致使学生消化不良;方法上也很死板,教师在上面一句一句的翻译,学生在下面一句一句的记译文。这是很不好的,因为一搞这样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其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从多年的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熟读、背诵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后,对将来大量的阅读文言文,以及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一定字字句句都弄懂,完全可以像牛吃草那样,不妨先吞下去,然后再进行反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比如,对于实词教学,只讲那些通假的、古今异义的,一词多义的,词类活用的少数几个词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实词,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就行了,即大多数单音节实词都可以扩展成同等意思的双音节实词;对于虚词,如“以”、“之”、“乎”、“者”、“也”、“矣”、“焉”、“哉”等,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指出词性,最好不要涉及句法。如《童趣》一文中的“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讲到这里就可以了,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如果讲了,别说程度一般的学生,就是程度很好的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学习兴趣就会扫地,本该活跃的课堂就会鸦然。不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用来熟读、背诵课文。其实,语言是一种习惯,读的多,养成了习惯,自会心知肚明。

总之,语法之类的东西,在尚无文言文基础的初中,最好不要讲。弄得越烦琐,学生越头痛,留到高中讲不迟。新课标明确规定:“评价初中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最终是要离开教师而走向独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常言道:“给人以鱼仅够一餐之用,给人以渔可供一生之需。”而我们有些教师(包括以前的我在内)则往往是给人以“鱼”,而非以“渔”,且往往做一些越俎代庖的傻事。诸如本来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能自行解决的东西,却偏偏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本该让学生集体讨论的问题,却往往直接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表面看来是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合作”、“探究”的良机。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所以,我们必须放弃手中的“权利”,把课堂尽可能多的还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先行解决一部分自己就可以解快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不但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潜力,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人合作领悟到的。比如《爱莲说》一文,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当然了,不“越俎代庖”,不等于撒手不管,相信学生学不懂的地方,会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到那时,我们再辅导也不迟。

总之,只要是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不要“大包干”,不要“越俎代庖”,那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看似爱之,实者害之。引导积累词汇、语汇,增加有效库存

在熟读成诵,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失时机的做好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工作,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库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通假字的积累,古今异义词的积累,一词多义词的积累和词类活用词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优秀古诗文,名言警句,有生命力的成语、典故等等,应做到不但会说,而且会用。不难看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文化名人,他们之所以被人们尊重和景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积累了很多知识在脑海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富五车”,“喝了一肚子墨水”,以致于他们谈起话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知识的大量积累,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些“真 知灼见”,才使得他们成为今天的名人大家。这又像一些富人,他们今天能成为富人,不是因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他们的财富,也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知识是要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会产生力量,而且靠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猴子掰棒子”的人,是成不了“家”的。力争学以致用,实现最终目标

前文已经提到,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学了不知道用,岂不是等于没学。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承了这笔财富,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它,跟眼前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意义。如《论语》十则中的条条语录,要么讲了学习方法,要么讲了学习态度,对于每一则的学习,都不宜只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而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畅谈一下自己学过以后的感想,写成随笔,向几千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通报一下目前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讨教一些解决办法等等,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都是有好处的。万万不可学了不用,如果那样,就等于“死读书,读死书”,就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岂不叫人笑话。

篇1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

预习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课堂的学习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堂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脚步,良好的吸收课堂知识。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做法,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查阅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布置预习作业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提出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并标注出疑点难点,留待课堂一一回答。

二、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四、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作业训练、作文训练、单元测试或月考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能“日日清”(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月月清”(当月的单元测试或月考发现问题当月解决)。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浅见只代表我个人观点,相信会有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加入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让文言文的芳香能飘散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82+219.

篇12: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精讲精练;灵活方法;提高实效;积累迁移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较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我们想到鸟类育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仅靠老师教会的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三遍进行

1、自己默读一遍。学生自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2、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二、学生笔译课文,加深理解学习的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用小号字在课文行间笔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近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清教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说说笔译的文字,领悟翻译的准确性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四、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

五、小结每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上一篇:《手指》优秀说课稿下一篇:民间体育游戏在体育活动中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