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2023-01-04

1 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

如果说跨国高等教育是站在全球的高度, 俯视各国间跨越边界的教育活动, 中外合作办学则是站在中国本土的角度来看待与其它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经济全球化带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催生了跨国高等教育, 跨国高等教育进入中国产生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缩影和表现, 是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形式。其核心是“合作”, 即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进行教育的交流, 而不是单纯地“教育进口”。

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 是立足于中国, 通过平等合作, 引进、吸收来自其它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形成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

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 应该坚持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结合, 即坚持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和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 将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为完整而系统的运行体系。任何单纯引进海外教育资源, 缺乏中国教育本土特征的教育国际化都不是实质性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是通过有效整合中外优质教育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与国际先进教育标准接轨的教育体系。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划分为注重理论素养培养的基础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既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 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服务方向。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 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 确定专业设置, 从事课程开发。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 学校及时对专业结构做出调整, 保证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能级定位。明确以教学型大学为主要办学目标, 定位于国家大学系统的基础部分, 以培养生产一线或直接从事社会活动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 有限的科学研究也是立足于地方的特殊资源与特殊需求, 或者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 其知识结构应该是基础宽厚, 专门化方向精深, 专业加特长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 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 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能力结构上, 应该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方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 以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 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培养各种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要, 课程体系构成形式往往以模块式结构组建。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 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同的是, 教学过程采用理论和实训交互的方式进行, 要求实施学产研相结合, 学校与行业、部门或单位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方式。在实训过程中, 不但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培养,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师资上, 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整体师资队伍具有“双师型”特点

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在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上不求大求全, 在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不一味求高, 集中有限资源, 瞄准地方特殊需求, 力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形成特色, 创造品牌。

3 中外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可行性。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熟理论与成功实践, 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照和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如德国的双元制, 日本的“官产学协作”, 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 (TAFE) , 都是世界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典范。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亟需引进、吸收、借鉴国外的成熟理论与实践经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大量借鉴、学习外部世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形式, 为实现上述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 创造了条件。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平台不仅架起了中外教育合作的桥梁, 为国外教育资源进入国内创造了条件, 也为国外教育机构从合作中获益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在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平台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最优原则。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 追求培养方案的整体最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其中,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确定要涉及专业与方向、共性与个性、理想与现实等矛盾的处理所以, 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把握系统总体最优的原则。

“能力本位”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借助中外合作教育这个平台更多地吸收、引进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 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与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可操作性原则。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而言, 制约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能否在实践中施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高校自身的办学能力、教学能力及配套能力。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引进到中国来不一定能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 构建中外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符合高校目前自身的办学需要和办学能力, 注意控制实施难度。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供给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产品不断丰富, 就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培育教育品牌相结合, 必须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要求, 使中外合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品牌在高等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摘要:对于定位于教学型的高校,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其中, 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把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有机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 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很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构建原则

参考文献

[1] 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1) :72-75.

[2]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 2006 (6) :57-58.

[3] 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3) :32-33.

上一篇:假释制度比较研究下一篇:简要分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领域中得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