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2022-09-1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人际关系变的越来越复杂, 这些都给人们的心理增加了压力, 从而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而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发展的高峰期, 心理活动十分活跃, 心理学专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他们在生理上基本成熟, 但心理上远未成熟。特别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身心疲惫地挤过“独木桥”从而走入大学校园的, 他们虽然在文化素质上达到了高考录取线, 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未必达到及格线。面对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环境的变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竞争为中心的“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的挑战;经济上不能独立, 个人情感的躁动, 家庭背景的风风雨雨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调节, 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 造成学习的中断甚至导致一些临床疾病的发生。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告诉我们, 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大学生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现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由此, 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烦杂而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探索和构建, 从而对大学生以及心理各个层面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影响, 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优化。

1 创设和谐心理环境, 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首先, 在硬环境建设中, 着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力求校园整洁、优美, 创造优良的居住、学习环境, 让学生受到熏陶和鼓舞;其次, 重点加强软环境建设, 着力于各项制度的建设, 创建和谐人际交往的环境、班级宿舍环境等。如开展“争创文明宿舍、优秀班级”以及“优秀标兵”等活动, 加强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 发挥环境的“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和作用。鼓励班级、团支部开展集体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 同学见的友谊和大学生活的乐趣, 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美化, 理想得以升华。

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 引导学生树立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 营造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充分利用院报、橱窗、海报、校广播台等宣传心理知识的载体,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调节心态的方法。通过定期编印、张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小刊物, 在校报、院报等校内各级学生刊物上开辟心理教育板块, 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良好的情绪, 指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技巧, 增强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能力。

2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级教育网络, 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队伍, 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健康委员由个人申请、班级推选产生。相对于其他班干或同学, 学生心理委员对于心理学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有自觉学习心理科学知识的热情, 观察力、敏感性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 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周边同学的异常心理, 能够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思想动态和个别学生的异常心理情况, 及时将信息反馈至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处, 以便学院有重点的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二级教育网络, 成立由大学生自身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团, 配备社团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社团的工作优势, 锻炼、培训心理委员,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通过社团这一非正式学生群众性团体, 在协会管理和运作的基础上, 培养一批有较好心理素质、懂得一定心理学知识, 一定程度上了解如何开展心理教育方法的社团学生干部, 通过对这些干部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触角可以直接深入到低年级学生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面进一步扩大, 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随着社团工作的深入, 逐步形成高年级社团干部指导低年级社团干部开展活动的良好局面, 逐步在创建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氛围。三级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优势, 一方面对心理社团进行工作指导,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及时了解各年级、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 及时消化心理委员、班级干部的反馈信息, 对心理异常的同学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引导学生摆脱心理困境, 避免由于心理异常而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3 重视心理社团干部、心理委员干部培养, 加强社团管理,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系统的对社团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向他们发放心理教育书籍, 组织他们听取专家心理讲座, 观看心理健康视频, 参观心理健康展览, 开展心理教育讨论。通过一系列的培训、研讨, 不仅使得社团、班级心理委员自身得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 而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业务素质, 为他们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校、院各级心理社团的建制下, 在重视社团干部培养的基调上, 加强心理社团的指导和管理, 以心理社团为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助手, 充分调动社团学生干部和心理委员的积极性, 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教育论坛等活动。活动通过播放富有哲理的心理电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问卷调查、举办专职心理讲座、印发丰富多彩的心理刊物等手段在学生中开展广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通过开展集中“轰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活动, 创建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 同时对于如何面对、摆脱心理困境给予科学的指导, 从而使得校、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联系, 从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明显提高。

4 尊重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 学生开始逐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但由于心理问题的特点, 心理问题往往涉及个人隐私, 很多学生苦于碍于颜面或者不好意思向别人诉说。根据心理科学这一特点, 在当前校园网络建设日益完善的基础上, 心理教育应积极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逐步开展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在网络心理教育中, 要注重校园专业心理教育网站建设和校园大学生心理BBS建设相结合。在校园专业心理网站建设中, 可采取专业心理知识培训、在线心理视频、指导教师在线解答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校园BBS的形式建立“大学生心理协会论坛”, 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站、论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更好的节约了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 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 同时给学生们一定的空间和平台, 架起学生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有利于学校、学院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 从而有效的进行心理突发问题的事前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心理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软环境建设, 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成立学院心理教育社团, 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在学院心理教育体系构建前后, 我们分别通过问卷形式开展心理调研, 数据表明, 学生心理知识普及比率由不足10%上升到87%以上, 学生中心理问题存在比率由开展心理教育前的43%下降到21%, 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也有很大提高。同时, 由于健全了三级教育保健网络, 我们对于心理突发事件的干预明显加强。从构建心理教育模式至今2年, 心理突发事件事前干预多达20余件, 突发事件数为零。数据表明, 通过此心理教育模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症, 而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一种完全安宁的状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要跟上时代的潮流, 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系、途径上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才可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发展, 更好的开展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国家栋梁。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而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本文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 探讨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89~90.

[2] 姚本先, 杜松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4) :130~131.

上一篇:浅说地理学的发展下一篇:“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浅谈油画的虚实艺术