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古族的思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022-10-19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超级大国, 在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做到主动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 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大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理念, 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年少时光, 心里都深深埋藏着一个武侠梦, 这颗种子的诞生也许就是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郭靖在内蒙古的辽阔草原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大漠孤烟, 金戈铁马, 成就了郭大侠耿直善良的侠义性格, 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也让郭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 对每每遇见的人生窘境都能心怀坦荡, 淡然处之。

蒙古族始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 在世界的发展史上, 能横跨全中国并深远影响东西方世界的民族也只有蒙古族了, 并且他们在整个13世纪占领了人类文明世界的一大半。

所谓时代造英雄, 但有的时候也是英雄创造历史, 13世纪的蒙古帝国诞生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等明君, 同时又拥有者勒蔑、木华黎、哲别、苏布台、博尔术、赤老温等能征善战的文武名臣, 蒙古人自幼在马背上长大, 成吉思汗普及的博克 (蒙古式摔跤) 、骑射、赛马, 号称男儿三艺, 骑兵作战, 自然占尽优势, 这也是13世纪蒙古族统领天下的一大原因。

对比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有很大不同。因为草原的宏伟壮阔, 让世代在草原生活繁衍迁徙的蒙古人, 根据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 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独特文化——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之所以提倡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融为一体, 是因为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资源和基础条件。

而主要提倡改造自然的农耕文化, 旨在通过与大自然的斗争来求得生存、开启生活。蒙古民族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 也是勤劳智慧的集大成者, 他们始终执着地表达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我们要化自然于无为之中, 顺应天命, 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 而破坏自然之道。我们所生活的和谐美丽的自然大环境就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美丽的地球母亲是我们人类以及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水乳交融的。

蒙古族的游牧方式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气息。蒙古族在天然草地上放牧, 遵循季节规律及畜群性, 在自然承受力之内发展畜牧业, 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资源又不使其破坏, 这也就是他们逐水草迁徙的原因了, 面对大自然, 心怀敬畏, 才使得草原永远长青, 他们赖以生存的故土才会永远保持活力。

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不但是适应自然的结果, 更是主动保护草原的选择。体现出人、自然与牲畜三者之间的协调。这种方式, 不但减轻对草原的人为压力, 同时也确保牧草和水源的生生不息。冬季的乌珠穆沁草原, 每一颗衰草下都有一颗富含勃勃生机的种子在蓄势待发, 它在冬日冰雪的滋养下, 不急不缓的等待着春的到来, 而最懂它的人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 那四处迁徙的蒙古人。

在物种演变的过程中, 人类脱颖而出, 成为地球的“万物之灵”。无论人如何发展进化演变, 人类的一切创造都取之于大自然界。

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都是以大自然物质资料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物质决定意识, 没有自然环境的发展和演变就不会有我们人类自身。

古代蒙古族的生活与生产, 基本上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 对自然界的敬畏与顺从是当时蒙古民族与自然界之间最为真实的写照。

我们要建立崇尚自然、绿色共赢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绿色生态体系, 协调好生命有机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这个伟大家园。

建立一个大格局, 让社会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达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中要协调好自己的行为, 共同建造适合人类发展的环境。保护地球, 爱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摘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强调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出了一个伟大的方向。

关键词:蒙古族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生态强国

参考文献

[1] 田文富.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 2014 (5) :109-112.

[2] 苗泽华, 卞娜.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14, 30 (1) :399-403+406.

[3] 郭强, 刘伟坤.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18-20.

上一篇:少数民族合唱作品指挥技法在改革中的重要性下一篇:烧结余热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