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2-09-11

1调查情况分析

2000 年,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反馈目前我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情况, 并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今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近期, 课题组成员对我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艺体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凤翔师范分院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专业涉及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物流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化工8 大专业, 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 回收200 份, 其中无效问卷3 份, 有效问卷197 份, 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认知、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现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三大主题展开。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大学语文课程认知”主题中, 55%的同学认为 “学习大学语文对以后工作有用”, 7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有时候能潜移默化地让人认清生活中的道理”, 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作为基础性学科、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重任的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针对“你喜欢语文课吗? ”的问题, 回答“一般”的占47%, 回答“喜欢”的占40%;而在之后的“影响你对《大学语文》课程态度的因素”问题中, 34%的同学认为是教材或授课内容, 37%的同学认为是教师风格, 可见, 教学的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较大。

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现状”主题中, 71%的同学对现行教材比较满意, 但51%的同学认为“应该按专业的不同来选取不同教材”, 43%的同学认为“教材应统一, 但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应不同”, 明显看出学生倾向于大学语文应该跟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 学生更倾向于中国的、现当代的、小说、诗歌等阅读文本, 体现出学生学习需求的简单化;41%的同学认为目前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式属于传统型的“填鸭式”, 也有40%的同学认为是“创新型的专题式”, 可见教师教学风格差异明显;相应地, 40%的同学认为授课方式“死板, 但可以接受”;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朗诵会、读书会的比例仅为27%, 而52%的学生认为这些实践活动“很有益, 但很少参加”, 可见, 实践活动的落实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主题中, 42%的同学希望通过“兴趣小组” 的形式对语文教学进行补充, 34%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形式补充, 体现学生对创新教学的期望; 在考核方式上, 36%的同学希望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25%的同学希望采用平时作业的形式, 可见, 闭卷考试这一常用考核方式不尽人意;而学生也都程度不一地反映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满之处在于教学手段陈旧、教材陈旧、设备落后;48%的同学倾向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 这些也都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要求。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 今后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行改革:

2.1 教材的选择

目前我院的大学语文课程有两个校本教材, 两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各有千秋, 也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具, 大部分同学也都比较满意, 但通过上述调查结果看来, 学生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的选择有自己的看法。 由于高职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他们更倾向中国的、现当代的、小说、诗歌等相对简单的文本,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材篇目较多, 而课时数量有限, 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教学资源来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篇目外的内容, 如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也都取决于教师个体的主观认识, 这就容易出现“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初衷”断链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 我们可以选择更贴近时代, 跟专业知识、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阅读文本, 而一些古典的、近现代的名家的杂文或议论文, 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且脱离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 造成“学而无用”的尴尬处境, 在今后教材的修订中, 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加以取舍。

在讲授教材内容时, 教师应根据专业的不同, 充分合理地整合教材资源, 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 将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 比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 今后要走上讲台, 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时, 应注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文本, 提高他们文本分析、文学鉴赏能力;提倡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将小说改编成戏剧, 将散文改变成诗歌等, 激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根据教材内容, 模拟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再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 根据企业用人需要, 应加大应用文的阅读、写作比例, 可选择一些科技或工艺产品生产的说明文, 还可选取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加入向专业特点延伸的口语交际等训练, 以此贴近生产、贴近专业、贴近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亲自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对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社会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到企业参观见习, 条理清晰地写出产品生产的流程及工作日志;为企业代写产品的广告、使用说明书等,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教学模式的转变

因为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 目前, 我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仍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 课堂氛围的带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讲解的魅力, 语文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 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显然更倾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授课模式, 这不是仅仅靠课堂提几个问题就能行的, 这种互动的模式应该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在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细分成几个项目, 把学生分成小组, 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比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时, 可布置几个项目任务: (1) 收集接触过的苏轼的诗词, 总结其诗词内容特点; (2) 查阅历史, 了解苏轼的宦海沉浮; (3) 述评苏轼的旷达豪迈; (4) 联系本词, 剖析苏轼的儿女情长; (5) 找出既有英雄一面, 又有儿女情长一面的文学家或文学形象。这样组织课堂教学,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也培养了今后学生就业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 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从目前情况看来, 我院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开展第二课堂的非常少, 而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网络”等形式补充语文教学, 根据学生专业、兴趣, 可将语文教学与当代文学、社会生活、新闻事实、热门话题相结合, 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演讲比赛、读书会、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因地制宜地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还可建立班级网络平台, 学生管理, 教师从平台内容、栏目建设方面进行监督, 学生的阅读心得、原创作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 还可以学习求助、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竞争能力。

2.3 评价机制的革新

目前, 我院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 基本是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在内的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这种评价机制看似囊括了学生的综合表现, 但过于笼统, 体现不出差异性, 也不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表现, 如平时作业中抄袭他人、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记忆的同学, 也可以取得高分, 而平时课堂认真思考, 积极探索的的同学却因记忆力、写作等短板取得差强人意的成绩。 说到底, 是因为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 往往以标准化题型考试为主, 侧重考核知识的识记和再现, 忽视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弱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评价改革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重新建立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制定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方案, 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评价内容上, 语文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的知识性考试, 将重点放在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上, 从单一元的知识评价向多元化能力评价转变, 体现在期末试题中, 就是不囿于题型的全面化、标准化, 可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评价方式上, 要从重终结性评价转变重过程性评价, 多视角, 多种方法评价学生, 实行分层、个体化评价。如帮助每一位同学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档案, 由每小组组长负责, 制作课程记录卡, 详细地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法,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课堂的表现,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评价;将小组成员的课堂笔记、文学习作、哲思短语、小论文等进行搜集整理, 写出评语, 提出建议, 建立激励机制, 在班级网络平台上展出;对学生参加的各种辩论赛、诗歌朗诵赛、征文比赛、演讲大赛、情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作出汇总评价, 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 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建立, 要为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来服务, 才会有效、有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一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但如果实际教学脱离学生的需求, 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在高职教育背景下, 大学语文只有与时俱进, 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

摘要:从对我院大学语文课程“认知”、“学习现状”“建议”三大主题展开的调查结果看来, 必须通过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的转变、评价机制的革新等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 以便贯彻实施“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上一篇:多原发癌2例并文献复习下一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合并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临床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