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2024-04-10

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通用8篇)

篇1: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而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刨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作 者:王钦宏 作者单位:鲁高密市密水街道苗家屯小学,山东高密,2615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2)分类号:G关键词:教学 创设 培养 创造 情境

篇2: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 要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我校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 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 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 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 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 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 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 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 、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 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卖火柴的小女 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一名学生对作 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 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 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 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 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 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赔了夫 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 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 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 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 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 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采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 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 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给课文分段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 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 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 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 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 。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 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 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 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 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 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

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 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 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 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 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 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 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篇3: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一、更新教学理念, 构建互动愉快课堂教学“三步曲”

1. 视听融合, 趣化教学过程

兴趣是青少年认知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衡量是否达到互动愉快的标志。多媒体教学自身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 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 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 使其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 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 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如, 在讨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时, 我先播放了一个flash《“不去过河, 怎知深浅”与“不知深浅, 怎去过河”》, 里面的情节是一位农夫和一位老夫子一同出门, 路遇一河, 无桥亦无船, 两人各自摆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播完后, 我让学生进行讨论, 究竟是认识在前还是实践在前?它们两者的关系到底如何?从而顺利地导入了这节新授课。这样, 把抽象的理论加以形象化, 既生动又直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师生互动, 演奏爱的心曲

愉快教学是一种渗透爱的教育, 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 图文并茂, 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 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再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 更能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对多媒体的正确运用, 贯彻在从设计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恰当地展示画面时, 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 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博大内涵, 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 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 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3. 动画操作, 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 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的写生课就会死板、枯燥无味。如果把学生带到户外进行写生, 让的思维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多媒体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能收到“师逸而功倍”之效。

二、创设审美环境, 探索互动愉快教学“三步走”

爱美、求美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认为, 美是普遍地经常地存在着的, 但美不是事物本身。思想政治课的美只有经过任课教师的积极思维和艺术操作才能显现出来, 学生也才会觉得思想政治课“好看又好吃”, 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政治教师应该是一个“高级厨师”, 他得靠酿造美味来吸引学生。

创设思想政治课审美教学环境, 是指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理想, 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审美教学媒介, 以知识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核心, 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课前备课开掘美

这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 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科学和知识、健康的思想、美的形式是审美教学的灵魂, 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 去发现它、欣赏它、品尝它、体味它、领略它, 直到自己感觉身心都融入其中, 感到“相看两不厌”, 然后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 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 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

2. 课堂教学展现美

在思想政治课审美教学中, 如何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使他们既学得懂、学得快, 又能感受到美, 进入崇高现教学内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 又陶冶情操。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 (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 直观地再现出来, 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 加上多媒体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 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的训练与培养, 离不开审美观与实践操作的互促互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提供足以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媒介, 充分挖掘教学过程美、教学内容美、教学节奏美, 去培养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 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虑”的审美境界中。

3. 研究性学习延伸美

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和社会性, 不能囿于课堂, 必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课内外相结合、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天地广阔,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且又自愿参加, 它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也为展现学生的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 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和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孔子说:“同师而超群者, 必其乐之者也。”实践证明, 注重学习过程生动而有趣的研究性学习, 能让学生感受到美, 体验到美, 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让学生乐中有学, 学中有乐, 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探索适应不同年龄的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多媒体教学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 趣化教学过程, 互动愉快学习,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篇4: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一、巧用优秀范作,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低起点、容易出成绩处着眼,让学生们从中得到成功感、愉快感。点滴积累才可出大的成绩,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高落点。在教第5册美术教材《各种各样的鞋》一课,考虑到学生拿橡皮泥做比较容易,用彩纸剪贴制作出各种类型的鞋时间上可能来不及。于是我干脆板书《漂亮的拖鞋》,上课一开始先引导: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拖鞋。夏天,我们穿凉拖鞋;冬天,我们穿棉拖鞋。夏天穿的拖鞋和冬天穿的拖鞋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拖鞋?学生一一作答,接着,展示各种拖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有一双小拖鞋特别引人注目,那是我女儿两岁时一位亲戚做了送过来的,我当时看到它时,也非常惊喜,爱不释手!因为做工太精致了,花色搭配非常协调,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啊,太美了!”他们从中知道鞋子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欣赏价值。再出示范作引导学生观察纸拖鞋思考制作方法。这时激发引导:欣赏了这么多的拖鞋,你的小手是不是也痒痒的,急不可待地想来“做”一双拖鞋呢?别急,先让我们想一想,“做”一双拖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可以先做鞋底,再做鞋面,再把鞋底和鞋面“连”起来。接下来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演示网上拖鞋作品,引导学生说说拖鞋的款式、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现在,我们运用学习过的图案、平面、立体等知识设计一只或一双拖鞋,大家能做到最优秀吗?学生:能!(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好!大家在设计制作时要大胆想象,可以手绘图案、可以剪贴,注意颜色搭配;可以用写实、夸张等手法设计。我相信大家设计的拖鞋是独一无二的。事后的作品表明,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强、创意无穷,各款各式的拖鞋都有。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证明了这是一节很有意思、较为成功的设计制作课。在课后延伸部分,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在拖鞋的基础上经过添加、装饰,设计制作出其它类型的鞋来,如:靴子、运动鞋、凉鞋、奇异的鞋……可以邀请父母参与到鞋的设计制作中来,孩子们欣然答应,在下一次美术课上,他们带来了各种款式、各种类型的鞋。我一一给予肯定,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获得了成功后的满足感。学生因放飞思维而大胆创新,艺术教育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是必然的结果。

二、拓宽课堂空间,营造愉悦氛围

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在教室中上课。教室确实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减少学生们的束缚感,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大胆创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春天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枝头吐芽,百花争艳,是花的世界。于是在上《春天的花》一课时,我就抓紧时机和学生一同来到郊外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观察各种美丽的花朵。他们在花丛中有的研究花朵的形状,有的分辨花朵的种类,有的数有花的颜色,还有的在互相追逐,感受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通过室外的活动,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甚至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花朵,画中带上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我想,如果在教室中上这堂课,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创设合适情境,生成智慧想象

学生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实现创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其尽情发挥创造力。如:一年级下册《手形的联想》一课,先请学生在幻灯机上表演手影游戏,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很好玩争着上来演示。通过游戏,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一个个有趣的头像等魔术般展现在大家面前,整个教室沸腾了。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手的神奇和艺术的魅力。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手,又让学生做出各种动作,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手的动作可以加以怎样的联想。这样,学生的兴趣盎然,思路也宽了,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我的手做这个动作是像只小鹿的头。”还有的说:“我的手五指张开,像一只美丽的孔雀。”等等。这时,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背景上“出谋划策”,有的加上森林和果园,布置一个小鹿的乐园;有的画上天空、月亮和星星,幻想是静谧的夜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孩子们脑海中酝酿着,一个个形象俱佳的新形象自然而然在学生们的笔下生动的畅流着,拓宽了学生作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增强了创作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更富有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四、体验成功喜悦,感悟创造之美

在我的眼里,爱画画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你看,五彩的笔下流淌出多少可爱的画面。那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那么纯洁,那么美丽,充满了灵性。我一直认为,教孩子画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画得如何像,而是激发他们内在的灵性,即对世界的感悟。空气流动起来,才会清新。同样,让孩子们的眼光和思想“流动”起来,才会激发出智慧和灵光。

篇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新质疑交流想象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

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15+15)-2/3×3.14×(20/2)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它的体积:3.14×(20/2)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篇6:利用地域优势,创造条件培养学生

利用地域优势,创造条件培养学生

——崇远小学开展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崇远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地处农村,办学条件较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对至后,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我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开展社会综合实践的必要性

1、中外小学生的差异

前不久,我阅读了《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精品)》一文,感悟到了中外小学生的不同点:一是外国小学生比中国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好。虽然经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小学也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中国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外国的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中国小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远差于外国小学生。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只能实行“计划生育”,所以中国大约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娇惯他(她),随着他(她)的意思,不让他干,不让他干那;三是外国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比中国小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要强。就从《乌塔》这一课来看,乌塔是一个德国小女孩,她能独自一个人去游欧洲,这说明乌塔的独立自主能力非常强,不用别人照顾;四是中国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比外国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要强。中国家长主要是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家庭责任感,外国家长主要是训练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五是外国小学生比我们中国小学生的自由时间要多得多。因为他们是开放式教育,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他们自由分配的时间要比家长老师分配的时间多,而中国小学生学习压力特别的大,今天要写这一项作业,明天崇远小学:陈建平

第 1 页

2013-5-20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崇远希望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记事

又要写那一项作业,自由活动的时间太少;六是外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于我们中国小学生。因为外国小学生他们采取的是开放式教学方法,是让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去复,而咱们中国是老师授,老师带大家去学,老师带大家去复习,考试也是老师监考,因为抓得紧,所以中国小学生的成绩要比外国小学生要好;七是中国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国外的小学生要强。

2存在差异的形成因素

一是中国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今天要写这一项作业,明天又要写那一项作业,自由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什么时间去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二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不足,很多知识的出现都是由老师讲出来的,而不是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的;三是家长的溺爱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会出事,这事不让做,那事也不让干,而在美国,人们比较看重对小学生们的自由时间的安排,注重学生自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3解决差异的方法

综合以上中国小学生与外国小学生的差异与形成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的开展,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培养极为重要。说千道万,不如学生自己干一干,中国有句古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学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转变教师观念,为学生一生负责。庸医杀人,最多一两个,教师的观念的偏颇影响的是一个班,甚至一大批学生。所以我们要有做人的良知,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跳出来,崇远小学:陈建平

第 2 页

2013-5-20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崇远希望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记事

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一生负责,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重实践轻言教,实践出真知。

二、我校开展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的探索历程

1、创办教室图书角

在学校开展读书月活动中,学生自发从家里带来了大量的书籍,成立了班级图书角。我发现,学生对自己创办的图书角非常重视,经常光顾那里学习,整理那里。学生既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重视,我们为何不多让学生动手做事呢。为此我们有了开办校园蔬菜角的想法。

2校园蔬菜角

我校深居农村,学生对农村的种植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好处,很快学校的蔬菜角办起来了。学生们对蔬菜园的兴趣很浓,自行分组,天天有一负责人过问蔬菜地的情况,每天不定时到此观察,并做好了观察日记。

3校外蔬菜园

经过校内蔬菜园的种植,学生们提出种植的品种有限,能否到校外开办个蔬菜园,多种点植物,让我们了解和增长更多的知识。经同学们商议,将校内定为A区,校外定为B 区,校外蔬菜园开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日记内容丰富了,知识积累多得多。

4校外蔬菜花卉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年级的部分同学从树木中还带来了花草,种植在蔬菜园的四周,装饰蔬菜园,想让我们的蔬菜更漂亮。这个做崇远小学:陈建平

第 3 页

2013-5-20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崇远希望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记事

法得到了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的赞同,学校又另开辟了一片土地,种植花卉,蔬菜花卉园的成功开展,让到校检查的上级领导很是称赞,这个做法很适合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帮助大,让我们要下大力气做好此事。

5室内花草的种植

为些,学校领导与老师们决定让学生学习室内花草的种植,学校室内花草种植如期开展。室内与室外花草的种植技术是不尽相同的,同学们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请教当地大棚种植户介绍经验,学习种植室内花草。同学们提议,我们种植的花草都比较普遍,下一阶段,我们是否考虑种植一些比较名贵的植物?

三、开展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的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革的核心是需要培养学生 “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能力在于学生,让其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校积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将课改工作与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使学生各种能力的潜在素质充分表露出来。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凡是小学生崇远小学:陈建平

第 4 页

2013-5-20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崇远希望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记事

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并能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小学生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活动往往是具体的和直接的。我校充分利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我校三年级的焦明建同学,以前学习一点积极性也没有,自从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做事用心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在一次写话训练中,她用自己在基地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写出了一段让全班同学都伸出大拇指称赞的话,这就是实践基地开办的成果。学生们的直接参加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虽然流了汗,但大家是幸福的,快乐的。

2、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明显提升

在实践基地活动中,学生们要分组,要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讲述给同伴听,这锻炼了他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前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不自觉的要讲出自己的心里话了。六年级的焦小菊同学,五年以来,在学校听到她说的话最多有50句,可以说是完全的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实践基地活动开展后,上课开始了发言了,说话的条理性还很强,正是让人另眼相看了。重庆市教委周旭主任到我校视察工作,在与其交谈中周主任就称赞她大胆,说话得体。

3、培养了合作与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主动学会合作,通过基地活动,学生们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抓住发言要点;二是学会提问和质疑; 三是崇远小学:陈建平

第 5 页

2013-5-20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崇远希望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记事

乐于表述观点;四是勇于接受意见;五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动辄灰心丧气,失去信心,缺乏动力,见异思迁,轻易地否定从前参加的活动,就不会在某一活动领域里发展出真正的能力来。我校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勇于展示自己而不炫耀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品质,自信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基地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5、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们在种植中,要规划这片地种植多少株树苗,多少窝菜,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发现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植树问题,将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了一起,数学课上的植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基地实践中获取的有效知识,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由不会到会学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6、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种植好植物,学生们要上网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利用信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通过基地实践活动,我们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主张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崇远小学:陈建平

第 6 页

2013-5-20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崇远希望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记事

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体味成功。

诚然,我们在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上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去思索,去探索,去完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会不断的朝着成功的目标而奋斗。

崇远小学:陈建平第 7 页

篇7: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笔者现就如何利用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现在对一件事比较好奇,你们的衣袋里一般装着什么呀?”大家一个个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答案有纸巾、钥匙、胸卡、零钱、笔、橡皮,还有一位同学灵机一动,说他的衣袋里一般都装着“空气”,多么调皮呀。我继续问:“来看看这个小男孩,他呀长大后成了昆虫学家呢,你看,他的衣袋里鼓鼓囊囊的,装的是什么呀?”“昆虫!”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咦?难道说小时候衣袋里装满昆虫,长大后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一课的导入,用交流谈话、看课文插图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利用“矛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会有求知欲,有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会因文制宜,创设“矛盾”情境,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用动画出示了变色龙捕食蝴蝶的瞬间,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第十二自然段,感受到了变色龙捕食的特点――“快”。继而提出,既然变色龙捕食如此之快,那为什么课文的第九、第十自然段中却写到了变色龙很“迟钝”呢?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寻找答案的欲望。

三、利用“争论”情境,培养批判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就会便课堂出现无法预设的精彩。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能体现儿子爱父亲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用横线划出能体现父亲爱儿子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觉得课文第四自然段也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他学生都反对,认为第四自然段仅仅是写了儿子种的花非常美丽。我立即给学生展现了一幅公园花开的图片,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这幅画,学生都能够想到“万紫千红”“五颜六色”“春色满园”等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经过思考,有的学生感悟到鲜花是很常见的,在高尔基的眼中,鲜花似乎异常美丽,这就是因为高尔基特别爱自己的儿子,所以看了花内心才会充满喜悦。有的学生觉得也写出了高尔基觉得有这么贴心孝顺的儿子而感到自豪,还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描绘鲜花的美丽衬托出高尔基对儿子的喜爱与赞赏……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教师相机启发、诱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丰富、拓宽情境,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拓宽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方面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知道了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之后,我问学生: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会怎么做?再想一想,还会有哪些让人感动的情景呢?学生马上就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说:有的乡亲生病了,但是没有钱治病,嫦娥就会把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的一点钱拿出来给那个乡亲去治病;有的乡亲家孩子没有钱上学了,嫦娥也会把自己做新衣服的钱省下来送钱给他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情境的不断丰富、拓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时刻保持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课堂上教师利用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李吉林老师在《让情境教育的亮点亮起来》一文中说:“情境教育让教师带着情感与智慧的光亮走进教室,走进儿童中间,让课堂亮起来,让儿童的心灵亮起来。”我想,在这样的“亮”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是充满了学习激情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会认真学习“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育的理念,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篇8:利用情境教学学生创造

一、利用即时情境,爱护每一颗心灵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和文化之中,人们只有进入其中,才能学到所谓的知识。在活动中能促进学生信息、情感的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达到教学目标。有这样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山村的代课教师,在一个滂沱的雨天,面对一个迟到的淋成落汤鸡的孩子。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老师说:“今天我们玩水仗,好吗?”一教室的喝彩声里,老师和孩子们尽兴地在雨中玩起了水仗。这是怎样一颗包容的心啊,呵护了那淋湿衣服后的孩子惴惴的心。再想想自身,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是否真的呵护过每个孩子!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当学生因为顽劣而分神,或者当学生违规做了小动作,我们总能找出诸多的不是来呵斥他们。而当呵斥过去,面红耳赤的他们在同学的哄笑声中,更多的只能是对老师和学科的退避。而这,又注定了我们教育的失败。

“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来临之际,我充分利用“双节”这个即时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结合音频资料《疯娘》、视频资料《天堂的午餐》和自己的下水作文《母亲》,给学生现身说法式的上了一堂作文课。利用即时情境,既感动了学生,也让学生收获了写作文的心得: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样的文章就是最优秀。爱护每一颗心灵,就是点燃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同时也要利用适应的情境让他们感受到这份温暖。从某种角度说,爱是一个教师最大的人格魅力,它是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关爱,他们曾经是被遗忘的一族,一句简单的表扬也许能成就他们一生的事业。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 爱,无时不在,只要我们懂得利用即时情境,任何一刻都会有最美的风景。

二、创设模拟情境,激发每一种潜能

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受客观环境与氛围,处于“身临其境”状态,在问题引导之下,学习兴趣因之激发,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开展,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思维活动得以激活。很多教师总抱怨学生不好教或是孺子不开窍。究其原因,十之八九不是由于学生本身的智力高下,恰恰是我们做教师的错过了去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也许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美术课。授课老师是个年轻女孩,但貌不惊人的她硬是有本事让许多年长的听课老师为之喝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老师一堂课就是以开启学生想象力为目的,激发起每个孩子创造的潜能。她觉得,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最好的,最棒的!

这堂课的内容是“画树”。老师突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进行“师讲———师画———生临摹”的步骤,而是通过不同画面,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树的形态不一,学习树的基本画法。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表达对大自然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当下课时,学生交上来的树无一雷同,并被添上了许多动态的人、动物和鸟类。老师通过不教而教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想象、创造的潜能。作为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同样也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遗忘或忽略了。

三、运用评价情境,保留每一分公平

在情境中评价学习结果,并允许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一个老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他首先应该是个公正的人。由于受情感的支配,很多人难免会有个人好恶,这恰恰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大忌。特别是作为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对待我们的学生。

我曾在班里做过一次小型的问卷调查:当学生被问及什么是理想老师的重要品质时,56%的学生最希望的选项是老师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老师凭自己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同学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老师的基础。有同学干脆直白地写道:很多老师偏爱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对中等的学生很少过问,很少注意;对经常犯错、不守纪律的学生则总像凶神恶煞。看了这些,我们再想想自己,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很习以为常的事吗?

如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我在批改测试卷的过程,突然发现一位平时成绩平平的学生最近每次都考得特别出色,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查看了他同桌最近的成绩,结果,每次都远不如他。于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表扬了他最近出色的表现,看到他满脸的灿烂,我突然觉得自己有时候依然带着有色眼镜在看待自己的学生,不禁有些惭愧。考上心仪的大学后,这位学生告诉我,一切都源于我一次课堂上对他鼓励性的评价,而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讽刺和挖苦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我们把关爱平等地洒向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赢得了学生。也许,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不争的现实,但只要在评价情境中做到公平、公正,我们就能驱散萦绕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上一篇:525心理健康日总结下一篇:在2007年公司职代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