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作文指导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第一篇:作文指导论文范文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文指导课《“掰手腕比赛”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这是小学四年级的一节作文指导课,共两课时。安排这样一节“掰手腕比赛”作文指导课,目的是通过现场比赛,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写活动的作文应该如何去写。这节作文课在网络教室上,以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学生能快捷地共享资源,评价、交流作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从小就在游戏的陪伴下长大,他们喜欢游戏。游戏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尤其是比赛,更加激发了学生好胜的热情。但提起写游戏、写比赛,学生就比较畏难。有些学生一写就写成了流水账,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看比赛的方法,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从这个班的学生一年级开始,我就培养他们练习使用计算机,到四年级他们已经能熟练地打字、上网,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见解。他们打字的速度要比写字的速度快得多。并且他们非常习惯也很喜欢在网上阅读、写作、交流。因为这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享别人的文章,启迪自己的思维。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能分析总结出写活动、写比赛的文章的写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运用这样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看比赛时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观众的表现,注意体会自己观看比赛的心情;能够在作文时设置恰当的详略点,自己能编写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克服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初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乐于修改自己的作文;在看别人作文的同时,从欣赏的角度多鼓励别人,并能善意地给别人提出修改意见,增

强学生的鉴别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观察比赛的方法,能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比赛过程。

教学难点:能比较详细、具体、生动地描述比赛经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发游戏兴趣,感受游戏写法

师:同学们,你们常玩的游戏有哪些?(警察抓小偷,三个字,跳格子,老鹰捉小鸡……)是啊!这些游戏老师小时候也常玩,非常有趣!我还把自己玩的游戏写成了日记呢,你们想看看吗?(想)今天我只选了3篇日记中的3个比较精彩的段落展示给你们看(大屏幕上和每个学生的计算机上同时展示),我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小段文章,然后其他同学说说,你觉得我写得怎么样,为什么?请同学们自读后两个小片段,再谈谈感想(三个小片段分别突出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的计算机上都出现这三个片段,他们能看清文章、认真品读,这是普通教室无法实现的。在比赛之前引导学生读这三个小片段,意在让学生明白看比赛应该看什么,写活动应该写什么。为下面的观察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2.引出掰手腕比赛,体验心理活动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适合我们在教室里玩的游戏,你们猜是什么呢?(看PPT呈现的掰手腕比赛的情境图)今天我们要举行一场掰手腕比赛,谁愿意上来(教师故意选一名瘦小的男生和一名又高又壮的女生,男同学立即大叫不公平)?同学们,我叫他们两个来比赛,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女生):老师让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真是太不公平了。

师:照你的说法,你认为女子从小不如男,其他女同学同意吗?

生:我想,女生一定能赢。

生:老师没叫我,我很失望,觉得很遗憾……

师:如果我让你们写作文,就要把你们刚才说的心里的想法写进作文中去,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没到前面来的同学别灰心,一定还有机会。到底他们谁胜谁负呢?我们拭目以待。

设计意图:从选择比赛选手开始,老师故意设下悬念,激起不满,从而引起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样就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描写素材。

3.指导观察动作、神态,体验心理活动等

(1)第一局比赛

师:你们俩做好准备,现在我是裁判,你们一定要服从命令,我叫停你们就得马上停,否则就算犯规了,将被罚下场去。明白了吗?预备——停。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他们的表情了吗?都是怎样的?男生表情怎样?女生呢?他们的动作怎样?手怎样?腿怎样?左脚怎样?右脚怎样?预备——(提示比赛选手:你们精神要高度紧张,时刻做好准备,别让对方先下手为强,等想要挽回局面,已无回天之力了)请问(指男选手):你心里现在在想些什么?你呢?(指女选手)下面的同学,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呢?预备——停!没看清楚他们神态的同学,一会儿要看仔细了,预备——开始!第一局,女同学获胜,这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谁说我们女子不如男呢?

设计意图:这样反复预备,反复叫停,学生觉得老师在戏弄他们一样,是在真正游戏,很好玩,也觉得老师很狡猾,心里非常紧张,不知道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比赛。实际上,老师每一次叫停,都有明确的指导目标。这样一个小把戏也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2)第二局比赛

师:(第二局推荐班级真正的大力士来比)两个大力士果然名不虚传,两个势均力敌的选手进行比赛,僵持了许久难分胜负,观众比选手还紧张。刚才观众们有哪些表现呢?作文时,如果我们能将观众的表现写出来,就更能烘托比赛的精彩与激烈。

(3)第三局比赛

师:第三局,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对手进行比赛。预备——开始!请第三局获胜的同学站起来,让我们为自己喝彩!

设计意图:每一局比赛侧重点不同,第一局比赛侧重观察比赛选手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第二局比赛侧重指导学生观察观众的表现;第三局比赛重在给学生一个自我尝试,自我体验的过程,以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

4.一吐为快,落到实处

师:同学们,以上三局比赛,你觉得哪一局最有趣,为什么?现在我请你把觉得最有趣的一局比赛写下来,你们觉得难吗?(不难)好!我给1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你认为三场比赛中最有趣的一场比赛写下来。我一说开始,你们就立刻来打写,就像刘翔抢跑一样,不能慢给别人。我不说停,你们就要不停地打写。预备——开始!

设计意图:参考了课前的三个写活动的小片段,又经过亲眼观察,亲自比赛体验,学生不再觉得写一个比赛片段困难了,此时已经是跃跃欲试,按捺不住,不吐不快了。所以我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一吐为快。

5.讲评、修改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来评价,这个同学写得怎么样,优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重点看同学们是否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观众的表现等写得生动、具体)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改自己的文章,看你有没有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写具体。你认为别人写得好的词句可不可以灵活引用呢?(可以)对,这不叫抄袭,这也是一种学习,请同学们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修改)。觉得自己的文章比刚才有了一些进步的,奖给自己一个大拇指,觉得自己文章有了很大进步的,奖给自己两个大拇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每位学生都是在留言板中打写作文的,学生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这时学生互相启发,发现别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边学习边改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片段时,师生点评,很多同学模仿了课前的三个小片段的写法,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交流时,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写,另外也暗示了学生下节课写评论时的侧重点。此时我还注意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欲望,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详写、略写

师:同学们,你们上节课表现得真棒,老师期待着你们这节课更精彩。上节课我们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局比赛写出来了,但我们的掰手腕比赛不光进行了这一局,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其他两局比赛要不要写?也像刚才那么写吗?(不是,可以略写)对,都那样写,别人就会觉得太啰嗦。文章有详写、有略写,别人读了才有兴致。

如果你不想写掰手腕比赛,也可以从学校举行的众多的比赛中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来写,下面几个比赛场景同学们还记得吧(观看运动会比赛场景的小视频,如图1)。那么怎样做到有详写有略写,详略得当呢?请同学们来看白老师写的另外一篇文章(出示《顶气球比赛》,学生自读)。你们看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为什么?(重点评价本文的详略)

设计意图:写活动的文章,最容易记成流水账,要么都草草介绍,要么都是拉拉杂杂。看到这篇例文,学生就会真正明白什么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不会犯以往的毛病,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样在网络上呈现这篇文章,每个学生自己动眼动口,更好地品读文章。避免了普通教室中学生看不清文章,由教师或个别学生代读文章的现象。

2.完成全文,再次讲评、修改

师:请同学们模仿《顶气球比赛》的写法,把今天《掰手腕比赛》或者其他的比赛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作文之前或者作文之后可以围绕掰手腕比赛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精彩的题目,不要全班同学都是《掰手腕比赛》,总之你的文章题目要新颖独特,让人看了题目就想往下看。写得快的同学跟帖,评价你感兴趣的其他作文。

学生开始作文。

评讲学生作文以及学生的评价。

师:评讲过程中可能发现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或者受到了新的启发,请同学们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光有愿望还不行,还要掌握修改的方法,由于时间有限,我不能教给学生更加详细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只教给学生一种最简单的修改方法,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修改自己的作文。在以后的作文课中,我还会教给学生更多、更细致的修改文章的方法。

另外每位学生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还留言点评其他作品,觉得非常有趣,乐于参与,写得好的,受到同学鼓励的学生情绪高涨。无话可写的同学,看了同学们众多的文章,思路大开。这样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情感,是常规课堂上无法实现的。

● 教学反思

上完“掰手腕比赛”作文指导课,自己兴奋了好几天,感觉这节课上得比较精彩。我想这是因为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这种在游戏中悄然渗透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作文方法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学到了知识。

引起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以前我们都说作文课难上,作文难写,究竟是为什么呢?关键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若有亲身体验就会印象深刻,就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作文应该来源于生活。我让学生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局比赛来写。在 我看来第一局比赛男女学生块头相差悬殊,结果充满了悬念,也可以说这局比赛是不符合常理的。而第二局则是两个真正的势均力敌的大力士比,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上的较量。我指导得也很详细,学生的热情也格外高。第三局我只是请学生自己选择比赛对手,很简单地请他们比试一下,让他们过过瘾。我本以为,让他们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觉最有趣的一局比赛写成小片段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前两局来写,可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自己亲自比赛的那一局来写,看来亲身经历的才是刻骨铭心的,才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所以作文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尝试、感受。

引起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以往,孩子们喜欢游戏,但让他们写游戏、写比赛,学生就比较畏难。看比赛时情绪高涨,激动不已,写作文时就咬着笔头,搜肠刮肚,无从下手。以前我们也听到很多专家强调:我手写我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给学生更多的条条框框。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正由段过渡到篇,如果我们不给以方法上的指导,很多孩子无从下手,作文要么三言两语,写出的文章像流水账;要么觉得哪里都有趣,啰嗦一大篇,没有重点、主次。通过这节作文课,学生明白了写好作文要细心观察,而观察也是有方法的。写作文时还要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里的想法写下来,这样作文才会生动感人。所以我认为,作文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之前,一些观察的方法,一些写作的技巧,修改的方法,教师还是要教给学生的。有了一定的基础他才可以不拘一格,才可以天马行空。包括一些合适的范文我们也是有必要给学生以示范。

引起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这节课上的两次阅读都是人人动眼、动口、动心在读。在常规课堂,要么我们印发纸质材料,造成资源的浪费;要么大屏幕呈现,只有前面的两三排学生能看到,由个别学生或者教师来读文章,后面的同学只能用耳朵听,过耳即忘,不能反复揣摩思考问题。其次,用网络留言板打写作文,发挥了学生的长处,他们用计算机打写比手写速度快很多,而且便于修改,可以随意变换位置,删添文字等。以往的作文只是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费了很多心血批完作文发给学生,很多学生连看也没看,学生作文没有提高。而现在全班同学的作文都可以呈现在留言板上,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分享了相同主题的四十几篇文章,难道这不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吗?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得到同学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学生看到那么多同学在关注自己,自己的作文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他们更是不敢也不想应付了事,而是每个人都尽力地写好自己的文章。被人关注的感觉,成功的感觉非常强烈。另外在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网络教室上作文课真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总之,作文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历,这样孩子们的作文才能真正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说出真话,吐出真情。

点评

新课标对中年级写作教学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意识、使学生乐于用文字表达生活,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习作、乐于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掰手腕比赛”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习作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巧取信息技术之长,在提供阅读材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协作交流等方面,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润物细无声”,驭“信息技术”之剑,乘“掰手腕比赛”之风,在一节课中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令人拍案的作文指导课。

一拍——

寻根溯源找症结,对症下药;一箭双雕设活动,巧取“药引”。教师设计这节课并没有仅仅从写法上入手然后进行“操练”;而是深入分析了学生写作活动作文时的弊病以及弊病产生的根源——没有掌握看比赛的方法,然后巧妙选择“掰手腕”活动作为药引——之所以巧妙,一是“掰手腕比赛”不必劳师兴众、另搭舞台;二是“掰手腕”时间短、竞争激烈,可以集中观察点、重复观察。教师将不同的观察重点分散于悬念重重的几次“掰手腕比赛”中,既培养了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意识,又通过细致的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和心理体验,为接下来的写作扫清障碍。

二拍——

暗渡陈仓设伏笔;由点到面“步步高”。教师设计的“掰手腕比赛”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而是“不厌其烦”地举行了三局比赛,看似不经意的安排,恰恰体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个伏笔在第二课时“详略得当”的方法指导中“浮出水面”。第一课时重点在于观察方法的渗透以及活动细节的描写,第二课时的重点在于写作一篇详略得当的成文。由片段到篇章,由细节到全局,这既是写作的顺序,又渗透了方法指导。

三拍——

网络资源破重点,例文阅读巧示范,拓展阅读促深化。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网络资源(范文以及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料),使得读写结合得到及时、恰切地落实,加上教师的写作方法指导,实现了阅读向写作的成功迁移。网络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自主体验、充分体会的空间,而这些正是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前提。通过每人一台计算机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进行阅读,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篇目、自己钟情的写作手法反复揣摩思考,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另外,例文均出自教师之手,又是关于学生熟悉的比赛场景的描述,学生可以快速通过内容抓住文章的写法特点,而且教师用自己的文章来激发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和愿望,可谓一举两得。

四拍——

Vclass巧搭台,互批互改共分享,轻松快乐写作文。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作文的理念。通过Vclass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学生课堂中的互批互改与自我修改,既敞开了学生乐于分享的胸怀,又引导学生走上虚心接纳别人意见、自我反思的成长之道。开放的网络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得到激发),非线性的编辑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对文章进行修改,而且可以保存修改记录),互批互改的共享与及时反馈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同伴之间也可以相互批改,在修改与批改中提高写作质量)。

总之,这是一节十分成功的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指导课。

(点评人: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韩亚菲 袁华莉)

作者:白 杨

第二篇:“漂泊”材料作文指导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中状态便难以用“漂泊”来确定,因此在两者的比较中,追寻深思两者水中不同状态的原因,便容易得出此则材料的立意。

浮萍,在水中是随波逐流,是被动应对,它不能自我主宰,不能自我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它的状态取决于外在的力量,比如风,比如浪,比如水中其他的东西。而鱼儿,在水中能自我掌控,能翻腾跳跃,能沉潜翔底,能逆流而上,也能顺流而下,它有思想有目标,有方向有追求,有实力有能力,是主动应对,它的状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比如思想、意志、灵魂、能力等。如此,材料的立意可以有:我的命运我做主、有独立的思考、有高远的理想抱负、男儿当自强,等等。

注意:无论什么样的立意都必须与“主动性”“思想性”等挂钩,必须是从鱼儿与浮萍的对比状态中引出,有同学立意为“要扎下生活的根”,似乎有道理,但这是单纯从浮萍的角度出发,而脱离了鱼儿的状态。试想,浮萍随波逐流是因为没有根,是不是意味着鱼儿自在自由就是因为有根?显然这是荒诞的,何况,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浮萍种类繁多,有些浮萍竟然也有根。这就告诉我们,准确立意的确定应该着眼全体,应该统领材料,如果仅仅从只言片语出发,很有可能与命题者的用意背道而驰。

优秀的文字从来是有思辨色彩,能思人之所未思,不仅切入时代的脉搏,而且能为时代开出药方的。此文对“漂泊”的理解自然可以是现实意义上的漂泊,比如描述与思考城市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但也完全可以形而上,上升至对精神层面的剖析,这样我们发现身体的漂泊是看得见的现实,心灵的漂泊则是看不见的精神,比如切入某些思想家的灵魂世界,当然如果勾连这两者,并且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深入挖掘,估计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思考。

范文例析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陈洁

我身似浮萍,漂泊无所依;我心若游鱼,悠游无所系。

廉价的合租房,蜗居的生活,四五个小时的漫漫上班路……这只是北漂一族日常辛酸的九牛一毛。你看见了池塘中的水纹,对有梦想敢拼搏的北漂一族来说,那可不是浮萍在哭泣,而是鱼儿苦中作乐吐着自得其乐的泡泡。他们明白,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化作动力,漂泊便不再是漂泊,而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漂流生活,是今后激流勇进的可能。

浮萍随波逐流,无所依靠,因为它们的身子是轻的心是空的,对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权,或自觉地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正是梁鸿所说的那些走出梁庄漂在北京的人“脸上即带着一种被命运认定的属性”,他们将自己包围在有形或无形的高墙中,自己把自己定义为漂泊的浮萍。

他们在漂泊不是因为他们的流动性,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有一种显见的匮乏,这一匮乏是属于个体生命的内向而又舒展开的东西,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悠闲、丰富”。这种选择自己生活的强烈意愿是一条鱼所拥有的,这就是一条鱼是游动不是漂泊的最大原因。鱼游向东,不是被水流推动迫不得已,而是自己想“戏于莲叶东”,有了这种主动应对生活的认识,才不会成为梁鸿所说“脸上即贴有农民工标签”的北漂一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漂一族也没有必要溺死在自己的眼泪里。

即便不得不选择“身似浮萍”的生活,至少北漂们可以选择”.。若游鱼”的态度。那些走出梁庄的北漂者们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都不断重复“自己只想赚一笔钱回去,农民工永远不可能扎根在北京”,自己对自己扎根的可能完全否定了,怎么可能不感到身似浮萍无所依靠无所指望呢?

梁鸿给她的书取名《出梁庄记》,就是想到了《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去寻找那个流>.着奶和蜜的幸福之地,为那些北漂农民工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至少,一盆花一幅画,都可以看作内心的某种光亮,绝不能自我剥夺除挣钱之外人应拥有的一切,让自己过上封闭、枯燥、无聊的生活。

我身似浮萍,漂泊无所依,但我心若游鱼,悠游无所系,因为我知道,北上广不会相信我的眼泪,同时,我是一条鱼,我不流眼泪。

[点评]

文章切入了时代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我们的执政者都难以回答,也一时半会找不到有效的药方,小作者也不可能有能力代替当局作出解答,但是以“漂泊”视角切入,以怎样主宰自己的人生命运角度探讨,时时追问打工者自身的作为与选择,思考中始终不忘勾连浮萍与北漂,于是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自己只想赚一笔钱回去,农民工永远不可能扎根在北京”,正是这样的人生追求,才导致了相当一批北漂一族倾不尽的辛酸泪。当然,这样的药方在这个时代还是较为脆弱微弱的,解决漂泊问题的最关键因素还是执政者的作为。

“画楼”里的漂泊者

林星好

从前,大男人都爱写点闺怨诗,为什么女子不写?因为她们的生命理想都不在自己手里,闺阁画楼琐窗朱户就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她们就像水中漂泊无依的浮萍。

如今,男人们不写闺怨诗了,“命运”与“理想”之类的字眼又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但是在肉眼可见的身邊,年轻一代中,又多了不少以享乐为终生追求,以“撸猫”为人生理想的人。看吧,这生活多像闺阁画楼。

没有追求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漂泊。

浮萍没有根,只能随波逐流,在春天里绿了,秋天里就枯了。一切都只能循着生存的本能,我把这定义为“漂泊”。而鱼儿不一样,一尾鱼儿虽说不能一静一动尽在掌握,但其中也不乏逆着瀑布而上的佼佼者。它们离不开水,但不随着水,就像每个人都离不开生存的需求和纷繁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随波逐流。命运在每个人自己手里,不论脚步走向何方,是被迫还是自己的选择,只要心里还有想追逐的东西,哪怕追不到,也比那些把心锁在画楼里的人好太多太多了。那么是什么锁住了我们?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去打开那把锁?每个人都的确会有想放弃追求的时刻,那么为什么又有人终其一生都不愿漂泊——哪怕脚步已在天涯,而且无法回头?

林贤治给萧红的定位是“漂泊者”,但我以为这种突破命运束缚的精神与古代一些有追求的女子是一脉相承的,就像李清照把闺怨的笔杆拿回到自己手里——这本身已不再是漂泊,不是浮萍,不是深锁的画楼里无从自怜自伤的小女子了。这种追求是在命运压迫下的抗争。

那么对于如今的我们,没有“生活压迫”的我们,催生追逐理想的动力又是什么呢?要实现自我价值,对有些人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前几日为了一个申请,我苦思了三日所谓“人生理想”与“人生追求”的意义。现在我想,我们是否应该回头看看历史,想想画楼里的女子和如今的我们——那种没有数学题和考试的生活的意义又何在?两相对照,也许能对漂泊者们有些帮助。

我们缺的不是自由,是逆流而上的勇气。

别把追求上了锁,否则不过是一场不知终点在何方的漂泊。

[点评]

标题相反相成,矛盾卻统一,此题的拟定,让人眼前一亮,显然小作者思考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漂泊”,而有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思考。文章从传统闺怨诗里的主人公因外力因素而成为“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状态说起,进而论述今天失去追求的无所事事的“撸猫”类群体,由古及今,由例及理,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告诫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个群体“我们缺的不是自由,是逆流而上的勇气”,颇有发人警醒的意味,相信也会人以思索与启迪。

找到你的住所

周颢瑜

说起漂泊,人们总能想到居无定所的流浪者,褴楼的衣衫,残破的包裹。没有遮风避雨的住所和嘘寒问暖的亲人,似乎是名副其实的漂泊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流浪是身体的状态,但漂泊却属于心灵的范畴。

正如毕飞宇所说的那样,尽管都身处水中,浮萍和鱼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相较于能够自主控制游洄的鱼,只能借助:水流的浮萍才是真正的漂泊者,它们无法挣脱环境的束缚,似乎只有一味地抛弃自我,顺从环境,才能安身立命。

如此,心怀梦想的流浪者也可以成为心灵的知足者,而那些锦衣玉食的人却有可能是真正的漂泊者。

而尽管如此,漂泊者还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乐于漂泊的,一类是挣扎未果的。

萧红恐怕是挣扎未果派的典型代表,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女性自身的独立,却仍然敌不过“男权至上”的环境。尽管内心挣扎,但她依旧还是依靠着男人生活。就像她自己所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在大环境的逼迫下,面对朋友的质疑,家人的辱骂,她终是把自己的思想深埋在心里,顺从着生活,像提线木偶般在战火中漂泊着。

而相较于萧红的无奈,在当今社会风气下的人们却更多乐于顺从生活,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跟着人群做总没错”的思想,就像《美丽新世界》中的“催眠广播”一般,使他们完全丧失了斟酌对错的能力。他们要做的,只是面对着汹涌而来的社会浪潮,顺从地浮起身子,享受着浪潮漂泊的惬意。毕竟,如此省力又休闲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借力前进的漂泊很让人心动,但这样的我们又和机器人有什么分别呢?

当谈到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时,郝景芳坚定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是因为她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有机器所不具备的意识和思想。而当顺着环境漂泊成为一种时尚时,人们正是在否定个人的意识和思想的价值。他们就如同机器人一般,只要接受环境编写的程序,就可以获得满足,快乐和充实。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又非常可笑吗?

所以,停下你漂泊的步伐,让你的内心深扎地下,周身狂风巨浪又何妨。

你终是能找到自己灵魂的住所。

[点评]

什么是漂泊?小作者不囿成见,以比较创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流浪是身体的状态,但漂泊却属于心灵的范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富有思辨性,由此引出“心怀梦想的流浪者也可以成为心灵的安足者,而那些尽管锦衣玉食的人却有可能是真正的漂泊者”,文章便在这样不断的对比中展开论述。本文还有一个特色是以分类法阐述,作者把漂泊分为两类“一类是乐于漂泊的,一类是挣扎未果的”,分别以当今风气下乐于顺从生活的人们和大环境逼迫下挣扎不己的萧红为例,条分缕析间让人深长思之。

作者:江雪松

第三篇:“读经少年”材料作文指导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家长为避免现代教育的压力,把自己本该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孩子送去私塾“读经”。可没想到的是,这些“读经少年”苦学十年后,有些竟连字都认不全,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了。

此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任務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内涵是十分简明的,几乎没有审题障碍,写作角度较广,可以批评家长的做法,可以探讨反体制教育,可以思考“读经”问题等。

角度一:对家长的行为进行批评。“读经少年”受到伤害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长的错误行为。因此,应当具体分析家长错误行为的思想根源,如一些家长错误地把子女教育问题当成自己的私事,无视义务教育法,不懂教育规律,功利意识太强等,从而导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随心所欲,违背规律,酿成悲剧。写作时,可择其上述一点深入分析,也可综合剖析,只要找准原因,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

角度二:对反体制教育进行探讨。导致“读经少年”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重要原因是脱离义务教育,而走进私塾“读经”。这实际上是基于对现实体制教育的不满而试图用“反体制教育”来培养孩子,其结果又是可悲的。所以要认真思考反体制教育的弊端,可以把古代私塾教育与现代体制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即将反体制教育的消极方面与现代体制教育的积极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理性的对照、分析、综合中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角度三:对“读经少年”的思考。是不是从材料中就可以把“读经少年”的悲剧归因到“读经”上呢?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只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在“读经”上,而是在如何“读经”上。从写作的角度上,固然可以反对读经,也可以提倡读经;但成熟的周密的分析应当立足于辩证地看待“读经”上,不能“把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因此,论证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正确地“读经”上。

【素材链接】

素材一: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

据2016年8月22日《成都商报》报道:2005年春,泸州市纳溪区居民李铁军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将女儿李婧磁带回家自己教。女儿的母亲曾状告李铁军违反《义务教育法》,请求法院判决让女儿重返校园。但李铁军表示“宁肯坐牢也不送女儿到学校念书”,法院“限他在判决生效5日内送女儿返校读书”的判决并未执行,女儿自此再未踏入过学校一步。转眼11年过去,小女已成20岁的大姑娘。父亲的教学成果如何?对此,女儿坦承,自己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而父亲也承认,女儿的语数外和物理化学科均学艺不精。但其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素材二:让孩子读古文经典

在南京引发争议

中新网2016年9月8日消息:由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夏培文副教授和南京经济学院胡理增副教授举办的儿童读经班近日结束,六十多名三到十三岁的孩子在演示会上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孟子》《诗经》《大学》等古文以及莎士比亚的古体英文诗歌,让大人们听得啧啧感叹。然而这一类似私塾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在南京引发了一些争议。

主办者之一夏培文副教授认为,这种儿童读经的方式是顺应了儿童成长的规律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发展自出生就开始,三到六岁发展迅速,六到十三岁更是黄金时期。让儿童读经就是要利用这时的记忆力,记住一些永恒的东西。至于孩子们现在能不能理解没有关系,小时候的积累到了适当的时间就会豁然开朗。

据中通社报道,对此提出商榷意见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此种方式不太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儿童教育强调兴趣第一,很明显古代文化经典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一位从事现代教育的人士表示,“读经教育”只能作为一种尝试,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让孩子们“读什么、怎么读”,我们毕竟不可能再把孩子们送回到过去的私塾。

作者:薛朝玉

上一篇:数控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归口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