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的意义及培养

2023-01-05

语感是对言语 (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的准确而灵敏的感受能力, 是一种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怎样在教学实践活动总培养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以新的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优先加以注意, 调动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要调动起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以教学方法为例, 我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同是归纳中心思想, 在甲班按老规矩, 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总结中心思想”, 在一分钟内, 一半以上的学生目光散乱, 心不在焉。在乙班, 则出示课前准备的四条中心意思, 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一条;五秒钟内, 全班同学全神贯注, 兴趣盎然。一分钟后, 全部同学都选出了答案, 正确率达到95%以上。这说明, 只要能甩掉老一套的令学生生厌的方法, 而代之以新鲜的方法, 是能增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

二、联系生活实践获取语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 离开生活经验, 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的现实事物脱节, 因而难以获得语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文字的学习不应该离开他们所代表的事物。”“文字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学习。”叶圣陶说:“要使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摸, 而要把生活经验, 将语言文字符号同它涉及的客观事物, 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从而具体体会它的意义和情味, 离开了生活经验, 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系统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 不能成为信号的信号, 只能成为死板的符号。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 单从文字上讲, 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的情味和意蕴, 如果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分景朗读, 加强对语言的感受, 然后组织学生春游, 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增强实践经验, 把文字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体会它的情味和意蕴。当一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学生联系实践经验, 感受到这是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以及长势。学生的这种感受, 就是将意识的语言知识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语感。生活经验是语感的话的源泉, 要多接触生活, 多体验, 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 对言语有了实际感受, 才能获取深切的语感。所以, 我们要注重初中经验的培养语感。另外,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也是获得语感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践经验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才能得到。学生如果不注意观察, 即使经过了实践活动也得不到经验。

三、强化练习, 锻炼语感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练习。语感这种能力由于它本身具有直觉性、实践性, 更要在各种言语练习中才能受到锻炼, 得到发展。

1、读写练习。

这是锻炼语感的基本练习。加强阅读, 特别是出声的朗读, 把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 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和情味, 有助于形成语音感, 语法感;语义感。“读书百篇, 其义自见”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语文学习经验都说明,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是体会和建立语感的基本途径。我国传统语文学习强调熟读成诵, 反复揣摩, 其科学价值之一就是体会语感。为了发展语感, 要多读典范的课文。选入语文教材的一篇篇范文, 语言都具有鲜明, 生动, 准确的特点, 大多具有描绘性, 再现性功能, 有效地提供了艺术形象的实体性感形态, 这极有利于和学生的意识经验沟通。对精彩的段落, 精粹的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 反复背诵, 扩大阅读量, 广泛接触各种文体, 各种读物课外尤其要涉措各种句式饿意义和情味有所体会, 进入文章的情景, 建立和发展语感。有人曾做过一检测:找来初中三年级语感强弱对比明显的学生各二人, 分别朗读夏衍的散文《野草》。语感强的二位学生拿到文章就读, 共出现不正确的停顿20次 (其中有3次稍停一下便读通, 个别长句两次读通) , 平均基本每人89字错顿1次, 基本上答出了文章重要语句的象征意义;语感较弱的三位学生, 朗读第二遍时统计, 共出现不正确的停顿75次 (个别长句4次读通) , 平均23.7次错顿1次, 其差错是语感强的学生的3.7倍, 基本上说不清文中重要语句的象征意义。这一检测说明一个问题, 语感的强弱与阅读能力的高低有密切联系。写作联系更能锻炼语感, 作文时书面言语的运用, 通过多写能体会到言语运用的正误优劣, 获得字词篇章的具体感受, 尤其是坚持不懈地自改作文或修改他人的作文, 更能丰富和加深语感;锻炼出灵感的语感能力。

2、专门作业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 要有目的地, 针对性地布置专门的语文作业, 使学生对书面言语切实的体会, 从而提高语感能力。例如作弊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的感情色彩的练习, 能提高学生对词义的把握,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以及词语的运用范围。在一次辨析“乳臭味干”、“羽毛未干”这两个成语时, 有些学生只注意到词义的差异, 而未注意到它们的感情色彩以及运用范围。“乳臭未干”是讥讽人年幼无知, 是贬义词, 运用范围多指单个人。“羽毛未干”比喻年纪轻, 阅历少, 属中性词, 多用于指团体。通过辨析, 学生对这两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 这也就是语感能力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 能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专门练习有很多, 如分角色朗读,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语调以及言语情味的练习;欣赏课文丽词佳句以及优美段落的练习;剖析课文语言特色的练习。这些练习, 只要认真去做, 坚持去做, 一定能提高语感能力。

3、课外语文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课堂教学, 也要注重课外的语文练习。语感的锻炼要靠实际的语言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语感。在课外可多开展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定期举行朗读比赛, 读好书比赛, 举办语文游艺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为了检查通过这些课外活动的练习, 学生能力是否提高, 我做了一次检测:在一次《我是中华人》的演讲比赛中, 我从学生中选了五人作评委, 邀请了五个教师作评委, 分别评出前六名。讲演赛结束, 学生和老师评出前六名完全一致, 基本学生还能逐个说出评分的理由。

从这件事看, 学生的语感能力大大提高了。

上一篇:江西万年青公司内控失效案例分析下一篇: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分析的英语语音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