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2024-04-09

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共11篇)

篇1: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合肥市兴华苑小学杨元元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也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二、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我们的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三、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现自我。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文思想更有广度与深度。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意义是深远的,请让我们一起与经典同行。

篇2: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校园内已悄然兴起,但是作为一门课程还为数不多,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因此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地利用智能教育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来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关键词:经典诵读;兴趣;培养方法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魅力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但是,怎样才能使低年级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经典古诗文,变被动为主动呢?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去兴致勃勃地诵读如此厚重的经典古诗文,并将这兴趣一直持续下去,让孩子们能从容地行走在经典之道,而埋下浓浓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诵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诵读好诗文,首先得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提倡愉快诵读,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诵读成为“流行风”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从众心理。对于网络歌曲、流行歌曲等,低年级的小朋友甚至都不知道歌曲唱些什么,但为什么又那么喜欢唱?因为流行,周围的人都唱,一则耳濡目染,二则以能与周围的人一样会唱为荣。同样,一个人读古诗文较难,可是,全班都读,全校师生都读,则大大激起了每个学生的诵读兴趣。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应面向全体师生,要求全校师生都参加诵读诗文活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跟孩子们一起诵读,伴孩子一起成长。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诵诗文、处处有书声的良好风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

2、让家长成为“助燃剂”

孩子们除了周围的同学、玩伴和老师,家长就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他们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作为家长必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班级或学校也可以找一些家长志愿者,每周来校一次给孩子们表演读,和孩子们比赛读。如果一开始孩子没有进入情境,必须要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一星期不行两星期„„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感染孩子。实践证明,一开始有些家长对古诗文没有兴趣,但到了后来。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相互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一家人兴致盎然。诵读古诗文活动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3、让情感成为“润滑剂”

实践证明,让儿童觉得可亲的老师,孩子们也会爱屋及乌。常言道:亲其师方能行其道。老师周到、细致,对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呵护,已深深占据他们整个心灵。学生的一个错误,一次摔跤、一个委屈、一个进步、一次悄悄话,无不浸透老师的的心血,老师以其特有的关心、爱护温暖着每位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朋友、知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旦拥有学生对老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深情,老师的一言一行才能对孩子对孩子形成直接的影响,如果老师经常性地给孩子们讲古诗文中的精彩故事、深刻道理,并用古书中的故事或人物来要求自己,提醒孩子,因而孩子们也会产生对古诗文的喜欢并依赖的心绪。因此,师生之情自然而然成为了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润滑剂”。

4、让教材成为“催化剂”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多说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长不会太重视,生活中又不常见,而这本教材的名称又比较拗口--(《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如何让孩子们在第一节课就记住它,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要又别出心裁的介绍了。如果老师举起书本,故作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这本书里隐藏着一个大秘密,想不想知道?”一下子就勾起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个个睁大眼睛说:“想。”于是老师就一字一句地说:“这本书里都是咱们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大学问家所写的文句、诗句。如果你们会读,会背诵,那你也会成为现代的大作家、大学者,拥有满腹经纶。”几个“大”就调动了孩子们好强、好学的积极性。然后让孩子们反反复复地读书名,记住它,并告诉他们平时我们就简称之为《中华经典古诗文》。记住了书名,也就记住了古诗文诵读课,目的明确,埋下了学习古诗文兴趣的种子,为课堂中诵读古诗文打下了底气。

5、让形式成为“活性剂”

每餐同样的菜肴,哪怕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也会让人食欲全无。古诗文诵读看似无花样可变,但同样需要设法变换不同的形式。古诗文诵读能变的形式主要是在读的方式上,教师可以精心创设各式各样的读:师范读、领读,师生对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小组赛读,个人赛读,接龙比赛„„丰富多彩的赛读形式会让孩子们兴致勃勃,百读不厌。在课堂中就能让孩子们情绪高昂、劲头十足地熟读成诵。

每节课前的“温故知新”,就是孩子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学习古诗文的成果。当内容较多时,应采用了师生接龙赛读的方式,老师可以还故意忘记中间的内容,让学生来帮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一张张一开一合的小嘴,个个都卯足了劲儿在朗诵。那样的整齐划一,那样的全神贯注,那样的响亮悦耳,此时的我们就犹如收获庄稼的农民伯伯,捧着一捧捧饱满的种子,陶醉了„„

6、让激励成为“保鲜剂”

激励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语言激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语言激励要找准时机,画龙点睛;物质奖励不需要太高的代价,一张张卡片、一颗颗五角星、一个个小本子或图书礼券等都饱含着师生们收获的喜悦;还有较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通过不同方式激励学生,让全校同学都品尝到背诵经典诗文的快乐。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热情,并保持着兴趣的热度,从而让诵读诗文活动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整合诵读资源 精心筛选内容 在浩瀚的诗海里,教材上的古诗只不过是浪花一朵。我们不能只教会孩子欣赏浪花,而应教会孩子去遨游诗海。而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哪些是适合教孩子阅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提炼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给孩子们。如学习美德,我们推荐给低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亲师友,习礼仪„„”中年级学生推荐《千字文》“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教当竭力,忠则尽命„„”高年级学生推荐给《增广贤文》“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只恩„„”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还做不到的,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欣喜的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家长们也高兴的说:“我的孩子变得懂事多了。”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我们把经典诗词分门别类,如“学习美德”、“爱国主义”、“描写送别”、“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描写春天”、“描写夏天”„„把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分成“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尊师爱友”„„,让学生分类诵读,并记录到专用的笔记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看到自己笔记本里的诗词与日俱增,对诵读诗文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信心也就更加充足,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三、诵读品悟情感 张扬学生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抑制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尊重学生的感悟,保持兴趣浓郁。

四、立足诗词教学,培养文学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汉语言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篇3: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 如同每天的饮食, 会变成营养, 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长大后会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读这些书, 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 即使面对丰盛的美食, 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因此, 许多教育专家, 学者纷纷倡导经典的诵读活动, 旨在通过诵读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感受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其意义非常重大。

1 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首先, 时代已跨入21世纪, 我国经济正飞速发展, 我们成功加入了WTO, 成功举办了奥运。在这个汹涌而来的国际一体化大潮中, 我们凭借什么与世界对话?凭借什么在泥沙俱下的世界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不失气节, 不失根本?凭什么使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有一种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 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 我们所共同拥有的也正是这五千年历史文化。时代赋予我们不仅要将优秀的文化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使他们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激荡中挺起我们民族的“主心骨”, 更重要的是要在世界舞台中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再次在世界大放光明。列宁曾如此告诫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是龙的传人, 历史亟需我们去做重大的修补性的工作。让广大青少年诵读千古美文, 弘扬传统文化, 是我们万世一系、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所以, 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其次, 众所周知,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经典诵读实践中, 不仅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 提高记忆力, 而且可以积累语言, 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具体表现在:第一, 经典诵读可增强记忆力。经科学家研究证明, 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 (或称神经元) , 它们彼此孤立, 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 每根神经元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 受到外部元素刺激越大, 大脑的功能就越强, 智力就越高, 在学生智力发展最关键的中学阶段, 接受大量的优秀的信息刺激, 就能使学生脑部的神经元相互连接, 形成网络, 使学生的脑部沟壑增多,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同时, 在反复强化经典诵读的基础上, 学生能很快增强专注程度, 提高记忆力,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第二, 经典诵读可开发智力。经典教育虽看似简单落后, 却是科学、高效、扎实而又易行的教育方法, 它可以迅速开发右脑,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知觉、灵感、创造力, 乃至真正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在中学时期通过经典的诵读, 开发出学生大脑的潜力, 这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有介绍如何不偏不倚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 有“半部可以治天下”之说的《论语》, 有人类历史上的智谋奇书《老子》, 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足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学的丰富内涵。而经典诵读工程, 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把经典装到学生的脑子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 理解能力的发展, 知识面的扩大, 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就能逐步理解这些经典, 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之后, 学生们就会用圣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 诵读经典无疑是一种适合中学生智力结构发展特点的最简洁高效的教育方式;再次, 经典诵读有利于学好语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的识字量显著增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的心灵,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为学生习文中引经据典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名篇, 读之字字珠玑, 诵之金声玉振。“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我们应当让学生们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 使他们不再有无以言表的尴尬, 少一点粗俗的表白, 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 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更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的基本知识, 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极大程度提高。

2 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曾听有人如此阐述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创造了希望, 文化创造了发展, 文化使人民团结一致, 我们曾受过屈辱, 但我们从不屈服, 我们用灿烂的文化来融合我们的中华大家庭, 使之更加辉煌。可以说, 文化是无形的制度, 文化是内在的法律, “观乎人文, 天下化成”。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 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 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 我们应将道德资源几乎无处不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给青少年, 给我们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道德危浅的时代以补救和滋养, 让青少年乃至社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而经典诵读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它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其个性, 又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使其具有更佳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 促进各门功课的进步。

其具体表现在:一、经典诵读有助于中学生的人格成长。经典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古诗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系统工程。就内容而言, 它不仅涉及到经典文化, 还包括经典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就效果而言, 经典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把这些古诗文不求甚解的背记, 也不只是为了有利于以后文科的学习, 甚至也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接受最真、最美、最善、最雅的文化熏陶, 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天性, 造就一生高尚优雅的人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 会自觉不自觉的用圣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于是渐渐行为好转, 心地向善, 修养提高、孝顺父母、诚实守信、踏实认真……正所谓“读千年经典, 做少年君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各种诵读活动, 就可以使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向上, 培养学生从小树立高尚的情操和拥有远大的人文情怀;二、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读书兴趣, 促进学习品味生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按时上课, 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 中午或活动课时, 每天诵读20—30分钟, (最好是安排每天的同一时间) , 不论是什么情况都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断,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每日必读书, 不读则无事可干, 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 通过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读书是最简单的学习形式, 他即不需要复杂的演绎、推理、运算, 也不需要反复论证、推导, 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和文化素养,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学习, 让学生不断增加在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各方面知识。在日常的教学中安排以《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为主, 《大学》、《中庸》、《易经》、《老子》、《诗经》为辅的经典诵读篇目, 可读、可诵、可吟、可唱, 背诵吟唱相互调剂, 学生们自读其“文”, 自得其“乐”。这样, 一到临近上课的时候, 教室内书声琅琅, 校园内书香阵阵, 不管是置身于课堂之内还是徜徉于校园之外, 只要靠近学校, 立刻就会被浓浓的书香氛围所感染, 学生们常有事干, 也不会无事生非, 学校既便于管理, 学生们也各得其乐, 岂不快哉!

总之, 当今社会, 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影响着我们, 而中学生又恰好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一步走错则满盘皆输, 当叛逆的青春听不进家长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时, 我们不得不考虑采取其他的办法来帮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而, 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们进行经典诵读, 让传统文化扎根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创造了希望, 文化创造了发展, 文化使人民团结一致。让他们“与经典为伴, 和圣贤同行”这样即可以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做事的方法, 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该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更重要的是, 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也不知不觉的与学生们同时受到了圣贤的教育, 读诵吟唱间提高了师德水平, 听说教讲中树立了更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态度, 而学生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孩子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久而久之, 肯定会提高为人的水准, 树立起为人父母的榜样作用, 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目前在我国各地兴起的经典诵读工程, 如一股最强力的飓风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 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 是因为在中学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意义非常重大。在此就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所具有学科意义和道德意义两方面进行论述, 谈谈经典诵读在中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科意义,神经元,道德意义,人格修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开展经典诵读塑造美好心灵[J].黑河教育, 2009 (5) .

[2]周双清.经典诵读多元评价的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10) .

篇4: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教学;人格修养

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恰当地把诵读经典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能达到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目的。

一、阅读经典,滋养心灵,培养语文兴趣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便开始教自己孩子背诵古诗词,这就已经接触经典了。让小学生诵读经典,使学生的心灵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文化接通,让经典之髓慢慢在孩子身上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将贯穿于孩子们生命的始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长期浸润在诗书的氛围中,处处散发着儒雅的气质。古诗书赋予他宽广的心胸,致使他能写出“大江东去……”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名句。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了六年私塾,学习了《论语》《孟子》《诗经》《三字经》等。还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都是在年幼之时便饱读经典诗书,才能写出一鸣惊人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二、阅读经典,丰富知识,开发孩子记忆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有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它们大多都在小学阶段,十三岁达到高峰。因此,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诵读经典,学习千古美文,是开发孩子黄金记忆力的重要工程。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这一点在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同时,在阅读经典中丰富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孩子们都在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阅读经典,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古人读书,私塾先生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熟读经典、背诵经典,结果很容易就解决了语言文字问题,吟诗作对,出口成章。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之前熟背经典的结果。”

在小学阶段有了这些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古诗文积累,必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发言时还能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四、阅读经典,锤炼品格,提高人格修养

语文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即在完成授课任务,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诵读经典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这与语文教学的原则是相通的。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三字经》《论语》,就可以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气质。

经典美文中包含有许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等。这些精神对于小学生道德体系和自我人格的确立,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诵读经典活动中,可以运用经典名句来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经典的价值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们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熏陶,可养成他们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可陶冶他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心胸,锤炼他们的品格,端正他们的品行。

文学经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集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经典诵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完善知识体系和丰厚人文素养的优秀接班人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语文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浪潮,借助新课改推进的东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经典诵读的实效性,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培养高素质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路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J].中华少年,2015(11).

篇5: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数学命题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国学复兴背景下,中高考试题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多,学好国学才能笑傲考场的日子正悄然来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国学知识靠临阵磨枪是来不及的,必须从小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经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谓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一、经典诵读,塑造高尚人格。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二、经典诵读,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写作文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三、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会惠及其一生。

四、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篇6:经典诵读的意义

——浅谈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掏溶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

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语言及写作能力。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三、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现自我。

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文思想更有广度与深度。

篇7: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摘 要: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还可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涵养

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内容生动、人物鲜活、情感真挚。所以,我觉得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汲取到先民的智慧,领悟到人生哲理的睿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对经典的文化魅力的感受,则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学生阅读经典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从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

1.学校环境

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首先要建设书香校园。对此,建议学校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一些古诗词名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楼道中张贴名诗名句,教室里张贴发人深省的哲理,在学校的阅报栏中张贴或者墙报上宣传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基本随时随地就可以从墙报、牌匾、阅报栏中读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而丰富,人格由此而变得更加完美。其次,语文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属于语文的早读时间语文老师要到教室里指导学生诵读,每一节语文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几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师提前到教室门口落实诵读。如果教材中经典诗文欠缺,语文教师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每周抽时间安排一节诵读课,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进行简单的阅读指导,长期积累,把所选篇目慢慢进行分类,几年下来就可以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长期使用。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在平时要开一些书单,不强制要求学生买书,但要宣传读书的好处,耳濡目染,总会有学生会买一些书阅读。同时,教师要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家长学校”等机会,向家长宣传看电视不如读书,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好处,引导家长对学生阅读支持,引导家长做好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诵读,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二、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是开发人生记忆力的.“黄金阶段”,抓住最佳开发期,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能永恒地记忆在脑海中,这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文,从而爱上经典书籍。首先,积累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古诗文,对此,我个人觉得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的古诗文,诵读具体的方法落实是每天的语文课固定一个环节――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诵读几分钟古诗文。时间长短不完全固定,但以5分钟适宜,这样可以形成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古诗文助学生成长”.其次,选择和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进行诵读。教材中经典诗文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诵读需求,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经典诗文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作为诵读内容的补充,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经典美文等,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对于引进的诗文,教师要做适度讲解,指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在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对诗文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有兴趣了。再次,分类分时分形式诵读或者背诵。根据诗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理解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多诵多背,也可以根据时间来背,根据月份来背诵。比如,有关三月的诗文就可以主要放在三月诵读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来背诵,比如,3、4、5月,教师可以多选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秋天以及冬天时就积累描写秋冬的诗句;也可以根据节气来背诵,比如,24节气的每一个节气来到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来背诵,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这些做法让学生可以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分形式背诵或者诵读,主要是采用一人领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以及限时背、接龙读等方法,方法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笔者一直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新鲜的活力。首先,在班上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看哪个学生诵读得好,背诵得快,奖品是笔者买的一些橡皮擦、铅笔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华经典从略知一二到兴致盎然。其次,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办手抄报进行评比。再次,在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就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篇8:浅谈小学生古诗文的诵读及其意义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审美情趣,爱国热情

一、诵读优秀古诗文, 提高审美情趣

优秀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优美的篇章, 深刻的寓意, 凝练的语言,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成为我们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增添了无数璀璨的篇章。它的耐人寻味, 它的深刻寓意, 它的抒情豪放、它的委婉柔情, 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感触至深。我们在“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看到春日瑰丽的画卷;在“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中看到诗人的坚强个性;从“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中看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顽强的生命力;从“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从“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感知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 加强小学生古诗文的诵读, 对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思维, 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古诗文具有声韵之美和情感之美的特点, 它的声情并茂, 集意境美、韵律美、哲理性于一体, 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些著名诗篇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启迪。诗人把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蕴含在诗文中, 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古诗文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 学生要借助诗中意境, 展开丰富的想象, 构成诗文中的画面, 实现诵读后的跨越。这样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入, 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品千古名诗佳句, 增强爱国热情

古诗文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 要利用儿童时期记忆力好的特点, 多背诵, 多体会, 用声音表现内心世界。诵读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通过阅读转为审美, 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 具有较好的感染作用。《敕勒歌》一诗讲解中, 我们形象地描述:阴山的脚下, 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紧紧相连, 看起来好似牧民们的毡帐。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涛,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时隐时现的牛羊。阴山是塞外的大山, 草原以阴山为背景, 给人以雄伟辽阔的感觉。无比圆的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空是蔚蓝的颜色, 草原无边无际。诗人的描写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牧民的家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中, 牧草丰茂, 牛羊成群, 忽隐忽现, 整个草原焕发着勃勃生机。所以我们说, 讴歌草原, 讴歌牛羊, 就是赞美家乡, 赞美生活, 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 才发现大草原如此美丽, 多么需要我们热爱保护啊。一种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渗透到内心深处, 成为生命的重要部分。

三、善于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水平

作者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表达自己的思想, 寄托感情, 抒发胸怀。情寄山水, 托物言志, 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通过情、景来创造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读者通过诵读, 才能体会到诗歌包含的意境。欣赏山水古诗, 就好比看名山大川, 波澜壮阔的大海, 让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胸怀, 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新的境界。比如读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不仅体会到了诗人的高洁清白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更领悟到了作者绝不苟且偷生的高尚的思想, 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简单识记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变被动为主动,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动地学会积累、探索。因此, 我们应通过有代表性的诗文, 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本身所富含的思想, 让学生真正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去, 实现或满足自我的需要,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 能主动地去探索积累优秀的古诗文, 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体会古诗文应引导学生多措并举, 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 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诗歌进行扩写、缩写。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 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古典诗文斑斓多彩, 不仅传承民族的历史文化, 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四、培养诵读兴趣, 实现教学目的

初期的经典诗文诵读, 可以不做严格的限制, 只求熟读, 自然成诵。孩子们没有什么压力,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 倾心咏诵, 不知不觉中, 居然背诵了不少的篇章, 大大增加了识字量, 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诵读兴趣, 让他们充满信心。少批评、多激励, 只要有进步, 就应给予表扬, 每一个进步都要肯定, 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 儿童会被教师的诚恳所感动。家长要有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文的习惯, 适时加以鼓励, 浓厚的兴趣自然会形成。为创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可在每周升旗后举行诵读仪式, 宣传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古典诗文诵读, 将传统的课前朗诵, 变为同学们每天的自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让古诗文的诵读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亮化着学校, 陶冶着广大师生。

篇9:浅谈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古诗词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不但韵律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诵读经典,对于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厚实文学功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激发爱国情怀

中国经典古诗文内容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等名篇,诵读经典古诗文,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时,教师若能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想象,定能加深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引导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时,为加深学生对祖国有这样大好河山的炽热之情,在学生反复吟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口头改写《望庐山瀑布》。下文为一学生改作:

一天,大诗人李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庐山。

到了庐山后,李白看见了庐山的优美景色:树木郁郁葱葱,花儿争奇斗艳。李白心想:庐山果然名不虚传呀!李白边走边赏,忽然听见了清晰可辨的“哗哗”的水流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条壮观的瀑布,还隐隐约约地看见了瀑布下有许多游人。李白走到瀑布脚下,见瀑布就像一条竖着的河流,从山顶飞泻而下,不禁赞叹道:瀑布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

李白看着看着,为美丽的瀑布所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口头改写,古诗中描写的各种美丽的景色更加清晰可见。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当然,在古诗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十分丰富。除了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外,还有无数文人骚客,历尽无数沉吟把他们的铭心感悟宣泄在字里行间。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爱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王昌龄在《从军行》里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中不还。”何等豪迈!爱国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我们要讲清时代背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二、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美德

当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自私自利等问题,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他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

比如在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时,我采取了三个“一”的做法:1.每日一读。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明确学生每日的诵读量。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读,在家中学生和父母共同读,用各种形式,确保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2.每周一查。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照诵读内容,每周开展一次检查活动,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师生之间的互查,以纠正自身和周围不恰当的言行举止,班级、学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推动活动开展。3.每月一评。制定详细的《弟子规》学习考核细则,每月对各学生进行一次考核,以考核评比促进你追我赶局面的形成。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学习并践行了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记得一次读书交流会上,我问:“读了《弟子规》,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有的同学说:“入则孝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有的同学说:“我们不仅要入则孝,而且要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有的同学说:“每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时,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有一次,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惫。刚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让我给她倒一杯水,而我却看书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却没什么行动。事后,爸爸批评了我,我忽然间感到很惭愧,感到无地自容。父母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可我却连一杯水也不肯为他们倒,这件事令我羞愧难当。”

有的同学说:“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衣贵洁,不贵华。所包含的道理,意思是说,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

有的同学说:“《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形象地点明了讲话也需要懂一定的礼仪,才能让人们听了你的话之后,觉得你是个懂礼貌的小孩子。”

篇10: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关键字:国学经典 意义 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在学校举办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比赛中,孩子们都主动的参与这次比赛,在家精心的准备,在比赛那天,孩子们的表演都非常的精彩。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以前很胆小的孩子,积极参加的这次比赛,客服了自己的胆怯,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四年级的笠翁对韵中,有很多的生字。同学们通过课前查字典,把自己不会的字全部查不来了。在笠翁对韵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和典故,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很多小故事。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很多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对写作文比较敢兴趣。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五、诵读国学经典,增加了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七、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

篇11:浅谈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范文

东风52小学田厚礼

【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诗文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立足于教学实际,从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出发,浅谈个人对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的一些认识。

【关键字】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经典诗文韵律和谐、意味深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学习、诵读经典诗文,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经典诗文,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纯洁的年龄阶段,也是诵读经典诗文,从而受到文化熏陶、智力发展与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然而,经典诵读课程从语文课程中分化出来,独立形成一门课程的时日尚短,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提高经典诵读课程的有效性。

一、经典诵读教学的原则

1、诵读为主,引导为辅的原则

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和经典诵读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诗文中的具体意思、背景不作硬性要求,只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大体意思,并且做到熟读成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为主,但是不能让学生随意地读、率性地读,对于诗文内容中的人文情怀和韵味,一定要由老师作相应的引导,做到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

2、因材施教的原则

东风教研室所提供的经典诵读教材涵养的面比较广,内容全面。但是不是所有篇目都适合所有孩子诵读。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应该适当照顾学生的能力。对于部分学习能力稍弱的孩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部分段落进行背诵、理解和运用。

3、及时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篇经典诗文的学习背诵都要及时评价。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设计评价表格,还可以通过画画、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评价的内容除了背诵的流畅性外,还要适当注意对学生对所背内容的理解及生活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发现诵读经典后学生品行、学习上的变化。

二、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

1、采用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意若出自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对于经典诗文来说,读是领会其意思的最科学、有效的途径。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范读、自读、对读、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充满个性化的诵读方法。

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最开始可以由老师来范读,然后可选择一些读的好的同学为其它同学范读。范读可以让学生认识文言文中的正确字音和读文言诗歌的语气,体会经典诗文的音韵之美。

自读和齐读:自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也是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个方法;齐读比较适合晨读时进行,容易营造一个诵读经典的氛围,从而提高诵读的效果。

配乐读:经典诗文中很多都描写了非常独特的意境或者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配乐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经典诗文的意境中去。

2、营造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无声的教科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精心设计学校及班级的文化建设,利用标语、走廊、板报等营造经典诵读文化氛围。

除此外,还要利用早自习进行全班整体诵读,营造深厚的人文氛围;语文课前也可以留三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经典诗文,营造气氛;中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经典诵读的录音、歌曲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诵读成果提供一些借鉴和灵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每学期定时开始一些经典诵读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诵读经典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的诵读能在活动中得到实践运用,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的领悟。如52小学开展的“千人诵读经典”,场面壮观,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涨。各班级组织的“经典故事比赛”“整班诵读比赛”“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等,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所读诗文的领会加进了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亲子诵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阅读方式,它不仅能提高孩子诵读的积极性,也是家长携助监督检查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家长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仅加强了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也能让孩子把学习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通过与家长的互动表现出来,从而理解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意义并加以运用。

举行活动时,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此时,家长作为孩子的后盾进一步增加了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不会的家长可以进行补充,孩子已经融会贯通的,可以通过与家长的表演互动展示出来,真正落实到行动,知行合一。

上一篇:注意力团辅总结下一篇:最坏的时光最好的人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