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内容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作文内容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文内容的研究也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本文搜集了若干资料,进行集中的概括和分析。【关键词】作文研究;语文1978年之后,中国度过了漫长的文革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文化艺术百废待兴。

第一篇:作文内容论文范文

试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缺失

【摘 要】对苏教版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概述,研究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缺失,提出了作文教学开放化、注重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训练等提高苏教版语文作文教学措施,以期为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作文教学;缺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作文教学,同时作文分数的比例在高考语文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作文教学开放化和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训练,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一、苏教版语文作文教学概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作文教学重心都是加强写作实践,同时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境界。这种提高学生写作境界的教学目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写作理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理念。苏教版作文教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学重心。苏教版在修订前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实践较为注重,忽略了作文教学的理论教学。苏教版修订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写作观中体现出的学生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方法,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过程和能力,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作文教学,同时作文分数的比例在高考语文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目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由必修、读本以及选修三部分组成,其中作文教学的编排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把作文教学的内容插入到必修五册教材中,一种是以选修的形式呈现,即《写作选修》。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指导通常镶嵌在单元教学后面,只有寥寥几语,粗线条式地勾勒相关写法,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同时教材设置的作文指导通常与本单元的主体相关,然而教材各单元间的主体有着跳跃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教材个单元的体裁也各不相同,使得语文作文教学出现跳跃性、不连贯性以及随意性,与中学作文教学规律不符,不利于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也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苏教版语文作文教学措施

(一)作文教学开放化

教师在进行开放性作文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全方面、多角度进行作文命题。多元化的作文命题才更适合学生的作文写作,若教师在作文教学命题时,命题层次和命题角度过于单调,会导致高中作文教学缺乏普遍性,与高考作文的命题本质不符。通常情况下,学生由于缺乏作文写作素材以及教学作文命题角度较为单一而感到作文写作棘手,在进行作文写作时无法发散思维。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全方面、多角度的作文命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使学生作为更具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②作文教学应当从“文体不限”来体现话题,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可以就自己擅长的问题来进行作文写作,能够在发挥个性的同时展示自己的才华,凸显自己作文写作能力。文体不限是新课程理念的作文写作要求,同时也是近年来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能够使学生作文更具新颖性和个性,有效克服传统作文千篇一律的问题。③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将作文生活化,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二)注重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训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的锻炼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作文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作文写作方法的训练,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名篇名作,对这些名篇名作的理解和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点的过程,然而,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名篇名作也只是教学例子,掌握和理解这些例子也并不代表就能学好语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使用语文教材,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向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作文都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和阅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文专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同时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作文素材的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作文写作兴趣,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教师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会学生吸取优秀作品的写作营养,并积极鼓励学生进模仿写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作文教学,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作文教学开放化和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训练,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立芬,胡锡良.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9):81-83.

作者:顾德兵

第二篇:1978年至1990年语文作文教学内容研究概述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文内容的研究也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本文搜集了若干资料,进行集中的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作文研究 ; 语文

1978年之后,中国度过了漫长的文革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文化艺术百废待兴。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脱离了政治的说教,已经开始回归到“语文”,语文教材的选题已经脱离了政治的约束,较为重视文学的功效,语文知识开始构建。在作文教学内容研究方面,也有了许多发展。

一、作文教学改革的开始

1.首先是清算了文革时期的政治教化的问题,《清算“四人帮”破坏中学语文教学的罪行》(1978年6月,昆明学院院报)中提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状物、记事、说理、抒情。就是说不论写什么杨的文章,都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清楚明白”①。这个时期对作文教学做了一个拨乱反正的作用,反对“八股”的教条主义的作文方式。

2.开始认识到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展开论断。

在《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1978年06期,语文函授),提出了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读写等语文教学内容都要为作文服务,“以作文为中心”,训练写作的基本功。《谈谈作文教学》(延边大学学报1978年02期)中对于读与写等关系作出了说明,并且要求学生端正文风,对于空话假话要去杜绝,文风正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这篇文章还对于作文教学的批改教学环节进行了论述,批评讲评作文作文内容等等都是有了方法可循。

二、作文教学内容研究

1.重视命题的研究

《有话可说 有法可依》(洪振涛,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年4月),《作文命题要有计划性》(顾照元,嘉兴师专院报,1982年3月),《命题作文训练断想之二》(曦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2年第2期)《作文命题要有弹性》(赵景瑞,湖南教育,1982年3月)等都对命题的研究有所论述。

2.作文内容的创新研究

《丰富学生作文的内容》(1986年5月,山东教育),《遵循认识规律,开拓学生作文新内容》(1986年9月,江苏教育),有的研究已经对于口头作文,看图作文等进行了分类研究,如《关于口头作文的几个问题》(1987年12月,青海师专学报)就对口头作文的训练提出了几个建议,要加强兴趣的培养,循序渐进的方式等;《作文原地的奇葩—浅谈想象作文》(武汉教育学院院报,1988年第4期)对想象作文的进行了论述,而且针对想象作文进行了分类,如“假设情景作文”、“音响作文”、“幻想作文”、“多向作文”等,并且对这种作文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建议。可以说“想象作文”成为这个时期的作文内容的主流,诸多论文涉及到了想象作文的训练。

3.作文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让中国了解了世界,中外学者交流开始频繁,作文教学内容研究方面有许多学者开始对比中西方作文教学的现状,栾竹民学者对国外的作文教学进行译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作文教学》(1984年3月,中学语文)《法国作文教学》(1984年1月,中学语文),朱绍禹的《现代日本的作文教学》(1989年12月,语文学习)。

三、高考命题作文内容的研究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学者开始关注于国家的高考命题,语文教学方面,高考命题是一定时期语文教学内容的显现,特别是在作文教学内容方面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许多一线教师对于高考作文的命题进行了教学方法的研究,高考作文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者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作文教学随着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而展开。如《高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作文命题设计》,辛夫的《应给考生用武之地—

漫谈85年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命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0月)。

四、多元视角作文教学内容研究

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的相互交融加强,特别是学科之间的借鉴,语文学科的研究开始多元化,作文心理研究,作文思维,作文的审美教育,作文语言研究的出现等,都使这一时期的作文内容研究独放异彩,李复生《作文教学心理初探》(1984年4月,楚雄师专学报)对与作文教学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于学生的作文心理有详细的分类,为学者的研究打开了另一个视角。李嘉祥的《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求索》(1987年5月,江西教育科研),对于创造性思维进行论述,将心理学的思维方法借鉴到了作文教学内容的研究上。王志强的《试探我区考生作文语言的几个特点》(1988年4月,宁夏大学学报)针对于作文教学的本身即作文文本进行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对于语言风格进行了归类,对一个地区的作文教学起到了指导借鉴作用。

五、优秀教师作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知识的重构过程,这个时期的学者开始关注语文教师在的作文教学,他们的独特的方法以及他们的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作文文本形成的关键,如姚善同的《立足现代,面向未来—于漪老师作文讲评课的浅析》(1984年8月,语文学习)等。

六、针对于农村地区的作文教学内容的调查报告研究

均衡发展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这个时期的作文教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区域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出现了调查报告,如萧士栋、郭如启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十弊》(1989年5月,语文教学与通讯),李国全的《乡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调查》(1987年7月,小学教学研究),学者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入农村等地理区域,这为作文教学开拓了视角,也更开放了教师的视角,促进了语文学科的建设。

综上,在这个时期,作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始多元化,心理学,语言学开始渗透进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调查报告等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

注释

①陈文高 清算“四人帮”破坏中学语文教学的罪行,67

参考文献

[1]刘仁安.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语文函授,1978年06期

[2]夏兆亿,李守田.《谈谈作文教学》延边大学学报1978年02期 [3]洪振涛.有话可说有法可依,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年4月

[4]曹小康.遵循认识规律、开拓考生作文新内容,江苏教育,1986年9月

[5]赵景瑞.作文教学要有弹性,湖南教育,1982年2月

[6]陈明祥.关于口头作文的几个命题,青海师专学报,1987年12月

作者:白荆荆

第三篇:活动内容化 内容活动化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整套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并在全国广泛进行实验。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理念、核心价值观、内在结构、呈现方式等问题作简略说明。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是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在要求。教材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并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

二、新的编写理念

关注学生获得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核心理念。具体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即把学生看成是成长着的生命有机体,看成是有个性、有灵性、有活力、有情感、有尊严、有思想、有无限发展前途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教材的主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不可能像制造机器一样加工出来,而应该是生命孵化生命、品行影响品行、人格熏陶人格、情感点燃情感、心灵与心灵沟通的过程。离开学生这一主体,离开他们的真实境遇、内心感受和体验,再好的道德律令和行为规范也不可能为学生所接受,更不可能化为他们的行动。教材应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生面对的社会生活、面临的矛盾和困惑等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过程,设计教材内容。

二是关注学生自身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感受、生活体验和道德选择能力,把学生看成是思想品德的共同创造者,把教材变成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提升的平台,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就在书本之中。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广义的道德学习,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材是学生的导引,是他们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道德学习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教材要走近学生生活,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理视野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帮助他们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教材中所设计的情境、提出的问题、展现的探究过程等,无不与学生的感性生活和切身体验息息相关。教材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和提升,而不是知识的体系和权威的象征。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遗传基因、生活环境、接受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都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发掘内含于这种差异之中的潜力,视学生的差异为财富,是编写《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教材内容的编排、活动的设计、情境的展开、问题的提出等,都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在讲到“在作出人生的重要选择时,我们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一内容时,教材根据学生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学业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四是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具有情感、认知和意志能力的人,情感、意志、激情、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但对于包括认识活动在内的全部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人的宏观视野、形象思维、感情、想象和情怀等,对于一个人增强对冲动和愤怒的控制力,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充满信心和勇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玻恩说:“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如何在教材中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我们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此外,教材对于学生的个性、天赋等因素也相当关注。

应该说明的是,凸显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前提是肯定理性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五是坚持以“正确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的原则。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信息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为此。新教材既要帮助初中学生学会选择,还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是,引导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体验,引导就是坚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建构。教材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践行、体验、感悟、升华,建构自已健康而丰富的道德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叉是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的伙伴。教材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反映了师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品德共进的追求。

六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豹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高分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健康的体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都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引擎。教材把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爱好、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核心价值观

根据现代教育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根据有关德育理论“重视尊重、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根据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我们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作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以统领各年级教学内容。

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统整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兼及其他,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八年级学生渐处于青春期过渡的主要阶段。面临因亲子冲突、同学关系等各种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需要引导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韵关系,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交往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升道德品质。统领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棱心概念是交往、合作、权利、义务,兼及其他;教育的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公正做人。

九年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这些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他们认清基本国情,明确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选择。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统领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责任、使命,兼及其他;教育的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美好明天。

四、新的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突破了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

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每一个单元下面都设有“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围绕单元的中心议题,以小课题、长作业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洽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同学团结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从“主题探究”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二是切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三是着眼于学生的调查、分析、合作、交流、探究,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题探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比较短的单元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比较长的全书学习的过程。探究的成败不在于过程本身的长短,而在于探究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材料、整理信息、体验感悟.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创新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为探究而探究。那么,“主题探究”的内在价值就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与“单元”后设“主题探究”一样,“课”下设“导言”也是教材的一大特色。从形式来看,“导言”可能是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富有情境性的小故事、一段富于辨析性的对话、几句扣人心弦的歌词、一段描述性的文字等,但都与本课的主体教学内容相关联。一般说来,“导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它源于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发展特点,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体现了参与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有利于联系有关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言”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活跃过程、引起下文。

“框”下为“目”。一般说来,每“框”有两到三个“目”。“目”与“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下面是“活动导入”,然后是“正文”。“导入活动”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境人手,选取与本“目”内容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在行为、思维和价值观中引出有关探究问题,展示探究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辨析、选择。以引导学生轻松而愉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活动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在“日新义新我常新”这一框题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回顾自己的经历,找出几件有助于你成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对照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根据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缺点。”又如“身边的诱惑”第一目题的导入是这样的:“看到小兵被评为三好学生,走上领奖台,老师赞扬,同学祝贺,家长兴奋。李平十分羡慕。‘怎么办?空想是没用的,关键是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心中的理想。’李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应该说明的是,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学生也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搜集典型性的、有探究意义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活动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教材中的活动材料不可能对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典型性,而一旦活动材料失去了典型性,整个活动开展起来就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材料的积累,而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材料,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探究效果。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材料并将其活动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活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探究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仅仅把“探究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那就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把握“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的实质,也就不可能开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天地,更不可能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舞台。

作者:宋景堂

上一篇:作文辅导论文范文下一篇:古代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