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通过分析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学音乐教育在品德修为培养功能弱化的原因,提出了通过理念认识提高、制度保障完善、教育方法创新和音乐文化构建的方法,提高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功能作用,对于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分析论文 篇1:

浅议艺术修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

高校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艺术修养,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使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该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间的重要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艺术修养 ;高校教育;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不仅仅指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包括艺术修养的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影响学生今后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北京市美育研究会会长倪传荣曾说过“美育就是一种审美的情感教育,是人生命的教育和生命的呼唤“。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20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他指出,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单简之言说”就能实现的。”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可以陶养憾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二、影响学生艺术修养的原因分析

对四川一所知名综合性高校全校4万大学生分别从艺术知识、艺术爱好、艺术品鉴、艺术表现能力做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学校学生理工科学生占60%,文科和艺体生占40%,在学生问卷调查中了解到,76%学生对什么叫“艺术修养”并不了解;55%学生对艺术修养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并不了解。调查数据分析得知生源地为大城市的大学生艺术修养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学生,来自农村、乡镇的大学生艺术修养最低。调查得知来自农村、乡镇的大学生在小初高中阶段基本没有进行完整的艺术教育,许多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艺术学科的教育基本上是缺失。在进入大学学习期间,许多学生为了奖学金或是为了更高级的学术深造等现实需要,直接忽视艺术修养,专攻专业课程。有部分学生把业余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上,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校内外艺术熏陶活动。

分析得知,艺术修养较高的是艺术类大学生,其次是文科生,最低水平是理工科生。艺术类学生因为需要艺考,在较早阶段就进行了艺术教育,高考通过专门的艺术能力测试进入大学学习,因而艺术修养较高。总体来说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要高,这应该说是女生先天接受艺术的意识以及敏感度就比男生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高低还与家庭环境有关,家里父母教育水平高以及父母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的学生比普通家庭的学生艺术修养要高。

对于判断美丑的标准,有30%大学生是根据媒体广告,主流时尚为指导。50%大学生有自我见解,认为自然、大方则是美。有65%的大学生认为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应具备三大条件:善良、自然、举止优雅。78%的大学生认为经常参加艺术活动、关注艺术时尚信息是提升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教育对策

高校大学生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特别关注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理工科的学生艺术修养薄弱,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讲授太专业性的课程,有些老师把艺术类专业课程用于公共课教学是不恰当的,对于理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首先应当激发学生对艺术修养课程的兴趣,过于深奥、专业的知识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美术、音乐、舞蹈鉴赏课都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情感起到良好的影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艺术修养课程的美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课程。

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对于艺术知识方面比较欠缺,高校应开设艺术知识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艺术与历史、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政治、科学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艺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注入了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人生观,学生鉴赏优秀艺术作品也就是和艺术家对话,艺术家的思想会潜移默化渗入到学生思想中,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堂上可以增加实践性课程,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更加直观的了解艺术作品以及作品的历史与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应该注重实用性、大众性,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任课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课程内容还可以加入各种礼仪课程,调查得知60%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过礼仪修养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礼仪课程对就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得体的礼仪规范会在招聘工作中提升个人的整体形象,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综合性人才的社会,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要有符合社会要求的礼仪规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艺术修养是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修养课程帮助学生确立一种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

[2]周永昌,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D08(11)

[3]杨恩寰.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余青

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分析论文 篇2:

对中学音乐教育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学音乐教育在品德修为培养功能弱化的原因,提出了通过理念认识提高、制度保障完善、教育方法创新和音乐文化构建的方法,提高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功能作用,对于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教育;品德修养

中学阶段是每一名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普遍进入叛逆期和个人意识成熟期,在大量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极其重要。但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导致初高中教育过多地注重考试课程,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关注较弱,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对学生成长、对民族传承、对国家长久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在中学必须要开展品德修养培养,改变普遍的说教模式,釆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最终实现学生品德修养的普遍提升。中学生较多喜欢音乐、体育、美术等生动活泼的课程,尤其是对音乐的喜爱更是极为普遍,因此,在开展以音乐为载体的品德修养素质教育,既可以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优势,又能在中学生之间引起共鸣,避免抵触情绪,对于全面落实开展素质教育、综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水准都有积极意义。

一、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中学阶段,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音乐课程安排比重较低,根据教学计划,音乐课程开设的课程量本已很少,基本属于弱化的边缘学科,在本就不多的课程中,很多音乐课被自习、考试等内容占用,尤其是在初三、高三阶段,为给考试课程让路,音乐课程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在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方面不重视的前提下,音乐课程的授课教师逐渐失去了授课积极性,责任心降低,专业水平停滞,更不用说通过音乐课教育来传承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等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学生在面对严重的中高考压力时,需要有放松的机会,加之该年龄段中对音乐的喜爱,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有上音乐课的兴趣,但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较为肤浅,多是喜欢学几首歌、躲避文化课学习等,缺少对乐理、文化、音乐史等知识的渴求,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也反映出学校、家长、老师对学生音乐教育引导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品德修为培养的忽视。

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通过音乐可以提升个人品德修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音乐培养,可以丰富学生个人情感、提高情商;二是通过音乐普及,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通过音乐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四是通过音乐熏陶,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这些都是音乐教育对提升品德修养范畴的效能,与文化课等自然科学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是,目前中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这种培养品德修为的功能被严重低估及弱化,面对强大的中高考,音乐课程已是严重的“杂课”。

2中学音乐教育在品德修为培养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和学生素质意愿是导致中学音乐教育在品德修为培养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原因

人生存在社会大环境之中,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进步、思考方法、做人方式等影响非常重要,对身体、心智都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更为重要,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一定的社会世俗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但对能力和品德的重视程度却不一致,这和家长或监护人的品德修为、社会层次、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具有艺术气息的家庭是少数的,懂得艺术,尤其是音乐能够有效培养孩子品德修为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绝大部分孩子缺少家庭环境中的音乐熏陶,尤其是音乐对品德方面的培养。

学校环境指的是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等情况,不是教学方面的内容。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观念环境和行为环境,这些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氛围、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学校,对学生品德熏陶是极为有利的,但是这样的学校属于少数,更多的学校只是强调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重点率,忽视人文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品德修为的培养。

社会世俗环境就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社会上普遍是追求物质生活高于追求精神生活,人心浮躁,社会负面影响较多。在音乐领域,近年来的选秀、优秀作品改编等现象极为普遍,社会上更多的是关注音乐人的音乐技法、悲惨的背景故事、为了炫技而改编的音乐作品,对音乐本质探究、对音乐给人们的激励作用、带给人们的感恩之心都缺少体会,出现了“流行至死”“娱乐至死”等病态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些都是对培养青少年品德修为的不利因素。

(2)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中学的音乐教育体制存在一定漏洞,以应付检查为目的开设少量音乐课程,认为音乐课挤占了学习文化知识时间,严重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积极作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没有按照中学音乐课程教学要求设置合唱、视唱练耳、基本理论知识、器乐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多数是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普遍缺少对音乐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谈不上培养品德修为了;校园内缺少音乐文化、音乐活动,合唱等很好的音乐活动充斥着严重的功利性,严重增加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少量的音乐文化被流行音乐把持,缺少正确的引导。

总之,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无论是在学科建设的投入,还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都发展缓慢,最终体现在学生音乐教育不足,音乐培养品德修为功能被严重弱化。

二、中学音乐教育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方法思考

1提高中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理念认识

音乐的本质无疑是趋向真善的灵魂支配情感使然,好的音乐给年少的中学生以极大的带动和鞭策,让校园充满了学习动力,也让学子们更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无论是古典音乐创造出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还是教人向善的人文精神,都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老师的我们和所有学生家长不但要懂得珍惜,更应该学以致用。

我们可以借助当今社会丰富的媒体资源引导广大中学生趋利避害,弘扬传播正能量。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校园网、微信订阅号等形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网络平台建成为具有先进思想、丰富知识的服务型平台,让其在学生之间、学生家长之间传递优秀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对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理念认识,同时进行品德修为的培养。通过网络渠道,尽可能地宣传正面典型、优秀音乐作品,通过榜样的力量,唤醒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完善中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修养上的保障制度

通过完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音乐课程特色,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水平。改变目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缺失等不利现状,将音乐课堂理论说教与单纯欣赏的教学模式逐渐丰富,引入课堂互动、乐器培养、音乐故事、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模式中,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喜爱,普及基本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简单乐器技能,让同学在课堂中思想活跃、积极创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音乐教育资源水平和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在可能的条件下推动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发展,建设多媒体教学设备、器乐排练厅,丰富音乐类图书资源,借助校园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十大歌手”大奖赛等活动,提高音乐在普通学生之间的普及程度,在缺少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要借助现有力量、民间力量开展音乐普及工作,通过资源共享、民间互动等方式,尽可能地让艺术的种子植根于每名同学的心田;注重培养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通过奖惩等激励手段,让每一名音乐教师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更新教育理念,注重自身品德修为,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对艺术有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评比等方法,让每一名音乐教师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提高,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创新中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修养上的教育方法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音乐具有引领潮流的功能,教师要先认识我们的民族音乐,立足本土,再借鉴外来音乐的优点,创造自己的音乐教育特色。

弘扬优秀民族传统音乐的个性魅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需要薪火相传,中学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民族音乐的鉴赏理解素养,要有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引导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古今中外,爱国主义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音乐领域的表现十分显著,因此在教育中要注重爱国注意培养,让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集体的力量,立志为祖国建设而努力。

4建设中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修养上的音乐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如同民族的血脉,构建起了精神家园。校园的精神文化可以调节中学生的心态,有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影响振奋中学生的情绪。通过我们的校园广播站、管弦乐团、舞蹈小组、合唱团、民乐团等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品德修为培养的校园音乐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们音乐修养,净化了学生们的心灵,播种了先进文化的萌芽。

[参 考 文 献]

[1][ZK(#]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汪錦璟.音乐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秦琴.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4]杨娜.红色经典歌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D].山西财经大学,2008.

[5]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03

作者:张蕾

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分析论文 篇3:

引心系陶

陶艺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一,将陶瓷艺术应用在校本课程中,是延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美术课程为实现学生艺术修养提升,达到美学教育,正在积极探索陶艺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途径,以期将陶瓷艺术的优势作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走进传统文化,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素质教育。本文从陶瓷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探讨如何将陶瓷艺术应用到校本课程中,基于陶瓷的动手实践,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等,论述陶瓷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优势,促进陶瓷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

一、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一)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现如今,陶瓷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且不谈各地区艺术培训机构的陶瓷教学,以及大学艺术专业中的陶瓷选修和必修课程,中学美术课程在编写中依据地方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融入,也能实现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伴随着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区都在积极将地方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中,将地方文化作为中学教学的实践教学资源。陶瓷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应用途径,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将陶瓷鉴赏、陶瓷制作以及陶瓷文化认识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借鉴《陶艺教程》课程,遵从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美术教学的艺术培育要求,从简单的创作活动开始,围绕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目标,编写出陶瓷教学内容融入美术教材中,为陶瓷艺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依据。且陶瓷的原料水、泥的获得对学生安全没有影响,相应仪器的购买价格也比较便宜,学校提供陶瓷实验室就能展开陶瓷教学。师资方面,陶瓷文化和陶瓷制作等在高校美术专业中属于选修课程,美术教师本身对陶瓷也有一定了解,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为陶瓷教学提供保证。陶瓷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所需要承担的经济、教学场地、经费等阻碍较低,陶瓷艺术校本的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等多数中学具备。

(二)陶艺课程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展与应用

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开展,要按照传统文化的应用途径,借助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应用要求,依次进行陶瓷兴趣培养,主题操作、陶瓷创作及团队协作、陶瓷鉴赏的主题教学,学生通过亲手制作陶瓷,丰富学习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陶瓷制作和鉴赏内容,从学生学习角度编写教材,为陶瓷课程实施方案和实践内容提供标准,保证陶瓷艺术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陶瓷课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展,可以通过《有趣的浮雕》内容,借助浮雕的教学引入中国陶瓷艺术,直接通过浮雕教学教授学生制作陶艺,并将陶瓷教学的内容放在八年级美术课本中,与书法艺术、服饰以及水墨画等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或是作为美术实践课程之一,将陶瓷制作作为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以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延续到美术教学中,利用陶瓷制作实际过程提高学生会动手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课学习水平提升。所以,陶艺课程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展与应用能得到中学教学的支持,开展和应用的优势有效保证了陶艺课程的实施。

二、探究陶艺校本课程的应用

陶艺校本课程特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陶瓷的制作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开展中基于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先从简单有趣的课程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按照审美教育的要求,以陶瓷审美为主线开展陶瓷教育,教学中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陶瓷学习和陶瓷制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按照自身对陶瓷的鉴赏和创作欲望进行陶瓷制作,教师负责指导和评价,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在团队写作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陶瓷的制作,提高作品效率,保证作品的质量。陶瓷教学要从传统陶瓷文化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品照片和我国陶瓷精品,感受陶瓷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陶瓷制作和陶瓷鉴赏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在美术类别中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属于视觉艺术,所以美术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产生某种情感,以此感受陶艺作品, 这也是陶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美术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陶艺制作中融入自身的真实想法,对陶艺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和主题对学生思想和情感进行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感悟心情会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在观赏学生作品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内心感受。基于陶瓷和生活的联系,陶艺校本课程教学要遵循学生的意愿,明确课程主题内容不局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学生决定作品的类型是半浮雕式还是立体式,是装饰所用还是独立存在,且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应采用团体制作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擅长的方向,从小件制作开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欣赏内容,通过各种艺术作品的展示,为学生带来灵感。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总结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次授课提供经验,选择更加符合学生兴趣的艺术作品,由学生自主查阅,不断促进学生了解各个美术家和流派,让学生通过欣赏,认识各种技法和美术发展历史,从而为民族文化自豪。

三、陶瓷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优势

(一)陶瓷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势

陶瓷艺术校本课程的优势有三点,一是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利用传统的陶瓷文化,利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在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切实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动手的乐趣,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并将地方文化融入中学课程教学中,通过陶瓷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为提升美术综合素养奠定基础。二是丰富美术课程资源,陶瓷艺术在中学美术中的教学,满足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利用开发的要求,陶瓷以文化资源形式存在,其地域性和艺术特色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现存的陶瓷名作以及文物等也成为中学美术教学资源,将陶瓷艺术应用到初中美术课程资源中,不仅能实现审美与创作的教学,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有效从学生思想从感性转变为理性,实现思想引导和情感教育。三是可以传承和发展陶瓷文化,美术课程中开展陶瓷教学,学生学习陶瓷文化内容,了解陶瓷藝术形式和工艺技能,利用陶瓷的历史和地方陶瓷发展状况,提升学生综合美术素养,有利于将陶瓷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陶瓷艺术校本课程的应用优势

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应用优势与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优势一样,也有三点,第一,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能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陶瓷艺术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对陶瓷水、泥以及火等原材料的介绍,提高学生对陶瓷制作原料特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会手捏成型以及泥板成型等操作,在各种工艺实践中积累各项制作经验,让学生能依据自身的创意制作陶瓷作品。多样化举办陶瓷艺术欣赏课,结合动手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切身体会陶瓷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第二,针对过程和方法要求,陶瓷艺术校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学生充当采访员,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基地,在陶瓷观以及艺术城等地方,从小组为单位采访专业人员,并收集当地陶瓷文化的相关资料,通过学生与陶瓷艺人的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沟通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制作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三,情感和价值层次上,陶瓷艺术校本课程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陶瓷,能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精神,并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能从美术角度感受周围生活和学习的美丽,从而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陶瓷文化优化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美术综合艺术素养,并能为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优势,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在陶瓷艺术学习中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优势,在陶瓷创作中感受到喜悦,有效提高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学习兴趣,所以,将传统陶瓷文化应用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对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艺术修养培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责任编辑  袁 霜)

作者:郎琼宇

上一篇:合作学习高中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