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论文范文

2022-05-0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哲学观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哲学就是最好的学院精神食粮。但是,有的人认为,哲学即使学好了也没有用,哲学理论学的太多,实际动手能力一塌糊涂,典型的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想法过于急功近利。哲学缺少功利性,它的崇高之处在正于它的超功利性。面对哲学的危机,我们不得不反思哲学本身,反思这个世界。这就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理论,即哲学观问题。

第一篇:哲学观论文范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意义

摘 要: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即哲学究竟是什么,其是哲学中最具基础的部分,它往往作为前提预设规定着哲学家的理论活动的旨趣和方向,决定着哲学思想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意义,本文立足“哲学观是什么”、“‘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两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意义。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意义

哲学,既不是自我封闭的苦思冥想,也不是固执己见的自我认同,其是在各种各样的哲学观的比较鉴别中,不断深化自己的。从总体上看,本世纪以来,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以当代世界哲学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出八种最主要的哲学观,即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批判说、文化样式说、实践论说。[1]哲学同哲学观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哲学,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哲学观。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解释原则,往往也成为他的哲学观的解释原则。他在哲学中怎样思考世界,他也就会在哲学观上怎样思考哲学。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足点,即“实践论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解读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哲学观是什么

在把现代西方哲学称作“语言转向”的同时,人们常常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实践转向”,对其的深入理解应该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我们应该明确,以哲学观为切入点的研究作为其中最直接的一条路径,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由于哲学观是哲学中最具基础的部分,它往往作为前提预设规定着哲学家的理论活动的旨趣和方向,决定着哲学思想的性质和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马克思是一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看法的哲学家,哲学经过他的革命性改造获得了全新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对哲学观的理解尤其重要。

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即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观表达的是哲学家对哲学本身的独特理解和特殊要求。所谓哲学观从路向与维度的方向而言,是以哲学反思方式对“哲学”自身所观,是用哲学的方式去说“哲学”是“什么”,在说“是什么”中以表达“不是什么”的规定。哲学观乃是“凝炼”、“精纯”地提供有着哲学自身规定的看法、哲学方式的自性规定以及哲学本身所容纳的根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观乃是元哲学 (metaphilosophy),它不是经过若干“软化” 而下降到某种较低理论层次的哲学理论“样式”,而是哲学的规范性“理念”。

从哲学观问题显现的理论样式来说,“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通常是隐而不露的。我们接近问题的通常路径是通过显现的问题样式即 “哲学曾经是什么”、“哲学可能是什么”以及“哲学不是什么”来接近“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显现问题的样式略有不同,但其相互关联度较高,其实质上是隐含其背后的内在的问题即哲学乃是什么,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就表明从完整的理想形态角度看哲学观,上述问题的展开以及其结论都当然地被概括到哲学观内容之中。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哲学观”并非仅限于对“什么是哲学”的解答,而是涉及到一系列与哲学本身相关的问题,明确说来,如哲学的主题、对象、性质、方法、功能、目的,以及哲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哲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和命运,哲学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哲学家的形象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等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意义理应关涉到这些问题。

二、“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哲学,因此,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哲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的实质即马克思的哲学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真正的”哲学,或马克思对“真正的哲学”的理解;而这种“真正的哲学”,就是体现或实现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哲学,也就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哲学观的酝酿、发展并最终确立,在总体上预示和显现着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理论特质,是我们在当代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基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应当说,马克思的这份“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及其所具有的哲学内涵,已经明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新的哲学观,即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全部哲学问题的哲学观,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之间的全部关系的哲学观,即我们所肯定的“实践论”说哲学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实践论的哲学观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自身的思想前提和逻辑进程。就马克思哲学观逻辑进程而言,我们可以大致这样理解:马克思是在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踏上其思想之旅的,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黑格尔已经在传统哲学观的限度内做到了极致,并以其无比庞大而精巧的体系“完成”了哲学,以至于“哲学往何处去”都成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一时代背景从一开始就为马克思提供了超越传统哲学观的思想契机。而这种哲学观上的超越的真正实现,则经历了三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即理性主义的哲学观阶段,人本主义的哲学观阶段,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阶段,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马克思的哲学观在其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规定性,但如果以整体性的视野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在一系列元哲学问题上的基本思想乃是始终一贯的,而这些“变中之不变”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基本原则,这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关键点。

第一,哲学的基础只能是社会历史现实。与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从来没有将哲学观视为独立于现实并自我发展的精神活动,更反对那种关于哲学支配世界的幻想。对于马克思来说,哲学并没有独立于社会历史现实的存在,历史上哲学形态的演变都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得到解释。当然,将社会历史现实作为哲学的基础并不意味着否定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现实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现实也必然包含哲学的塑造作用。正是基于对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解,马克思才能够“以一个特殊的领域—哲学—里的战斗来参加在社会的一切领域里进行的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

第二,哲学的功能在于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先导。马克思哲学观的发展历程表明,他从来没有想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于哲学的所有研究和批判都是为了服务于改造社会的革命性实践。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几乎找不到传统哲学所热衷讨论的问题,他所关心的只是建立一种哲学与实践的总体性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哲学从事的是理论的批判,不能直接的改变世界,但随着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现实中的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的揭示,“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必要性和途径也就显露了出来。

第三,哲学的主题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在传统哲学中,哲学往往醉心于彼岸世界的真理,很少将人的历史命运、特别是被压迫被奴役的人的历史命运作为自身的理论主题。与此不同,马克思则以强烈的人文情怀恢复了哲学对于人的深切关注。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来说,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特征的联合体,既是马克思为人类社会所揭示的未来图景,也是他变革传统哲学的最终指向。而马克思之所以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同样是为了将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现实运动之中来加以考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在科学研究中陷入实证的琐细,而是为经济事实建立起了批判性的概念。

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哲学对于哲学的种种设定,使哲学在抛弃掉超出自身能力的妄想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了对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及其所开辟的哲学道路作出初步的概括,这就是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以社会历史问题为对象,以改变世界为目标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作为马克思对哲学本身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创造活动,而且也始终规范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观不仅是某种哲学的“理论样式”,而且标明着一种哲学转折的理论路向,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哲学观从当代精神发展的水准来看,具有丰富的时代内蕴。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意蕴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哲学观是与当代哲学的主流路向与提升品格相吻合。这一时代的理论内蕴具体体现在:

形而上指向的确诺。马克思哲学体现了对“形而上”的哲学境界的追求。马克思并不一概反对康德把哲学看作是人安身立命之本的比喻。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认为不存在着超越历史之外的这样的安身之命根据。因此,马克思在将哲学返归于现实的问题、对哲学的境界形而上指向上提出了论理缜密的辩护。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解释意味深长。哲学境界从被动意义上说是指哲学的批判性、否定性,即不承认永恒的存在,将事物从暂时性方面加以理解;从积极意义上说又是指哲学的建构性、导向性和矫正性。马克思经常这样问道:人不是“一直努力想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创造自己的真实存在”吗?从人的超越方面来看“对象”,不是把自然(对象) 看作没有人的痕迹的无的东西。“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自然对人的生成的否定性就意味人不断赋予对象以人的规定,不断超越既定的限定的内容。这样看来,“全部所谓的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 劳动的诞生,是自然对人的生成”。人在更高水平上重新创造自己的真实存在与自然向人的生成是一体的历史过程,哲学的境界意义,正是要在“理想”的层面上表达人性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形而上”指向否定历史上特定形态的“形而上学”,而其所昭示的“形而上”指向对马克思来说则体现在历史的展开过程。关于这点也是最关键的,我们又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人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传统。与西方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把哲学封闭在抽象的概念体系中,主张哲学成为现实生活的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理论特征,它始终能够真切地聆听实践的呼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同样证明,哲学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忽视自身的学术建设,相反,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恰恰具有一种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思想的深人发展必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否则就会堕人纯粹形式主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哲学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又必须被提升到哲学研究的学理层面,否则只能停留于实证描述的水平。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发展。亳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没有想要提供超历史、超地域的普适真理;哲学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致力于时代课题的解答,并随着时代课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此相伴随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发展。如果说各种西方哲学在进人其他国家后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形态,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由于自觉地适应各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变成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哲学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特征。哲学创造的个性化原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由于传统哲学观长期以来将哲学视为无主体的真理,因而压制了哲学家的个性表达。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哲学家还原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从而在坚持自身哲学传统的前提下,充分包容了不同哲学家由于不同的个人气质、知识背景、理论兴趣而形成的特殊的哲学创造风格。正因如此,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传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个性特征。

当然,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马克思的哲学观也同样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才能感悟到马克思对哲学观的见解所提出的问题与结论,为什么不仅仅属于马克思本人的了,而将永恒地属于人类的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观的最本真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汪信砚,刘秉毅.论马克思的哲学观[J].哲学研究,2013(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第5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第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陆杰荣.论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意蕴[J].长白学刊,2011(9).

[6]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作者:胡园园 潘伟华

第二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摘要:哲学就是最好的学院精神食粮。但是,有的人认为,哲学即使学好了也没有用,哲学理论学的太多,实际动手能力一塌糊涂,典型的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想法过于急功近利。哲学缺少功利性,它的崇高之处在正于它的超功利性。面对哲学的危机,我们不得不反思哲学本身,反思这个世界。这就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理论,即哲学观问题。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 哲学观

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追求一种定在中的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哲学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的控制,哲学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以自由民主为发展目标,学术批判是是受到保护的。聂锦芳教授指出,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而学术必须允许自由的争论和批判。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马克思具体地提出,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现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因此,马克思给哲学提出的历史任务是,锻造一种世界观武器,使之成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无情的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批判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起作用,而且批判不只是破坏性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超越性的。就像你说我是错的,你必须说为什么我错了,我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一种理论自觉。哲学的社会功能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批判、超越。哲学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这是哲学安身立命的理念。

马克思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辩证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它是革命的、批判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谓现代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批判精神,就是人类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主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现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失进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阶段。当然,批判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新世界,批判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哲学是关于一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二,哲学是各种思想文化中最高的形式,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精粹。同时,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因为哲学具有人类性,具有超越时代的一面。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科学,而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哲学必须把握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及时的吸收思想精神,为迫切问题提供一个解释,进而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科隆日报的社论上,马克思首次明确的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这个命题被广泛引用,并被确认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最简洁、最精辟的论断。马克思所赞赏和肯定的哲学是源于时代、源于人民的哲学,是把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精髓升华为理论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必须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聚焦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问题能极大的推进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正因为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的统一,既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同时又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更引领时代向理想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心人、解放人的哲学

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而“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显示了马克思主张以哲学解放全人类的意旨。马克思说,哲学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它所参与的运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哲学的普照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这个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一开头就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5]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就像中国哲学里讲的道不远人,也是这个意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人间,正是哲学属人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的分析,以及如何让消除异化,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哲学的人类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完整严密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在内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规定: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从物质看世界,从精神看世界,从实践看世界,这是哲学世界观的三种主要方式。[6]从物质看世界,世界变成了客观世界,比如拉美特利的名言“人是机器”,这种客观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从精神看世界,正如陆九渊所说,心外无物。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种哲学把哲学变成完全脱离人世的空中楼阁,空有一个形式。它突出了人的自由和想象,但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从实践的观点看世界,世界的图景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中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从实践的方式观看世界,在两极到中找到了中介。

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还有科学和宗教,道德和艺术。哲学的方式是独特的,也是最高的。对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黑格尔说的好,哲学与宗教在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问,只是他们的形式不一样,哲学诉诸理性原则,宗教诉诸于感性原则。黑格尔对哲学与科学也有论述,他说,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内容不一样。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关于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一种。

五、结语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用“现实的理性”批判“抽象的理性”。现实的理性指的就是实践的理性,改造世界的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所追求的思维的全体自由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起来,把哲学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统一起来。哲学无定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久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它强调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正视生活对哲学的挑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与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4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6卷)[M].

[6]何毓德.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作者:李才辉

第三篇:“纯粹精神性哲学体系”的理论逻辑反拨:《法哲学原理》的哲学观解读

[摘要]黑格尔的哲学经常被学界指认为“纯粹的精神性哲学体系”,然而,这一指认却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极大误读,黑格尔哲学的全部旨趣在于它直面时代和社会现实。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哲学观进行透视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尽管在形式上表达为纯思和概念,但其“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他的哲学要实现的是“理性和现实的和解”,理性的事物一定要现实化,无法现实化的事物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哲学观;理念;解读

黑格尔的哲学也常常被学界一些学者解读为“纯粹的精神性哲学体系”,然而,这一指认却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极大误解,黑格尔的哲学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精神领域之中的纯粹理性思辨哲学,与此相反,他的哲学极力主张精神的现实化。黑格尔唯恐他人将其哲学误读为脱离现实的纯粹主观逻辑演绎,而明确指出,哲学的最高目的在于“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我们可以通过回到黑格尔的原著来澄清“事实本身”,让被“误读”遮蔽的真相凸显出来。

“法哲学”是黑格尔晚年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讲授次数最多的课程,《法哲学原理》是他讲授这门课程时所使用的教材,因而《法哲学原理》可以看作是黑格尔晚年最为成熟的“著作”,是黑格尔的思想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这本著作中,黑格尔借助对法哲学的叙事向人们宣告了他的哲学观,哲学观是哲学家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往往决定哲学家会建构起什么样的哲学体系。《法哲学原理》作为黑格尔晚年的思想结晶,其内在贯彻的哲学观对我们准确理解黑格尔哲学甚为重要,对《法哲学原理》哲学观的深刻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读,还原黑格尔哲学的本来面貌。

一、哲学的对象:理念——概念及其现实化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为核心,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三个部分,其中《法哲学原理》归属于其哲学体系的精神现象学之客观精神部分,包括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部分,是其政治哲学或国家哲学。黑格尔的法哲学明确反对社会契约论,否认国家的产生和合法性来自人的自然本性,他的法哲学(或政治哲学)贯彻了其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这在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史上堪称独树一帜。在《法哲学原理》的导论部分,黑格尔“定义”了其哲学观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哲学的研究对象,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理念。

在《法哲学原理》导论的第一节,黑格尔提出,法哲学以法的理念为对象,法的理念就是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在黑格尔的理论逻辑中,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理念,理念“不是研究通常所称的单纯概念”,包括概念及概念的现实化,这是黑格尔哲学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哲学的理念之所在,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就是指单纯的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概念与事物的本质相关联,概念的现实化是概念自身不断实现自身的真理的过程。抽象而言,概念的现实化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概念的现实化是概念自身规定性的展开。任何概念都包含着诸多的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在其展开过程中,必然具有现实性,因而概念必然会走向现实,成为现实化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维规定之中。黑格尔认为,仅仅停留于思维之中的抽象概念并不是真正的理念,真正的理念虽然包含概念,但它必然要现实化而成为现实的存在物;其次,概念的现实化表达为现实事物一定要符合其自身的概念。即现实存在着的具体事物及其自身发展过程必然要体现概念的必然性,换言之,任何事物只有在它符合自身概念的规定性时才“是”这个事物,如果某个事物不符合其自身概念的规定性,它就不再“是”这个事物。

黑格尔哲学之“理念”的独特内涵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所在,而国内许多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者,却往往忽视了黑格尔理念论的独特之处,因而导致对黑格尔哲学错误的理解。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已经明确指出,理念不同于形式思维的概念,是思维特有的规定性和规律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有些学者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理论正是出于对黑格尔理念论的误读,黑格尔的理念论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纯粹思维或纯粹精神之中,相反,黑格尔极力主张概念的现实化,概念在现实化过程中的各种规定性就构成了概念的现实内容,概念因而成为现实存在的事物。《法哲学原理》对黑格尔的理念论进行了清晰的表达,黑格尔明确指出,法哲学不只考察法的概念而是要将法的概念现实化,质言之,即法哲学把法如何构成我们现实的伦理世界或生活世界自己的研究对象。严格地说,黑格尔哲学要考察的是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而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在黑格尔看来,法的概念现实化即为人们的现实生存世界本身,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伦理等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就是法的抽象概念的现实化,黑格尔将其理解为法的概念现实化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哲学把“理念”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而理念则是概念及概念现实化的生活世界本身。黑格尔将概念和概念现实化的定在比喻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他认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是合一的:概念的定在如同概念的肉体,肉体要听命于创造它的那个灵魂,概念现实化的定在也必然要符合概念的规定性,只有概念设定的现实才是具有本质性和真理性的现实。但黑格尔哲学并不是要研究纯粹的抽象概念,相反,黑格尔认为,单纯的概念是片面的和非真理性的——单纯的概念如果仅仅作为概念存在,那它只能存在于人的思维当中,而不能成为现实存在着的事物,如果某个事物只能存在于思维当中而不是现实存在的,那它必然是片面的和非真理性的。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性的事物一定要现实化,无法现实化的事物是不具有真理性的。因而,如果从本体论层面上进行反思,给黑格尔哲学贴上纯粹精神性哲学的标签是对黑格尔哲学的严重误读,黑格尔的哲学绝对不是纯粹抽象的精神性哲学体系,它要考察的现实生活世界本身。

二、哲学的方法:思辨的方法或辩证法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部分阐述了其哲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旧时的形式逻辑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哲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思辨的方法或辩证法,即“从一个论题进展到另一个论题以及进行科学论证的那种哲学方法”。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化的定在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概念可以通过自身的辩证运动,使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显现出来,而概念自身运动的动力正是源自于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与其他任何认识方法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是概念思维从一个规定性到另一个规定性逻辑推演的方法,而“只有洞察这种区别的必然性,才能把哲学从其现在所陷入的那种可耻的颓废中挽救出来。”

首先,思辨的方法着眼于纯粹的思维规定而无须借助外部的经验事实。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我们需要明确,黑格尔的“概念”不只是人们思维中的抽象规定性,也是具体事物的本质,在黑格尔的论域中,任何事物只有在其符合自身的概念时,才是具有实在性的事物。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本身包含着属于自身的各种规定性,概念所包含的各种规定性之间在逻辑上存在相互过渡的关系,规定性的相互过渡是概念本身的逻辑运动,实际表现出来的是从一个规定性合乎逻辑的推演出另一个规定性,由于概念本身就是现实事物的本质,因而概念的逻辑运动表现为事物自身的运动,质言之,即概念从一个规定性,过渡到另一个规定性就是现实事物本身的运动。

其次,思辨的方法又是一种发现和认识矛盾的方法,这也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或辩证法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之处。黑格尔认为,我们“可以在一切种类的对象中,在一切的表象、概念和理念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辩证法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把同一律的奉为严格的教条,在黑格尔看来,任何概念都包含着肯定自身的规定性同时又合乎逻辑地包含着否定自身的规定性,思维的发展是从一个规定性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向自身相反的另一个规定性进展。一个思维规定性必然合乎逻辑的包含着与自身相对立的、具有否定性的另一个规定性,现实事物本身亦包含着与自身相反的规定性,认识一个事物正在于意识到这个事物是作为相反的规定性的具体的统一,这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形式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思维图式。

再次,黑格尔肯定辩证法是达到普遍性和必然性真理的唯一方法。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真理之必然性进行概念式认识的科学”,而“这种辩证法(思辨的方法)是达到普遍性和必然性真理的唯一方法”。他指出:“只有通过辩证法原则,科学内容才能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而经验主义的归纳与概括方法具有不完全性,经验方法无法保证归纳概括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与从经验事实出发的思维方法不同,思辨哲学的方法是一种完全合乎逻辑的方法,它通过概念的逻辑推演获得真理,而不需要借助经验材料的证明。黑格尔同时对旧的形式逻辑方法给予了批判:“旧时逻辑的种种形式和规则,以及下定义、做分类和进行推理的种种形式和规则,包含理智认识的各种规则在内,对思辨的科学说来都不中用了。”

概括而言,黑格尔认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只能是从思维本身的规定性推演出来,而无须借助经验事实的证明,思辨哲学的方法或辩证法就是一种借助纯粹逻辑推演而获得真理的哲学方法,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也是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在黑格尔的理论逻辑中,“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状态,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辩证法虽然只是着眼于纯粹的概念,但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因而辩证法不仅是思维的方法,也是现实事物自身的运动规律。质言之,在黑格尔的哲学里,概念的运动和现实事物的运动是同一的,黑格尔的哲学方法论虽然只是纯粹抽象概念的逻辑推演,但它要考察的却是现实世界本身。因而黑格尔的方法论是认识现实世界的矛盾,发现经验世界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真理的方法,虽然在形式上是抽象的,但本质上却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

三、哲学的任务:“理解存在的东西”

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大师,黑格尔一直在向人类理性的极限挑战,他试图把形而上学反转为科学。在他看来,科学是建立在思想和概念的发展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直接的直觉和偶然的想象上,而“哲学家的任务是发现真理,阐述真理,传播真理和正确的概念。”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黑格尔明确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最终达到“思想和经验的一致”,以及“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呢?我们首先应当澄清黑格尔所说的“存在的东西”是什么,黑格尔把“存在的东西”解释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

黑格尔作为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一贯主张哲学所要把握的不只是现象的、经验的东西,还要对现象背后的理性的、本质的东西进行追问,用概念审视现实和历史。他始终认为:“哲学是探究理性东西的”,“由于理性的东西(与理念同义)在它的现实中同时达到外部实存,所以,它显现出丰富的形式、现象和形态。”因此,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理性的东西”就是理念。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多次对这一观点进行确证和阐明,他在序言中明确指认:“关于自然界我们承认:哲学应该照它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它;而哲人之石所隐藏着的地方,就在自然界本身某处;自然界本身是合理的;知识所应研究而用概念来把握的,就是现存于自然界中的现实理性”。在自然界,哲学探究的就是自然界的现实理性,它们不是指自然界在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或偶然性,而是自然界本身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黑格尔把自然界的本质或概念看作自然界的现实理性,用概念把握自然界的本质,也就是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貌认识自然界,因而对于自然界,人们通常愿意承认公认并且有效的东西。

然而,对于伦理世界来说,人们通常认为,伦理世界是不具有自然界那样的现实理性的,是受任性和偶然性摆布的,即理性没有成为伦理世界自身的东西,真理是处在伦理世界之外的。黑格尔并不认同这样的观念,他认为,伦理世界也“享有自然界的福分”,伦理世界和国家是实现了的理性,它们仍然是哲学所探究的理性的东西。他指出,法哲学以法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而法的概念现实化即为道德、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现实的定在,“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质言之,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现实的定在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化,与自然界不同的是,自然界的现实理性存在于自然界本身之中,而伦理世界的理性在人的自我意识的要素之中,要通过人的自我意识或自觉意识伦理世界的理性,才达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权力,但这不等于说伦理世界没有自己的理性,我们不能把伦理世界看作是一堆偶然性或任性的东西,它们也是哲学认识的对象。

概言之,在黑格尔的理论逻辑中,自然界和伦理世界同属于哲学的反思领域和认识对象,哲学的任务始终是“理解存在的东西”,“存在的东西”即理性的东西,即理念。这与我们在前文中所述的——黑格尔指认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理念——是一致的,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理念不是主观的幻象或头脑中虚构出来的存在,它本身就是现实性的,这种现实性通过理念自身的对象化不断展开和丰富自身,而现象界的感性存在不过是理念的外在表现。

四、哲学的现实在场性:关注现实和为国家服务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还探讨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哲学的现实在场性表现在关注现实和为国家服务。黑格尔对现实的审视不是从经验事实出发,而是完全从思维的规定性出发,他明确反对从具体的历史条件、感情和直觉出发,而是将现实放置于理性的反思关系之中。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基石不是建立在直接直觉和偶然的想象上,而是要建立在思想和概念的发展上。”现实则是理性在经验世界中的显现,表达为理性与经验世界的和解。

(一)哲学的现实在场性:哲学关注的是现实

我们有必要首先阐明黑格尔对“现实”这个概念的理解,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东西并不是指现存的东西,他看来,所谓现实不是经验论者所说的事实,而是本质与实在或内在与外在所形成的直接的同一。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部分,黑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专门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黑格尔绝不是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的看作现实的,而是“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他提出:“在他(黑格尔)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质言之,现实与现存不同,现实的事物是有存在根据的、有存在必然性的,现实的事物必须是合乎理性的。而现存的事物则不一定具有现实性,很多现存的事物虽然已经失去了现实性、已经不再符合该事物的本质,但它们却仍然是现存的。黑格尔认为,现实是现存与本质的统一,理性、现实和理念之间是直接同一的关系。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提出,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正是因为他把真正现实的存在看作理念,看作是本质和实存的统一。

黑格尔把现实归于理性,认为,现实就是“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现实的世界是哲学考察的对象,哲学要关注的就是现实。黑格尔提出,“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直到现实成熟了,理想的东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并在把握了这同一实在世界的实体之后,才把它建成为一个理智王国的形态。”换言之,黑格尔反对从现实应该是什么样来认识现实,他认为,哲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只有在现实过程完成以后,哲学对它的把握才是可能的,哲学通过概念所阐述出来的东西其实是现实世界本来就具有的。在黑格尔看来,如果脱离现实世界,不去把握现实世界和现实过程已经呈现出来的实体性的东西,而去空谈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空想只不过是个人的私见,它不具有任何现实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那个时代,哲学无法超越它的时代,就像个人无法跳出他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一旦跨出它的时代就变成了私见。

哲学就像是历史的审判台,它只有在历史成熟以后,才具有工作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思想呈现历史的理性,哲学的理性期待着历史的成熟。如黑格尔所言,“常识不过是时代的偏见”,哲学所要探究的是真理,这就要求哲学要运用理性对现实加以反思,真理的东西不能被安置在主观目的或个人私见之上,现实事物本身的真理性要从现实和理性本身出发,而不能从个人的主观任性或偶然性出发。

(二)哲学的现实在场性:“它是为国家服务的”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部分,黑格尔指出,“现在这本书是以国家学为内容的,既然如此,它就是把国家作为其自身是一种理性的东西来理解和叙述的尝试,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是。作为哲学著作,它必须绝对避免把国家依其所应然来构成它”。《法哲学原理》作为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著作,它主要阐述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在序言中明确指出这本书是把作为实现了的理性的国家这种伦理实体作为哲学的对象来研究的,他认为“国家是现实的”。

对于哲学与国家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哲学主要或纯粹应该是为国家服务的,他指出:“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把哲学当作私人艺术来研究,哲学具有公众的即与公众有关的存在,它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黑格尔反对像古希腊人那样把哲学作为私人艺术来研究,在黑格尔看来,“国家的根据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他把国家看作自由的现实化,是自由意志实现了的现实理性,“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是自由的现实化”,因此,国家是哲学的对象,哲学从其现实性和本质性上来说就是要为国家服务的。黑格尔明确反对社会契约论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论证国家和人的自然权力的合法性,他认为,国家的真理性在思维或自我意识当中,它是实现了的理性,“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因为,它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它在被提升到普遍性的特殊自我意识中具有这种现实性”。国家的理念现实化便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没有独立性,必须以国家为基础,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目的,它们必须从属于国家。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一直把市民社会看作包含于国家之中的范畴,作为市民社会中的个人必须服从于国家。黑格尔首次从学理上区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这是黑格尔哲学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哲学把握:18世纪产业革命在欧洲发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日益兴起,古老的、传统的、习俗的东西逐渐被资本主义现代性无情的清洗掉了,空洞的、统一的国家意志已经无法驱动社会发展,人们日益摆脱对国家的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市民阶级的权力不断壮大,市民社会与国家发生分离。黑格尔的哲学是对欧洲18世纪现代性发育的深刻的哲学反思和把握,他的哲学是真正关注现实的,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却是头脚倒置的,这也决定了其“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的论断,这种学说恰恰迎合了当时普鲁士王国专制政府的口味,黑格尔的哲学因而也“真正”成了“为国家服务的哲学”。

五、余论

黑格尔哲学的全部旨趣在于它直面时代和社会现实,他认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是用概念把握的现实,是现实中的理性。黑格尔对哲学的认识与其批判主观主义价值倾向密切关联,他始终反对纯粹的主观主义。黑格尔质疑从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把真理当成先验范畴理性建构的哲学取向,在他看来,这固然是为知识确立了坚实的根基,但却使主观观念与客观事物相对立,他批评道:“现时哲学观点的主要兴趣,均在于说明思想与客观对立的性质和效用,而且关于真理的问题,以及关于认识真理是否可能的问题,也都围绕思想与客观的对立问题而旋转。”在黑格尔的理论逻辑中,作为哲学对象的真理不只是主观观念中的思维游戏,它是客观世界所蕴含的内在理性,“客观思想一词最能够表明真理”。黑格尔明确指出:“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对真理客观性的强调使黑格尔哲学突破了纯粹主观主义哲学的藩篱,使他的哲学更具思想穿透力,为马克思发现存在与思维的异质、打破现实与理性的和解奠定了理论逻辑基础。

综上,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哲学观的透视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尽管哲学在形式上表达为纯思和概念,但“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哲学要实现的是“理性和现实的和解”。概言之,黑格尔的哲学绝对不是如一些学者所指认的那样,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思辨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与现实直接关涉,并且非常强调对现实和时代关注和把握。

作者:张以哲

上一篇:化工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