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2022-09-11

1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不仅沿海地区申报的数量大大增加, 而且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在起步。总体办学层次有所提高, 合作形式也日益多样化。20多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 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 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 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随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 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加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国正在努力地构建和谐社会, 当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时, 早已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年代, 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可以解决问题的。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 在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 不仅关注政治、经济, 而且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学的教育不仅要为社会提供科技动力和人才资源, 而且要从社会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

2 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下, 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上海海事大学一个中美合作办学的学院, 以“办出中美合作办学特色, 培养国际化通用型人才”为教育质量方针, 正是在这一教育质量方针的引导下, 学院在校院文化建设中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从实践中的情况来看,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下, 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2.1 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通畅的文化交流渠道

中外合作办学, 特色在于“合作”二字。双方直接在学生层面的文化交流有力的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我院每年暑期都会组织部分学生赴合作方-美国圣马丁大学进行为期5周的商务文化交流活动。同学们通过在国外工矿企业、商务公司、政府机构的参观访问, 开展“homestay”, 直接入住当地居民家中, 以及在对方大学学习专业课, 听文化讲座、商务专家报告等, 对美国的教育、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在访问学习的同时, 美方还给同学们规定了社会实践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 先给各组相同的启动资金, 再分组自行立项, 开展商务实践, 通过自己的劳动, 推销产品, 体验市场竞争, 同学们通过这种生动的实践活动, 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圣马丁大学的留学生也会在专业课学习期间到我院来交流访问, 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 并参加各项课外活动。通过这种通畅的文化交流渠道, 充分锻炼同学们语言的运用能力, 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去充分利用, 鼓励同学发挥其沟通和交流的功能, 愉快的主动进行练习, 而不仅仅作为一门枯燥的课程去“填鸭”, 被动的接受, 既丰富了同学的课外生活, 又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建设。

2.2 合作双方不可避免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 外教和留学生的参与是校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但是如何和外国友人沟通, 与外教交流的礼仪礼貌, 在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中, 一些世界观、方法论的不同等意识形态的差异, 就要求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引导, 配合学风建设, 开展一些有效的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活动的同时, 在活动中应该严格遵守外事纪律, 有理、有礼、有节, 不卑不亢, 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与风俗, 同时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牢牢把握思想导向, 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 就必须在工作的创新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的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之外, 还需对西方文化、人文风俗、国际礼仪等有较多的了解,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创新, 在开展一些传统教育之外, 在活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 在实践中从初始阶段的盲人摸象到有张有弛, 逐渐形成合理的体系, 适应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 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比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 在新生入学阶段, 首先需要强化的是英语语言能力, 为升入高年级适应外教的全英语授课打好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此时通过配合教学安排, 开展英语电影周、电影配音大赛、户外口语练习、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角主题谈话等, 充分利用外教资源, 重在培养学生学英语、讲英语的兴趣;升入高年级后, 学生的语言能力已经加强, 此时开展古典戏剧、经典电影展映与影评大赛、英语小品大赛、英语演讲、辩论、国际标准舞推广、交际礼仪讲座、涉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既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 同时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活动开展的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另外, 在西方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其教育引导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 同时也为学生所欢迎。如我院业已形成传统的万圣节假面舞会, 圣诞节狂欢夜, 感恩节温馨小活动等,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也在活动中对商务礼仪, 宗教知识、传统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使他们将来踏入职场面对外资公司的企业文化, 或是出国深造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时, 其面临的适应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方面的挑战能够游刃有余。

3 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创新探索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发展, 学生的教育层次、生源等千差万别, 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对策, 促进校园文化功能的日趋完善, 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3.1 建立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特色的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既包括纵向的学院的整体管理体制, 又包括横向的活动开展组织运行方式。现阶段, 应在党总支和学院的行政领导、支持下, 结合管理和教学的质量考核目标的要求, 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通过分团委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计划、措施, 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同时应强调学院的领导一致, 各部门分工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

3.2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 必然会对接触到的各种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 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下, 我们的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辨别能力与普通的高校学生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但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势必更加直接, 需要甄别的更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及建立在强大经济基础和财富优势上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受到牵制的同时, 面对着文化冲击时往往处于被动。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的面对这一事实,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各种事物和现象, 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 特别是要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上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3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突出社会实践环节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的进一步深化, 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必需再上一个台阶。各项活动的开展要从内容上体现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改变校园文化内容“经久耐用”的状况, 在内容上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要吸收国外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社会实践环节上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 使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 能够培养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具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我院现在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院的各项涉外工作中来, 特别是外事接待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由学生志愿者代表学院接待合作方的师生到访, 帮助合作方的师生顺利完成访问和交流任务, 同时对他们而言, 这些同学在礼仪、言语、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4 发挥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人群。学生会是各项活动的有力组织者, 要把这些学生干部的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研究和规范学生活动开展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措施, 完善管理制度, 使学生会工作不断富于的新的内容。从纵向的角度, 指导学生会开展工作, 重在指导和协调。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勇于尝试, 指导教师应尊重学生会干部的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与学校党政精神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合理放权, 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活动可以由学生会自己组织, 指导教师做好资源的协调和方向性的指导即可。这对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办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3.5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给予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 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工作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需要做到原则性问与灵活性兼具, 既要确保各项活动开展的思想正确性和教育有效性, 又要引导学生干部学会主动思考、学会总结。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其实是对下一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推动, 否则学生干部只会处理具体事务,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就提高的十分有限。另外, 指导教师应当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的规模、类型、影响方面加强合理引导、有效监督和适度控制。例如, 建立学生会工作定期的公开述职制度, 让学生会干部深入到同学中去了解情况, 开展活动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使广大师生了解了学生会工作实际情况, 为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良好环境, 促进学生会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以谋求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6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使激励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

从社会行为学观点来看, 造成期望行为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激励政策, 成长、尊重或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对激励人的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学生工作中要探索建立合理的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一俊遮百丑"的观念, 形成激励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机制。特别是在中外合作专业学习的学生, 很多将来都有出国深造的打算, 在申请国外大学时, 国外大学的录取程序中, 除了必要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能力外, 学生的实践经历、社会活动、文体特长等综合素质的优劣都是决定录取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 如果在学生的国内教育阶段不注重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主动挖掘自我潜能的可能会相对较小, 其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意向也较容易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在申请优秀的学府深造时与国外的同龄人竞争处于劣势。其次, 没有良好激励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容易缺乏直接动力, 因此除了建立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外, 还必须将激励渠道多样化, 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根据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做出的不同贡献, 给予各种形式的激励。这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找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 当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在实践中逐渐发展, 在交流中逐渐成长时, 当各种各样正面或是负面, 真实或是虚假的信息蜂拥而至的时候, 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载体,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何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建设怎样的学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 就势必需要多加思考, 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经验, 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探索出一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摘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 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阐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深入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一步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创新思路。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特点,现状,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J]光明日报, 2005, 03 (23) .

[2] 张权.国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J].山东大学报, 2005, 05 (05) .

[3]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杂志, 2004 (12) .

[4]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08) .

上一篇:技术升级受制约钛白粉行业待破题下一篇:人性化护理在门诊儿科的尝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