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显得非常紧迫。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篇1:

利用业余时间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出现的虚度光阴和浪费时间的现象以及我国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就业难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学生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商丘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蓝本,认为高校要重视业余时间的教育,引导、督促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业余时间。同时,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样化的业余生活提供设施、场所,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成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业余时间;综合素质;科研项目;社会实践

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培养者,应该加强管理措施,督促、引导大学生科学、有效地管理业余时间,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在学生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商丘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蓝本,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高校管理提供参考。

一、高校应普及人生规划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杜绝大学生浪费业余时间的现象出现。目前,很多同学没有利用业余时间的观念,很多大学生迷茫和浪费时间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在大学生活过程中没有目标[2]。针对这一点,高校首先从大一开始普及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是在评估个人性格倾向、实际能力和主观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外界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与权衡,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定位,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为之付出实际行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能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工作,能理智地分析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树立长期的职业目标,并能为之确立短期目标。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价值并能有效地普及到学生中间去。为此,高校应该每年开展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头脑里,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合理地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执行的动力和合理的计划,再通过时间管理的教育让他们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四象限”法就是一个很好地管理自己时间的方法。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如学习任务;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第四象限属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同学们按照这四个标准对自己的事情进行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促进自身的发展。到了高年级以后,学校要组织一些就业指导和培训,让大学生为就业作好各方面的准备。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业。

二、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提供一些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平台

当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高校有优越的教师资源和活动平台,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长为其提供多种平台,让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

(一)高校要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首先,对于学习兴趣和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可以成立一些科研兴趣小组,由专门的老师指导,这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学习撰写本专业的论文,能力强的科研小组还可以单独申请课题并承担课题的研究。拓展和延伸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日后深造打下基础,同时也会在同学中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高校要多组织科研或者科技大赛。除了国家举行的一些比赛,如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外、发明大赛等,应该在本校举行了一些切合学生自身能力的小规模的比赛,如论文比赛、翻译文献大赛等。

另外,高校应该多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给学生们作讲座,在业余时间多组织一些科研交流会、研讨会等,扩大学生们的科研接触面,让更多的学生能走进科研。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科研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不多。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活动。

(二)高校应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和活动器材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减轻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治疗心理亚健康、预防心理疾病。

(三)高校要能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社会实践提供校内和校外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与教学理论相适应,以实践方式来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将知识技能转为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在校内,实践能力强的同学要开展一些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校外实践一般都安排在大四进行,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如果在平时就能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加深和检验理论知识,弥补纯理论学习的不足,就可以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要根据专业需要,建立不同的校内实践基地或者在校内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需要在校外进行实践的专业,高校要在社会建立一些校外实践基地,比如为师范类学生联系一些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作为学生们的校外实习基地;酒店类专业要到酒店实习,高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所设专业的不同,和社会上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的专业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是更加宽泛的,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于还没有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高校要鼓励大学生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

此外,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技能发展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其硬件措施,要能满足学生学习、体育锻炼以及发展特长等需要,比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如乒乓球台、篮球场等[4]。

三、高校应该为贫困生的业余时间提供校内和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

为了帮助贫困生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很多高校都设有勤工俭学岗位。但是,现在高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和以前相比,变化不大,还是以前的那些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食堂帮工等单纯劳动型岗位,而且劳动报酬也不高,已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因此,高校应该设立一些管理型的(比如辅导员助理、宿舍管理等岗位)和科研型的岗位(如助学岗位)。同时,为了满足贫困生打工的需要,高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会,让贫困生到有保障的地方去勤工俭学[5]。

四、高校应该抓好社团建设,让社团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第一选择

高校应该认识到社团建设的战略地位。社团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以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社团是大学生业余时间培养和发挥兴趣爱好的重要组织,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但是,现在的社团一般都是学生自主组织的,管理比较松散,社团成员和活动都比较随意。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高校应该发挥统筹优势,合理地建立一些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社团,并且能加入到社团的管理中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让学生们定期开展活动和项目。同时,对成绩突出的社团,高校要作出一些相应的奖励。对一些好的做法要普及,从而完善高校的社团建设,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五、高校辅导员要督促和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地利用业余时间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因此其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并督促、引导他们合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首先,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并纠正大学生业余时间中出现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辨别不清,很容易被别人利用,有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的打工过程中认识了一些不法分子,被骗上传销的道路,甚至被骗到一些邪教组织中去。辅导员一定要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于业余时间经常不在学校的同学更要重视。辅导员要把握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首先,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的身体、思想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辅导员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管理和利用业余时间,第三,辅导员要重视宿舍文化对业余时间利用的价值。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面度过的。宿舍活动是形成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学生宿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流行性和思想行为真实性等特征。辅导员应该把宿舍当成教育的第二阵地,要善于利用宿舍文化引导功能,在宿舍中形成珍惜时间、爱学习、争上进的文化氛围。

爱因斯坦和鲁迅都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大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但是会对业余时间进行安排的人很少,很多同学都是随波逐流地以消遣为主。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学生业余时间的教育,引导、督促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业余时间。同时,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样化的业余生活提供设施、场所,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成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左冰,赵辉,宫萍.关于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对策思考[J].科教导刊,2013,(0).

[2]赖文强.加强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12).

[3]夏莉莉.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4).

[4]黄雪燕.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5]胜令霞.大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决策——以河南大学为例[J].中州学刊,2011,(5).

作者:董若颖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篇2: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途径

[摘 要]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显得非常紧迫。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层面,这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呼声和新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当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现实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和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

1.较弱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90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迈入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由于在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则较弱。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表现出了较差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则反映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独立工作能力。

2.有教严重的功利导向。高校是社会构成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具有“社会人”属性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市场经济较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透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显现出目光短浅和很强的功利功利性。学习上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

3.身体、心理上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生通常会用孤立极端的观点去看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在日常学习中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在日常生活上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奉献意识;缺乏自理、自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的普遍看法是:男生整体高于女生,并且这种趋势随年级的升高而越发得明显;城乡学生就业能力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我们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人品好、有上进心、踏实的中上等年轻人”,这几乎成为知名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共同看法。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较差。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其中前三者属于方法能力,后几者属于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需要有一批为国家富强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足、悟性强的年轻人,而不是单纯求职的人。”是用人企业挑选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近几年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领悟别人的精彩之处;合作意识欠缺,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措施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注重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这些方式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2.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等;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领导经验等;能力则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沟通交往能力,协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仅凭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5.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2]史辉.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J].内江科技,2007(9).

[3]林昌荣,林少珍.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6(5).

[4]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1).

责任编辑 马永义

作者:邱晶晶 马睿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篇3:

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及就业的作用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认识到创新创业课题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创新创业可以让大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的大环境,认清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明白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就业;作用

国家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创新型、创业型的人才,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人才是创新创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创新创业课题,因为创新创业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大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以强大的心理,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一个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表现的方式一般是发明或者发现新的事物。

创业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和能力,让大学生具备创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及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自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政策被提出后,很多人都加入这个热潮,大学生更是处于这股热潮的顶端。大学生要想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简单来说,创新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摒弃旧的事物和思想,追求一种全新的事物或者思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求机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创造新的价值。

二、创新创业课题对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及创业能力。这些素质被称为“创业素质”,而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业教育弥补了素质教育存在的漏洞。创业教育不仅突出了教育上的创新,其更关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可以掌握良好的创业素质,以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探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岗位都由机器来代替。由于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岗位也会发生变化。人们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要准确地做出预测和判断,及时调整计划和目标。这些都需要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课题来了解和实现。

三、参与创新创业课题对就业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课题的主要形式是指导大学生主动接受各种信息,勇敢地追求真理。对大学生来说,参与创新创业课题不仅可以表现自己,更能锻炼个人能力。这里的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题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大学生既可以讨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对某一项研究进行探讨;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或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在教师的耳濡目染和同学之间交换智慧下,每位大学生都会收获新的思路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其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创新创业课题中的比赛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当需要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每位成员都要发言,并能精准、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运用技巧。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有利于加强人际关系。

3.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课题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竞争的压力,会有一种危机感,因此,他们更会呈现积极上进的状态,并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努力提生自己,学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4.提高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而且基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这对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未来的发展都十分有利。

四、总结

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课题,大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发散,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大学生能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挖掘自己的长处,这对其将来就业有很大帮助,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蕾.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机制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4.

[2]熊素蘭.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意愿与能力[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作者:刘菁华

上一篇:二十一世纪文艺理论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