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精准扶贫思想探究

2022-09-11

我国进入了新时代, 改变了以往因生产力低下而导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成为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们所需之间矛盾。把人民的地位永远放在首位, 在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 致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局面, 维护和发展中国的大国形象。李克强总理在总结近五年来扶贫工作所做的努力和成就时指出:“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 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减少”。因此, 在新时代视域下进行精准扶贫思想的探究具有非凡意义。

一、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

首先,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资本家继续剥削资本, 为了获得其剩余价值, 通过资本的转换扩大再生产规模。此外, 资本家通过积累的资本积累让他们自己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马克思全面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认为资本主义必将消失, 要建立新的制度, 提高生产效率, 消除贫困。

其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物质的匮乏和贫困是无产阶级最突出的表现, 而造成这种贫困的原因就是生产力与劳动资料相分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指出, 所谓贫民, 就是被视作为自由劳动者, 当一个人处于完全贫困中, 即使有劳动生存能力, 也是没有办法实现, 而物质财富的完全丧失被定义为绝对的赤贫。

最后, 马克思认为当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都同时发生, 那么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犯罪情况的发生, 如果情况恶劣, 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受到了威胁。因此, 马克思主张人要自由全面的发展, 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必须得到满足, 而反贫困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 进行社会的系列变革, 摆脱不平等的剥削, 只有解放, 才能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体系

(1) 建国时期

1949年, 毛泽东作为第一代国家领导人, 扎根农村, 心系农民。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必须依靠农民级, 必须要解决农民的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而土地问题就是农民最牵挂的, 因此实施了土地改革运动, 让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农民。在1955年, 毛泽东指出要通过在农村实行合作社, 从而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国家对部分的贫困县、贫困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走访调查, 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贫困面貌。

(2) 改革开放时期

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国家领导人, 主张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来衡量报酬, 这一举措提高并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积极性。他认为要想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个目的, 就要想办法让一部分人先发展, 先富裕, 然后这些富裕起来的人带动剩下的人, 脱贫致富。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 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3) “三个代表”时期

江泽民同志在任期间, 极力动员社会力量, 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 着力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问题, 积极展开扶贫工作, 贫困人口比重降至3%左右, 并且规划了我国未来10年的目标, 即:进一步解决剩下3%的贫困人口问题, 加大力度对农村落后的面貌进行改造, 使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 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如此, 他还将农村的扶贫开发纳入到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中, 为了使区域协调发展, 就让东部带动西部城市, 为后来扶贫工作做出了铺垫。

(二) 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来源

(1) 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亲身经历

在陕北插队的那七年知青岁月里, 他真实的感受到了农村条件的艰苦, 看到了农村最真实的生活面貌。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四关”, 生活环境恶劣, 饮食条件差, 劳动强度大等困难, 但是并没有屈服于这些挫折, 反而更加自信、有信心的带领村民们办沼气池。不仅如此, 还领导社员进行生产建设, 治理神车沟, 建坝生产, 当地的农民产量增加。在当时吃水困难的情况下,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人工挖井, 亲自下到井里, 脚踩在泥水里, 挖石头, 自此之后, 也落下了腿冻的毛病。他下定决心, 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们的收入, 因此, 他给村里成立了一个铁业社, 可以制造各种农具, 让乡亲们将剩余的卖给县里的供销社, 给村里增加收入。直至今日, 之前的穷乡僻壤的陕北农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 变成了一个全国文明的地方。

(2) 中国贫困的实际面貌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人口在1960年为6.6亿元左右, 在1978年为9.6亿, 1982年人口数量突破10亿, 2000年达到12亿, 2014年至2016年, 都保持在14亿左右, 我国在1986年首次制定了扶贫标准, 截止2000年, 我国贫困人口总数由1.2亿减少至3209万, 2001年由于提高了贫困县的标准, 贫困人口一度上升至9029万人, 2008年统一采用相对贫困线来衡量, 截止2010年, 贫困人数逐年减少至2688万, 2011年贫困标准幅度提高以后, 2013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8249万, 占我国总人口的5.9%, 2014年为7017万, 占总人口的5.0%, 2015年为5575万, 占总人口的3.9%, 2016年为4335万, 占总人口的3.1%, 2017年3046万, 占总人口的2.2%,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 2017年的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1289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3.1%, 比2016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二、精准扶贫与新时代理念相契合

(一) 精准扶贫树立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总书记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困难群众, 2012年12月, 他在看望河北省的贫困户时指出:“一定要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时刻告诫领导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而要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精准扶贫实施的前提是要准确的对贫困户进行分类, 通过每家每户的走访调查、建档立卡、信息公示及最后抽验的方式进行, 体现了扶贫工作的真实、公开、公平、透明。其次, 在明确了贫困对象时, 要对贫困户精准帮扶, 即:确立责任人,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他的帮扶干部, 帮扶干部根据自己的帮扶对象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计划, 将贫困户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起来, 有责任心的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 扩大收入来源, 增加收入。

(二) 精准扶贫坚持党对国家一切工作的领导,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工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大力拥护党的领导,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施各项方针政策, 树立“党中央要求做的绝对完成, 党中央杜绝的行为决不发生”的大局意识, 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指导下, 增强领导人的责任意识, 在帮扶干部负责帮扶对象进行脱贫工作时, 必须进行责任监督, 贯彻执行帮扶任务。

(三) 精准扶贫致力于全球减贫事业,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局面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底, 世界人口达到68亿, 2012年达到70亿, 2017年底达到73亿,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按照1.9美元国际贫困线衡量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 在1981年, 世界贫困人口占总人数42.2%, 1984年为39.3%, 1987年为35.2%, 1990年为35.3%, 1993年为34%, 1996年为29.3%, 1999年为28.6, 2002年为25.8%, 2008为18%, 2010为15.7%, 2011年为11.7%, 2012年为12.5%, 2013年为10.7%, 截止2014年, 贫困人口已经降至10%以下。中国不仅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 而且致力于全球的扶贫减贫事业,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和人才援助, 有基础设施方面的, 也有农业方面的, 还有加大对教育、卫生等来改善民生问题方面的措施。除此之外, 表明我国愿意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深化“南南合作”, 携手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并致力于“一带一路”, 打造各国通力合作的局面。

三、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路径

(一)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的现象是导致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 由此可见, 城乡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方面, 而是在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此必须要提高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的保障, 每个月从县上、市里调取部分医生下乡对他们进行免费体检看病, 另外, 还要加强乡村医生的学习交流, 每个月进行一次,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相比城市里的生活条件, 应该加强农村基础生活建设, 兴修现代化水利工程, 防止大拆大建, 导致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

(二) 加大对“互联网+”产业的扶贫力度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互联网”+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对落后地区进行扶贫改造, 在贫困地区, 针对当地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精准规划, 加强市场与经营者之间的联系, 最大限度的挖掘并发挥比较优势, 将资源优势逐渐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 避免产业扶贫的利益化和盲目性。对扶贫进行“互联网+”产业的投入力度, 其核心就是大数据, 首先要在农村建立一个大数据中心, 建立产品和销售的平台, 以点带面销售产品, 逐步形成大数据共享应用创客平台。运用大数据系统, 帮助农民准确的分析市场情况, 提供有效的信息, 帮助农民进行生产, 将农产品变为商品,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

(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全面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农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 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整改和完善。首先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避免资源浪费和“踢皮球”现象, 要筹城乡的社保费用, 防止矛盾激化, 杜绝“一个地方一个标准”。其次, 完善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 对失业保险制度标准扩大化, 并加大力度进行补贴。最后, 对残疾人也要进行社会保障救助, 确保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能受到关心和尊重。实施更全面、更准确的社会保障, 是扶贫对象所需要的, 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四) 加大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 国家对贫困地区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都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 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面貌, 提高了农村的收入, 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养成了一批“懒汉”, 依靠“平困户”这个称呼享受国家资金补贴, 生活能力逐渐丧失, 认为不奋斗也可以衣食无忧。

为了杜绝这种错误思想的发生与蔓延, 必须提高贫困人口的主动性, 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 将“要”变为“干”, 确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观念。要想永久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就必须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将“内因”与“外因”结合, 用外力助推、激发贫困户改变贫困现状的热情, 为他们树立自信心, 确保精神脱贫。对贫困人口进行产业教育和培训, 以科技引领扶贫, 以产业增加收入。除此之外, 国家推出扶贫小额信贷资金, 对有创业想法的以及有产业技能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 发挥贫困人口的主动性。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 习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的论述, 新时代意味着有一定的新气象、新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 扶贫工作已经达到了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阶段, 扶贫开发任务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部分, 在新时代视域下, 精准扶贫这一指导思想应与之结合, 并探究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精准扶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刘义圣, 许彩玲.习近平反贫困思想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借鉴[J].东南学术, 2016 (2) :1-9.

[2] 李先伦, 李建民, 房晓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创新[J].理论聚焦, 2017 (3) :35-39.

[3] 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D].复旦:复旦大学, 2010.95.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完善分析下一篇:浅析游戏精神与艺术和艺术创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