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水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传播可谓任重而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文化重在建设,成在传播。水文化的繁荣是基于水文化的普及,而水文化的普及必须借助传播这个工具,没有水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水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第一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城市水文化初探

摘要:城市水文化是城市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学者们广泛关注。文章在界定城市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了水与城市的关系,分析了当下城市面临的水困扰,最后提出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

关键字:城市水文化;水与城市;建设任务

一、城市水文化的内涵

城市水文化即是指城市中与水相关联的文化集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城市与水,这是属于城市文化的一个集合;另一个层面是水与城市,这是属于水文化为一个集合。而这两个集合有交集的地方就是城市水文化,可见,对城市水文化的研究要立足于着两个集合。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城市水文化仅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指围绕城市的水系、水景等产生的文化共同体。它是指生活在某个城市中人们关于水的一种思想情感和认知,这种情感和认识随着城市发展而积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它会呈现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而从水文化的形态角度来看,城市文化应该是人们在从事各项与水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总和。这里与水有关的活动既包含着水利设施的建设、利用,也包含着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也包含着围绕着水所产生的治水思想、文艺作品等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研究城市水文化应从全方位总结归纳城市中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也应从城市文化中分析其所带有的区域特征。只有从两个层面入手,才能准确将城市水文化进行定位。对于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文章将其界定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所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反映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集合。

二、水与城市的关系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城市的诞生都与水紧密相关。城市傍水而生,也因傍水而兴盛,水系是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

水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城市的起源建设可追溯到远古的治水活动。文献记载,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其所筑城池的高度为三仞,换算为现在的单位即两丈。鲧筑城一是卫君守民,二是防洪堵水。管仲在《管子·乘马篇》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从一些古籍著作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城市的建设非常注重水源和水环境,除了饮水外,还将排水减灾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而纵观世界历史,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和发展也皆与水系相关,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之基。

水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城市傍水而生,也因傍水而繁盛。曾经在中国古丝绸之路上名噪一时的楼兰古国,存在了800多年后神秘消失。其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山冰雪的融退和塔里木河河道的改变,这一变化导致楼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断迁移。由这一事例可见,水是城市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无水就像无根之木,走向衰亡是必然结果。而在发展的长河中,我们依然可见,凡是水系比较丰富的地区往往在这里会涌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自隋唐的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时候其沿线就孕育了汴梁(今河南开封)、长安(今陕西西安)等名城。现在京杭大运河途径四省两市,贯通五大水系,这就使得沿线的城市联系更加方便与紧密,通过运河之力沟通了沿途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

三、现代城市的水困扰

城市依托水系建立,也依托水系繁兴。城市的水资源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水资源的承受范围之中时,水资源对城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反之起着抑制作用。在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一般呈现两种方向:一是原有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二是新的城镇建设的加快。但是两种方向中,都无可避免的结果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这往往就会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给水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荷,大大阻碍着城市效能的施展。

从城市最基本的生活用水角度来看,水资源的供应紧张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直涌现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也对城市的公共水安全构成威胁。造成水资源供应侧紧张的原因,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暴增,也存在在水资源需求侧严重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为了缓解城市用水问题,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开采,而不合理的开采则相继引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所以,城市化进程加快之中,强化市民的爱水节水意识和素养是必要之策,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用水占比城市用水七成,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多起的因城市供水不足导致企业暂缓生产的情况。

如东北工业基地的城市沈阳、鞍山;再如港口城市青岛,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缺乏,工业用水十分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政府兴办了不少引水工程,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及“南水北调”等;也有政府向技术要水,在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指标,在工业用水领域替代自来水,从而推动替代水的应用。无论是引水工程还是技术开发,都反映出城市工业用水紧张的状态,“水”已经称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城市用水状态中,一方面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处在紧缺的状态,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水污染现象严重的情况。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硫,工业废水中的汞、铅、镉等都成为了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水污染不仅影响着水的再生利用,也对城市河道景观带来严重影响,河水发绿、泡沫漂浮、异味四散等。人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着文明,但也在不断对自然造成着破坏,而这样的破坏修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恢复周期。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称为经济快速发展时代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方向及任务

要发展和繁荣城市水文化就必须加强城市水文化的建设。文章从水利理念、水文化遗产、水文化教育、爱水节水四个方面探究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方向及任务。

1、以全面发展的水利理念引导城市水利建设。

随着国家发展的快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迈入了新台阶,对于城市水利功能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水利设施不仅仅要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还应建设干净、清澈、舒适、美丽的生态水环境,以满足人们观水、亲水、嬉水等需求。因此,在城市水文化建设发展中,要秉持全面发展的水利观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以全方位满足现代城市多功能的需要。在城市水文化建设中,精雕细磨每一项水工程,注重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及精神融入其中,让水工程在发挥经济效益和工程效应的同时,也能发挥其在文化、休闲、娱乐、生态等方面的价值

2、注重对城市优秀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城市水文化,特别是物质类的水文化,如京杭运河、都江堰、颐和园中昆明湖等,这些优秀的遗产后面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如都江堰的主持建造者李冰,巧夺天工的构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三个工程首尾相应,融为一体,不仅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吻合,还把当时社会的“道法自然”思想藏于其中。所以,对于优秀的城市文化既要保护,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宣传、利用,让城市水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如,借助多方微媒体力量加大对优秀水文化遗产视頻的投放;利用高科技,对优秀水文化遗产创新性弘扬;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水文化遗产背后的水思想等。

3、大力开展城市水文化教育

城市水文化中蕴含着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水文化教育既是城市水文化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宣传城市文化的必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开展城市水文化教育对城市水文化的发展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能。在小学阶段,将城市水故事编入绘本,或开发水文化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在中学阶段,编写所在城市水文化教学大纲并展开系统教育;在大学阶段,学校既可以开设地方水文化选修课,也可以设置相关的项目比赛,如地方水文化宣传视频大赛、知识竞赛等等,以此激励学生关注和学习水文化。

4、加强市民的爱水护水宣传

城市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城市全体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在全体市民群体中加强爱水护水宣传,将爱水护水上升为市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从而间接推动城市水文化向前发展。地方电视台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作城市水文化专题节目,以系列展播的形式播放给市民,让市民认识到水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市民对水环境、水文化的关注;社区应充分发挥治理效能,借助宣传窗或者手绘墙的形式加强市民对科学用水、爱水节水的关注;其他社会团体可以组织不同的水文化活动,如参观自来水厂、发电厂等,让市民了解清洁水的产生及水的重要用途,从而增强爱水节水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水文化的概念,参见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3,(4).

[2]陈凌云.袁杰.郭水荣.“池塘内循环流水+垂钓”的低碳高效生态养殖经营模式试验[J].水产养殖,2016(9).

[3]郑晓云.近年国外水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水利,2017(9).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一般科研项目(编号:FRF21YB039)

作者简介:张燕(1991年—),女,汉族,浙江杭州,讲师,硕士研究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水文化发展史。

作者:张燕

第二篇: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摘    要】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传播可谓任重而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文化重在建设,成在传播。水文化的繁荣是基于水文化的普及,而水文化的普及必须借助传播这个工具,没有水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水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水文化内涵  水文化建设  建设任务  水文化传播

一、水文化的内涵

人们与水资源由相伴、相争到相合这一过程中,水文化的文化要素已渐渐地形成: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如被改造的江、河、湖泊等等,这一系列的水利工程都是人们由于对水的认识进而实现改造,已达到利用的目的,这中间深刻的反映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如最早战国时代的“龙舟竞渡”等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以水为主题的社会活动、社会组织;西汉的《水令》、民国时期的《水利法》等以水为因的法律法规;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如“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思维方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可贵品质,“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等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以水为题材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们用不同的形式将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财富传诵至今,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

二、水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性

水文化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认识到利用到改造,在一步一步的相伴、相争、相合的实践中形成的。现今社会里,文化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回顾历史,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精神境界的极大丰富,国家的昌盛与发达不可能顺利实现,民族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也不能令世界叹服。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民族文化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水文化的传播,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中华文化的繁衍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对我国水资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针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望,以水文化实践为载体,积极推进各项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解人民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崇高使命。

三、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水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推广中华文明的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水文化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的实践活动,是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水文化建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任务,当前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于指导水文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者和水文化建设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利行业要有与自己行业相适应的特色文化、思想和精神支柱,并把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建设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以“人水和谐”的理念凝聚全体建设者的力量,以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鼓舞士气。坚持用“上善若水”“智者乐水”的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水利行业发展的风尚。“上善若水”和“智者乐水”的核心价值体系教导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上善若水”和“智者乐水”的道德品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扩大水文化建设影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扩大水文化的影响,就是要把水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配置和管理保护等一切水利事业中;渗透到水利建设的水文地质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效益开发等各个方面。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考虑到水利的兴利除害功能,还要重视水利工程蕴含的人文色彩和水文化内涵建设。要使每项水利工程成为具有时代精神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代表;成为旅游、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营造水文化内涵丰富、优雅宜人的水环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亲水、爱水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繁荣水文化事业,扩大水文化影响

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创新创造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水平,水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发展水利教育和科技的基础,是落实“科教兴水”的战略举措。繁荣水文化事业,把水文化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把水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中去,优化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完善水文化发展的政策方针。立足水文化自身优势,重点开发一批富有特色、具有较高层次和较高质量标准的水文化产品。

(四)保护优秀的水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当代水利工程建设

我国拥有悠久而光辉灿烂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大量的水利历史著作、文化古迹和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努力发掘优秀的水文化遗产,使其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发掘传统的水文化、深化对中国水利史的研究,科学梳理中国传统水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总结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积极做好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服务当代水利工程建设。

(五)深入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的传播

水文化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包括科学的实验、科学的推广和科学的思想等,把人民群众在日常的水利活动中创造的水文化、水生态文明加以整理和升华,进而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从学术理论上加强对水文化的内涵、建设内容和传播途径进行研究是促进水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水文化研究应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人们的日常实践,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水文化研究不仅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水文化建设的先导。水文化研究,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从水文化的内涵建设、具体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推进水文化创新发展,创造出与时代潮流一致的水文化文明,指引水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水文化的传播路径

水文化的传播是水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水文化的传播手段,才能使水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念植入到人们的心里。当前,水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报刊和图书,更应该利用好互联网的高效、快捷、覆盖面广、影响大的优势,积极开发水文化的传播途径、丰富水文化的传播方式,提升水文化的传播效率。当前加强水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水文化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工作

水利行业各级单位和部门应以水文化建设中心,调整工作思路,统筹工作内容,整合各方力量,精心组织策划,把水文化建设纳入到各单位业绩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创造有利条件,加大对水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水文化研究与发展的专项资金,鼓励水文化创新,积极扶持具有典型特征的水文化产品和优秀水文化著作的出版。

(二)加大对水文化宣传和咨询的力度

充分发挥《中国水文化》《中国水利报》期刊和《中国水文化网》等媒介的引导作用,把水文化的传播媒介建设作为水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组成,加强水文化报刊和网络建设,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建设特色鲜明的水文化网站。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场馆,优化水利景区的建设。在每年的“中国水周”和“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中增加水文化的内容,提高群众参与度,增进民众对水文化的了解。重视水文化研究专家的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水文化研究会的帮扶功能,引领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水文化的研究

水文化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水文化研究要围绕水利工作的重大问题和水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研究。挖掘开展水文化研究与相关水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提升水文化在水利建设中的内在功能,以及启发水利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尽可能地发挥好科学与艺术在水利上的完美结合,全面发挥水工程的各项功能,提高水工程的文化品位。结合水文化研究特色,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对策依据和更加科学的战略思维模式。进一步对水文化的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设;对水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体系构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力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四)加强水文化的教育

把水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加入到水利院校的选修课程体系,并作为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优秀的水文化研究团队编写通俗易懂的水文化读本,培养水文化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师资队伍,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水文化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布局合理,条件成熟的水文化基地或中心。在水利院校开展水文化教育,鼓励开设水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争取开设“水文化”专业,培养既懂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时代水利事业建设者;在水利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水文化的特色,改善水文化的生存环境,发挥水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水文化教育、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道德理念结合起来,发挥先进水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公民的自律意识。【基金项目: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水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专项研究课题资助项目(SWH2018007)。】

参考文献

[1]邓俊等.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建设发展综述[J].中国水利,2016(11).

[2]宗晓卫.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利类高校水文化建设的内涵[J].四川环境,2016(12).

[3]殷青山.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提升重庆市水利发展软实力的战略选择[J].水利发展研究,2012(4).

[4]余达淮等.文化理论下的新时期水文化架构形式与原则[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

[5]李宗新.浅议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0)

作者:马建斌 曹源

第三篇: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摘要】随着人类黄河治理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将不断深化对黄河河情、运动规律的认识,更新、改造黄河治理手段、探求新的治黄新途径,丰富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同时,黄河水文化指导人类治黄实践,使黄河治理途径和手段更加符合黄河自身运动规律,更有效地调控黄河洪水和泥沙运动,减除水患,为民造福。通过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的实践反复过程,将把人类治黄带进人水和谐发展的新的阶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将日臻完善。

【关键词】黄河水文化;三条黄河;标准化堤防;理念

Yellow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ulture

Zhang Jia-chun1,Zhang Feng-ao2

(1.Jinan, Shandong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Authority Water BranchJinanShandong250032;

2.Texas Yellow Jianye Engineering Co., LtdDezhouShandong253000)

【Key words】Yellow River culture;Three Yellow;Standardization dike;Philosophy

1. 前言

(1)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华文明悠久灿烂,作为中华文明的黄河水文化,在新中国人民治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生存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中国水利工作者不断调整、完善新时期中国水利发展思路,丰富和发展水利文化,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基础保障。黄河人不断探索、追求新的人水和谐治黄方略,已从建国初期的传统地利用黄河、改造黄河的“除害、兴利”为主方略,转变成如今的与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的“保护、发展”为主方略,逐步形成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

2. “三条黄河”理念,提高了综合治理黄河的能力

(1)人民治黄60多年来,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的原则、“拦、排、放、调、挖”处理泥沙的方针,彻底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患局面,实现了伏、秋大汛不决口的治理发展目标,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黄河以多沙闻名于世,且水沙异源、年际内分配不平衡,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t,其中4亿t泥沙淤在下游河道内,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每年平均抬高约10cm,形成了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6m、甚至10m以上的地上“悬河”,导致河道平摊流量降低、输水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漫滩灾害频次,加剧了洪水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量。黄河两岸频发的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安危仍是国家之患。

(2)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沙运动最复杂、综合利用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如何正确有效地治理开发与保护黄河,使黄河生命特征水资源总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能力、水流自净能力、河道生态维护能力等方面指标得以正常体现,实现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新时期黄河人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国家新时期水利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2001年提出了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

(3)构建统一的、联系的、互动的、以工程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实验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三条黄河”治河新体系,有利于客观的、科学的、整体的、系统的认识黄河,加快黄河自身运动规律地探索和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黄河实施的“三条黄河”工程建设,十几年来基本完成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水闸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等重大建设任务,建立了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法制制度,提高了黄河抵御大洪水的能力,缓解了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了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展示了现代化治河体系的广阔前景,为实现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目标,探求出了科学、有效的治理途径。随着“三条黄河”工程的建设和完善,必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黄河运动自然规律,增强黄河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综合治理黄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3. 标准化堤防建设理念,固筑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

(1)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是“原型黄河”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完成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总长度约占黄河下游临河堤防长度1371.2 Km的83.6%。

(2)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总长度1147Km,建设内容包括堤防、险工和附属工程三部分,主要设计指标:堤防——堤顶帮宽至12m,临背堤坡坡比均为1:3;堤顶道路柏油面宽6m,三级公路标准;淤背区宽100m,坡比为1:3,顶高程与2000年设计防洪水位平。险工——坝型结构以粗排乱石坝或扣石坝为主,坝顶高程低于相应堤顶1m,坦石顶宽1 m,外边坡1:1.5、内边坡1:1.3;根石台顶宽2 m、高程与2000年相应3000m3/s流量的水位平、边坡1:1.5。附属工程——堤顶植行道林,临背河堤坡植草,临河护堤地植防浪林,淤背区植适生林、生态林;沿堤每10 Km设管护基地一处。

(3)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通过实施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改(拆)建、硬化堤顶、栽植草木等项目建设,提高了工程整体防洪标准,消除了黄河下游淤背区断带和部分重点险点、险段,大大增强了河道束水能力、河势控导能力和洪水防御能力,并综合了黄河水文化、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相临工程风貌等因素,建成了“防洪保障线(堤防及淤区、险工工程)、抢险交通线(堤顶柏油路面)、生态景观线(放浪林、行道林、生态林、适生林、堤坡草坪)”黄河防洪工程集合,固筑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为防御黄河下游花园口站22000m3/s、高村站20000m3/s、孙口站17500m3/s、艾山站及以下11000m3/s流量的洪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加之黄河辅以每年(2002年开始)进行的调水调沙试验(2002~2004年)和调水调沙生产(2005年及以后)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洪水调度和防洪、抗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构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全面提高了黄河抵御大洪水灾害的综合能力。

(4)依托标准化堤防工程,对镶嵌在黄河标准化堤防上的水闸工程,实施了重点闸区建设和闸体修缮。重点闸区建设本着整体统一、和谐靓丽的原则,突出以草皮为基础,模纹组团点缀,高中档树木搭配,甬道休憩硬地结合的构建风格,突出当地历史、人文景观与治黄特色,建成了景观层次丰富、错落有致、黄河文化彰显的亮丽景观。闸体修缮以暖色调为主,与相临区域黄河防洪工程整体建设规划相协调,在相临黄河工程自然景观与绿色植物的衬托下,凸显其现代醒目的审美时尚,给黄河生态景观线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亮点。也是黄河人文精神风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在治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 数字化管理理念,增强了黄河治理的宏观把握能力

(1)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改变传统的黄河管理模式,提升黄河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推动黄河水利现代化建设,制定、上报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2003年获水利部批复。“数字黄河”工程进入了建设期。

(2)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六个主要应用内容之一。2003年底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包括黄委监控中心、省局监控站、市局监控站、县局监控站、水闸现场监控站(远程监控系统现地站)五级建设,每级监控站都有对引黄水闸实施远程监测、远程监视、远程控制、远程管理和调度功能,但不同的级别控制及监视权限不同,实现了引黄水闸闸门的自动控制,多种水文信息及引水量的采集、计算和记录,闸前、闸后、闸室图像的现场全方位监测,以及闸基扬压力、绕渗的数据监测等。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的建成和运用,实现了黄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黄河下游引黄水闸引水远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水量调度控制能力,使水量调度工作效率与质量显著提高,增强了黄河防断流能力。

(3)据了解,在近年的黄河治理过程中,已建设开发的“小花间致洪暴雨预报系统”、“小浪底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黄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较完善地完成了黄河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任务,形成了黄河防汛减灾、水量调度、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平台和信息链,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黄河管理与决策方案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了黄河治理的宏观把握能力。

5.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与管理理念,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占世界人均拥有水量的1/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的省(市、自治区)有18个,海河、淮河、黄河片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在350~750 m3之间。随人口增加,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将进一步降低。可见,我国人均拥有水量相当紧缺,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3)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黄河河川径流仅占全国河川径流的2%,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12%的人口及50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的能源基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发展供水任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供水不堪重负,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需求,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下游河道长时间的断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站全年断流226天,河道断流长度达700多Km,占下游河道长度的90%以上。黄河下游长时间的断流,加重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和洪水威胁,破坏了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恶化了下游河道水环境,并使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困难。目前,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高达67%以上,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支撑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4)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符合中国国情、黄河河情和自然规律。1999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施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自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制定水量调度方案,采取科学的水量调度措施,不断调整水量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用水计划管理,精心调度、实时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沿黄及相关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业灌溉用水,确保了河道控制断面流量指标,取得了连年不断流的辉煌成就。同时水量调度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机制不断完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量调度实践经验。200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2006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规定了黄河水量调度计划、调度方案和调度指令的执行,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所属管理机构以及水库主管部门或者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规范了黄河水量调度方案制定、水量分配、水量调度(应急调度)、监督管理等行政行为,依此建立了控制用水总量、遏制用水浪费、控制入污总量“三条红线”要求的黄河水量调度的法律机制,为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最严格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促进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保障。从此,黄河水量调度与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黄河治理终极目标的实现,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6. 结语

治理黄河新理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黄河、运用黄河的实践过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内涵深厚,内容丰富,巩固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了黄河洪水调控把握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随着人类黄河治理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将不断深化对黄河河情、运动规律的认识,更新、改造黄河治理手段、探求新的治黄新途径,丰富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同时,黄河水文化指导人类治黄实践,使黄河治理途径和手段更加符合黄河自身运动规律,更有效地调控黄河洪水和泥沙运动,减除水患,为民造福。通过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的实践反复过程,将把人类治黄带进人

水和谐发展的新的阶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将日臻完善。

作者:张家春 张凤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文化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文化论文范文05-08

水文论文范文05-08

微文化论文范文05-08

狼文化论文范文05-08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05-08

盐文化论文范文05-08

齐文化论文范文05-08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05-08

禅文化论文范文05-08

玉文化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生态道德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