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教育——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2-11-13

在当代政治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教育国际化是必然结果, 是教育的能动选择, 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在党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描述“心目中的2049年的中国教育”图景时讲道:“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 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到那个时候, 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也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同时, 《纲要》还强调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当前, 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 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则是走在了我国国际化教育开办和发展的前端。因此, 如何对身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为影响我国国际化教育质量的重大课题。

一、引导学生把握国际化视野优势, 打造国际化格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旨在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 大部分实行全外教、全英文的授课模式, 采用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内容, 相比于传统教学机构, 学生在了解国外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和人文历史, 洞悉国际格局和世界发展进程方面着实具有较大的优势。如果能够善用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 学生的眼界将更加开阔, 格局也更加宏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要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身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 处于中国教育国际化前端的学生, 更应当扮演好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的代表者和发言人的角色, 用更为专业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规则、国际化事务参与能力、国际化合作与竞争模式, 来推动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国在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标。

因此, 要着重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国际化视野优势, 利用2+2, 3+1等优势平台, 积极到外国大学进行深造;聚焦国内外相关学科动态, 投身和参与国际性社会实践、学术竞赛, 不断开阔眼界, 丰富阅历;鼓励学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将“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 打造国际化格局。

二、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影响下, 学生在充分享受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 也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果没有科学、主流的价值观作为指导, 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由化”思潮等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政治观产生消极影响。所以, 把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线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要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 因而, 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和塑造也必然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淀和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仅要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导向, 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的塑造, 还要时刻牢记将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 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塑造和培育, 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认同,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应当做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文化的过程, 那么, 我们要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视阈下理解总书记的话?我认为, “不忘本来”指的是坚持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可取之处, “吸收外来”指的是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教育文化的长处, “面向未来”则指的是着眼于眼前中国教育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发展的实际, 积极培育和引导当代大学青年脚踏实地, 发展自我, 着眼于自身长足发展和参与祖国建设的气魄与豪迈。

在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 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弊端, 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克服错误的倾向。在中外合作的理念模式下, 我们应当明确一点:无论是“中”还是“外”, 只要引导得当, 均是能够为处于该种模式下的学生带去个人长足发展的优势力量, 我们不能谈“外”色变, 更不能崇洋媚外。

因此, 在努力引导学生兼容并包, 学习中西方文化优长时,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的理念信条, 这也是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和塑造过程的重要方法论和根本目的。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这一领域的特殊性, 我们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但也要平衡好与外方的关系, 维护中外合作办学成果, 同时, 还要透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一窗口, 展示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 使外方加深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了解和认同, 从而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水平。

因此, 在中外合作这一办学模式中更应当遵循和恪守“以人为本”的重要方法论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

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方法论, 怀揣这种根本目的, 才能够帮助学生在中国教育国际化趋势中树立和培育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塑造,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摘要: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始终都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国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面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如何在大学生这个有理想、有活力、有干劲的青年群体中, 在大学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工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本文将在中外合作办学视阈下, 剖析如何在教育国际化趋势影响下,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观念, 引导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国际化趋势

上一篇:打造考场作文语言亮点下一篇:当前窃电现象的分析及反窃电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