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1

随着国际、国内等各类商务活动急剧扩展, 加大对从事商务管理活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主要为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 提供在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和商务活动中能独当一面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现行的工商管理本科和工商管理硕士培养的模式有其自身优点和培养方向, 那么如何优化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就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定位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 商务、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领域第一个层次有管理学博士和工商管理博士 (DBA) , 它主要培养该领域学术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第二个层次有管理学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 (MBA) , 它主要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第三个层次为管理学本科生, (但据说教育部将取消纯管理学学士学位) 它是培养管理实践的实用和创新型人才;第四个层次即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经过研究后认为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定位既不同与前三个层次的“高定位”, 也不同于中等职业类似专业和一般社会人员的“低定位”, 而是介与其中“承上启下”的位置。用一句话概括: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商务管理活动中出色执行者, 或称作“商务管理活动的操盘手”。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具体定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专业目标定位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国际和国内商务活动第一线的基层和中级管理应用型人才。

1.2 职业定位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 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商务管理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爱国、敬业、爱岗、创新精神, 成为掌握先进商务管理技能的知识型劳动者。

1.3 知识、能力定位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商务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和教育, 以商务管理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商务管理职业描述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按需施教;着眼于商务管理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因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商务管理活动结构、内容的调整、补充、更新, 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 体现商务管理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应是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高级商务管理活动的专门人才。

2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高职学生, 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态

从事这商务活动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一是具备诚实守信, 真诚待人, 务实处事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敬业吃苦, 任劳任怨老黄牛精神, 不计较劳动付出与回报的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三是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 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是完成高品质商务活动的必备条件;四是守时, 由于商务活动的时间概念强, 涉及人员多, 地域广, 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守时的基本品质;五是态度乐观、积极向上、心态良好, 在冲突和危机面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勇敢面对突发性危机, 切忌盲目抱怨、逃避责任、懦弱胆怯、相互推委或消极不作为;六是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牢记自己的服务职能, 邀功请赏、居功自傲都是要不得的。

2.2 基本商务管理技能

由商务管理知识转化为商务管理能力, 才能很好地胜任从事的商务管理工作。根据对社会企业调查, 概括起来应该具备以下商务管理技能。

第一是良好沟通能力。因为商务管理活动经常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 因此高效、便捷、友好的沟通技能特别重要。沟通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良好的口头沟通能力, 应该做到说话清楚、表达准确、言简意赅、适当幽默, 应该具备普通话和英语表达的基本能力, 不说大话、空话、废话、假话, 做到言之有据, 客观真实;良好的书面沟通能力, 应该掌握商务文件、信函、市场调查、财务报表等撰写, 应该能做到中文、英文双语撰写。

第二是良好的商务形象和礼仪风范。

第三是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所指的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绝不等同于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水平和能力, 而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找到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四是协调关系和整合资源能力。协调组织内部和外部关系、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是商务管理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和达到的目的。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包括上下关系、部门之间关系、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有时要触及部门和个人利益。

3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3.1 借鉴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德国“双元制”模式:指的是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的职业教育的模式。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 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教育。其特点有五:一是两个教育主体棗企业与职业学校;二是受训者的双重身份棗学生与学徒;三是两种法律依据棗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四是两个主管单位棗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五是两类课程棗理论课与实训课。

(2)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模块教学”模式) :即职业教育与工作训练交替实施的课程。它强调建立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采用完全学分制。

(3) 加拿大“学习工作结合”模式: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 也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方式。其基本做法是: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专业学习后, 将他们安排到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公司、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学校负责安排实习单位, 用人单位付给学生工作报酬。

(4)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是一种教学模式, 一种教学思想, 是要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 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 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 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 让学生通过生产, 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工厂”的模式, 是将学校和工厂这二元统一领导, 统一组织, 并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动作, 更突出地把技能教育摆在本位上, 以便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 可以说,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工式的“双元制”职教模式。

3.2 做好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六个转变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作以下调整或转变:

一是培养目标:从“培养知识型人才, 重视理论创新能力”转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重视就业发展能力”。

二是学习制度:从“学校是核心, 全日制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联合, 重视理论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实施弹性学制, 职前与职后结合。

三是教学内容:从“校内课程为主, 重视系统性与专业性”转向“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经验并重”。

四是证书制度:从单一“学历证书”转向“双证书制度”、“多证书”, 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多证书”结合。

五是教学评估:从“重知识考试, 重系统规范”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

六是在师资方面:从重“知识理论、创新技术型”转向强调“教师队伍的实际从业能力和技术, 并重视聘请企业专家”。

3.3 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商务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学和实习时间分配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上采取2+1+1+2的模式, 即在六个学期中, 第一和第二学期为商务基础知识理论课教育, 安排课程如经济学、高等数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逻辑学等;第三学期为商务管理活动认知实践, 到学生感兴趣或学校安排的专业商务公司实习, 这次实习以认知为主, 让学生了解商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涵;第四学期为商务管理应用知识和相关理论的传授, 安排课程如现代商务礼仪、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学、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应用文写作等;第五和第六学期为就业前的实习, 主要是以具有就业导向的实习为主。

(2) 教学主体多元化:由现在的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模式, 向学校和多家企业、社区、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多主体模式转变。

(3) 培养方向创新:把一般社会就业培养和具体企业订单培养结合起来。企业订单式培养就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 提出订单, 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无论从培养效率和效果上讲都是最好的。

(4) 授课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高职学生的定位决定其授课和教学模式应不同其他高等教育模式。理论教学应占教学环节的比例大幅减少, 只占所有教学时间的10℅左右。同时理论教学的方式也应该从纯介绍理论向由实践环节或案例引入理论教学转变。因此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应该具备“双师”资格和能力。

(5) 培养学生就业方向由模糊向具体转变:在培养学生具体的职业能力上, 根据学生自己的定位、喜好或企业要求, 在第一次实践环节中给予初步确定, 在接下来的理论或学校教学环节中, 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向应有所不同, 这样更有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为就业打好基础。在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训环节中在有针对的选择企业进行, 进一步确定职业定位和职业倾向。

摘要: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是一个由原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更名的新专业。本文试图从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相类似专业的定位开始, 分析改专业的特殊性, 结合高职学生的业务知识、技能、心理、未来诉求的现状, 探讨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在以上剖析基础之上, 结合笔者多年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训的经验,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做法, 大胆提出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几点新思考。

关键词:商务管理专业,定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渭雄, 孔棣华.现代教育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王明伦.21世纪之初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9) .

[3]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 李廉水, 唐德才, 施卫东.知识经济需要我们做什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6]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 2005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纪要.[EB/LO].http://learning.sohu.com/20051016/n 240545581.shtml.

[9] 邵文华.高职的定位:职业特色[N].中国教育报, 2001 (10.1) , 3.

上一篇:《中外医疗》投稿说明下一篇:健康教育在临床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