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耻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中日两国在耻感表达方面的用词十分丰富,尤其是表达耻感的形容词。但关于中日耻感表达的对比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以“耻”和“恥ずかし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耻”的感情形容词异同点,判别区分以便更好掌握。

第一篇:耻文化论文范文

知荣明耻促和谐

【画家艺术简介】毛锡雄,1947年8月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宁波,1982年加入中国书协,现任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巴渝印社顾问。自20世纪70年代起,他的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其中代表作品书法、篆刻和美术作品《还我河山》、《天问》、《宋庆龄》分别获全国、全军美术展银奖、铜奖和优秀奖。1983年他被上海《书法》评为全国百名优秀篆刻家。1996年他创作的《同是一个转》绘画作品荣获“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创意设计最高奖——政府奖,新华社发了获奖消息,人民日报(海外报)、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曾作专题报导。他的艺术业绩入选《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中国书法大成》、《中国篆刻年鉴》等10多部辞典及专著。作品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当作外交礼品赠送给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政要和名人。许多作品还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央统战部、日本美术馆和国内外3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被全国20多处风景名胜地刻碑勒石。近年来他尤喜写意花鸟,所作荷花、枇杷、红松、雄鹰等色浓墨重,画面充满生机,深受收藏界人士的喜爱。作品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贺国强、我军高级将领肖克、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日本国大分市市长佐藤益美等中外著名人士收藏。近年来他出版有《毛锡雄书画篆刻集》、《毛锡雄漫画集》、《砚边漫语》,有30万字的美术、书法方面的评论文章问世。

59岁的毛锡雄先生,其性格豁达开朗、和蔼可亲,不仅在书法、篆刻上颇有建树,他的漫画也是顶呱呱的! 1996年他绘制的漫画《下基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工商局颁发的最高奖——政府奖。新华社还发了获奖消息。更令人振奋的是他近期精心创作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兴重庆”16幅大型宣传漫画,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市教委三个部门联合下达文件,要求将该宣传画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区、村社广为张贴,使“八荣八耻”基本内容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推进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求各新闻单位进行大力宣传。这在山城书画圈内极为罕见,毛锡雄先生可谓爆出了特大冷门,实在是可喜可贺。

在漫画界有一种说法,叫做“七分点子(创意、构思),三分画”,因而“点子”是作者创作的关键。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构思上。创作之初,摆在毛锡雄面前的困难是“点子”怎么出来?作品如何切入?以什么画面来表达“八荣八耻”,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毛锡雄当过兵,是一个能够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为了创作这套漫画,在去年8月60年未遇的40℃以上的酷暑高温日子里,他前后奋战酷夏20多天,挥汗作业、熬更守夜、加班加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硬是绞尽脑汁,寝食不安。开始他用整整8天时间用铅笔逐幅构出16幅初稿,由于表现形式不妥等原因,结果初审时只通过了11幅。以《以骄奢淫逸为耻》为例,仅草图就画了二十四五张,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画了废,推倒了又重来,反反复复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后来他从“骄奢淫逸”四字中受到启发:“骄”专横跋扈、“奢”拼命吃喝、“淫”玩弄女性、“逸”尽情享乐,要在“吃喝玩乐”上做文章,而又要面面兼顾,直到画到最后一个晚上12点半之后,苦思冥想这个草图才构思出来。“吃喝”想到了一个酒杯,“女人”想到了一只高跟鞋,至于“玩”反正离不开钱,怎么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又联想到沙发,人们习惯躺在沙发上,萌生把高跟鞋当作沙发,贪官一躺就躺在高跟鞋里,示意投入到二奶的怀抱中。俗话说,揪出一个贪官,背后必然牵涉到几个女人,这就把包二奶的含意突了出来。

毛锡雄在创作过程中曾一度发生“短路”,如在构思《以愚昧无知为耻》时,怎么也甩不开菩萨、庙宇的影子,走进了死胡同。但创作的这幅漫画却突破了这个框框,而是在老树面前祈求“财运亨通”、“财源旺盛”、“升官发财”,为此走出了误区。表现烧香叩头的人不是老翁老妪,而变成了戴着眼镜、陪着家人的中年知识分子。这就将愚昧无知的主题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

诠释“八荣、八耻”这样的题材,原本需要长篇大论才能说清道理,用漫画来处理,往往简单明了,甚至更深刻。漫画恰恰使复杂的事情回到简单、明了的道理上来。毛锡雄的漫画注重时效性,在表现手法上强调用简笔刻画和形象设计,个性鲜明,大胆运用现代绘画技法,造型想象丰富、奇特生动,构思巧妙,给漫画人物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有了在突出主题思想、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突破,这就大大增强了视觉性、可读性,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他的漫画具有抑恶扬善、委婉含蓄的幽默特色和风格,在创作形式上多种多样,善于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精髓,运用戏曲、话本、寓言、俗语、典故等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中的素材,提炼出丰富优秀、含蓄、幽默元素进行加工、整理。在他的整组漫画中,作者的优势和才智得到了充分、完美的展示。因而不妨说,这是一组从形式、内涵到思想价值都是非常高的漫画。

综观毛锡雄的漫画“八荣八耻”,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饱满的政治创作激情。如《以好逸恶劳为耻》一例,图中一对新郎新娘,洋洋自得“靠父母积蓄我们衣食无忧”,却不知他们所办的这桩喜事中,耗去了父母一辈子从牙缝中挤出来、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这个巨大的“喜”字是用老人的血汗钱堆砌起来的。表明了作者对时下部分青年依赖父母、好逸恶劳行径的有力讽刺。

又例《以违法乱纪为耻》,画面上一贩毒者,企图逃避法制打击而被一根用“法”字编织成的绳索紧紧套在脖子上。右上方张开的蜘蛛网紧扣主题,正好印证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种含蓄法的关键是把握含蓄的尺度,找准含蓄这种“酒引子”,把它抛给读者,使读者闻其酒香,再慢慢品味。

再例《以遵纪守法为荣》,整个画面只画出了三个人,一只违规球。省略了关于运动场内外一些无关的宣传广告与设施。只见球门前站一举着法规牌的执法员和代表纪律的教练员,而在面对面站立的运动员头顶上别出心裁地打上了一圈思索符号,这就清楚地表现出运动员头脑中“遵纪守法”的观念,紧紧围绕“遵纪守法光荣”这条红线,真可谓神来之笔。不直接表明意图,而是委婉地表达出意图。

毛锡雄的漫画以夸张含蓄的线条、丰富多彩的色调、灵活多变的形式,无时无刻地洋溢出美不胜收的魅力。“八荣八耻”从图像上来看,版面精湛、色彩鲜明、画法细腻、直击主题,使人一目了然。从该组系列漫画中,我们不仅被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更让我们从内涵深刻的含意中获得启迪,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民族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劳动光荣、诚信待人的伟大美德。

从毛锡雄这组漫画类型划分来看,主要归属于讽刺漫画和歌颂漫画两大部分。讽刺漫画运用夸张、变形、比喻、拟人等手法,把社会中的愚蠢、荒谬、错误、可笑等一切假、恶、丑的事物,形象地指出来进行辛辣、冷嘲、严析、曝光似的讽刺,从而达到鞭挞社会不正之风的目的。它的特点是常常以否定一种事物或物象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往往隐含着对另一种事物的肯定。歌颂漫画,它是对正确的事物进行表态,带有肯定性的特征,思想观念性强。它以幽默和诙谐的态度,运用夸张、误会、对比、寓意、比喻等手法,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和事及真、善、美进行肯定性表态。处理方法上它不是直接地描述,而是婉转、曲折地通过奇巧、睿智的笑意隐现,内含喜剧性审美的谐谑和愉悦。这是社会处在重要变革和转折的关键时刻,特别需要和呼唤正义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它的意义和影响作用尤为重大。

漫画从形式上来看不是高智慧的,但本质上的幽默却需要高智慧。时势造英才,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毛锡雄先生在漫画艺术创作上,凭着聪明敏捷的政治嗅觉适时地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和探索,可以说他是一位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佼佼者。

(责任编辑:郝幸田)

作者:林金龙 袁美华

第二篇: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日感情形容词中的耻文化差异

摘要:中日两国在耻感表达方面的用词十分丰富,尤其是表达耻感的形容词。但关于中日耻感表达的对比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以“耻”和“恥ずかし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耻”的感情形容词异同点,判别区分以便更好掌握。

关键词:感情形容词;耻文化;「恥ずかしい」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汉语感情形容词“耻”和“恥ずかしい”为研究对象,对两者语义进行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出中日“耻”感情形容词用法上的差异,进而延伸探究此种语义差异上折射出的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中“耻”方面的异同。

二、关于中日感情形容词“耻”的先行研究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在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著作《菊与刀》中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提出的一个概念。鲁思·本尼迪克特(1990)认为,耻感文化是受到外在的环境约束来使自身遵守道德规范,耻感文化类型社会的人通过外在的感受和反应来处理事务,注重社会舆论影响,个人如果犯了错会担心别人的谴责和议论,是一种缺乏自省力的羞耻感,耻感是被动的,由外而内的;耻感文化也提倡人们多行善事,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其“劝人向善”的力量驱动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监督与约束。

当下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西方建立在人的内在道德标准上的“罪感文化”,中国和日本同属于“耻感社会”。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1995)也指出,日本“耻感文化”实际源于中国传统“耻”文化。日本自古便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已完全浸润与日本文化之中,耻感文化自是与儒家传统的耻文化相承于一脉。但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日本也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日本本民族特性对“耻”文化进行了改造。追本溯源,日本“耻感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耻”文化的基础上逐渐适应自身内涵的符合自己民族价值观的本土化意识形态。

于丹菊(2016)在《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运用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从对中日“耻”文化进行阐述,深入探讨了和“耻”有关的语言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中日两国“耻”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即自我本位价值观与他人本位价值观的不同本质。王洁(2019)在《从词汇看日本耻文化》中利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研究日本耻文化内涵与特征,通过对惯用语和谚语的分析总结出日本耻文化注重世人眼光和注重集团意识两个特征。

国内关于“耻”的研究多倾向于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的探究,不论是关于中国传统耻文化还是鲁思·本尼迪克在《菊与刀》中所提出的日本恥感文化的研究都非常详尽,但关于中日感情形容词“耻”的本体语义研究则非常匮乏。

故本研究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对中日感情形容词“耻”和“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研究,扩展探究其中内含的中日“耻”方面社会文化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汉语感情形容词 “耻”和日语感情形容词“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解释入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总结与“耻”有关的感情形容词在研究中日感情形容词“耻”的情感表达倾向的差异。

(一)“耻”的数据分类研究

为了更明确探究汉语“耻”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耻文化的特征,故下述例句中以古汉语或古典文学中的句子为研究主体。汉语中单字“耻”由于词性关系,它表示感情状态的形容词性表达方式非常有限。综合《辞海》(第六版,2009)和《汉语大词典》(第二版,2018)的释义,本研究将“耻”的语义分为两类。

语义1:形容某人具有羞耻之心。常用的表达方式多数集中于“无耻”“知耻”等词汇中。

例(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例(2):这些年,他与温体仁交相排斥老伯,天下共知,不必复论。此公无才无德,秉政多年,惟知阿迎上意,未见有尺寸建树;且广纳苞苴,贪赃受贿,较之温体仁,尤为放肆无耻 。——刘斯奋《白门柳》

语义2:某事令人感到可耻。表达句式多为“耻于…”“以…为耻”

例(3)妇女缠足各省妇女,除满、蒙、回、藏及苗类外,向以缠足为文明各国所诟病,而人民懵懵焉不以为耻 。推厥原因,实由富贵贫贱阶级之见深入人心,缙绅之家转斥原野农妇之天足者谓犹未进化。

——《清稗类钞》

例(4)至民风、时事有甚可异而习焉不以为奇者:读书不知孝弟、力田不知蓄聚、女不以再醮为耻 、男不以犯上为非。 ——《东瀛识略 》

例(5)若夫以师法西人为耻,此其说尤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

——《晚清文选》

“恥ずかしい”的语义相对来说较为混杂难以精确囊括,本研究着眼于研究“耻”相关形容词和耻文化之间的关系,过于详尽的对各项具体释义进行研究并无太大意义,故对「恥ずかしい」的语义进行进一步缩略概括,着重分析“恥ずかしい”语义中蕴含代表日本耻文化特色的几项主要释义。

综合《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2010)和《广辞苑》(第六版,2008)的释义,本研究将“恥ずかしい”的语义分为3类

语义1:自分の失点·過失などが意識されて、人に合わせる顔がない気持ちだ。面目ない。ひけめが感じられて体裁が悪い。(察觉到自己的缺点、过失等感到没面子。丢脸的)

例(6)とにかく、研究授業をするのに「干拓と埋めたて」のちがいもはっきりとつかまずにいたことを、本当に恥ずかしいことだと思った。/总之,在进行研究课的时候,连“排水造地”和“填海造田”的区别都没有弄清楚,着实在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有田和正(著)《学習技能の基礎·基本教え方大事典》

例(7)他の学生の前で日本語を間違えたとき 恥ずかしい。/在学生面前搞错日语很丢人。

——元田静(著) 《第二言語不安の理論と実態》

语义2:きまりが悪くて、人に見られたくない気持ちだ。照れくさい。/(因某方面与众不同或人前受到关注)感到发窘、难为情,不想引人注目的想法。

例(8)「処女であること恥ずかしい」と訴える女性は珍しくありませんが、それはいかにもモテない女みたいで恥ずかしいと考えるのです。/诉苦说“作为处女很丢脸”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会觉得这是不受欢迎的女人,很丢脸。

——岩月謙司(著) 《女性の?オトコ運?は父親で決まる》

例(9)オーストラリアの子が日本に来てツアーに組み込まれてた温泉に裸で入るのが恥ずかしいと言うことで行くのをやめてました。/澳大利亚孩子觉得组团裸着泡温泉很羞耻所以拒绝来日本。

——《Yahoo!知恵袋》

语义3:何となくてれくさいとともに困ってしまうような気持ちだ。/(一些情况被别人知道)感到害羞及表现出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例(10)こんなにも誰かを好きになったことがなかったから、恥ずかしい気持ちが先に立ち、喜怒哀楽の普通の感情のようには想いを示せない。/因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喜欢过一个人,所以首先会感到害羞,无法像喜怒哀乐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六堂葉月(著) 《ケダモノは甘く招く》

例(11)女はいくつになっても、お店で「十五号サイズ見せてください」というのが恥ずかしいから、ワンサイズ下を買って、それに合わせて瘦せようと思うんですよ。/女人不管到了几岁,都不好意思在店里说“给我十五号的尺码”,所以会买小一号的,配合着尺码瘦下来。

——内館牧子(著)/小西良幸(著) 《潮》

通過对中日形容词“耻”与“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总结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耻”所指代的情感存在较大的相似部分,都包含有羞耻心的情感。但正如上述所总结的,相较于汉语感情形容词“耻”,日语感情形容词“恥ずかしい”则多了“害羞”这一层含义,语义也更加丰富和细腻。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少纳言”语料库和BCC语料库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关于中日语言中“耻”相关的感情形容词分别收集“耻”3900例和“恥ずかしい”1487例的有效例句。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少纳言”语料库和BCC语料库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对中日感情形容词“耻”和“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分类整理,得出“中日语言中耻相关感情形容词使用频率数据表1”,如下所示:

根据表1可得出:

(1)中日“耻”感情产生的动力来源差异,即“耻”的内化与外迫。表1可知汉语“耻”的感情形容词用法中语义1“有羞耻之心”占比51.8%,而与之相对应的日语中显示自身的羞耻之心的“恥ずかしい”语义1则只占比24.9%,且其中仍含有“人前で”的因素。可见在对于羞耻之心的内在培养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比日本耻感社会要重视的多。中国传统社会把“知耻”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强调羞耻之心的“内省”与“内化”,与个人道德挂钩;而日本耻文化则强调外在的约束力,“恥ずかしい”这一情感的产生非常依仗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

究其原因,中国自古便把“礼义廉耻”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例如《论语》中“行己有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耻近乎勇”等,无一不展示出中国传统耻文化所强调的“内”的核心,即羞耻之心必要内化于心,自觉培养羞耻之心并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和外来的名誉,而是与个人道德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注重廉耻,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修正,是作为“君子”的本质要求。而日本耻文化依赖他人意志的特点与日本民族性格中鲜明的“内”“外”的概念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即使做了耻辱之事,但只要德行没有败露于他人眼神之下,没有损害到己方集团的利益,便无“恥ずかしい”一说。像日语谚语中“旅の恥はかきすて”所说的那样,旅行在外脱离了己方集团,可以无所顾忌,也不会有耻感。

(2)中日“耻”判断标准的恒常性与易变性。在汉语“耻”语义2“认为…可耻”的释义占比为48.2%的情况下,日语表达中“恥ずかしい”所对应的“觉得某事可耻而不愿被人所知”的情况,即“恥ずかしい”语义2、3占比则高达75.1%。可见日本社会非常注重他人眼光中自身的名誉形象,且根据本体语义研究中的例句分析来看,中日关于“感到羞耻”的事态本身的性质也存在很大差异。

“知耻”可谓儒家思想的一重要内容,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没有改变,何为“耻”这也早在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趋于一套较为完整且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体系。从先秦时期耻感文化初具雏形到孔孟思想提倡“知耻”以及延续至今的“礼义廉耻”处世准则到现代发展成的“八荣八耻”行为准则,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耻”的定义内核仍是一脉相承延续至今,故形成了“以何为耻”判断标准统一的特点。但“恥ずかしい”在日本是非常日常化的感情形容词,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较之个人的自觉意识,日本人更重视现实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了对于“耻”的格外敏感性。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学习工作等都有变成“恥ずかしい”的可能,判断“耻”的标准更为模糊易变且相对主观,更倾向于个人行为准则。

五、结论

通过对“少纳言”(BCCWJ)和BCC语料库中中日“耻”的感情形容词汇的收集整理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中日耻文化的差异:“耻”感情产生内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耻”评判标准上的恒常性与易变性,究其原因发现这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政治文化发展过程的不同造成的。整体来说,中日虽同被判为耻感社会,但内涵上还是有本质差异,仅仅从中日“耻”的表达运用上进行分析虽为管中窥豹,但对于我们从感情内核中掌握中日“耻”的差异仍存在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呂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日]森三树三郎.《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較研究》[J].中日文化研究.1995

[3]付晶.《论中日耻感文化的差异》.《群文天地》[J].2012

[4]董圣洁.《从〈菊与刀〉和〈论语〉看中日两国的“耻文化”》.《语言与文化大观》[J].2017

[5]孙庆忠,丁若沙.《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6]余丹菊.《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J].2016

[7]赵俣.《浅谈日本的“耻”文化》[J].2010

作者:刘小丽 韩夏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国耻教育的途径

国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的国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计。国耻教育包括知耻教育,即了解国耻史实教育;明耻教育,即树立国耻意识教育;知耻见行动教育,即振兴国家、雪洗国耻教育。总的来说,国耻教育着眼于培养人们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和稳定意识。

青少年国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学校是国耻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学校应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国家设立的重大纪念日、纪念馆等,开展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坚持严肃、活泼、高效的方针,加强对青少年思想的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开展国耻纪念活动、建立纪念国耻仪式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国耻意识,从而为开展国耻意识教育专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贯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国荣意识教育和国耻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国荣意识是指,通过了解民族历史发展中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国耻意识是指,通过对民族发展历程中所经受民族屈辱的羞耻体味,达到痛定思痛的目的,唤起学生的民族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增强学生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的自觉性。国荣意识教育和国耻意识教育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国耻教育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国耻史实,培养学生的国耻意识。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以及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教师应讲述《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详细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司法权,让学生认识到这对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国耻意识。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火烧圆明园》;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等视频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音像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是如何勾结、操纵,拒绝中国合理要求的,以及五四爱国运动是如何爆发的。通过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国耻意识和强国意识。

二、组织课余活动

国耻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等多种渠道进行国耻教育。如学校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组织主题班会,举行校园演讲活动、文艺活动、参观活动、征文活动和读书活动等活动。

不仅如此,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每逢“一二·一三”“九·一八”“七·七”等国耻日,各地都会组织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如每年12月13日,南京会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全民哀悼仪式;每年9月18日,沈阳会举行鸣笛活动,以纪念“九·一八”事变等。如果这些纪念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在校园开展,便可以与校园的相关活动有效结合,增强国耻教育的效果。

三、保持国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国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坚持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前提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国耻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乐于接受相关的教育内容。

现在,中国虽然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充分重视,就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很大的障碍,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因此,在开展国耻教育时,教师既不能隐瞒,又不能夸大,而是要结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各種现象,保持国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

作者:韩玉兰

上一篇:历史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逻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