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与提升

2022-10-29

从1825年到2015年, 洞庭湖湖面从6270km2缩减到2360km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湖面面积的缩减、地区生态质量严重下降[1], 部分珍贵鸟类到洞庭湖越冬量呈下降趋势, 白鳍豚几乎已灭绝,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环洞庭湖区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归根到底是“人”, 只有实现了全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环洞庭湖区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一、环洞庭湖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调查

2019年1-4月, 本课题通过梳理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 将生态文明素养的评估维度分为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态度和生态文明行为四个部分[2], 并设计了《环洞庭湖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问卷》, 在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三地在进行调查, 采用分层抽样法, 调查对象涵盖三地各年龄段居民, 男女比例适中, 职业归属包括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及普通职工、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个体户及自由职业者、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和其他人员。课题组共计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30份。问卷从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行为四维度进行调查, 从而总结当地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一) 生态文明认知方面

生态文明认知包括对生态文明、环境问题、环保法律、环保投诉热线的了解, 共12道题目。

1.在生态文明概念上呈现出知晓率高、了解率低的特点。当问到您是否听说过某某概念时, 绝大部分居民对生态文明、白色污染、垃圾分类、清洁能源、有机食品、PM2.5等概念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知晓率均超过80%, 其中“生态文明”、“有机食品”和“垃圾分类”的知晓度最高, 超过90%;但是当问到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时, 不到50%的居民对“PM2.5”、“白色污染”、“清洁能源”、“绿色消费”有比较准确的认知。

2.在国家环保法律的了解上呈现出有维权意识、缺维权知识的特点。虽然大部分居民表示对《环境保护法》有所耳闻, 也有维权意识, 但是对其他法律都不了解, 87%的人表示未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61%的人表示未听说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此外仅有20.7%的被调查者选对全国统一环保投诉举报热线号码, 还不排除蒙对的情况。这使得居民根本无法主动地运用法律来维权, 更无法积极地运用法律来自觉遏止污染环境行为。

3.在获得环保知识的渠道上以互联网、广播电视为主。其中69.38%的被调查者选择“浏览互联网”, 65.42%选择“电视广播、公益广告”, 36.34%选择“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

(二) 生态文明价值观方面

生态文明价值观测试居民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的认知, 共8道题目。

1.环洞庭湖区居民对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有十分准确的认知。针对观点“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有86.12%和11.45%的人填写“完全同意”、“比较同意”;针对观点“人类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有48.9%和38.99%的人分别填写“完全同意”、“比较同意”“;针对观点“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常常导致灾难性后果”, 有59.25%和29.96%的人填写“完全同意”“比较同意”。

2.大多数居民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态度比较坚决。调查数据显示, 79.6%的被调查者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环境治理理念。

3.大多数居民认可科学发展观, 80.3%的被调查者反对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三) 生态文明态度方面

生态文明态度测试包括居民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度、责任心、从众度和认可度, 问卷设计了12个题目。

1.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较高的认同感, 并有较强烈的责任感。63.98%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关注媒体报道的环境问题和环保信息;76.56%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时间的话, 我非常愿意参加民间环保组织”;67.4%的被调查者表示“我愿意多花钱来购买对环境有较少影响的产品”。

2.对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不够清晰。被调查者认为政府与消费者个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重要责任主体, 比重分别是83.48%和62.33%, 忽略了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

3.在参与度上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情况。虽然超过70%的居民表示关注环境问题、愿意参与绿色环保行为, 但是据笔者调查, 实际上居民参与社会性环保行为频率普遍偏低, 甚至有近1/3的居民从不参与社会性绿色行为, 可见导致“知”与“行”出现脱节。

(四) 生态文明行为方面

生态文明行为方面从日常性环保行为进行调查, 共15道题目。

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环洞庭湖区居民养成了一些环保节约的好习惯。77.31%的被调查者有随手关闭水龙头的习惯, 53.3%的人外出旅游时自备牙刷、毛巾等用具, 46.48%的人选购电器时选择低能耗产品。

2.环保行为存在利己行为多, 利他行为少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生态文明行为主要以降低生活支出或提高自身健康为目标, 如果该行为会增加消费支出或不利于生活便利, 则很少有居民去采取, 比如“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外出就餐时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有意识将废电池投入专门装置”等环保行为相对较少, 利他意识比较薄弱。

总之,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环洞庭湖区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存在以下问题有: (1) 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深度认知; (2) 对环境问题缺乏维权知识; (3) 在参与度上存在知行脱节; (4) 生态文明行为缺乏主动意识和利他意识。

二、环洞庭湖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缺失

长期以来社会道德受“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认为人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 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所以教育重点往往是教学生处理人的关系, 很少教育生态环保内容, 导致大家缺乏对自然环境关爱, 使其环保行为缺乏主动性和利他性。调查结果显示环洞庭湖区居民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是网络和电视, 这些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 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 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理解深度。

(二) 生态保护监管机制不健全

环洞庭湖区由于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限制, 各市区之间的管理条块分割明显、各自为政, 政府区域协同不畅时有发生, 在生态保护监管机制方面, 环洞庭湖区尚未建立统一的湖区生态治理沟通协调组织机构, 没有统一监管, 人们的环境行为就没有制约。

(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洞庭湖区的鱼米经济模式都以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为核心, 不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 不考虑生态补偿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直接排污、电打鱼、迷魂网等是当地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另外水上运输作业, 是洞庭湖上传统固有的产业, 渔民将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排入洞庭湖中, 对水环境的破坏很大。

(四) 当代消费观念的侵蚀

当代消费观过于追求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使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好奇, 存在不少奢侈消费、浪费消费、炫富性消费、面子消费、破坏性消费等不合理行为。这违背了生态伦理观的主张, 也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环洞庭湖区居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策略

(一)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公民是很难自主树立生态意识的, 这一使命必须依靠教育来完成[3], 生态文明的教育应彻底融入人生教育的每个阶段。中小学阶段应加强生态危机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 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学校可以设置生态文明报刊专栏, 开展环保游学、环保夏令营、环保学习主题日等活动, 使学生感受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以及环境保护的势在必行。大学阶段高校应将生态文明纳入思政课程, 将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纳入社会实践课程, 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 也能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心。

(二) 建立专门行政组织机构

环洞庭区应成立专门行政组织机构, 该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府际协调和信息处理,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如专门的公众号和网站, 分布生态治理政策、生态文明知识、公益环保活动等信息, 另外该机构还应对居民生态文明素养展开实时监测, 为工作重点、思路和方式的调整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居民搭建生态文明行为的参与平台, 组织环保活动, 比如植树造林, 动植物多样性保护, 美化环境等活动、

(三) 发展循环经济

1.加快第二产业的升级。从环洞庭湖区的产业结构来看, 石油化工、造纸、纺织、机电、烟草是该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与升级这些产业, 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推广沼气等生态能源利用, 加快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拓宽服务业发展渠道。化洞庭湖区的水利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强势, 放大区位和资源效应, 大力打造“一带一部一港”的商贸物流集散区和集名水、名山、名楼和名人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 倡导绿色消费观

结合湖湘文化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将其节制物欲、生生不息的发展观等思想合理运用到当今形势下, 倡导绿色消费的观念, 形成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模式, 拒绝过度消费, 同时还要引导人们将目光转移到对精神文化的认同和创造上来。在舆论导向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打造环洞庭湖区的宣传口号, 以“八百里洞庭我的家”的主题, 利用歌曲、视频、文字等资料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提出“我爱洞庭我爱我家”的绿色消费行为规范, 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 社会、企业和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摘要:调查显示, 环洞庭湖区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缺乏深度认知、缺乏维权知识、知行脱节、行为缺乏利他性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生态保护监管机制不健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和当代消费观念的侵蚀, 因此本文从教育、环保机构、经济模式和消费观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养,环洞庭湖区居民,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陈哲夫, 陈端吕, 彭保发.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 2017, 23 (02) :38-41+57.

[2] 陈丽君.提高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对策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 2017.

[3] 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培育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5.

[4] 吴韵.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5] 严俊杰, 黄正泉.生态经济: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转向[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03) :72-75.

上一篇: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策略分析下一篇:如何提高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