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2022-08-26

第一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乡镇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工作的总结

以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产业支撑体系、生态文明环境安全体系、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我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制定计划,明确工作方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项影响力较大的工作。我基地根据上级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一套全面而可施性强的工作计划,不但明确了方向,而且理清了思路。因此,各项教育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丰富多彩,不但活跃了师生的身心,而且增强了师生的环保意识,收得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加强领导,强化环保意识

为切实抓好基地建设,我基地成立了由x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然后各条线根据总目标分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计划。

三、多种渠道,加强环保宣传

为了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基地的教育工作常抓不懈,也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基地一是全方位宣传,向职工、向师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多渠道宣传,利用宣传单、网络、电视等媒介强化宣传效果。在充分发挥多种宣传阵地的作用下,基地的环保教育工作才得以从上到下,层层落实,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结合创新活动,体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

“创新体验”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我基地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一)联合学校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各项竞赛。老师和学生们纷纷挥笔写下了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活动中的做法、收获以及想法。学生们的征文富有童贞童趣,老师们则体会更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从中懂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真是一举两得。

(二)带领师生参观基地学习考察点,让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水生态。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养成爱惜水源,勇于到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爱、去学习、去创造的习惯,懂得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渗透到生活中。以讲座作为教育的窗口,教师通过生态文明系列讲座将生态文明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保护动物、保护地球、节约资源,还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用实际行动去制止一些生活中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真正懂得“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四)结合“环保日”等主题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师生开展“我为小树穿冬衣”、“垃圾分类”、“向一次性餐具说NO”等的活动,并通过宣传栏向社会宣传保护绿化的重要性,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中,起到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更加深刻到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基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基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我基地必将变成一个让人向往、喜爱、留恋的育人花园。

第二篇: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见

作者:校长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4-10-11

★★★

【字体:小 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广泛宣传和彰显盐城天蓝、地绿、水清和“秀美城市、田园乡村”的地域特色,培养具有强烈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新一代盐城人,为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作出积极贡献,现就全面加强中小学(含职业学校和幼儿园,下同)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和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等文件为指导,以全市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全市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有机结合,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全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城区学校达100%;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12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基色和城乡最靓丽的名片,充分彰显新一代盐城人的气质魅力。

2.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快完善。各地、各学校因地、因校制宜,组织编写并认真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模式,围绕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垃圾回收、控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内容,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馆。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每年创建一批省、市级节水型学校;扎实推进“无烟校园”创建活动。

4.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作用有效发挥。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落实师资、设备、教材、课时“四到位”。依托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展览馆等重要环境基地和场所,为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措施

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实现预期效果。

1.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处(科)室共同参与,做好协同推进工作。建立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环境保护等部门为指导,以培训、教研、科研为主体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机制,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强化督查考核,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对各地、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督查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全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2.造浓宣传氛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联合环保、规划、建设、城管、农业、海洋、卫生等部门,各中小学要主动联系街道、社区,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教育门户网站、校园网站等宣传平台,运用板报、橱窗、画廊、绘画、动漫、视频、微信、微电影、微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活动开展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汇总、上报本地、本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动态信息,不断造浓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氛围。

3.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中国水周”深入开展宣传,深化活动成效。近期,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双‘六个一’”活动,即:学校开展一次“我为美丽盐城献一策”征文、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团队会)、举办一次知识竞赛、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开展一次创意设计比赛、举办一次手工制作成果展“六个一”活动;个人开展多植一棵树、节省一粒粮、少扔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家长少开一次车“六个一”活动,坚持一月一主题,并将活动开展情况与学校评先评优、学生入团入队和雏鹰争章、评星定级有机结合,确保取得实效。

4.健全课程体系。根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划。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实行分类指导,区分学校类别,分年级分学段制定出台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精心编制生态文明教育校本教材,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市教育局将定期对校本教材进行展评、对教师的教案进行评选。各地、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探索更加科学、更有成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各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生态文明课程项目,不断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

5.打造特色亮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盐城实际,努力创造盐城特色。各地各学校要充分依托、利用本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在学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融入盐城“红色老区、银色海盐、绿色湿地、蓝色海洋”的“四色”底蕴,全面展示盐城黄金海岸、滩涂湿地、仙鹤飞舞、神鹿驰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风韵,着力创建更多的绿色学校、节水型学校,评选一批生态、低碳、环保、节能校园,不断提升和扩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盐城市教育局 2014年9月28日

第三篇:关于开展“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校:

为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思想观念,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办字[2010]11号)精神,按照《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赣教社政字[2010]9号)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全省教师和大学生中开展以“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省教师和大学生

二、主办和承办单位

活动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江西教育期刊社承办。

三、活动组织机构

成立“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组委会,由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史蓉蓉任主任,各高校和设区市教育局分管领导、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和江西教育期刊社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江西教育期刊社。

四、活动安排

(一)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

1、活动组委会组织编写《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读物,并制定知识竞赛试卷,附在教育读物中。教育读物以《江西教育》增刊的形式,面向全省教师和大学生发行。各高校和设区市、县(市、区)教育局要及时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和使用好教育读物,确保覆盖面和参与率。

2、知识竞赛分为普遍测试和抽查测试。普遍测试由各设区市教育局和高校自行组织开展,测试结束后将试卷集中交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教师测试成绩,各学校要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大学生测试成绩,高校要作为省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局和各高校要认真组织,抓紧抓好,在10月15日前完成。

3、在普试的基础上,组织抽查测试。抽查测试在大学生中进行,由各高校抽取一个班学生(一般50人左右)参加测试,考试形式为闭卷,暂定在10月30日进行。

(二)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征文活动

在组织学习《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读物的基础上,面向全体

教师和大学生分别开展征文活动,文章体裁可以是理论文章,也可以是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学习心得,字数在1500~3000字之间。参赛征文必须贴有“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标识(该标识从教育读物上剪下,复制无效)。征文投稿至组委会办公室,截止时间为10月底。

五、奖项设置

年底,活动组委会对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校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系统宣传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1、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设立优秀组织奖、优秀团体奖和优秀个人奖。设区市教育局优秀组织奖根据教师的参加率(试卷回收率)和笔试成绩确定。高校优秀组织奖根据教师和大学生的参加率(试卷回收率)、普试成绩和抽查成绩确定,参加率(试卷回收率)占评奖分值的65%,普试和抽查成绩占35%。优秀团体奖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各设区市教育局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各高校设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优秀个人奖数按所在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人数的5‰确定。凡参与率不足50%(扣除毕业生数计算),试卷回收率不满80%的单位不能评为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团体奖。

2、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读书征文活动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文章,活动组委会将陆续在《江西教育》相关栏目发表,并视征文质量决定是否编辑出版。

3、上述奖项均由省教育厅发文表彰,并授予证书或奖牌。

六、其他事项

开展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读书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是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举全省之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求,推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是已经开展的“热爱江西、建设江西”省情教育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和各设区市教育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精心制订方案,狠抓工作落实;要充分利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宣传舆论阵地,开设相关栏目,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结合《魅力江西》的学习使用,把省情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中。省教育厅在各地各校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师生开展“走进鄱阳湖”夏令营活动。各高校和各设区市教育局请于4月30日前将活动名单(名称、职务、联系方式等)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王锋旗,电话:0791-8503063,13576143489;黄婉琼,电话:0791-8509520,13707092073;传真:0791-8526916。

江西省教育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第四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生态文明教育教案1 绿色消费,绿色选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知道绿色消费。

2、了解绿色消费对社会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懂得绿色消费,绿色选择。 教学难点:

绿色消费在旧有的人消费理念的中很难消除,将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幻灯片、音频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1、图片展示:

好阔气

明亮的车间

能关掉水龙头吗

原油的浪费

2、教师引入“传统消费”概念:

传统的消费方式。是 以实物消费为主,把数量作为消费水平的标准,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追求近期目标和当代人消费的满足,忽视未来人的消费需要,这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传统消费方式,不但资源成本高,缺乏可持续性,而且助长了不健康不文明甚至病态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方式打乱了正常消费持续,与我国现实的国情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图片展示:地球留什么给后代呀?

4、和学生一起分析 “消费心理 ”。 从众心理(盲目从众不可取)

不当的消费心理

:求异心理(过分标新吓死人) 攀比心理(虚荣攀比活受罪)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求实心理(理智求实乐融融)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做理智的消费者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板书课题:绿色消费,绿色选择

二、进入新课场景:

1、学生讨论: (1)、 什么是绿色消费????、(图片) (2)、绿色消费大家说:(图片)

2、小结: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3、观念更新: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认为绿色消费就是吃天然仪器、穿天然原料的服装、用天然材料装饰房间、到原始森林旅游等。

4、让学生了解:绿色消费在国外 资料展示:

(1)德国:吃坏肚子,找食品警察德国人做菜时按人按量,从不浪费,也不吃过夜菜

(2)英国:超市里有“饮食顾问”

(3).英国人饮食追求健康。在他们看来,饮食首先要吃的安全,其次要保证营养,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称得上“健康”。为了获得更多的饮食安全、营养方面的知识,英国人可谓“不耻下问”。

加拿大:每天看食品安全报道

加拿大前农业部长万克夫有一句名言:食品安全就是让消费者吃了不生病,因此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立足点也是“不得病”这几个字。

日本:

每月发知识手册在日本居民区里,都有专门的健康保健所,他们会为居民开办免费的食品安全学堂,由专门的食品专家为居民讲解如何辨别食物好坏。日本的食品卫生教育是从小就开始的,中小学的“家庭”教育里还有如何鉴别鱼肉的新鲜度这样的课程。

美国:食品没标签绝对不买

5、倡导学生

绿色

自然

和谐

健康

的消费

1、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绿色标签 (各种图标) 我们的绿色消费行动

2、讨论:

2、绿色新行动 正确的消费观

优良传统{崇尚节约、量入为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绿色消费,绿色选择

全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l

绿色消费 l

绿色选择

l

可持续消费从我做起

生活习惯

第五篇:生态文明教育(推荐)

三.生态文明教育

(一)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大力开展对公众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公众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公众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要教育公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教育公众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定 位;要教育公众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要教育公众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使公众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 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公众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也使他们学会负责,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公众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并完善其人格,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公众树立环境 法律 意识,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四)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加强对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公众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研究出的成果反馈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三是建设社会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社会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社会景观,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公众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

上一篇:水头镇石材调研报告下一篇:生态文旅产业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