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研究

2022-09-11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 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2]2016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 为实现环保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吉林”制定了实施方案。而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生态文明素养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已势在必行。

一、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内涵

1992年大卫·奥尔第一次提出“生态素养”这一词[3], 他认为生态素养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的视角去考察整体世界, 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人应当是可以全面整体地思考人类、自然和两者的相互作用。卢卡斯把环境教育概括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文章将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看作同一概念的不同描述, 把两者作为整个环境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关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 应当采用全面系统的创新教育范式, 而非单独的学科教学。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的相关研究。关于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与体系设置的研究。西方国家首先将生态环境教育教学和实践在课程体系中体现, 积累了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教学经验。英国学校的环境教育涵盖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层次, 具有了体系性的特点。在课程的设立上, 与环境教育内容相关的课程门类众多且发展很快, 许多有关环境的著作被列为高校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日本的生态环境教育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维度去开展。学校教育方面, 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设置了环保教育的课程, 把环保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纳入到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环保教育、社会环保教育与学校环保教育密切结合, 从垃圾分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入手, 注重环保教育的全面性和长期性, 让每个公民潜意识里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概念, 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国外研究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 对生态环境教育专题研究的深度不够, 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西方学者研究中是依托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 并没有自成为理论体系。其次, 他们更注重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解决环境保护的存在问题, 和通过国际会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来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却缺乏关于生态环境教育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具体经验的积累, 并没有注重于寻找如何开展生态教育的途径探索, 缺少系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道德责任的教育具体措施和方法。最后,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实践与法律保障机制相脱离。 (2) 国内的相关研究。关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研究。李俊霞在其《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中认为, 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方面有:大学生缺乏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并且自身缺乏生态文明素养,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 不能自主地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其原因是高校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不力, 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管理不完善, 环境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出, 对环境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体现在:环境道德知识缺乏、环境道德意识薄弱、环境道德行为示范和环境道德教育滞后, 其主要原因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体的影响。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研宄》中认为, 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有:教育效果不甚明显, 环境道德教育途径较为单一, 学生环境道德受到外界影响较大。该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缺乏对于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足够重视, 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方法以及相关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所导致的。关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方法措施。针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浅谈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文章中提出了可持续和开放性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方法, 明确了在环境保护过程的道德责任, 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内涵, 倡导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并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在关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途径的思考》文章中指出, 应当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达到环境道德的要求。《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文章中也指出, 我们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载体, 如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最新的网络课程教学、以及社区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的。这些成果都显示了我国近些年来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取得的成就, 通过对这些相关文章的梳理分析使我们掌握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进展和现状, 为本研究探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趋势

目前高校中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课程很少, 已有的生态文明教育, 大多只是当作哲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科教育的一部分, 例如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4]。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普遍水平较因此加强生态文明素养的高校教育教学刻不容缓。本研究认为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载体, 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 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上加入课程实践模块,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学以致用, 提升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水平。

比如任课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时, 可以通过唯物辩证法来帮助大学生深刻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保护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 可以使思政课贴近社会现实生活, 丰富了课堂内容, 同时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高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方面, 不仅要注重其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培养, 还应当引导大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有研究表明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的载体, 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由此可知, 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所以, 我们应更多的开展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 如实地采访、问卷调研等;同时, 我们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相关的公益活动, 点燃大学生的活动热情, 依靠大学生社团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宣传展览、演讲比赛、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

最后, 我们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开展,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意识, 引导大学生自动自发地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习惯[5]。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生态文明素养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已势在必行。本研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有关于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与体系设置、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方法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为本研究探索教育途径提供了思路。我们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开展, 不仅注重其理论知识的教育, 还应当引导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方面着手绘蓝图.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3-07-26.

[2] 环保部长周生贤撰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3-09-02.

[3] David.W.Orr.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 world[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210.

[4] 吴明红, 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2) :65.

[5] 李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5, (1) :33.

上一篇:地方高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下一篇:深基坑支护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