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2022-12-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 要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挖掘其创造潜能,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笔者实践认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 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 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 创设质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 学生少主动参与, 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 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任课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1 批评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评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 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 产生一种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 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 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个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 认为应改为“苦笑”, 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 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 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 并给予点拨, 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 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 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1.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 勇于探索固然重要, 但不能以此为目的, 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 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永不满足, 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问,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2 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 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 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2.1 一问多解的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 思路开阔, 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通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 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都有所发展。如给课文分段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往往有不同的意见, 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就会得到发展。

2.2 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展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 相互启发、拨动,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想网络, 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 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 学生对这项工程建设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活动中一起思考, 一起画示意图, 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 在想、做、说过程中, 相互启发, 相互融合, 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 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3 创设想象情景,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有一个事例: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1 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 往往差不多, 而在外国学生中, 1 0个人或许能讲出2 0种不同的答案, 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 而忽视其求异品质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3.1 再造想象拓展思维

阅读中, 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 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 不断拓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加工。因此,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设置疑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独创性,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 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 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 小羊被狼吃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 想象当时的情景,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 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 原来, 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 躲到一边, 狼扑了空, 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 异彩纷呈。想象, 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 还培养了不受制约, 纵横思考的习惯。

3.2 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 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关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的能力, 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 拟出很多又创意的作文题目:《灯光与妈妈》、《吃药与批评》……遥远的想象, 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跳跃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 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 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 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造个性

上一篇:一类时滞Duffing方程周期解问题下一篇:京津冀地区农村作物秸秆焚烧现象的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