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0

校园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合。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向

黄家骅,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批校长国培专家

◎办学理念的表达应具体哲理性,应将表象办学抽象化,抽象教育概念化,概念范畴形象化,形象设计具象化。办学理念的内在元素联系:学校精神是核心,彰显教育情怀;学校目标是一级,体现教育追求;学校课程是二级,表明教育支撑;学校特色是三级,实施教育浸润;学校文化是四级,抵达教育境界。

◎办学理念的价值量权衡,由低到高:遵纪守法—勤奋努力—人际融合—事业创新—智慧广大—意志坚定—灵魂高尚—人格完美。

◎办学理念最忌雷同化(千校一面)、低俗化(直白无味)、口号化(宣传风格)、杂乱化(相互矛盾)。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解答“培养什么人”,办学定位解答“怎样培养人”,校训解答“怎样才成人”,校风是学校好风气,教风是教师好作风,学风是学生好习惯。这七项要一以贯之、融合贯通、逻辑关联、体系合成。

◎办学理念引领特色发展,让特色项目成为桩脚。特色发展体现导向,特色办学深化理念,特色品牌传播价值。办学理念引领文化意象表达。改造环境,选择地标;立象尽意,艺术表现;纲举目张,视觉引导;宏观一体,微观精致。

◎中小學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追本、求真、至善、达美这几个关键词,由此寻找教育的立道、释理、践行、优化。让校园应多一些“书香”:校名用书写,书写请名家:名家写行书,书画进廊室;字体用圆楷,色调多青灰;疏密当有致,留白引情思。

◎校园是孩子向大自然表示敬畏最多的地方。少用瓷砖,多用裸砖——自然本真;少用硅钢,多用铸铁——自然质感;少用油漆,多用竹藤——自然品相;少用塑料,多用棕麻——自然耐用;少用铝塑,多用石铺——自然外观;少用水泥,多用实木——自然纹理。

◎校园人文景观的设置要求:哲理性——富有内涵;文学性——充满诗意;人本性——直抵心间;生命性——质地自然;艺术性——适可入景;传承性——溯远流长。

◎新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应是课堂育人与课外育人结合;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办学理念与形象标识结合;动态活动与静态景观结合。好校园令人称道,是富有思想、富有文气、富有才情、富有感染的。

作者:黄家骅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校园文化建设 办学理念先行

校园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合。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办学理念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排在第一位,对于学校精神文化系统中的其它各要素、各方面具有统摄的作用,也是整个校園文化大系统的核心,对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引领、统率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是办学理念先行。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精神类文化要素的提炼、概括与升华,是用来指引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中心和灵魂。办学理念就像是学校办学的航标灯,一只无形的手,在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统领着办学的全局工作,指导着学校各系统的运行。

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这种方针、标准、意志和要求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这就导致了办学理念具有全国趋同的倾向。但是,没有哪两所学校的历史是完全相同的,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也就各有不同,学校的管理风格、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际间差异往往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提炼、确定办学理念时,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统一意志和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办学层次、学生情况、独特的历史和学校特色等情况。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办学理念的独特性。

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发动师生积极参与,从师生的精神动态和价值取向中总结提炼,生搬硬套的借鉴和强加只能是“魂不附体”,只有被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才会被大家广泛地接受。例如,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理念,南山附属学校“有教无类,出类拔萃”的办学理念,南京女子中专“明德、尚美”的理念,上海市闵行区第二中学的“敦品励学、以品养慧”的理念,都是提炼得很好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确立以后,学校还应加强形成后的理念文化的宣扬,发动师生充分解读,进而内化为师生精神世界的驱动力,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办学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作用。

办学理念承载着一所学校昨天的历史、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理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遵循用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维和原则,使理念提升先行,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理念提升的过程实质上是我们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和教育哲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多了一种理论的依靠,多了一份实践的自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办学理念生于实践、养于文化、贵在自觉、重在行动、精在研究。我们要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彰显教育文化,让学校更具活力,让教师更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更加健康与快乐,使学校的发展由彰显发展特色的境界上升到突出发展精神的境界。

总之,办学理念是学校传统、现实以及理想的结合,蕴含着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办学理念以及在其引领下实践的创新发展,必然改善整个学校精神状态。因此,办学理念的梳理、甄别、传承与提炼,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口。

作者:吴光辉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3:

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摘 要]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心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提出应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一、研究问题及动因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创建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筑健康的人格。南京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办十余年,帮助很多学生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项目是以帮助学生顺利出国为导向,因此构建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特色校园文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了教学目标区别于一般的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是一个显著的方面,表现在学生家境都相对富裕,有能力支付高额费用帮助子女完成学业。经济上的优越造成一部分学生缺少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松散,难以顺利完成学业,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创建积极向上、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基本是普通的大学校园,对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生事物研究较少。什么样的校园文化能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对所处的环境有什么样的要求?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那些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影响?本研究尝试以南京大学外语部国际化办学为例,探索创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方法和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搞清楚校园文化的含义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了解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设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的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现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需求。再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最后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可行性方案。

三、文献分析

(一)主要概念的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根据2003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活动。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空间为校园,主要导向是育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其内容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生文化观念、学生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课余学生生活文化活动与校风。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特征及重要性

1.陈炜鸿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环境,即教科研与生活设施、实体存在的建筑与环境等,能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道德风尚与学风校风、价值观,承载和凝聚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

二是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对师生员工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规定师生共同遵循的工作、学习准则和校规制度。

三是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内师生共同信守的道德风尚与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与精神风貌。

2.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方面,石丽敏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实践性、多样性、教育性的特点,体现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连建华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目标明确性、鲜明的时代性、对象的独特性和师生的创造性等特点。

3.在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方面,王东辉认为,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张漾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国内高校的主旋律教育。

2.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陈炜鸿认为,目前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师生员工中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给校园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朱鸿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不良文化冲击校园文化的现象,西方文化、港台文化、韩日文化不断涌入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享乐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3.人文精神缺失。石丽敏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或表面形式,而冷落大学精神,缺乏对不良思潮的抵抗力。王东辉认为,在大学的文化教育中,往往一味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4.缺少特色。石丽敏等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基本雷同,缺乏特色,没有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也没有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导致校园文化无自己的特色。

5.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陈炜鸿认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沉湎网络的学生增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还有社会竞争给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压力,包括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等方面。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1.提高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陈炜鸿等认为,需从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工作机制着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高校文化必须坚持开放性,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3.将德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贺喜灿等认为,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把德育融入文化教育中去,教育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和谐,遵守道德规范。

4.突出学校特色。王东辉认为,要从突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着眼,从学风建设和塑造学校品牌入手,加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5.正确地引导网络文化。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文化殖民,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6.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方面,连建华认为,是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娱乐与教育两个方面到传播、审美与创造三位一体。从封闭型的单校校园文化到开放型的多校校园文化资源共享,时代发展要求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研究结论

通过问卷和访谈,本研究发现,学生进入南京大学外语部HND中心学习,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为学好外语,能出国留学; 二是在国内没能考上较好的大学,不甘心就读于与自己心理预期落差比较大的一般学校;三是由家长意志决定,学生自己没有选择余地;四是期待毕业后有较好就业出路;五是对国际化教学模式感兴趣;六是受别人影响报考或怕没书可读等。反映出一些学生认识肤浅,对毕业后的发展盲目乐观。原因就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了解不够。

家长在社会上有地位或较成功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富足,能负担学生高额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父母接触的环境使得学生见识面拓展、交际面广泛。但部分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学习没有吃苦的精神;在外独立性差,欠缺自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差,过于自我,没有组织纪律性;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表现出的此类问题,给中心的教学和管理带来挑战。中心希望通过有特色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国外对接高校的要求。

研究发现,学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否有必要的问题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极少部分的学生表示“不关心”或“不知道”。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充分说明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校园环境方面,因为有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学生基本都很满意,这也是该项目的一个优势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可以受到南京大学这所知名重点大学的良好校风的辐射。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意义上,不少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在学生心目中的排位依次是:培养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生活、拓宽知识面、锻炼能力。在本项调查中,凡是表示“不关心”“不知道”“没必要”“意义不大”的学生,基本是出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或是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收效不明显这两个原因。

在对校园文化活动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上,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兴趣不大”,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现状不能令学生满意。在“是否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选项,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参加过”,说明学生还是愿意去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但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失望。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特别是在国际化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更是不满意,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拓宽,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得开阔,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那些形式和内容,这对中心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使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真正实现,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思考。要克服这些问题,至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尤其对那些能反映学校校风、校园精神,能起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社团活动,要从人力、物力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2.帮助学生认识并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保证其普及性、群众性。

3.进一步拓展和充实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作用,使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有所收获,学校必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不断挖掘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特别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营造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提前接触国外的文化,将来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

4.丰富的内容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讲求新颖、多样的形式,这也是提高学生参加活动兴趣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不断推陈出新,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动别致,真正有意义、有内容、有形式,为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

五、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创办至今也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而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这么短的办学时间内,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和传承。而且,进入中心学习的学生,目的性都比较强,都是以留学国外,获得国外大学的文凭为导向,在国内学习的时间也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时间长,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国内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以下现象:忽视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国外优质资源的引进;忽视非智力性因素的开发,只关注学生知识及技能培养;忽视间接情景的影响,片面追求思想认识与道德行为强化。我认为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学的发展道路,学生的国际合作理念和某些品质的形成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养成,要借助科学发展的校园文化长期而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培养成的品质才具有稳定性,才能防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侵扰。

在资料的搜集方面,研究大学校园文化的较多,但研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非常少,这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同时笔者也坚信,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支持笔者在有限的文献支撑的情况下,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这对后续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漾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6):172-173.

[2] 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10,(8):90-91.

[3] 王东辉.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8):28-29.

[4] 连建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缺失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00-102.

[5] 朱鸿章.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20-21.

[6] 陈炜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44-145.

[责任编辑:雷 艳]

作者:刘敏

上一篇:城市消防给水规划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教育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