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学生不良心理思想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自身等原因,处于较为敏感,容易冲动的阶段,需要学校教师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与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符合当前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学校德育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论当代学生不良心理思想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论当代学生不良心理思想论文 篇1:

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化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要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而不断努力。政治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当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心理状态,揭示了时下高中生思想政治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探究了现在高中生不良思想政治心理形成的原因,就如何树立健康的思想政治理念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化教学

一、当今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化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们对于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存在着诸多混淆,常常用思想品德教育来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上出现的问题归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心理教育逐渐演变为德育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教育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1]。尤其是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着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导致学校在政治思想教育上脱离了其正确的方向。在当下,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他们首先选择的是心理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政治上的教育。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把心理化教学带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优势

1.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印象就是摆事实,说理论,做榜样。这些教育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但是其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常常疏忽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如果通过把心理元素融入到思想教育的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改善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排斥感。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患有抑郁症,在这种状况下,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咨询工作室,鼓励学生倾诉。但是事实上,很多学生很抵触这样的心理咨询,把心理问题与疯子、精神病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有机的深入到政治教学中,通过宣讲式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无疑就成为了一种需要。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化的可行性。学生是中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因此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2]。思想政治心理在其综合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政治心理能指引出正确的政治行为。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能缺少远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十分可行的,这样的结合也极富有时代意义。

三、把心理化教育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方法

1.建立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教师肩负着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责任。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引导高中生踊跃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活动,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的政治行为与能力。所以学校应该使政治教学心理化。教育要想把两支队伍有效地结合到一起,首先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新的培训,让思想政治心理教师建立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让教师用心理学的视觉去审视政治教学,学会从发现的问题中找出一套合理的方法。与此同时,在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时候,也要把着眼点放在心理学的培养上,利用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化的课程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其次,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让教师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加强教育工作者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在以后对学生的工作中才能赢得学生的信服。在加强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心理知识的培养与疏导心理问题的方法上。两者的适度配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具有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单个人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研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比较抽象的问题[3]。因此,思想政治心理化教育要取代传统的说教式课堂,把个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结合到一起。比如在一些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中,经常会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选择,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等。在课堂上,可能反映出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的过度盲目追求,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这种现象给一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学生做出正确教导与分析,在课后可以请教心理教师从心理学原理的角度进行根源上的探究。让两种学科能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产生良性循环。

3.通过心理学原理活跃课堂气氛。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在素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虽然很抽象,但是无论何种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疲倦感,课堂氛围十分不理想的现象[4]。学生对这样的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教师的教学太过于照本宣科,没有用生动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倘若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心理科学的原理来指导,实行分层教学,并适时地运用表扬的心理需求原理鼓励学生以及运用期望的心理原理激励学生,这样就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学习[5]。

综上所述,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面临很多挑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广泛全面的实施,同时学校对于管理学生的工作也将得到有效改善,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化是适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尝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史晓延.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N].学知报,2010.

[2]杨瑞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刘朝晖.构建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郑静,孟志雷,夏小华.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

[5]季乃禮.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杨建邦

论当代学生不良心理思想论文 篇2:

探究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结合途径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自身等原因,处于较为敏感,容易冲动的阶段,需要学校教师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与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符合当前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学校德育项目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益,是文章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今年“双减”政策下,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许与要求。传统的“以成绩论英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程度也有了深刻考查。将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让道德与法治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文章将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的相关问题作为出发点,针对当前中学心理咨询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一、 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的可能性

近年来,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校园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未成年学生厌学、焦虑、抑郁症、自闭症、人际交往障碍、自残、自杀事件多有发生。为此,许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笔者作为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同时兼任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在给学生进行团辅和个辅的过程中,深感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珍爱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家庭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做一个亲社会的人等。而这些内容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部分学科知识异曲同工,二者的有效结合满足了当代学生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同样对学生思想领域进行引导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侧重于用说服、教育及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信服,并进行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想领域的提升。而心理咨询更加侧重于通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有效的心理沟通,来了解中学生实际心理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让学生在面对困惑、迷茫时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从形式上来说心理咨询和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侧重也略有不同。但从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出发,二者有着极为相似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两种教育形式都可以有效挖掘学生内心世界,实现学生潜能的良好释放。

(二)同样在社会实践中产生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在立项上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心理咨询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学生对于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的认知度,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认知。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道德与法治课都包含着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两个方面,都同样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在实际生活之中,学生可能由于不愉快地生活、学习环境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或是思想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结合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例如有個同学很郁闷,说同学都不跟他玩,因为他曾经“开玩笑”把同学手机拿回家,第二天还给人家了却不被原谅,觉得没朋友不想在班里呆着。还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控诉说:“为什么人家孩子都有手机,我妈为什么不给我买?还不给我用她手机玩王者荣耀?”这些心理问题实际上可能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扭曲,需要教师从道德、法律层面进行引导和教育,而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同样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重大作用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更为关注学生宏观层面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统一的引导与规划,让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有效发展,提升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并成为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优质人才。心理咨询从学生微观的精神世界出发,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研究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提出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也更加专业化。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同样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重大作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双重引导,确保学生得以正向发展。

(四)心理咨询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原则一致

心理咨询的差异原则和道德与法治课工作原则一致。因为对于心理咨询而言,需要尊重每一位咨询对象的特点,分析其过往经历、心理状态等,再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而道德与法治课也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学生的思想、品行,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就能够看出,两者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原则一致。而且,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都应该保证遵循真诚原则,这样才能够让咨询对象和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从心理咨询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原则上能够看出,两者是一致的。心理咨询的启发原则要求能够根据咨询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关分析建议,从而有效地引导咨询对象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上,也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体验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从以上原则能够发现,两者的结合十分可行。

二、 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途径

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结合,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状态,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在进行二者结合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一)加强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整合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研究手段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互补点,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发挥“1+1大于2”的研究目标。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出发,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想要让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实现有机整合,就必须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内容,让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结合,真正发挥效用;其次,从教学形式上出发,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虽然覆盖性得到了有效保证,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针对性。而心理咨询工作虽然具有较为针对性的发展优势,但却又缺乏了一定的辐射性。准确抓住二者之间的形式差异,并根据其特性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更大效用;最后,当前中国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都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没有真正地为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组织课堂教学、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辅导等方式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品格。

(二)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部分教师常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真正地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如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的重要内容。

為此,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通过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结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心理咨询师有时让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集中进行团辅。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就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个人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更具像化的展现。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状态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宏观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结合微观的心理咨询辅导,让学生更好地敞开心扉,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三)采取多维度评价体系

以成绩论英雄,是多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仅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也没有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与引导,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在这种氛围影响之下,学生自然无法感受到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忽视性,对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结合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为此,学校应对学生采取多维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健康方面的培养与评价,全面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咨询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内心状态进行了解,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心理咨询,以更加敞开心扉的状态面对个人成长阶段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矫正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每位学生所存在的不同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打造更加畅通的师生沟通桥梁,促进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结合。

(四)提高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资金、技术投入

想要提高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的能力,除了需要教师、学生的重视与努力,还需要学校予以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与支持,以确保两项工作可以常态化展开。

例如,配备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系统化、专业化、针对化的咨询服务。同时,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板块以及道德与法治建设板块,让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心态。

(五)提供专业学习机会,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

中学正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学生们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求一切内容。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融入心理咨询的相关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为此,学校不仅要在寒暑假开展学科培训课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而且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咨询技术相关内容的培训,更好地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并通过考核颁发证书,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中来,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化的教学服务。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新走向,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实际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在心理咨询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结合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地总结与修正,以期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的心理健康、思想品行端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钱丽欣.探讨解决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152,154.

[2]王钰,孙延林,戴群,等.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道德与法治改革创新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7-22.

[3]张学浪.“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7):62-65,72.

作者简介:

张琼,江苏南京市,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

作者:张琼

论当代学生不良心理思想论文 篇3:

刍议新形势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教育,要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要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对于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易进入性、开放性、互动性表明网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依靠网络资源,另一方面,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在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便利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辅导。有的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立了“心理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咨询”、“心理协会”、“心理辅导”、“心理漫谈”、“心理测试”、“在线回复”等栏目,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不能忽视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新的特点,网络为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提供了丰富资源和重要的平台。

一、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多元化

在新形势下由于信息的全面性、开放性和即时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因此在网络上面具被摘除,真实的内心得以袒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抑郁与苦闷可以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的心理可以尽情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以满足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除了传统的普及知识、调适心理和心理问题干预之外,还包括以下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适应自身变化和社会时代变化带来的心理环境变迁;帮助学生健康、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自觉抵御不良信息、有害信息,防止产生网络成瘾症;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发展潜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新形势下,虚拟与现实交错,信息环境瞬息万变,对学生心理的冲击时刻存在。如何提高心理素质,防范心理事故,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主题。

2.交互化

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心理交流,在心灵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被动,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是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大一部分工作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作为媒介,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方法。人——机互动的教育模式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疑虑,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有效地防治心理问题的产生。

3.自主化

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新形势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元化的内容和价值体系中,课内课外、网上网下都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教育的效果。利用网络还可以自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调查学生心理动态,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防止形成心理障碍。提倡自主化教育还特别有利于普及心理知识,传播健康理念,开发潜能,张扬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状态。

二、新形势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新形势需要新的思路,在新思路指导下的实践才能有新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新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变化发展着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需要与愿望。

1.教育主体与教育主导的互动

与传统教育模式一样,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在新形势下主体与主导地位更趋于平等化和互动化,这种变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主体与主导的互动模式是一种畅通的交流方式和渠道,这也是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证。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视野更广、要求更多、意识更强,这就要求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有更为广博的知识、更细心的观察和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感情上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势必导致师生对立,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倾心沟通,而且这种互动是在一种更平等的网络平台中进行和实现。

2.立体教育模式

在新形势下,地球村与校园围墙形成了鲜明的力量对比,无疑是前者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构建立体网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立体的模式包括:个体与集体、直接与间接、网上与网下、校内与校外等。

3.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模式

网络的出现,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来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体制、家教观念、成才观、社会和网络上的各种诱惑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诸多矛盾。新形势下学生缺乏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就高,心理症状就少。所以以学校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社会和家庭,多提供情景式和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要建立家庭联系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全面的提高。

4.预防模式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重在预防。新形势下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心理障碍的特质更加显现,心理应激事件更为频繁。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始尝试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筛查,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5.干预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干预措施。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学生遇到了更多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许多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而患上网络综合症。基于这种形势,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干预模式,用发展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来保证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推进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tijn De Goede,Ed Spruijt,Jurjen Iedema,Wim Meeus.Horw Do Vocation and Relationship Stressors and Identity FormationAffect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9.

[2] 陈晓红.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互动”模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 闻吾森,王义强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

[4] Sheldon Stryker,Peter J Burker.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of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

[5] 张凤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干预模式浅析.2003(5).

[6] 许光兴.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版社,2002.

[8]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2.

[9] 陈少华.人格心理学.济:济南大学出版,2004.

(责任编辑张茂林)

作者:赵春华 徐东芸

上一篇:测绘仪器的维修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