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交流互动

2024-05-14

创设情境,交流互动(精选6篇)

篇1:创设情境,交流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口语交际融入老师精心创设的生活情境,让每个学生在多样化的交际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爱说。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口语交际的练兵场。如何在完成语文课任务的同时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爱说。

1.进入角色,真情体验。

《中彩那天》一课中父亲开着中奖得来的汽车却闷闷不乐,甚至“我”几次想上车和父亲分享这分喜悦都被父亲赶下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对父亲说什么?此时父亲又会说什么?当父亲把车还给库伯后吃晚饭的时侯他们父子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学生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孩子与父亲对话交流。又如在教学《鸟与树》一文当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由它的朋友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时,鸟会对朋友说什么,树又会说什么,这样在对话交流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2.联系课文,体验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课文的体验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教学口语交际《以诚待人》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中彩那天》中父亲把中奖得到的汽车还给库伯,表现了对朋友的真诚;《尊严》中杰克逊大叔善待逃难的人,表现了对弱者的真诚;《万年牢》中父亲做糖葫芦不掺假不加价表现了对顾客的真诚;《将心比心》中阿姨为奶奶开门表现了对长者的真诚,妈妈安慰扎针的护士表现了对晚辈的真诚。那么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帮助吗?你真诚地帮助过别人吗?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文和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二、积极评价,让学生敢说。

应该说课堂上学生每一次举手都鼓足了勇气,每一次举手都充满了期待,可是很多得到交流机会的同学的回答往往都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是生气地瞅他一眼?是不耐烦地训斥一声?还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上,班上一位比较后进的同学起来读课文,准确地说他不是在读,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短短的一个句子读了足足一分钟。读完之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而他则一脸窘迫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等哄笑声过去之后,我用平静又略带严肃的口吻说:“王春江同学,你读得很好,口齿非常清楚。如果多加练习,读得流畅一些就更好了。老师期待你的进步。”看到老师不但没有嘲笑这位同学还一本正经地表扬他,刚才哄笑的同学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当然,在以后的语文课中,我仍然经常看到王春江高高举起的小手,仍然一次次地让他站起来说话。在我的语文课上,不会有同学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而受到训斥惩罚,我总是对他们说你敢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本身就说明你很有勇气,即使回答错误也是一种收获。

三、互动交流,让学生会说。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口语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限,有时不知如何说,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交流中规范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必要模仿适时点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有时候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直观形象的示范,或让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注意问题,也能使他们从中学到甚至悟出一些语言、方式和态度。

2.做好课前准备指导。

一般来说,口语交际应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如《待客与做客》的口语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做客,学习一些待客做客的经验。课堂上老师扮演到学生家家访的客人角色,学生扮演小主人;学生之间互相扮演主人与客人,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明白接待客人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使用礼貌用语。

3.引导有序观察,按序表达。

许多口语交际课配有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图意后,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关系怎样?然后按观察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说出来。如《小猴过生日》,先让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不收老鼠送来的礼物。

4.展开想象,丰富内容。儿童想象力丰富,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丰富说话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小木偶的故事》,学生知道小木偶有了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让学生把《小木偶的故事》继续编下去。

想说爱说是孩子的天性,但敢说会说却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课堂契机,营造宽松和谐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氛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2:创设情境,交流互动

实施课堂互动

弼时镇中心小学 刘冰花 常永贵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提问”则是我们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一个重要方法.要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不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还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并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了“问题”这个纽带,就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生提问

课堂互动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吸取知识,是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要求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为根本。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以实现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提问有趣、有效,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又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既适应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又能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所以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更高的教学艺术,花费更多的心血。在课堂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人教版12册的课文中,有几篇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这些课文的内涵丰富,逻辑性强,阅读时,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学生可以从课本上的事实作出回答,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文本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不会很好。例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文中,我先提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课本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然后,我进一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而且学生也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但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后,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巧妙安排体会更深了。

在课堂快结束时,我再次出示一个具有价值的问题:“学了本课,你想对诸葛亮、周瑜或鲁肃等人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肯定鲁肃的顾全大局,有的则批评曹操处理问题太简单,疑心重,有的同学更是痛心疾首地批判周瑜的嫉妒狭隘。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在将来才是最有希望成为有创新人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提问质疑。

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明确要求学生要在预习中提问,设置了一个“你的疑问?”习题。刚开始时,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不能深入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问的是哪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句话是什么意思等。每次讲评作业,我总是针对学生的提问重点讲评,对那些有见地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这种激励下,学生提问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价值。如在预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鲁肃为什么不把诸葛亮的打算告诉周瑜?”预习《将相和》时,有学生问:“如果秦王真派人来抢和氏壁,那蔺相如将怎么办?”有的学生更提出“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去与廉颇和好,这样做让廉颇很没面子。”等这些问题逐渐涉及到文章的中心主旨上,甚至有超乎教材的探讨价值。

同时,在教学中更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如学习《草船借箭》中,我用多媒体显现诸葛亮面像,同时启发学生“现在诸葛亮到了我们身边,你有什么要问他的吗?”学习《将相和》时,我同样设计让学生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学生阅读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秦王为什么要越王鼓瑟?”“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击缶?”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逐个进行探究,使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提问,让问题成为课堂互动的纽带

学生有疑问,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而是主动的、独立性的学习,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教师要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肯定和鼓励他们,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对待学生提的问题。不管学生提问的价值怎样,都要给予肯定,能够解答的应该耐心细致地解答,一时说不清楚的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篇3:创设互动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互动情景,构建高效课堂,生活实践,关注度

一、环节设计和课堂导入

(一) 备课是关键

正确的分析教材, 明确课堂目标以及对课堂重难点的熟悉度, 上好一节高中课堂, 更是要注意课前熟悉的把握教材, 充分认真的钻研课堂安排, 灵活的设计课堂教学思路

(二) 教学语言的凝练

浅显易懂的课堂教学语言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沟通, 所以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水平, 能够让学生听明白教师的意图。

二、“教”与“育”的大一统

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 中学教育中的教育统一的特点比较的明显, 在教书的过程中渗透育人的理念, 是基本基于理念的表达。对于社会能力发展过快的中学生来说, 如何培养自主意识, 对青少年形成明辨是非, 敢于担当的品格是至关重要的。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教会学生预习的同时要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项实验研究成果, 我们常称之为遗忘曲线, 从这一曲线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了获取良好的记忆效果, 就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及时复习, 在较短的时间内, 很多内容就会忘记, 再去复习就是事倍功半, 不如在还没有遗忘或忘得较少的情况下赶紧复习, 这样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我们在记忆的时候, 可以利用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把相对重要的东西放在系列的两头, 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之, 初中化学要立足长远, 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化学教师要大胆实践,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新是建立在观念上, 而非口号

高效课堂的高效, 是对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的舍取, 更是对新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的憧憬。所以, 尝试着去摸索高效课堂的教师, 都应该明白所谓的“高效”不能滞留在口头上, 更多的是应该成为里程碑的招牌。不断的攀高的摸索, 不断的总结创新, 才能实现高效的理念。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中, 由于惯性思维的存在, 总会有新的问题伴随着新的教学模式出现,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次次的改革和传承。

(一) 教学模式新颖不代表脱离了形式主义的险境

纵览全国, 可以总结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以各种模式类似的口号做出的标识。这种命名推广、学习观摩的便捷性, 也存在着简单处理的危险。如果拘谨的一招这些数字化标志的模式划分课堂比例, 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教条出。

(二) 勿忘初衷

教师实际灌溉知识的时间逐渐的缩短, 但大量的工作却要求教师自己本身要不断的提升, 灵活的适用新形势。如果教师不能真正领会这一形式的要求, 把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堪称“放牛式”的管理, 或者干脆置之不管, 将会完全的脱离“高效课堂”的初衷。

四、点拨要注意方法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更是要求学生在智力与心智的启蒙。教方法, 而后养习惯是最好的传道授业。抓住关键词来点拨学生, 引导进入高效课堂, 从而打造课堂上的小高潮, 这样课程遇到的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更能让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到渠成。

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利用丰富的资源的同时要充分注意拓展训练的适用度。课堂资源为主, 其他资源为辅。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和接受能力。总之, 教无定法, 如何在有效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的是掌握学习情况, 分析教材, 根据课程的标准来确定教学的目标, 围绕目标展开课堂,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五、杜绝题海, 优化设计

如何做到轻负担, 高质量。精心的设计作业环节, 能够让作业设计的有层次性, 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布置作业应避免过于的形式, 做有层次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简单的巩固练习能够做到及时的布置, 及时的收缴, 及时的批改以及及时的反馈。总而言之, 教育的高速公路就是轻负担高质量, 坚定信念才能够践行新课程, 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六、激励机制的作用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课堂评价,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才能运用自如, 只有这样, 才能让高效课堂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3]崔录, 李玢编.《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4]《当代教育参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注意的三点》, 2008年4月

[5]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

[6]《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版.

篇4: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互动;交际

小学生英语学习认知心理告诉我们,通过情境活化学习内容,便于他们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动力,激活他们的认知情感。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能利于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相互交流和主动对话,帮助他们在获得丰富感知体验中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活化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沟通,帮助他们将自身感知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不断展示,更利于他们在交流中增强英语表达运用的地道性。

一、运用自由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同桌交流

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在自由对话交流中增强理解感知是前提,能使得学生在不受约束的交流中增强感知。创设自由对话情境,使得学生不再完全听从教师的讲解,而是在相互讨论中深化语言知识理解。

指导学生在自由对话的情境中主动融入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对话,使得彼此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下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围绕“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和“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 ”进行同桌交流,让他们在彼此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融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针对学生在同桌交流中的情况,可引导学生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make fruit salad for your parents?”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能深入阅读主动表达。通过同桌交流来深化课程学习内容,能使得学生享有更多的表达运用机会,便于他们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自由对话情境运用,能使得学生在获得全面感悟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主动交流的意识,理清表达逻辑思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引导他们结合同桌交流意见,主动说出相应观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总结方法,引导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有针对性地挖掘文中值得探究的素材信息,加深感知。

二、创设协作交流情景,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借助合作互动的形式来活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不断模拟尝试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收获,更利于他们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协作交流情景,能使得学生在团队讨论中主动运用英语知识,让交际当成是自身学习的必然需要。

通过协作交流情景,引导学生在群体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感知,更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例如,在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主动表述。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就“Do you know how to play basketball/football?”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playing basketball/football?”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提出相应的意见。利用小组协作情景,能使得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更加主动感知,帮助他们在合作中更加主动灵活运用。

创设协作交流情景,便于学生在群体讨论交流中更加主动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在指导协作交流中,应该注重话题的精选和合作探究过程指导,帮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好有效参与交流。重视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交流,引导他们针对情景互动中的发现主动拓展,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问题,在破解问题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营造积极展示情境,支持学生角色模拟

给学生搭建积极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自我呈现和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能使得在展示中释放精彩和活力。通过积极展示情境创设,更能够使得学生主动改变学习思维,在角色模拟中深化感悟体验。

运用展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角色,更利于学生在自我模拟表演和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积累。教师

可根据教学要求,多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角色,让他们在主动扮演的过程中有所感知。关注学生的自我表演,让学生在主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能自觉加深感知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可帮助学生模拟Mike、Ben、Yang Ling、Mr Green等角色,让他们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英语综合表达。

如前所述,通过活化课程资源创设和谐情境,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话交际,能使得他们强化认知,帮助他们获得深刻感知体验。引导学生在生动情境中开阔视野,帮助他们在活泼交流中加深感知,利于他们有效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2版

[2]陈剑.提高小学生英语真实交际能力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05)

篇5:创设情境,交流互动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三年级的小同学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在一堂音乐课上,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在欣赏《木偶的步态舞》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同时配上 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随后的歌曲学习《一只短笛轻轻吹》时,我又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牧童、小鸟,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篇6:创设冲突问题情境

摘 要:提升课堂有效性是我们教学的不懈追求,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这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关键词:冲突情境;教学有效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论的重要理念。作为主体的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合作提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却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困扰。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他们认知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收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可教学时刻”,以激励学生认知的内在学习动机,以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创设了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 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呢?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冲突情境创设的实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冲突情境,营造可教学时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离不开创设值得探究又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意外的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具有冲突的情境之中。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究的冲突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产生学习期待,引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兴趣,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获得,并且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即从具体走向思维。

另外,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创设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效性和探究性的教学冲突情境,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面拓宽,各种背景知识丰富,关注人生及社会问题,并渴望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把握社会热点,努力寻找与生活结合点,创设冲突、矛盾的情境,以此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起内在动机,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知兴趣,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获得感知、获得体验、获得真知。为此,冲突问题情境的选择,还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社会性。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我除了精选社会生活中与人为善的感人事迹也立足学生实际融入学生身边的实例,更是根据当时“彭宇案”精心设置了“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冲突情境。从2013年彭宇案开始,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引发国民大讨论,因此这件事也为学生熟知。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扶!不扶!双方不同观点的争辩不亚于网络中的“口水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上课结束后,我还根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写了一篇《扶?扶!》的小论文,引发学生收获感受。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尤其是矛盾冲突情境,提供诱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离不开创设恰当的冲突情境。

二、把握学生思维动向,推动矛盾冲突“升级”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从质疑开始,设疑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缺乏师生、生生间互动的热烈气氛,或者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走向答案的单一那么至少创设这个问题的有效性是应该受到质疑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冲突矛盾情境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质疑,而且冲突情境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蕴含着能激起学习者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如,本学期我在准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框题:《自觉维护正义》公开课教学中,“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有正义感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我苦思冥想。如果延续传统的思路不外乎是借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但是,个人感觉这个方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更不足以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2015年6月6日南方都市报关于《广东某企业为患儿捐款20万后要求退款:多按个零》的报道给了我方向。针对这个在网上也引发热议的事件,我设置了“你认为捐款应该退吗?的问题情境。但问题抛出后学生却更多从正面的角度回答并说明原因,没有太多的疑义,一度出现“冷场”。显然,我希望引发学生争议的设计初衷“跑偏”了。课后反思时,我在想:“问题这样设计不好吗?学生这样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吗?”。试想“老人摔倒,该扶吗?”、“因为多按个零多捐的款项,该退吗?”,如果这类问题的导向在人们心中是这么清晰,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大讨论呢?此外,在45分钟课堂这种约定的环境下,在我设计的具有隐形导向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答案很容易走向“标准化”、“单一化”。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动向有一种洞察力,要做好课前调研,有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教学预设的调整,为冲突的营造和解决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和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开阔思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体现思维的层递性。因此,在公开课教学中,我最终将问题确定为辩论环节:“该退!PK不该退!。”首先让学生遵从心中的想法,选择立场,再由双方推选各自代表进行辩论。(当然这个环节要高效完成,课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辩论环节将冲突升级,诱发学生激烈研讨,碰撞思想火花的燧石,有利于营建浓烈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获得真知,体验别样的成功和快乐。此外,我们知道,在政治教学中伟人或英雄模范事迹等为我们津津乐道。但这些事例貌似离学生很近,心却隔得很远,容易造成榜样诉求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在选择类似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思维品质等,将学生引入冲突情境的角色中,才能倾听到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比如,我们在设置上述情境时,也可以表达成“如果,你是小乐平的家长,你会退?or不退?”,让冲突的情境离学生的心更近些,才更能捕捉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人人都蕴涵着思维的力量,智慧的火花随时会迸发出来。冲突问题情境就如一根导火线“逼”着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促进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长期下去,学生还能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要实现这个效果的更大化,一定要立足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务必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借助教师巧妙设计的冲突情境这个“推手”,打造出我们高效而精彩的魅力课堂。

三、化解冲突矛盾,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而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成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是否达到并且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获得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上,更要借助现实的、直观生动的,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华东师大周彬教授说过:教育并不是要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播下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我们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只有完成这样的目标,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和教育。但是,我们的教学是面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尤其是社会中假恶丑的现象时不时挑战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权威和话语权。比如,“尊老爱幼、见到老人摔倒,要主动帮扶!”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选择。但是,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而被讹诈的社会现象却是鲜活的存在。面对类似的社会现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说教是不能缩小教与学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的,是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在信息渠道如此之多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我们教育者有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我们要选取 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联系的社会热点、围绕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又能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人摔倒,扶?or不扶?”、“多按个零,多出的捐款,退?or不退?这种冲突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者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既掌握了相应知识目标要求,又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探究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当社会生活让我们教师的教遭遇学生的质疑时,我们教育者要注意“看护学生心灵”,要坚守教育本质。因此,在冲突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要用心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从而有效地实现认同、感悟和内化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初步提升。

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引导、启发学生在思考中,在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在矛盾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形成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要使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托,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特别是以冲突、矛盾情境为载体,更能引发学生质疑、讨论、释疑,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共生效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习者严密的思维能力,提升探索和归纳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最终得以有效的落实和发展。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员工员工代表发言稿下一篇:下雨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